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新闻概念的辨析与探讨传媒

关键词:社会新闻;概念;黄色新闻;软新闻;SocietyNews

一、引言

翻开一份报纸,不管是《人民日报》《扬子晚报》或其他报纸,要闻、政治、经济、社会等版面几乎每天都存在。按照报纸版面的设定规律,似乎社会新闻与政治新闻、体育新闻、经济新闻等类别的新闻相并列,但事实是,在《专业采访报道学》一书中,涉及了政治、文艺、科技等新闻类别报道的深入介绍,唯独社会新闻并未涉及。这表明社会新闻区别于普通行业类别新闻,它的范围包罗万象,涉及领域并不确定。

我国学者黎信对于上述社会新闻的概念持不同意见,他认为社会新闻不一定要满足趣味性强等特征,只要以社会中的人、事以及关系为报道对象就属于社会新闻[2]。这一定义较前者更为宽泛,缺乏对社会新闻特征的具体描述,主要强调新闻发生的区域,对时效性的考虑较少,这类新闻往往与软新闻接近。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只要是在社会上发生的事,经由媒体报道后,就是社会新闻”[3],这一广义的定义虽然能够囊括所有社会新闻,但将社会新闻的独立特征抹灭,过于宽泛导致不具备识别度。

笔者通过全面考察中国纷繁复杂社会新闻的概念发现,社会新闻是一个动态概念,从纵向维度而言,社会新闻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下有不同的概念解释;从横向维度而言,社会新闻因国家或地域的不同,也因地而异。正因为社会新闻概念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使许多学者往往将其与黄色新闻、软新闻以及Societynews相混淆,对此本文将具体指出并作出辨析,为社会新闻概念的最终确定排除部分阻碍。

二、社会新闻≠黄色新闻

若追根溯源,类似社会新闻形态的文本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诗经》中关于民风内容的记载;邸报产生后,也曾涉及关于盗窃国库的流贼死于阴沟洞的事件[2]。虽然《诗经》与“邸报”中刊载的内容符合当下学界对社会新闻的基本判断,但由于当时不存在社会新闻一说,因此此类新闻并未真正“开枝散叶”,传播开去。

1833年,美国的本杰明戴伊在纽约创办《太阳报》,报纸的“大众化”运动开始拉来帷幕,这意味着社会新闻真正意义上的诞生。在社会新闻诞生初期,主要以色情、凶杀等耸人听闻的事件作为社会新闻的主要报道内容,因此这类新闻又被称作“黄色新闻”[4]。

随着19世纪外国人转入中国开始办报活动,在美国发展较为成熟的社会新闻也开始出现在中国近代的报刊之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刊登的“酒徒打人致命”的报道以及“105岁老翁娶22岁闺女并生子”的报道,开创了中国报纸刊登社会新闻的先河,但在当时此类新闻被称为“里巷中事”、“琐闻”,而不是社会新闻。随着中文近代报刊发展的向前推进,关于社会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多。1874年4月18日,《申报》报道了“杨乃武案件”,并对该社会事件展开了连续报道,在社会上造成较大哄动[4]。19世纪末20年代初,社会新闻与黄色新闻在报纸版面的呈现上无异,因其趣味性较强,符合这一时期民众口味,因此成为了报纸盈利的重要构成[5]。社会新闻的发展以及带来的较高销量和利润,一度催生了众多以社会新闻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报纸。建国后,关于报纸是否应该刊登社会新闻引起了广泛持续的讨论,最终在极左路线统治时期,社会新闻被严肃批判,并被视为黄色新闻,是社会向前发展的毒瘤和催眠读者的工具,亟需肃清。

社会新闻在19世纪末20年代初与极左路线统治时期,成为了黄色新闻的同义词。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极大关系。前一阶段是报纸为迎合小市民低俗心理的“主动出击”;后者则是为维护社会主义宣传的被动控制。所幸,社会新闻报道环境变得宽松,同时在新闻伦理、新闻自律的共同作用下,改变了社会新闻等同于黄色新闻的局面,最终形成了目前较为健康并有益于社会发展的社会新闻。因此,必须指出,“黄色新闻=社会新闻”是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产物,这一判断无法沿用到当前。

三、社会新闻≠软新闻

四、社会新闻≠SocietyNews

社会新闻的英文翻译是SocietyNews,但事实上在英美国家,并不存在社会新闻一说,中国的社会新闻与英美所谓的社会新闻(SocietyNews)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英美报纸中的SocietyNews是指关于交际活动的新闻,一般涉及对象为在国家中有名望的家族或个人,新闻价值不高,类似于我国文娱报道。

在中国,对于西方SocietyNews的涉及内容并不一概而论,皇室公主结婚、舞会、慈善舞宴等会因其重要程度而被区分,重要性高的将被置于要闻版,甚至头版,重要性低的则置于文娱版。以2011年4月29日,英国威廉王子的婚礼为例,几乎所有的中国都市报都将其放在头版上,显示此类SocietyNews(在西方此类新闻被看作是“社会新闻”)的重要性,而不是至于社会新闻版面。单从新闻类别来看,外国皇室大婚属于国际新闻,新闻价值较大,不符合英美对“社会新闻”定义的“常带有富贵之家锦上添花的意味,纯粹的新闻价值并不太高”的意义。由此看来,中国的社会新闻与西方所理解的SocietyNews差别较大,不能轻易混淆。

