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婚恋诗看我国古代婚俗

【导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礼乐制度的国家,无论是婚丧嫁娶,都有一套自己的体制,这样的体制的根源或许可以在诗经中寻找。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文学诗歌总集,收集了周代前半段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作为文学作品,作为生动优美的诗歌创作,无疑是我国古典文学辉煌的开始,同时,它广阔而丰富的内容,也是我国古文化和古文明的载体,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我国民族古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典籍。

《诗经》中内容明确规定与婚恋有关的诗,共计77篇,下列篇名。

《简兮》《静女》《新台》

卫风:4《氓》《伯兮》《有狐》《木瓜》

郑风:15《将仲子》《遵大路》《女曰鸡鸣》《有女同车》《山有扶苏》

《载驱》

秦风:3《小戎》《蒹葭》《晨风》

陈风:7《东门之扮》《东门之池》《东门之扬》《防的鹊巢》《月出》

《株林泽陂》

桧风:1《素冠》

1、“仲春会男女”的风俗

2.自由朴素的恋爱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郑风·出其东门》由男子直接表达了“人世间纵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那一种”的情感。尽管在东门之外,有众多的美女,诗人却并不动心,只情有独钟,想到的仍是自己所爱的那个素衣女子。

还有一首《秦风·蒹葭》,也是一首男慕于女的情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诗歌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这个女子在城阙等待情人,终未见来,便独自踟躇徘徊,“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咏叹,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

⑴周代婚姻制度

⑵周代婚姻之礼

我国夏代开始就形成了婚姻礼俗形式,在演变过程中,据《仪礼·士婚礼》规定,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礼是主要礼制。

①纳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得到女方应允后派使者送上雁为礼物,向女家正式提出缔婚要求。《仪礼.士昏礼》:“纳其采择之礼。”二姓欲为婚姻,夫家或介者必先请于女家,询问女家是否同意,或得请,则“纳采”。“纳采,采择女也。”请婚得准,再有纳采之礼,男家才可以向女家送采礼。

⑤请期。男方占卜选好结婚吉日后,征求女方同意。“请期,告婚期。”(《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请期所用之礼也是雁。男家派人到女家去请示婚期,实是男方家庭确立了婚期后告诉女方家庭。

⑥亲迎。亲迎俗称迎亲,是婿到女家去迎亲,新郎乘黑漆车亲往女家迎娶。《仪礼·士昏礼》下贾《疏》引郑玄《目录》云:“士取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亲迎是在黄昏的时候进行的,所以“昏礼”用昏。这是古代婚姻礼俗中的主要程序,也是婚姻礼仪中的最重要、最实质的礼仪程序,亲迎的仪式亦很重要。

在婚礼的诸多步骤中,以亲迎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最为热烈,有车马的喧腾、亲友的祝贺与戏谑以及歌舞和宴会等等,一切狂欢性质的活动都制造了婚礼的气氛,使两性的世俗结合带有几分浪漫色彩。如《周南?桃夭》一派的幸福美满: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有女静好,宜家宜室宜人,怎不叫人心驰神往诗人由柔嫩的桃枝、鲜艳耀眼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貌,祝愿她出嫁后要善于处理与家人的关系。

4.其它婚姻风俗

⑴男婚女嫁要有“媒”

⑵讲究“门当户对”

⑶同姓不婚的禁忌

《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子飞翔天上,参差舒展翅膀。)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妹子今日远嫁,相送郊野路旁。)

之子于归,远于将之。(妹子今日远嫁,相送不嫌路长。)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燕子飞翔天上,鸣音呢喃低昂。)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妹子今日远嫁,相送远去南方。)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二妹诚信稳当,思虑切实深长。)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温和而又恭顺,为人谨慎善良。)

⑷互相赠物定情

周代男女定情时要互赠信物。《卫风·丘中有麻》就叙述了一对情人赠送礼物确定感情的过程。“彼留之子,贻我佩玖”(刘家小伙就是他,送我佩玉想成家)。

《诗经》婚恋诗中用以起兴的植物多起到了赠物达情的特殊作用,反映了盛行于上古的采摘习俗和投赠之风。《诗经》中有很多采摘诗,如“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彼采葛兮”“终朝采绿”等等,且多作为起兴。

⑸夫家可以任意休妻

在《氓》诗作中,弃妇回忆了他们的初恋、婚后生活,处处充满悔恨。初恋时分,氓以贸丝为借口来商讨婚期。虽然氓无良媒,但还是答应“秋以为期”。氓既去之时,是她思念最苦之日。既见其复关,“载笑载言”。然而婚后的操劳并没有换来恩爱与体贴。“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丈夫对自己竟然粗暴有加。昔日的诺言都不复存在,留给弃妇的是无尽无边的淇水。弃妇一再认为是自己的年老色衰而导致见弃的,以桑之润泽与黄陨来喻其颜色之变。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三,诗作中竟然没有提及子女。和《谷风》中的弃妇类似,《氓》中的那位弃妇不可谓不勤劳,和丈夫的感情不可谓不深,但在婚后的变化都是丈夫的性情暴怒无常。“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决裂之心,干脆果断!既是极度绝望后的冷静,也是无牵无挂的必然结果。假如有子女,她会那么坚决文中悔恨悲愤充溢,然而留恋之意只字未提!妇人在离家、出走这样重大的关头最为牵挂的多为儿女。但为何在《氓》中毫无体现是不是她没有儿女,所以走的那么义无返顾!所以她宁愿忍受丈夫的暴怒与无常,而格外留恋初恋时光和向往和睦美满的家庭生活!

