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鼓励部分女性回归家庭提高社会幸福指数(草)
随着社会开放和物质需求的加剧,大多数女性走上社会,创造和体现体现着自我价值,承担和男性一样的角色。女性已在社会各个领域大展身手,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角色。
然而,随着女性社会角色的逐渐强化,以及对“男女平等”片面的理解,很多女性在全力争取竞争优势的同时,明显出现了“中性化”甚至“男性化”的现象。缺乏女性和母性意识,缺乏应有的女性素养已成为日渐显露的一大新的社会问题。女性社会意识不断强化,女性自我日渐强势、男性畏惧、同性恋增加、子女关爱不足、孩子教育不充分、青少年犯罪率激增、老人缺少关爱疏于照顾、家庭情感淡漠、剩女越来越多、离婚率逐年提高、当前人情冷漠、社会严重失衡等等,这与女性意识和家庭观念淡化,家庭关爱缺失密不可分。
女性是家庭的主体,更应是主导维系家庭情感的妻子,是孝顺老人的后代,是孩子人生成长中的主要教育者。在家庭中,女性普遍也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广大走入社会的女性仍然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长久以来的性别观念和家庭分工模式,要求女性既要接受贤妻良母标准的检验,现代社会又要接受优胜劣汰的能力竞争,这使得女性既要具备传统魅力,又要具备现代社会竞争的魄力。双重要求和压力使得今天的女性比以往面临更多大重负,也给女性心理造成很多难以承担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着她们自身的生活感受和家庭生活质量。部分女性回归家庭对提高家庭和整个社会幸福指数的意义:
一,女性回归家庭,对稳定社会和促进家庭和眭作用积极。
男女因为生理、心理不同,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应不同。女性更适合管理家庭,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哺育、培养、教育孩子,促使家庭生活和谐幸福。
“推动摇篮的手能推动整个世界。”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不可缺少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节。家庭是孩子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儿童首先接受教育和被影响的地方。今天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孩子是在孤独的环境中长大、由保姆带大、或是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下长大、或过多依赖幼儿园的成长.缺失母爱和家庭温暖影响着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健康发展.
中国今天已提早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问题在中国要比西方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突出得多。在农村,许多子女外出进城打工,老人们不仅无人照顾还要承担抚养孙辈的重负。在城市,突出的问题也是“空巢”老人,女子全职就业,年迈父母难以见面,更无暇关爱和照料。女性回归家庭将更多连接起大家庭的亲情情感。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有和睦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
二,部分女性回归家庭,有利于平衡就业矛盾。
女人承担着无可取代的生育和照顾孩子的功能和责任,同时女人又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家庭内部的运作本质上需要女人主导和负担。虽然有口号提出女人家庭工作两不误,那只是一厢情愿。女性一生更多面临着恋爱成家、结婚生育等重要人生阶段,女性本能上大多会以家庭为重,这会在影响她们职业发展的同时影响甚至丧失家庭幸福。
定义一个女人是否成功,评价的标准不是社会角色。女人成功应定义在更宽泛的层面上。一个拥有成功事业的女性是成功的,一个热爱家庭、让家庭成员幸福生活的女性也是成功的。适合女性和家庭自身发展,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愉悦快乐的生活方式是现代社会应该提倡的人性生活。
男女性别差异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社会应尊重这一客观事实,对男女区别对待。区别并非是不平等甚至歧视,而是合理的社会分工分配,并享有平等的自由选择权利。男女平等也并非是简单的男女工作对等,而首先是机会的平等、地位的平等、人格的平等。家庭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社会分工的一种,承认这一社会分工,承认家庭劳动的社会价值,应是全社会的一种富有发展智慧的共识.
随着社会发展,欧美一些国家以及东邻日本和韩国,许多婚后或育后女性选择回归家庭,用婚前接受的良好教育和工作经验相夫教子,既稳定了家庭,教育了子女,也促进了稳定和谐社会,并为国家培养了更为优秀的后续发展人才。
为此建议,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回归家庭女性的权益:
一,政府和国家以及社会和媒体应主导舆论导向,倡导社会认同和尊重回归家庭的社会女性,给予她们同等的社会地位,同等的公民合法利益以及社会福利、社保和医疗等保障。政府可设置一些优惠政策,让回归女性享有更多更好的保障,也可拿出适当的补贴鼓励女性选择回归家庭。
部分女性回归家庭是时代发展至今的新思考、新需求、新问题,也会面临新观点的争议和挑战,,需要人们认识和确立家庭事务的重要性甚至职业性。部分女性回家庭也是新型的合理优化社会人力资源的再分配,利于促进社会工作效率的提升,缓解失业问题,提高社会产值,促进经济的合理平衡发展。
部分女性回归家庭不是对女性的歧视,更不是社会的倒退,部分女性回归家庭是对人性和家庭本质的尊重和负责,是对社会道德的尊重和理解,会良好的促进家庭稳定和谐,促进婚姻感情的牢固和美满,符合我国数千年传承的人文思想,符合当今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需求.
张晓梅:女性重点提案:女性回归家庭是中国幸福的基础。
支持:
@Grace兰州回复@张晓梅:那不是有更多的人心里不平衡吗?不过不管怎样,还是支持你!
@雨果田Hugo:解决女性回归家庭问题,中国为何不能尝试一下呢//@雨果田Hugo:回复@LOLA瑞丽:法国的劳工法允许做母亲的员工选择部分时工作制。比如4/5制,即一周工作四天,这样便兼顾了工作与家庭,当然工资也按比减少。
@kettylo:这个我同意,但是还要尊重女性个人的意见。
@马英文:前提是家里只要有一个人工作就能过上体面的生活。支持。
@Grace兰州:可行!可是生活压力巨大啊!
@syynabc: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一切都要从家庭开始呀。
反对:
@不想八卦回复@张晓梅:我虽然不完全赞成您的论点,但我认为您的提案对当今中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您所说的让部分女性回归家庭的理由也是比较充分的。
@老时很懒回复@张晓梅:妻子回家,意味着失去展现自己魅力和价值的阵地。当丈夫再也寻不到妻子身上可欣赏的地方,迟早会移情别恋。互相欣赏是爱情和婚姻的基础。一个家庭主妇,拴住男人太难了。
@charles-zhang888:男人的压力又重了,现在已经承担不动了,失去了半边天,只有昏暗的日子了。
@真相无相:我一直认为中国女性就业率超过了中国生产力能支持的水平,但女性回归家庭,恐怕比香港回归还要复杂!
@飘雨忆轩阁:女人都窝在家里,那么绝大部分女人就会犯同一个毛病——整天围着老公、孩子、灶台转,久而久之与外面的世界脱了节,然后就开始疯了一般的臆想在外面的老公此刻正在做什么?有没有和别的女人在一起?有没有做对不起家庭的事?最后与老公的距离越拉越大,直至被老公厌烦最后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