关于《简·爱》中的性别意识形态的探讨
《简·爱》(JaneEyre)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简·爱》中的性别意识形态的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前言
《简,爱》被认为是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体小说,以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为社会背景,塑造了一个心地善良、善于思考、倔强不屈、勇于追求的新女性——简,爱,她在成长过程和爱情、婚姻的选择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追求,她的人生中的每一次反抗都是一次成长,是对传统爱情婚姻观的一种反抗,是对当时男权社会的一种反抗,是生活在男性阴影下女性的呐喊。此外,书中不仅揭示了阶级意识形态的差异,还包括由种族和性别等因素引起的意识形态差异,如书中的性别差异所引起的女权主义和男权主义。女权主义意识形态体现在简·爱人生轨迹的每一次斗争之中,也是一次次的与男权主义的斗争。
二、《简·爱》中凸显出的性别意识形态
(一)《简·爱》中体现的女权主义
《简·爱》中的女权主义伴随着简·爱抗争的一生而得到体现。简,爱的人生轨迹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是从年龄和反抗的性质来划分的,同时也是女权主义在不同环境下的具体体现。
1.童年时期的被动反抗
简,爱的童年生活从舅舅里德先生——死后就笼罩着一片阴影,舅妈和表弟对简,爱的虐待——把她关到红房子里、当佣人使唤等造成了简·爱叛逆性格的养成。在舅舅死去之前,简·爱算得上是个内向、逆来顺受、习惯忍受的人,她习惯用窗帘把自己遮起来,无声地承受了舅母和表弟的咒骂和挨打。舅舅死了,这个简,爱唯一的希望也随之没有了,紧接着而来的恐惧使得简·爱开始思考,开始抗争,开始有了反抗意识,文中的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这一点。如简·爱被关到红房子里时,心里想如果舅舅还在世的话,一定会对自己好些。在舅母嫌弃简·爱,把她当眼中钉并禁止她和表弟、表姐来往时,简,爱对舅母回绝道:“他们才不配和我一起玩。”等等。这些都是早期简,爱性格中透露出来的一种反抗,对命运的不公,对舅母、表弟虐待的一种反抗。
2.青少年时期的主动反抗
3.成年时期对追求理想爱情的反抗
这一时期,简·爱的反抗有两次,也是对传统观念和男权主义的反抗,以地名划分分别是桑菲尔德时期和惠特克劳斯时期。
如果说前两次简,爱思想还不成熟,她的所谓反抗都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所作的决定,那么这一次的反抗算是成年后的简·爱对于爱情的一种理性思维后的结果。这种理性是一种健全人格的反映,在贫穷与富裕之间,在爱与不爱之间,简,爱没有为爱情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
第二,惠特克劳斯时期。这一时期,简·爱遇到了传教士表哥,他向简·爱求婚,但遭到了简,爱的拒绝,因为简,爱知道,表哥并不是真心爱她,他只是在寻找一个能够共同传教的人。简·爱的反抗是一种对于虚假爱情的反抗,是一种对虚伪宗教的反抗。
(二)《简·爱》中体现的男权主义
《简,爱》中的男权主义在书中也有具体的体现,作者对书中男性人物形象的塑造都体现出了男权主义的倾向,,这些与男权主义出现有关的人物也都与简,爱产生了,联系,促进了女权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这里也体现出了书中明显的性别意识形态的差异。《简·爱》中体现的男权主义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人物和方面得到体现。
1.约翰·里德
简·爱在童年时期,以孤儿的身份寄宿在舅舅家里,但在舅舅去世后,她恰恰由于性别和贫穷的原因受到舅母和表兄的歧视和虐待。里德家的小主人公约翰,里德作为家里唯一的男性,即使他还只是孩童,却早谙世事,知道自己作为唯一的儿子将继承家里的财产,所以无情地排斥、欺压和毒打简,爱,还耀武扬威地宣称:“家是我的,或者过几年就是我的了。”
2.布洛克尔·赫斯特
慈善学校校长布洛克尔,赫斯特是个虚伪苛刻、冷酷无情的伪君子。简·爱在学校最怕他当众宣布自己是个坏孩子,是个撒谎者。他给学生制定各种狠毒、苛刻无比的校规,用尽各种办法从肉体和精神上摧残孤儿。
3.罗切斯特
桑菲尔德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成熟老练,腰缠万贯,是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他的男权主义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罗切斯特在爱情观上虽然认同简·爱的平等思想,但他自身的大男子主义并没有将简,爱看成是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而是企图利用地位、财产和阅历上的优势来操控和支配简·爱。尤其是在两人确定恋爱关系后,他对简·爱百般宠爱,挥金如土,使敏感、自尊心极强的简·爱觉得自己像个奴隶,“一种烦恼和堕落的感觉烧得我双颊发烫”。
三、权衡妥协——激进与保守、叛逆与妥协两种价值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简,爱的一生是抗争的一生,从被动到主动,从感性到理性,她的每次抗争在思想上都是一次进步。她的抗争之路是对当时男权中心社会价值体系的一种对比参考体系,也是对当时传统爱情价值观的一种控诉,她所追求的爱情是在互相深爱彼此,平等、自由、彼此理解、经济独立的基础上成为夫妻,获得男性世界的认可。同时,简,爱的反抗产生出的女权主义也伴随着每一次男权主义的爆发,她的抗争也是对当时性别意识主流男权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简·爱的声音是对人格的辩护,是生活在男性阴影下女性的呐喊和强烈控诉。
[作者简介]