其实,诗作中不直接言及子女或用隐晦的说法来暗示,最主要的还是这属于妇女自身的难言之隐。有子无嗣,尤其是有无儿子,直接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存亡。妇女不能生育(真正原因或许还不一定在她身上),不仅不为家庭所容,而且也难以为自己所不容——这是生理本能。因此而见弃,对外人言则实在难以启齿。

无子出妻,实际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西周的宗法制度下,只有男性才有继承权。没有子女不仅是弃妇自己的不幸,同时也是家庭的不幸。而出于家庭生存和延续的需要,在当时实用婚姻观的面前,妇女见弃成了唯一的选择。《氓》中的弃妇见弃,最大的可能就是无子。实际上,“她”只是千千万万中的一个缩影。

无子、年老色衰等到是弃妇见弃的直接原因;唯生育是举的婚姻观念、男尊女卑的婚制、松散的民俗等是见弃的深层原因;经济地位上男强女弱、女性在经济上的依附性等是见弃的根本原因。

在男权社会里,尤其是在物质文明相当匮乏的上古时代,婚姻对于女性来说,就意味着自身的价值的葬送。她的一切皆服从服务于男性的价值获取的需要。她的充满悲剧色彩的吟唱,其本身的目的也许就是幻想通过直接的指责来唤醒丈夫的良知,企图以挽救婚姻。在强大的男权社会面前,她们是弱小的,卑微的、寡不敌众的。她们只能用眼泪来挽救自己的命运。柔弱无力的挽救形式和孤苦无依的努力,反过来倍增其悲壮色彩。

《卫风·氓》是一篇,这首《邶风·谷风》又是一篇。同样是用弃妇的口吻陈述被弃的痛苦,与《氓》相比,《谷风》中的女子在性格上不如前者决绝果断,因此在回忆往事和述说情怀时怨而不怒,使人读后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然而在艺术风格上,则更能体现被孔子称道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

【译文】

踏上去路的脚步迟缓踉跄,心中充满了凄楚惆怅。只求近送几步不求远,哪知仅送我到门旁。谁说荼菜味苦难下咽,我吃来却像荠菜甜又香。你们快乐地新结姻缘,亲密得就像兄弟一样。

泾水因渭水流入而变浊,水底却清澈如故明晃晃。你们快乐地新结姻缘,不要把我来诽谤。别到我修筑的鱼坝去,也别碰我编织的捕鱼筐。我的自身还不能见容,又怎能顾及我去后的情况。

就像到了深深的河流,用木筏或小船过渡来往;好比到了浅浅的溪水,便浮着游着来到岸上。往日家中有什么没什么,我都为你尽心地操持奔忙。凡是邻居有了难事,就是爬着也要前去相帮。

我准备好美味的菜食贮藏,为了度过冬季的匮乏时光。你们快乐地新结姻缘,却用我的积蓄把贫穷抵挡。粗声恶气地拳脚相加,还把苦活狠压在我肩上。全不顾惜当初的情意,“唯我是爱”真像空梦一场

从全诗的叙说来看,这位女子的丈夫原来也是贫穷的农民,只是由于婚后两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年轻妻子的辛劳操持,才使日子慢慢好过了起来。但是这种生活状况的改善,反倒成了丈夫遗弃她的原因。这个负心汉不但不顾念患难中的糟糠之妻,相反却喜新厌旧,把她当作仇人,有意寻隙找岔,动辄拳脚相加,最后终于在迎亲再婚之日,将她赶出了家门。诗中的弃妇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如泣如诉地倾吐了心中的满腔冤屈。

由此可见,这首诗在抒写弃妇哀怨方面是很有特色的。它的出现,表明古代妇女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很早就处在弱者的地位,充当着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的牺牲品,她们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尽管作品没有直接对负情男子作明确的谴责,但最初的信誓旦旦和最终的弃如脱靴,仍为此作了有力的点示,具有深刻的警世作用。

总而言之《诗经》中的爱情婚恋诗,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它们系统、完整的表现了我国古先民的爱情体验和情感探索,成为我国爱情文学的滥觞。诗句字里行间流露出男女之情是那么纯朴,率真,热烈,健康,与与代社会某些感情作交易,追求利益金钱享乐等丑恶现象对比,更显示了古人高尚,优美的情感。今天学习这些诗篇,更能净化我们的心灵,提练爱情的纯洁。而作为我国古先民的原始生活记载,从《诗经》中,我们还能窥测到古先民的一些原始文化观念的形态及其形成。

《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这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的诗意美感,比起我们现代婚恋作品充斥着低俗的肉欲,总不免让人产生无尽的追恋和精神的归依感。在当今日趋庸常的生活里保持一颗不死的诗心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66

