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婚俗演变史:西方文化对传统婚俗的冲击资讯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军炮口威逼下,与英国签订了结束鸦片战争的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1843年11月17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与上海道台宫慕久宣布上海开埠,允许英商租地居留。以此为标志,上海社会风俗由原来的乡村形态逐步向都市形态转化,在婚俗方面,也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中西合璧,土洋混合”,成为上海婚俗的主要趋势。

1开埠后,西方传教士带来西方习俗

导致上海传统婚俗日渐式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圣经》打开了中国传统婚俗的第一个缺口。

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在上海的传播于明末清初就已经开始,当时,利玛窦等一批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宗教,也传播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生活方式。他们活动在北京、南京、南昌、苏州等地,上海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地方。不过当时的洋人在华传教,得不到中国政府切实有效的保护。但上海开埠以后,情况变了,洋教在华传播都受到条约的保护。随着外国教会势力的侵入和资本主义文明的传播,上海传统的婚俗受到了冲击。

首先,男女在教堂共做礼拜,就在上海市民中激起阵阵涟漪。开埠前的上海,也像中国其他地方一样,向来尊崇男女有别、男女之大防的古训。因此,在开埠以后的上海,每逢看到西人之男女在公开场合无所避忌地自由交往,有很多非议。及至看到每逢礼拜日,西人男女混杂,共聚教堂做礼拜的习俗更是不能容忍。当时有人在《申报》上发表竹枝词对此进行讽咏:“天主堂开法界中,七天礼拜闹丛丛,男和女杂混无耻,乱道耶稣救世功。”男女交往尚且受到舆论谴责,至于在上海的西方侨民包括上海的中国教徒在教堂举行婚礼,那更是被当时上海人嘲笑辱骂,认为这种违背中国传统婚俗之举,简直是离经叛道,无法容忍。

2外来移民带来了西方的婚姻观念

上海开埠后,英、法、美在上海先后划定了租借地,外国商民开始渡洋过海,来上海经商居住,这些人便成为上海租界的第一批移民。在开埠的最初十年,由于实行“华洋分居”政策,租界内人口增加不多。1853年,由于小刀会起义,占领了上海县城,城内的中国居民为避战乱而纷纷涌入租界,打破了“华洋分居”的局面,租界人口也随之增加。同时,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南京以后,太平军席卷东南诸省,只有上海未遭战乱,于是,这些地区的大量流民为避战乱而源源流入上海,形成一股人口迁移潮。

在上海的大量移民中,除了中国人以外,还有大量外国移民。包括英、美、法、意、德、日、俄等。据统计,到了1900年,上海外侨人口已经超过了1.5万人。

大量外国移民在上海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使上海的社会风俗出现了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婚俗方面,受西方风俗的影响,上海人逐渐开始摒弃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一贯奉行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结亲方式,出现了自由恋爱、文明结婚等新型婚姻风气。如上海早期的华人牧师颜永京、宋耀如、吴虹玉的婚姻都突破传统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框框而自主选择。颜永京的妻子出生于浦东农家,曾在上海西门美国教会学校上学,订婚后颜永京送她到香港进修一年,以提高英语水平。宋耀如的妻子倪桂珍是徐光启的后裔,徐光启的女儿嫁到倪家,倪家世代信奉天主教。由于倪桂珍的父亲倪蕴山改信基督教,倪桂珍也随父改信基督教。

同时,由于上海中外杂居,一些西方人的婚姻家庭观念,引起了人们的议论。如《申报》1877年有一文,记述了上海租界有一美国妇人控其夫不给赡养之资,并已有外室,因而请求离婚,领事准其所请,“并令其夫给妇五百金,以贻讼费”一事,上海有一位论者大不以为然,撰文予以批驳。因为在他看来,如果中国也遵行此例,妇女便会纷纷控夫请离,势必造成婚姻家庭轻易解体,从而引起社会的混乱。上海的这位论者这派危论真是杞人忧天,但从这些可看出,外国人的婚姻观念已对上海的婚俗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3大众媒体对西方婚俗的宣传和推波助澜