五、总结

社会新闻是报纸版面、电视节目的重要构成之一,也是深受受众喜爱的重要新闻内容。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社会新闻的概念并无明确说法,且学界经常将其与黄色新闻、软新闻、SocietyNews相混淆,这对于社会新闻的采写、编辑等具体操作存在一定不利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学界必须争取早日在社会新闻的概念上达成共识,使社会新闻能够“有章可循”,便于记者在新闻实践中进行具体操作。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瞻.新闻理论与实务[M].台北: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1984.

[2]陈世敏.社会新闻的趋向:新闻现实与社会现实之间[M].新闻学研究(40卷),1988(2).

[3]黎信.社会新闻之我见[J].新闻爱好者,1987(1).

[4]缪军.社会新闻的历史演变[J].新闻采编,1997(4).

[5]何风波.对我国媒介黄色新闻现象的文化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5.

[6]朱俊清,周朱迪.英国媒体怎样报道社会新闻[J].中国记者,2010(11).

THE END
1.壹家堡一期文化性质辨析——关于混合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的讨论壹家堡一期文化性质辨析——关于混合文化因素分析方法的讨论,商文化,先周文化,考古学文化,壹家堡遗址,因素分析方法,壹家堡遗址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于1986年在此进行了小规模的发掘。发掘者孙华先生将遗址分了四期,其中第一期https://wap.cnki.net/qikan-WWJK901.004.html
2.大学生恋爱的调查报告(精选12篇)通过对大学生恋爱观问卷调查,并结合实际,我进行总结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关于大学生恋观的特点及原因。 1、爱情至上,有些同学把爱情放在认识的第一位,认为“没有爱情,活着就没有啥意思”。在恋爱过程中往往产生很多的消极影响,有的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成绩下降,有的只有“两人”世界,脱离集体,有的影响了正常的同学https://www.ruiwen.com/gongwen/baogao/622466.html
3.不正之风讨论辨析汇编5篇不正之风讨论辨析4 为深入贯彻县委组织部《关于印发<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关于开展选人用人情况专项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琼中组通字〔2015〕54号)文件精神 ,我单位高度重视 ,指派专人负责 ,对照检查方案要求对我乡选人用人情况进行了自查 。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https://www.scfaying.com/jichuzhishi/43528/
4.探讨的近义词是什么探讨◆辨析:“探讨”程度比“讨论”更加深入,更加全面,一般多指对重大问题、学术专题、疑难事件等的深入研究。“讨论”运用范围比“探讨”广,既可指对重大问题的辩论,也可指对一般问题的研究和交换意见。 《汉语大辞典》近义反义别名词典(界面见下图),提供近义词词典、近义词辨析、反义词、别名词典等等。 http://www.hydcd.com/jyc/jy10201.htm
5.关于砚铭文化中镌刻与墨拓的科学试验性讨论一一“金石学”之一翼【讨论辨析3】 全砚初成后与朱、袁、常、朱诸君的讨论。牵涉到砚坯质地、镌刻技巧、墨拓水平诸问题。 1、初入手时,有歙石而非淄石。其质硬,运刀不易。镌、拓制作未精,遂返工重做。 此为第一次拓墨,未熟练。因石硬度高,亦未见笔意。 2 、镌刻没问题,拓墨有问题之例:墨不匀,细笔湮灭,导致失真。 http://www.sdtaoxie.com/item/?id=2837
6.关于“汉语”的词义辨析关于“汉语”的词义辨析 “汉语”一词出现在南朝宋时期的《世说新语》言语篇,至今已经长达1500多年。近三十多年来论文发表、教材使用、新闻报道、文件发布等场合经常出现“汉语”与“中文”“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混淆使用的现象。由于“汉语”在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等民族语言中都直接翻译成“汉族语言”,就https://www.mj.org.cn/zsjg/mzzzs/mzzxyd/zz/202202/t20220224_249131.htm
7.关于“见危不救罪”的法理学和刑法学思考通过以上对见危不救概念的辨析与比较可以看到本文讨论的范围仅限于无特定职责或义务 的见危不救应不应定罪问题上,“通过‘见危不救罪’来‘逼’人们见义勇为”的提法本身 就不科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见危不救应不应定罪这一问题上,不可一概而论,应当坚 持辩证的方法,具体区分两类不同的见危不救。笔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7029.html
8.调研报告常德全民艺术服务的激越演义三、关于群文培训中些许纠结的辨析与讨论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在整体群文工作中,培训效能的彰显、培训机制的传导,也给我们提出了难以绕开的挑战与问题,让我们在困惑中思考,在迷思中讨论。 讨论一 市级馆群文培训是面向全民的,抑或是指向将担纲再培训骨干的? http://whhlyt.hunan.gov.cn/whhlyt/news/mtjj/201612/t20161201_5421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