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的痊愈之路:放下问:你好,看了你的帖子我认为自己得了(社交恐惧症)。我现在害怕和陌生人接触,和同事之间说话都会脸红,紧张~~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答:紧张、脸红、害怕与熟人或者陌生人接触、结巴、出汗、发抖、对视和余光的烦恼、表情诡异等,是社交恐惧症常见的表现形式,你的问题极具普遍性。对如何解决,简要论述如下:这些症状几乎是每个最初与人交往的人都有过的表现,特别是在我们比较在乎的场合,例如重大聚会、与心仪的异性接触等。如果当初不当回事,坚持投入生活,这些症状如昙花一现,很快过去,但如果太当回事,它便会固着下来,你越是排斥它,它反而驻扎的越久,想想你过去的经历是不是这样呢?可见接纳、不企图消除你的症状是根本的必要的解决之道。包括社交恐惧症在内的许多神经症朋友,经多方求助,屡败屡战,最后都不得不认同这条解脱之道,当然还有部分人执迷不悟,指望药物或者其它神奇而简便的方法获救。下文以余光和表情困扰为例来具体谈论放下。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就是化解恐惧症的全面奥秘所在!挂碍:放不下,牵挂之意。如果没有牵挂,就没有恐惧。这八字来自只有300字左右的著名经典《心经》。不做复杂的理论阐释,想想你自己过去的体验便知,谈谈笔者母亲的体验来抛砖引玉。母亲年轻觉得活人没希望,想死,于是什么也不怕,半夜三更经过有坟墓的大山也毫无畏惧,巴不得撞上鬼死了算了。但后来慢慢看到了活人的希望,感觉活着真好,因此慢慢怕死了,再也不敢独自半夜穿过荒无人烟的地方。再如,你平时在某人面前本来很自在无束,但当你喜欢他/她,想与之恋爱,但又怕拒绝,没有把握如愿时,在他/她面前就容易变得紧张拘谨了。
爱自己是生命的一部分,爱他人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只爱自己,不顾他人。或者只顾他人,不敢爱自己,都是不完整的生命。
痛苦是一个精深、自然的净化心灵过程的一部分。----萨提亚
一个健康的人总会有些不健康的想法,比如一个人会幻想别人完全了解自己,但有的人不愿意有这样的幻想,可能他认为不会有人像妈妈一样照顾婴儿般的自己。
向外看是梦,向内看是觉醒。---荣格
一个人在意别人的看法,实际上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呼唤关系,因为他太渴望关系。
是人一般都会在乎别人的看法评价,只是或多或少而已,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评价,一方面也是自恋的表现,期待所有的人都认可自己,一方面也有些自卑,因为曾经很努力做好但仍然遭到不满、指责及冷落,现在极力讨好,同时也是对关系的渴望,缺爱,没有深度的亲密关系,就在宽度上想获得更多人的爱。
焦虑和恐惧这些情绪,也不都是坏的。有情绪这表示我们是活人。情绪到了什么情况下才是坏的呢?就是它稍微过了,让我受不了了。这才是坏的。
接受父母本然的样子,就是接受自己的生命。
情绪不要控制,只需感受。需要三个步骤:觉察-感受-探索。首先是在情绪来临的当下,对它升起一个觉察,自己意识到自己在情绪中。其次,不带评判的感受身体,让情绪流动起来,找到出口,得到疏导。最后,尝试去觉察触发自己情绪的按钮是什么,为什么这件事、这个人、这种处境,对我来说这么难以接受?为什么我被激起愤怒、委屈的情绪?进而探索自己的内在模式。有了这样的觉察,我们的情绪按钮就不会那么轻易再被触发了。
最有说服力的就是自己做到,带着恐惧、焦虑等不舒服的感受,以目的为本位去行动。
区分焦虑与恐惧的实用性内涵是:口头讨论去尝试消除神经症患者的焦虑,即说服是没有效果的。因为他的焦虑并非源自现实存在的情境,而是他所感受到的情境。因此,治疗的任务只能是发现其所处情境(焦虑情境)的意义何在。
很多时候内心的冲突,实际上是跟周围的对你影响非常大的客体之间的冲突。
心理治疗是什么,心理治疗并不能改变一个人早期经历,但心理治疗做的事情是慢慢可以去调整他看待自己过去的方式跟视角的,方式跟视角改变了,那过去的经历对他的影响,那个化学作用就会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