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专注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分心和碎片化无时无刻都在蚕食我们专注于解决难题的能力。忙碌并不能真的转化成生产力,决定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的并不是忙碌,而是高质量的工作产出。
你是否经常有这样的困扰:
判断你的工作是否有深度,作者提出了两个概念:
大部分情况下,深度工作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并应用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也因此更能创造个人价值和产出,让你更具不可替代性。而浮浅工作虽然让你看起来很忙碌,但这种忙碌其实和生产力关联度不大。
谈到工作,很多人会觉得工作充满了压力、烦恼、沮丧和琐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工作只是谋生的工具,能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的人不多。但有些人却把工作当成一种可以培养个人技能并从中找到意义和价值的事情。
编程奇才圣地亚哥·冈萨雷斯(SantiagoGonzales)在一次采访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
精妙的代码简介明了,如果将这个代码给其他程序员看,他们会说「哇,这代码写得真好。」那感觉很像在写一首诗。
享受深度专注所带来的快感,能让工作变成一件有满足感的事情。在深度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像手艺精湛的匠人一样,你可以在日常职业生活中创造出意义。
「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Csikszentmihalyi)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作「心流」。
在全身心投入的工作中,将脑力开发到极限、专注,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深度工作让我们更容易获得心流的体验。这种愉悦感,比瘫在沙发上刷抖音更让人享受其中。
此外,全神贯注的状态,还可以让你更容易忽略生活中那些细小不快的事情,整个人变得更加积极。
关于如何做到深入工作,作者提出了四个准则,并相应提出了实操性建议。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根据你自身的工作习惯,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哲学。
★双峰哲学
★节奏哲学
★禁欲主义哲学
★新闻记者哲学
另外,为工作设定一个「完工仪式」,停止工作后不再想工作的事情。适当放松自己,安逸的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和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研究发现,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你在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恶习。因而,在进行专注的训练时除了要做到高强度提高你集中注意力外,还要不断地去克服分心的欲望。要做到这两者,作者给出了一些可操作的建议。
2、无聊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
如果不减少对分心事务的依赖,增强专注度的努力可能就会白费。因而即使在无聊的时候,也不要把大脑交给肤浅的、容易获得及时反馈的社交、游戏、网页等。因为大脑一旦适应分心的状态,专注就变得异常困难。
3、给目标任务设定deadline,限时完成
根据最小阻力原则(ThePrincipleofLeastResistance):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也就是说在缺乏度量的环境下,大多数人会选择最简单的工作。
关于「如何戒掉社交上瘾」这个问题,作者给出的答案是给自己的大脑找到更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可以给大脑找一些高质量的替代活动,比如说读一本有趣的小说,看一部有深度的电影,花两个小时进行画画,到户外去拍照等。
这样不仅可以把我们从无效社交的黑洞中捞出来,还可以让我们避免分心,保持专注的能力。让我们体验到什么是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1、减少浮浅工作的占比
作者举了basecamp的例子,basecamp在2007年做了一个实验,把五天工作制缩减成四天,免去状态审查会和报告。工作时长虽然减少了,但员工的产出并没有受到影响。降低了浮浅工作的占比,让basecamp的员工更专注于重要的事情上。
2、做好工作日程规划
根据作者四个深度工作的原则,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的方法建议。
【4】做好工作复盘:回顾每天/周的工作计划,定期对工作成果进行复盘。
【5】适时断网:在进行深度工作时,关闭即时通讯设备。
全书的内容差不多到这里,附上酱酱整理的本书的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最后,书中关于网络工具选择的看法非常有意思,作者认为只有一种工具对你对职业和个人生活成功对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是有用的工具。
社交媒体应用不断蚕食你的注意力,是高刺激低产出。但XMind不同,我们倡导深度思考,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让你集中注意力在理清思路和提高生产力上。
「深度的生活并不适合所有人。你需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你的习惯。对于很多人来说,快速地收发电子邮件和在社交媒体上发消息所带来的繁忙假象会给他们带来慰藉,深度的生活却要你摆脱这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