李丽珍(1976-),女,河南洛阳人,硕士,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英语教学。
内容简介
简·爱是个孤女,她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不久父母相继去世。幼小的简·爱寄养在舅父母家盖茨海德府。舅父里德先生去世后,简·爱过了10年备受歧视和虐待的生活。舅母里德太太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在又一次受到其儿子约翰·里德的欺凌之后,她爆发了,大闹一场并受到了惩罚。从此,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简被送进了洛伍德义塾。
一天黄昏,简·爱外出散步,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以后她发现她的主人是个性格忧郁、喜怒无常的人,对她的态度也是时好时坏。整幢房子沉郁空旷,有时还会听到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奇怪笑声。一天,简·爱在睡梦中被这种笑声惊醒,发现罗切斯特的房间着了火,简·爱叫醒他并帮助他扑灭了火。
罗切斯特回来后经常举行家宴。在一次家宴上向一位名叫布兰奇·英格拉姆的漂亮小姐大献殷勤,简·爱被召进客厅,却受到布兰奇母女的冷遇,她忍受屈辱,离开客厅。此时,她已经爱上了罗切斯特。其实罗切斯特也已爱上简·爱,他只是想试探简·爱对自己的爱情。
简·爱收到里德太太病重的消息,回到盖茨海德府探望。她从里德太太得知她其实有个有钱的叔父约翰·爱想要收留她,但是里德太太从中作梗,骗他说简·爱已经死了。里德太太很快也死了。
很快,罗切斯特向简·爱求婚。她答应了他。
创作背景
作者创作《简·爱》时的英国已是世界上的头号工业大国,但英国妇女的地位并没有改变,依然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女子的生存目标就是要嫁入豪门,即便不能生在富贵人家,也要努力通过婚姻获得财富和地位,女性职业的唯一选择是当个好妻子、好母亲。以作家为职业的女性会被认为是违背了正当女性气质,会受到男性的激烈攻击,从夏洛蒂姐妹的作品当初都假托男性化的笔名一事,可以想见当时的女性作家面临着怎样的困境。而《简·爱》就是在这一被动的背景下写成的。
作品主题
这本小说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简·爱》是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简·爱》中的简·爱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这本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对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一个平凡心灵的坦诚倾诉的呼号和责难,一个小写的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的渴望。
简·爱是个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无论是她的贫困低下的社会地位,或是她那漂泊无依的生活遭遇,都是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能够把一个来自社会下层的觉醒中的新女性摆到小说的主人公地位,并对主人公为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为争取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追求幸福生活所作的顽强斗争加以热情歌颂,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是难能可贵的。一个有尊严和寻求平等的简·爱,这个看似柔弱而内心极具刚强韧性的女子也因为这部作品而成为无数女性心中的典范。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扎根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量。其最为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艺术特色
大量运用心理描写是这本小说的一大特色。全书构思精巧,情节波澜起伏,给读者制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而又不脱离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背景。作者还以行情的笔法描写了主人公之间的真挚爱情和自然风景,感情色彩丰富而强烈。在风景描绘上,作者以画家的审美角度去鉴赏,以画家的情趣去把握光和影的和谐。色彩斑斓的景物细致生动,用词精确。
《简·爱》在内容结构上有以下特点:
一、《简·爱》的结构是一种《神曲》式的艺术构架。简爱经历了地狱(盖茨赫德和罗沃德)的烤炙,炼狱(桑菲尔德和沼泽地)的净化,最后到达可大彻大悟的天国这一理想境界(与罗切斯特结合并诞生了象征新生的下一代)。
二、作者运用渲染气氛、噩梦、幻觉、预感来营造地狱的气氛,构筑寓言式的环境。在盖茨赫德,简爱从生活中感觉到了“阴森森的祭奠气氛”,看到时隐时现的“幽灵”,而压抑恐怖,令人毛骨悚然的“红房子”则几乎成了地狱的化身。在罗沃德,“死亡成了这里的常客”,“围墙之内笼罩着阴郁和恐怖”,散发着“死亡的恶臭”,对简爱来说,无疑是刚跳出火坑,却又被投进了一个更为可怕的地狱。在桑菲尔德,疯女人像鬼魂一样频频出现,暴风骤雨不断袭击桑宅。
三、为了赋予一部普通的爱情小说以经典意义和神话的内涵,作者反复引用《圣经》、神话、史诗、古典名著、历史典故、莎士比亚的著作。
四、这部小说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富有激情和诗意。小说的男主人罗切斯特和女主人公简·爱男女双方都用诗的话语来表达各自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