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关系;中西方文化差异;融合
《喜福会》是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写的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小说用很细致生动地描写了四位性格、命运迥异的中国女性抛却国难家仇,移居美国,以及之后她们各自在美国出生和成长的女儿们的生活经历。对于早期移民美国,在美国定居结婚的女性,她们虽然踏上了新的国土并且想抛开过往,却还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女性,她们虽然说着蹩脚的英语,但是骨子里、思想根处仍然根深蒂固地保留着中国的传统观念,并且执着地认为自己的女儿也应该像她们一样保持着这一观念,甚至将这些夙愿强加在自己的女儿身上,希望自己的女儿比她们己更好。而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们,她们虽然是黑头发黄皮肤,外表与母亲们非常相似,其中有一位女儿是半个白人血统的美国人,但他们长在美国,她们的观念已经被西化了。女儿们虽然会讲中文,但是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文化,甚至把“太原”听错为了“台湾”。母亲爱着自己的女儿,谭恩美笔下的这些女儿们也深爱着自己的母亲,小说最后女儿们明白了母亲的用苦良心,吴精美也终于与她失散四十年的同母姐姐在机场相遇,这一笔让人感动,也令人回味无穷。这部小说里表现出的中西方文化冲突背后的原因如下:
1.家庭教育的差异
在《喜福会》这部著作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文化冲击,女儿的这一角色更是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然而这一碰撞的根源之一就是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美国家庭教育主要以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父母亲尊重子女的想法,人格和主权,目的是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孩子一般成长的过程会很轻松,拥有很多自由选择的权利,这样孩子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到自己的潜力,展现自己的性格。
相对而言,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往往奉行的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中国的父母亲很少在意子女的想法和能力,把他们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子女,不予许有自己的见解,一生应当稳稳妥妥的度过。(王凤霞,2008)小说里吴精美的妈妈认为在美国,任何梦想都能成为事实,她也希望吴精美能够成为中国的秀兰邓波儿。她甘愿为公寓里的退休钢琴教师做清洁工来换取女儿学习钢琴的费用,然而吴精美对钢琴课并不是那么热情,以至于在一次联谊会表演中失败。吴宿愿对女儿吴精美表演的失败更多的是斥责,并且认为“世上从来只有两种女儿,听话的和不听话的。(吴平,20100)在我家里,只允许听话的女儿住进来。”这样的一厢情愿和良苦用心换来的是母女之间的心理上的冲突和隔阂。
2.婚姻观念的差异
结论
参考文献:
[2]王凤霞.论〈喜福会〉中双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外国文学与文化,2008,
(12).
[3]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4]吴平.从〈喜福会〉看两种文化冲突[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