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镜子神奇不神奇,关键不在大小。
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生活在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时代,
但她从不用小说来讨论国内外大事,
而是聚焦乡绅家庭的婚恋日常。
1796年,
年仅21岁的奥斯汀完成了《傲慢与偏见》。
这本书一经出版,便惊艳全球。
即便如今,
《傲慢与偏见》还常年出在全球各大最受喜爱的图书榜单上。
《傲慢与偏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
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
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也描述了书中两位男女主人公
爱情之路的一波三折。
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纯粹,
简和宾利的浪漫以及夏洛特和柯林斯的现实,
即便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
仍然是不少人的婚恋“白皮书”。
奥斯汀用诙谐幽默的文字,
向我们展示了幸福婚姻的真谛:
婚姻中最幸福的状态,
不是举案齐眉,而是同频共振。
正如理查德·耶茨
在《十一种孤独》里说:
“我想所谓孤独,
就是你面对的那个人,
他的情绪和你自己的情绪,
不在同一个频率。”
频率不同,婚姻注定是场赌博
夏洛特是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好朋友。
与伊丽莎白不同的是,夏洛特既没有可观的嫁妆,又是一位相貌平平的“老姑娘”。
过了适婚的年龄,夏洛特开始焦虑,她需要一场婚姻来改变自己黯淡的命运。
就在这时,伊丽莎白的表哥柯林斯如一场及时雨般出现。
柯林斯身材矮小,不仅古板平庸、自负狂妄,还乐于攀附权贵,谄媚奉承。
但是,柯林斯拥有一份体面的牧师工作,且收入稳定。
根据《限定继承法》,柯林斯日后将会继承贝内特家的一大笔财产。
在柯林斯看来,结婚对象是谁并不重要,只是找一个打理房子的女主人而已。
自命不凡的柯林斯,向伊丽莎白大胆示爱,却惨遭拒绝。
在听说柯林斯求婚被拒之后,夏洛特瞄准了机会,主动去关心柯林斯。
有着共同需求的二人,一拍即合,当即决定结婚。
婚后的夏洛特,过上了想要的富足生活,拥有漂亮的家具和精致的小花园,但是她越发地不快乐。
于柯林斯而言,妻子只不过是一个言听计从的管家;对夏洛特来说,丈夫就像自己的老板,要对他俯首是瞻。
伊丽莎白去看望夏洛特时,夏洛特十分清醒地道出自己婚姻的真相:
“只要把柯林斯忘掉,其余一切都很舒适融洽。”
巴尔扎克说:“幸福的婚姻,是由夫妻间的心灵融合的结果产生的。”
柯林斯和夏洛特只是因利结合,各取所需。
频率不同的人,即便是走在一起,也注定是一场赌博。
赌对了,婚姻如同人生的避风港;赌错了,婚姻反倒成为人生的枷锁。
最浪漫的关系,是同频共振
贝内特夫妇的五个女儿中,简是相貌最出众的,也是朗伯恩小镇上最出类拔萃的淑女。
宾利出身于豪门贵族,英俊潇洒,文质彬彬,深受姑娘们的喜爱。
简和宾利的爱情,开始于一场舞会。
舞会上,女宾们各自夸夸其谈,争妍斗艳。
才貌双全的简站在舞池中,温婉贤淑,知性优雅。
舞池中众多男宾,争相邀请简成为自己的舞伴。
一众男宾中,宾利气质不凡,举止优雅,举手投足间尽显绅士风度。
简注意到宾利的儒雅,宾利也恰好看到人群中端庄知性的简。
宾利勇敢邀请简共舞,简欣然答应。
他们在舞池中翩跹起舞,舞步婀娜,摇曳生姿;他们在人群里动情回眸,眼里眉梢,你中有我。
舞会结束后,宾利经常去贝内特家拜访,借机进一步靠近简;简也常常向妹妹夸赞宾利,谈笑间尽是非凡心动。
有一次,简生病了,宾利比谁都焦急。他想方设法,为简安排最舒适的房间和最贴心的医生。
两颗互相吸引的心,在不知不觉间靠近。
奈何,宾利的家人看不上贝内特一家。
