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一学校发出倡议:16岁前不注册社交账号
最近,浙江杭州的一所学校也发出了类似倡议,建议同学们在16周岁之前,尽量远离社交媒体,不注册社交账号。大家对此又是怎么看的呢?一起来看。
小刘今年16岁,在北京某学校读初三,日常学习疲惫时,她和身边的同学都会刷社交媒体来放松。不过她表示,有些内容的确需要加以分辨。
中学生小刘:有时候比如说沮丧时候,就会看一看,就会感觉还挺开心的,一些内容就很冗杂,有好的内容也有坏的内容,有的低龄的小学生他不太能分得清。好的就是也有很多,就是一些学习帖子内容,有时候也会看,我感觉挺有用的。
受访者:可以在一个他所熟知的这个范围内,比如说像同班同学、老师这种范围内,我是不怎么管的,但是如果(信息)扩出了学校的范围,我不太建议。
也有一些人表示,社交媒体并非没有益处。
受访者:好处就是一些班里面的事情,或者是一些学校的事情,我觉得这个社交媒体,应该用在自己的学习上面。
专家表示,青少年缺乏成熟的信息筛选能力,长期沉迷于社交媒体可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理事长、教育学教授丛中笑:过度地进行媒体社交,网上也会有一些色情、暴力这样的一些信息,对孩子来讲就会造成他很大的心理上的恐慌和恐惧,不利于他的健康的成长。同时我们现在一些网上的社交,也会引领引导这个孩子一些犯罪上的一些行为,包括过度消费,参与一些非法的集资等等,孩子辨别能力差,那么他不能进行分辨。
《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去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上升至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增长到97.3%。
守护未成年人用网安全:《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印发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未成年网民,如何守护他们的用网安全无疑责任重大。事实上,让未成年人与网络保持距离,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在管理未成年人用网上,我国已做出诸多尝试。我们接着来看。
另外,早在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包括福建在内的全国多地,也明确限制中小学校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校园或者在校园内使用。
家长:现在我们每个人生活离不开电子产品,工作生活交流,包括我们每个人都是现在比较难的一个问题都是大人很难正确引导生活习惯或者是电子产品引用,社交媒体介入。
专家表示,未成年人如何用网是一项需要多方参与、磨合平衡的长期探索,还需各方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政府部门应继续着力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网络平台应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强青少年专属内容池建设;中小学校和家长应帮助未成年人擦亮双眼、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引导他们合理上网。
【新闻观察:远离或禁止是否具有可行性?】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观察员是巨东红。巨老师,您好,想问问您如何看待此次杭州这所中学发布的倡议书?
人际沟通和相处有五种模式,即回避、强迫、迁就、折中和合作,与社交媒体的相处与人际相处类似,远离社交媒体即回避沟通模式,不一定符合城市未成年人的需求,未成年人可以参与讨论,参与决定。我们处于信息时代,城市儿童从智能手表开始交友,使用社交媒体有负面影响,但也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渠道之一,在看到负功能的同时,正功能也不可抹杀。我认为,远离或禁止表明的是校方态度,但不一定人人都做得到,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可以合理使用社交媒体。一是提高未成年人对社交媒体信息的鉴别能力,引导未成年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成长,明是非,辨善恶。具体而言可以针对社交媒体上的不良语言、行为和扭曲的价值观列出负面清单,典型案例,让未成年人社交媒体上的不良语言、行为和扭曲的价值观说“不”;二是开展源头治理,加强对社交媒体的监管,对违规行为、传播不良言行、扭曲价值观的企业重罚,或以技术过滤、拦截违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