上海最早的中文报纸是1861年创办的《上海新报》。这份报纸由西商创办,时常刊登对于包括婚姻习俗、家庭生活在内的社会时事新闻与感想,受到人们欢迎。1872年4月30日,由英商美查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创办之初,思想比较保守,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市民思想的变化,这张报纸多次载文抨击中国传统礼教,为妇女在旧的婚姻制度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而鸣不平。如1892年9月9日的《申报》刊物《论女摊》,批评传统礼俗“偏重夫男,贱视乎女,一作女子,即终身闲置闺中,无复有吐气扬眉之一日”。文中说:“古先王定制,有三从之义,从父、从夫、从子”,论者对于这种片面要求妇女终身都要服从于男子的礼俗,深为不平。

《申报》还载文介绍西方男女自由交往和婚姻自主的习俗。1887年2月10日的《申报》刊登《原俗》一文,文中说:“西人婚姻必从男女之所自愿,使男女先会面,若朋友然,往来数次,各相爱悦,然后告之父母,为之婚配。”西方的这种婚俗同中国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相径庭,媒体的这种宣传、介绍,对于上海人慢慢了解西方婚俗,无疑起到了启蒙作用。

《点石斋画报》是我国最早的时事画报之一。1884年(清光绪十年)5月8日在上海创办。画报经常介绍外国风情,包括介绍西方的婚俗。在“择偶奇闻”、“跳舞结亲”、“恰斯送行”、“女塾宏开”等题目下,引进男女交往新的观念,主要包括:婚姻为当事人双方的契约行为;男女婚前应有充分的社交活动,待感情成熟后再行婚礼;女校教育对造就女性人才关系重大;展示凸显西方女性美的容貌特征和服式:卷发、天足、窄袖、细腰等。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给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07年一本由中国驻法二等参赞刘式训翻译的《泰西礼俗新编》在上海中新书局印行。译者的主旨在系统介绍欧美礼俗,但在涉及女性观的内容时,不时抨击中国鄙视女性的传统观念,输入西方尊重女性独立人权,爱护女性的新观念。如借西人之口否定中国女子未嫁而殉夫,或登门守寡之举。针对中国人以寡妇再嫁为丑闻的陋俗,介绍西方文明:“泰西寡妇再嫁视为常事,皇家贵族往往有之,无以为可耻者。”只是规定:“夫死,妇应穿孝二年,故寡妇再嫁,宜在二年之后”;“惟婚礼较简,教堂内不扎彩铺花,亦不唱歌”,寡妇再嫁之衣饰不宜用灰色或棕色、玫瑰色,帽上也不插菊花(菊为寡妇花)。这种简单的婚礼与中国民间对寡妇再嫁的种种歧视有着质的差异。

4大量妇女走向职场,女艺人粉墨登台

上海开埠后,给妇女的生活带来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妇女不再是养在深闺,而是跨出了家门,竞相到职场谋生。在上海开埠二三十年后,上海就出现了最早的一批女工,她们先是在茶栈、丝栈做工,其后成为缫丝厂和纺织厂的工人主体。据统计,从1882年到1894年,上海有外商丝厂4家,华商丝厂8家,共有工人9600人,其中女工占90%。以后,上海女性越来越多地进入纺纱厂、卷烟厂等各种行业工作。

另外,还有大量村妇进上海市中心当女佣。这支女佣大军不光解决了租界迫切需要的家务劳动力,同时也使都市男女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使婚俗出现了新的特点。

更有甚者,有些佣妇不仅追求衣饰打扮,还进而出外游玩,上茶园,甚至与男人私相交际。有记云:“乡间妇女至沪佣工,当其初至时,或在城内帮佣,尚不失本来面目。略过数月,或迁出城外,则无不心思骤变矣。妆风雅,爱打扮,渐而时出吃茶,因而寻拼(姘)头,租房子,上台基,无所不为,回思昔日在乡之情事,竟有判若两人者。”

上海开埠后,消闲娱乐行业日益兴旺。由于女子演出比男艺人更受听众欢迎,所以,女艺人数量大增,使说书演变为以女艺人为主的行当,人们称说女说书艺人为“女唱书”,或谓之“女弹词”。此外,男女合演的花鼓戏也大受上海市民的欢迎,“男敲锣,妇打两头鼓,和以胡琴、笛、板,所唱皆淫秽之词,宾白用土语,村愚恶能通晓,曰‘花鼓戏’。演必以夜,邻村男女键户往观。”