[2]胡敬君.从《诗经》婚恋诗看周代婚姻的多元性.[J].湖南社会科学.2002(2):100-102

[3]杨伯峻:上海古籍出版社,.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515-516

[4]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92

[5]古典文学三百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6]黄元英.风俗视角与《诗经》的还原阐释[J].西安:唐都学刊.2001(1)

THE END
1.中国古代的所谓“彩礼”离婚出轨三妻四妾中国古代的所谓“彩礼” —— 女性在嫁人之后,一是几乎没有离婚自由,二是三从四德等,三是若出轨就浸猪笼。 说到底,这是男女的极度不平等的情况下,对女性承受过多义务的,一种有限补偿。 但凡发达国家或者地区(欧美日韩+中国一线城市),就没有彩礼这个东西。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7DRV4K05528YU5.html
2.探秘古代中国:非传统婚姻观下的自由恋爱与和谐社会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婚姻的看法有着深远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的婚姻制度便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的是“以德服人”,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伦理规范。这种观念使得古代的社会结构更加稳定和谐。 首先,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非常重视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稳定。在《礼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男女成年标准主要是指男性http://www.jgushi.com/archives/158484
3.执守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浅谈闻一多爱情婚姻观他说:"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正是基于闻一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所以在爱情观上,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在闻一多身上已潜移默化、根深蒂固,使他为"葆吾国粹,扬吾菁华"而身体力行,执着地遵循与恪守。下载App查看全文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个人查重>> 个人AIGC检测https://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GBW201412001028.htm
4.《画皮》引发婚姻观讨论45.9%的人呼吁守住传统《画皮》引发婚姻观讨论 45.9%的人呼吁守住传统 三成网友坦言,如果自己是王生,会“两个都要” 本报记者 肖舒楠 实习生 李颖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8-10-16 [打印] [关闭] 《画皮》上映短短十天狂卷1.43亿元,也引发了人们关于“第三者”的讨论。这部电影非但没有蒲松龄笔下的惊悚,看起来俨然是一部主流的婚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10/16/content_2391756.htm
5.中国人的婚恋观12篇(全文)中国人的婚恋观 第1篇 婚姻恋爱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伴着改革开放的步伐, 我们大踏步学习西方, 同时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改变。但当我们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生产科技的同时, 所附带的西方文化也被引进过来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观念上产生了冲突, 其中典型https://www.99xueshu.com/w/ikeypgffjalw.html
6.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2)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结合时代要求,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丰厚的道德资源,赋予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以鲜明的民族特色。 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外实践读书与研讨活动4. 公德观念:读《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读后感 食工1002 刘佳浩 5. 职业观念:读《找对职业入对行》有感 植保1002 班楚丹丹 6. 三代人爱情婚姻观读书调查报告 食安1001 陈亚淑 7. 法律观念:读《西窗法雨》有感 植科1001 郑喜喜 对传统文化的思索:一个乡土中国,一个酱缸中国 https://wf.hzau.edu.cn/info/1052/4436.htm
8.颠覆了传统的婚姻观–福州家事律师推荐阅读福建明安律师而有了同居协议,那些无法步入婚姻殿堂的同性情侣们就能得到一些基本的法律保障。 当然,这项提案也遭到了反对者的疯狂攻击,法国右翼党派称此为“人类文明的末日”, 在经过将近10年的酝酿和争辩之后, 1999年10月13日,同居协议终于通过,这项颠覆人类传统婚姻观的制度由此诞生。 http://www.minganlaw.com/news/766/
9.中西方婚姻观差异.ppt中西方婚姻差异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arriage 中西方婚姻观 中国人结婚的目的 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一是通过联姻合两大家族之优势,扩大亲属同盟,即“结缘”;二是为了男性家庭继承家庭的血统,传宗接代,即“继统”。 当然,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中,这种传统的婚姻目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男女青年往往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427/8001044135002020.shtm
10.回族习俗回族认得婚姻观是什么作者:桂婷回族认为,婚姻是构成家族、产生亲族的基础。成年男女因需要而结婚是“瓦直卜”(意为当然),为繁衍子孙而结婚是“逊奈”(即圣行)。因此,主张回族穆斯林男女https://ms.httpcn.com/info/html/20161010/PWPWXVILCQAZ.shtml
11.大学生婚姻观念(精选6篇)关键词:婚姻,爱情,婚外恋,独身主义,新婚姻法,投资,婚姻自由,未婚同居 一、婚姻观念转变的原因 当代中国伴随着“双重转型”——由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相应的婚恋文化与婚恋观念的变化,导致婚姻观念与行为的多元化。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0世纪80年代https://www.360wenmi.com/f/filey007g1c9.html
12.中国各地女人的性格与风韵安徽女人大多有着中国传统的平民婚姻观,在那段脍炙人口的黄梅戏“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中已然体现。安徽女人结婚的心得是:踏实。不用再为感情分心,于是在该结婚的时候结婚了,在该生孩子的时候生孩子,结婚、生孩子在她们看来是一生中的头等大事,是终点站。在这一点上,安徽女人真是中庸得可以。 安徽女https://www.wang1314.com/doc/topic-210817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