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社交是指那种无法给你的精神、感情、工作、生活带来任何愉悦感和进步的社交活动。
中文名:无效社交又称:无效人脉含义:那种无法给你的精神等任何愉悦感
无效社交
无效社交,所谓无效社交,就是指无效人脉。从小就被大人教育,要和别人搞好关系。但是,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我们要这些人脉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利益交换。不就是以后再用的着的时候能够希望他能帮我一把吗?求的就是他以后帮我的这个机会。说的不好听,但是确实是这个理。而且,这样的人脉也都是有相同点的,那就是他们都是能够跟你公平交换的,你付出的价值跟你将来能得到的价值是公平的。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是普遍的状况,排除那些比较有心计的通过一些手段达到自己目的的人。
“关于什么是‘无效社交’,有个网友说:‘你跟他吃饭你总不开心,你跟他处事你总是吃亏。你跟他待着你总觉得累。
2016年8月网上的一张图火了,渐渐有“霸屏”之势:“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整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
此图想表达的观点或者说结论也许很简单——杜绝“无效社交”。
那么,什么是“无效社交”?下面这个场景也许算个代表:在一个聚会上,跟一群说不上熟悉甚至记不清对方姓啥的人交流,你恭维我混得好,我恭维你身体棒,互相絮絮叨叨地交换着“你累我累生活不易”之类的观点,从开始吃饭、假笑到聚会结束……虽然交换了联系方式,但是一年之后看着通信录上的名字恐怕想不起来这是谁。
砍柴的和放羊的聊天,之所以被斥为“无效社交”,关键是因为他们的行为不符合“利益之交”的要求:在事业或者具体工作上,他们并没有获得利益或者进行资源交换,所以聊天是“无效”的。
这话听起来很冰冷,甚至是挺打击人的,但的确在理。
社交是一件极其消耗精力的事情,聪明人是懂得控制人际交往距离的。他们不彷徨、不焦虑,能够有效排除外在干扰,专注地做好自己的事儿。
离“无效社交”远点儿是对的,但请注意,可别变成这样的人:每天清晨,都要对着镜子说“我只有更强大,才能拥有利用价值,获得有用的人脉资源!
如果真对“社交”有如此功利的理解,你就不想跟那个摆小摊儿的小学同学来往了,尽管他可能非常在乎你,还是个很有趣的人。
沟通的人差异越大越好
差异的同时,需要保持相似的目标/价值观
虽然我们说人与人的交流差异越大越好,因为差异越大,覆盖的信息量/纬度就会越广。但是,如果差异过大的人,往往无法互相进行交流。比如说你让一个娱乐圈的活宝,去面对一个严肃古板的教授,这就是很难做到的。但如果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不一样了,在美剧《越狱》里面,各种各样性格不同的罪犯,为了同一个越狱的目标,却爆发出了难以想象的力量。
所以一个活跃的群体(线上为群,社区,线下为组织,团体)的根基在于大家都能在这获得某些东西,所以要在容忍差异化的同时制定一两个互相遵守的规则,称作基本价值/目标,但不应该太多,因为人越多,相似的点就越少。一个社群,制定太多的价值观和目标,是不合理的。尤其是把勤俭作为价值观,更是笑掉人大牙了。
最好人数不要超过三个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超过三个人以后,聊天的人就不得不照顾所有人的感受,聊大家都知道都理解都懂的东西,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超过了三个人,大家都能聊的,就只剩工资,女人和家境了,自此聊天便落为庸俗,就没什么意义了。学习不到任何东西的会面和沟通,都是无效的沟通。
相同的人会见的频率不用太高
除非你遇到的是那种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或者说是知识面非常广的奇葩,不然,不需要高频率的跟人会面沟通。实际上,大多数人永远都只会说同样的话题,所以一次会面沟通以后,进行联系的边际效应递减,再去面谈的收获就不如第一次面谈时的收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