正是由于花鼓戏这种男女合演的特点,使得其在上海这种充满世俗气、“男女之大防”已渐坏的环境下大受欢迎。

女艺人的活跃茶楼、舞台,引起了上海文人的注意,有的文士还与这些通文墨的弹词女私交甚契,诗文往还。如19世纪80年代有一位名叫叶蓉生的弹词女略通文墨,一位雅号“瘦鹤词人”的善诗之士与其“最相契合,一日不见,便赋‘采箫’之诗。常谓胸中虽有万斛牢愁,得词史一言,即可冰消瓦解,殆一服欢喜丸欤”。

5女性社交公开,男女接触成风

上海开埠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娱乐业也迅速繁荣。茶馆、戏院、夜总会等日渐增多。这些娱乐场所一开始还只是男人光顾和消遣,但是以后渐渐地就有女性出入了。妇女冶游出入最多的地方一是茶馆,有诗描述在繁华的商业街上,一过午后,打扮入时的妇女们纷纷来到三层大茶楼丽水台上喝茶消遣的景象:“茶馆先推丽水台,三层楼阁面河开。日逢两点钟声后,男女纷纷杂坐来。”

二是烟馆。1874年《申报》载有一人谈论女烟客的来稿,记述他曾每晚于晚饭后,与游人“遍游沪北著名之大烟馆”,在这些烟馆里常可看到有女烟客与男烟客“携手而来,并肩而卧”,“双枕同眠,一灯对吸”的情形。

三是入戏馆看戏。有竹枝词咏妇女们痴迷于看戏:“演戏刚逢十月朝,家家妇女讲深宵。看台宜于戏台近,吩咐奚奴预作标。”

后来,一些新兴的娱乐业中,也可以看到妇女的身影。如1883年有竹枝词题咏女子也到新流行的弹子房去打弹子的情形:“何从世界觅清凉,士女相将趁热肠。玉手轻抛银弹去,打球肯让醉三郎。”在当时的时事画报上,也可以看到描绘有妇女在弹子房围在一起打台球的画面。如1893年吴友如绘《飞影阁画报》,题“明眸皓腕”就是描绘这种情形的。

1851年,英国侨民组成跑马会,购买民间土地,建造了一个宽阔的跑马场。后来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在这里举行赛马活动,成为上海租界的例行活动。每当西人举行赛马之时,中国居民也不分男女老少,纷纷前往观看,人数大大超过西人。特别是那些闲居无事的妇女,更是邻里相呼,结伴而往,为之空巷:“三天跑马亦雄观,妇女倾城挈伴看。”

在妇女社交公开的浪潮中,起到急先锋作用的是女佣和娘姨。她们一有空就上茶馆喝茶谈天,有的还利用茶馆与相好的男子见面约会,有竹枝词道:“侍儿心性爱风华,奔走街头笑未暇。寄语阿郎来订约,松风阁上一回茶。”松风阁为当时上海的一座著名大茶楼。可见这时,仆妇、娘姨上茶馆已相习成风。

在此风气之下,一些小户妇女、商家女眷也时有出入。如1872年10月18日《申报》刊有竹枝词云:“荆钗裙布越风流,独步城隅秉烛游。扮作女堂倌样子,好听花鼓上茶楼。”

从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由于西方传教士、西方移民和大众媒体的影响,在婚俗方面,中国固有的传统壁垒有所松动,西方风情在上海人心中有了一定的生存土壤,但总体上看,中国传统婚俗仍然占据着上海人婚俗的主流。