宾利的妹妹早就另有打算,她看不上简一家微薄的资产,也不喜欢这一家咋咋呼呼有失体面的女儿们,她想让哥哥去娶朋友达西的妹妹,两家人亲上加亲。
可是,宾利却不在乎两家在金钱地位上的悬殊。他中意的,是简这个纯粹的女子。
简对宾利的爱也是同样,简爱的是宾利这个人,而不是宾利的钱财和地位。
后来,宾利因故离开小镇,二人短暂分离。
然而,离别的路有漫长,他们对彼此的思念便有多浓郁。
宾利回来后,主动向简求爱;恰好,简也在原地等待宾利。
二人跨越障碍,走向对方,牵手余生。
两人婚后的生活甜蜜又温情。
他们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经营幸福的小家庭。
《刺猬的优雅》一书中说道:“我们都是孤独的刺猬,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优雅。”
你懂得我的喜怒哀乐,我明白你的各色选择。
彼此珍惜,相互成就。
婚姻就是一场携手相伴的旅行,步调和方向必须一致。
双向奔赴,即便是短暂的走散,也终会相聚在一起。
同频的人,才配得上你的余生
故事的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分别是“偏见”和“傲慢”的代表。
达西家世显赫,不仅自己收入不菲,而且父母还给他留下巨额遗产。
伊丽莎白家境普通,虽然没有姐姐简的美貌,却也饱读诗书,而且思想独立。
二人相识于一场舞会,却也因此产生了巨大的误会。
达西理智清醒,他认为舞会上的姑娘很无趣,并觉得她们来到这里,都是为了“钓男人”。宾利劝说达西去跳舞,达西果断拒绝了。
伊丽莎白无意间听到了达西与宾利的对话,她认为达西的举止表现十分傲慢,目中无人。
几次交谈,二人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可是,达西却对这个一身棱角的姑娘产生了兴趣。
与其他姑娘不同,伊丽莎白思想独立,桀骜不驯,达西愈发地欣赏这个与众不同的姑娘,爱意在心底萌发。
他向伊丽莎白表白,却遭到对方言辞激烈的拒绝。
因为简的事情,伊丽莎白对达西耿耿于怀,加上有人污蔑,伊丽莎白对达西始终抱有偏见。
达西这边,即便表白遭到拒绝,他也依然默默帮助伊丽莎白的家人。
面对伊丽莎白对自己的误解,达西特意写信,向伊丽莎白坦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两人之间的误会得以消除。
渐渐地,伊丽莎白发现,达西虽然外表傲慢,不善表达,但是内心善良,为人正直。
达西也在和伊丽莎白的接触中,放下傲慢,变得谦和有礼。
最终,达西和伊丽莎白解开矛盾,互诉衷肠,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世界很烦,但你要很可爱》一书中说:
“最好的婚姻,是精神上的门当户对。”
婚姻不是一个人居高临下的傲慢,也不是另一个人自以为是的偏见。
一段长久的婚姻,离不开精神上的势均力敌和步调上的同频共振。
双向奔赴的爱情,如春风化雨,似久别重逢;
三观相同的婚姻,哪怕一地鸡毛,也能撑起屋檐下的四时烟火。
《傲慢与偏见》中讲述的虽然是上世纪的爱情故事,但是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仍有重要的启发。
理查德·耶茨在《十一种孤独》里说:“我想所谓孤独,就是你面对的那个人,他的情绪和你自己的情绪,不在同一频率。”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不是所有人都懂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与你有相同的步伐。
幸福的婚姻,须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它既需要心有灵犀的默契,又要有同频共振的一致。
只有同频的人,才能跨越山河靠近你、走向你,给你恰到好处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