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专业、城市,高考志愿怎样选择更科学
2024年高考已经结束,紧随而至的便是志愿填报环节。考试成绩的关键性自不必言,但志愿填报也不可忽视,“七分成绩,三分志愿”,一语道破它的重要作用。填报志愿时,考生往往面临学校、专业、城市等多种因素的考量,如何抉择才更科学、更可靠?
认识自我,明确志愿选择的基点
志愿填报是一个基于个体实际情况作出选择的过程,考生须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选择大学和专业。可以说,报好志愿,最重要的基点就是充分了解自己。这涉及对自身性格、兴趣、能力和职业倾向的深入考量。考生可以自我追问以下问题并作答:我对什么职业感兴趣?我有哪些优点?我喜欢做什么工作?我能做什么工作?
此外,明确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也很重要。比如,我希望在哪个城市生活?我希望做何种类型的工作?我希望未来学习、工作离家近还是远?即便个人兴趣和期待会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而变化,但人格和一些基本价值追求会相对稳定,是考生做人生关键选择的重要依据。
广泛搜集信息,做到有的放矢
高考志愿填报是在广泛搜集信息基础上作出决策的过程。考生必须准确掌握以下信息:
了解填报志愿和录取规则方面的信息。考生须熟知所在省份的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规则,尤其是实施新高考改革后发生的变化。在志愿填报方式上,以往的高考是以“院校”为基本单位填报志愿,新高考则是以“专业(类)+院校”为单位填报志愿。录取规则方面,新高考模式下,普通类按照物理、历史两个学科组分列招生计划,分别划线,单独投档录取。普通本科合并为一个录取批次,不再区分一本和二本,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只有充分了解规则,才能做到科学合理地填报志愿。
明确优先次序,找到选择突破口
在考试分数限制下,考生填报志愿时往往难以做到学校、专业及城市都如意,经常面临选择困难。此时该如何应对?
兴趣优先还是潜力优先?按兴趣选专业当然很好,但也要和发展潜力相结合。许多专业学习挑战性很大,对学生的天赋和基础要求较高。比如人工智能专业,是非常复杂的交叉学科,专业虽热,感兴趣的学生也较多,但对学习者要求也很高。数学成绩如果不理想,那学习人工智能就会遇到较多障碍。填报志愿需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但不宜过度放大。青年学生兴趣爱好尚未完全定型,在兴趣和潜力遇到矛盾时,潜力应居于优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