THE END
1.英国男人对待婚姻与妻子:深入探讨婚姻与生活英国男人的婚姻观 英国男人对婚姻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和社会规范的影响。传统上,英国男人被认为是绅士和养家糊口者。虽然这些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但它们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英国男性的婚姻观。 英国男人通常对婚姻持务实态度。他们重视稳定、忠诚和伴侣关系中的共同价值观。他们往往渴望在婚姻中建立牢固https://www.diyihun.com/baike/22921.html
2.是多少?会恐惧婚姻吗?来看看美国人的婚姻观念婚姻恐婚美国生活发布 美国人认为的适婚年龄是多少?会恐惧婚姻吗?来看看美国人的婚姻观念婚姻 恐婚 美国生活 拳击那点事 发布于:江西省 2024.12.07 00:00 +1 首赞 收藏 美国人认为的适婚年龄是多少?会恐惧婚姻吗?来看看美国人的婚姻观念婚姻 恐婚 美国生活… 推荐视频 已经到底了 热门视频 已经到底了 https://roll.sohu.com/a/834033048_100114195
3.基督教对西方婚姻制度的影响(精选9篇)摘要:基督教婚姻观念对西方世界的婚姻观念和婚姻制度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独身和结婚的态度上,基督教认为应该结婚,但是在后期也不反对独身;基督教早期将婚姻视为圣事;基督教曾认为婚姻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淫乱;基督教推动了一夫一妻制的产生,同时在婚姻的缔结、婚姻的接触、生育制度、性观念等方面,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https://www.360wenmi.com/f/filexejgf9ca.html
4.《喜宴》借同性恋讲述中国的婚姻观念且表现了中西方不同观念的碰撞而在中国,同性恋是没有法律保护的,在中国的传统婚姻观念中,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是正常的婚姻关系,所谓的夫妻关系也就是由一男一女组成的关系。人们的主流取向是异性恋,对于同性恋采取反对的态度。 人们把同性恋视为畸形的病态,同性恋者不得不隐藏自己的性取向而伪装成异性恋者。 同性恋这种边缘文化在中国传统思想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628577/
5.中国人的婚恋观12篇(全文)婚姻恋爱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伴着改革开放的步伐, 我们大踏步学习西方, 同时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改变。但当我们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生产科技的同时, 所附带的西方文化也被引进过来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观念上产生了冲突, 其中典型的当属东西方青年的婚恋https://www.99xueshu.com/w/ikeypgffjalw.html
6.西方人的婚姻观——西方人的恋爱与婚姻当然,这些只能反映西方男士婚恋的大致理念,在真正的婚恋中他们还有很大的折衷性。婚姻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的互动,双方在相似的价值观念上,更注重性格特征的互补性。 当我们与西方男士交友时,知道自己的选择和对方的选择都是很重要,一旦作出选择,就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不要事后埋怨和后悔,在与对方相处时要坦诚对待自己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227/18/52993917_732942874.shtml
7.彭小瑜:西方社会观念的旧与新——圣维克多修院的于格论婚姻和温格罗:论西方“不平等起源”观念的起源 星期日 19:00 06 九月 2024 温格罗:“自由考古学”可能有何样貌? 星期六 15:00 02 九月 2024 万物的黎明:《人类新史》中文版新书发布会暨纪念大卫·格雷伯圆桌讨论 星期五 15:00 05 九月 2024 唐五代的情感书写——《礼法之外》研读会 http://www.ihss.pku.edu.cn/templates/yugao/index.aspx?nodeid=134&contentid=4247
8.婚姻观念与婚姻行为的社会学解析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当今中国家庭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是传统思想的保有着,他们还是奉行老一代那种传宗接代的婚姻观念,由此下一代是影响他们判定婚姻质量的重要指标。横向传递的同一历史时代中,不同国家和社会类型文化观念的传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文化思想犹如洪水般涌向我国,使得现代中国人的婚姻观念越来越趋向于西方,越来越注重感情http://www.sass.cn/109003/16766.aspx
9.列国鉴·科威特记者观察:高离婚率在科威特引关注瓦西比表示,西方意识形态对个人自由和独立的强调,同样也会导致一些阿拉伯国家男性在接触西方价值观后,更加注重个人需求与欲望的优先满足,而弱化了传统上男性对家庭、家族乃至社区的责任感。这种思想变化进而会影响他们对婚姻和家庭的认识,导致婚姻观念的负面转变。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40918/2b096269ef1f4fbeb3fc72cfa12b2901/c.html
10.婚姻观念,marriageconcept英语短句,例句大全consciousness, progressive marriage concept and profound implication through a vivid and realistic description of marriage and family life.奥斯丁小说描绘的是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平凡琐事 ,却真切而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 ,展示了这位 18世纪的女性作家自觉的女性意识、前卫的婚姻观念和深刻的思想内涵https://www.xjishu.com/en/043/y301422.html
11.《古兰经》中体现的女性地位及婚姻观念解读经训《古兰经》中有不少描述关于女性的内容,涉及女性的地位、作用、义务、婚姻等方面,反映了伊斯兰教自成体系的女性观念,《古兰经》中所体现的女性观念是积极的、开明的,男女平等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为进一步认识和研究穆斯林女性具有现实意义。 《古兰经》中有不少描述女性问题的内容,涉及女性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http://www.muslimwww.com/html/2009/jinxun_1221/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