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106天后,江西上饶15岁少年胡鑫宇遗体被发现。
2023年1月29日,江西省、市、县公安机关联合工作专班通报,1月28日12时25分许,铅山县公安局接到报警,河口镇金鸡山区域树林中发现一具缢吊尸体,经DNA检验确定死者系铅山县致远中学高一学生胡鑫宇。
通报指出,胡鑫宇遗体被发现时是一具缢吊尸体。国内某知名法医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说法比较中立,缢吊换言之即“有个人吊在那边”,这意味着需要后续鉴定究竟是生前自杀,还是死后被人为悬挂。
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原因有哪些?
一、在校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现状
有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超过1.85万名14岁以下的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意外伤害占我国死亡总数的26.1%。令人焦虑的是,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10%的速度增长。来自联合国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意外死亡人数是20万。另有数据显示,自杀在非正常死亡中占有很大比重,我国每年因自杀死亡者高达28.7万,200万人自杀未遂,是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总的自杀率为23/10万,而国际平均自杀率仅为10/10万,中国自杀率是国际平均数的2.3倍,自杀死亡占中国死亡人数的3.6%,并且是死亡原因的第5位,而在15~34岁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的死因。
我国各地儿童及青少年的自杀死亡数据差异很大。目前披露的论文数据均来自各地医疗卫生单位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死因登记数据。据资料统计,2011~2015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死亡资料显示,自杀率为0.33/10万,10~14岁组的自杀比例为6.67%,15~18岁组的自杀比例达到16.94%;2010~2014年陕西省西安市的儿童青少年死亡资料显示,自杀率为1.03/10万,19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自杀人数为55例;2008~2013年广东省清远市的儿童青少年死亡资料显示,0~18岁儿童青少年自杀人数为267例,其中15~18岁组自杀人数为199例。香港大学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按死因的个案统计推算,2015年的15~24岁青少年自杀率较2013年微升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自杀成为15~29岁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原因。
近年来,我国媒体屡屡报道在校学生自杀的消息,中小学生自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令人触目惊心。2015年1月6日,宿豫区某中学高二学生吴某(男,17岁)因上课期间玩手机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跳河自杀;2月18日,泗洪县某中学高一学生张某(男,16岁)因学业压力和家庭矛盾在家跳楼自杀;2月28日,淮安市淮安区某中学一男生因父母离婚在学校跳楼自杀;3月2日,徐州丰县某技术学校的高二学生张某(男,17岁)跳楼自杀;3月21日,宿豫区某中学高二学生刘某(男,17岁)因被老师批评在校跳楼自杀……单就江苏省一年就有如此之多的学生自杀事例,由此可见,如何有效防范在校学生自杀等非正常死亡,已是摆在家庭、学校和社会面前的一道绕不过去的难题。
二、事件频发的原因分析
死亡意味着一个生命的消失,意味着一场灾难的降临。当一场意外死亡突然降临在朝气蓬勃的学生们身上时,黑色悲剧便久久笼罩在了一个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对家庭、学校甚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块挥之不去的阴影。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沟通不及时,疏导不到位,缺乏有效交流
在校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心理、生理、思想和价值观树立和转型的关键时期,思想还不够成熟,自我调节能力差,易受外界和情绪的影响。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上碰到各种困难挫折或者不公正的对待,性格较内向的学生往往不愿意与老师、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排解自已的压抑情绪。如果再遇上老师和家长忙于各种事务,只是一阵简单的责备和打骂,忽略和缺乏与孩子之间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疏导,悲剧便在不经意间发生了。据报道,2018年4月12日上午,河北某中学高一学生因交作业时受到老师批评责备,上完最后一节课后,该学生独自跑到学校实验楼4楼跳下,次日死亡。2018年10月22日凌晨6时,泸州江阳区某中学一名12岁男生,因与家人发生纠纷,未得到及时疏导,从20楼跳下,当场死亡。
(二)学习压力大,期望值较高,焦虑抑郁严重
一幕幕悲剧触目惊心,让人痛心疾首。因学业压力和负担过重导致中小学生极端事件的发生呈愈演愈烈之势,高强度的学习、考试、排名压力所导致的神经紧绷正在伤害着他们。老师和家长们用“成绩好”的单一评价体系来评价孩子,所以孩子因为没有取得好成绩,无法得到认可的失望和挫败感已经强烈到宁愿放弃生命。
(三)抗挫折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容易走极端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许多独生子女备受家庭和社会的宠爱,往往造成一些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抗压能力差。由于孩子们处在人生最脆弱的青少年时期,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不足,遇到一点小事,便惊慌失措,极易走向极端。加之部分学生自尊心、虚荣心较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一旦遭遇困难与挫折,便情绪烦躁、焦虑、恐慌,一旦受挫后父母的高期待变成高失望,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导致父母心理的严重失衡,斥责、嘲笑、苛求、打骂便接踵而来,此时学生的自尊心受创伤后,巨大的压力便使其不知所措,轻率地走上不归之路。2017年5月16日,泸县某中学高二班学生李某,因在考试中违规携带并使用手机,被监考老师发现并扣留,在班主任通知其家长到学校过程中,李某因害怕家长责备,直接从4楼跳下自杀。
(四)网络负面影响,跟风追潮流,缺乏正确认知
(五)家庭教育缺失,关爱不足,亲情防线失守
近年来,在校学生非正常死亡案件频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缺失,温暖和关爱的不足。许多家长一天到晚忙于工作,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全部交给了学校。而学校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一味追求升学率,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生命教育。一些贫困家庭学生、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等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往往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庇护、关怀、帮助和引导,亲情防线一旦失守,负面情绪日益郁积、无法排解,个别学生就会做出傻事。2017年4月18日,彭泽县某中学16岁的高一女生从宿舍6楼寝室窗户跳下,抢救无效死亡,其跳楼的重要因素即是父母离异,父亲长期在外打工,亲情缺失。
三、防范及应对建议
生命仅有一次,每一个自杀消逝的生命无疑都是一朵鲜花的凋谢,一个天使的陨落。如何针对频繁发生的在校学生跳楼自杀等非正常死亡的原因,迅速找到有效防范及应对措施和辦法,是当前摆在家庭、学校和社会面前刻不容缓的紧迫课题。在此,作为一名高三在校生,结合自身实际,也提出几点防范及应对建议,以供参考。
(一)加强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生死观,培养坚强性格
父母是孩子一生最好的榜样和老师,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最重要场所。家庭和学校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应该只是单独的教给他们一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优秀的品格,坚毅的性格,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生与死,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更好地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
(二)完善评价体系,改变唯分数论,缓解学业压力
试想,一群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熬红双眼,睡眠严重欠缺,心理脆弱的“千军万马”真的能通过“独木桥”成为国家之栋梁吗?或者他们中许多人还未走到终点,就已经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倒了。在成长的道路上,分数不是万能的,成绩也不是唯一的,那种培养德才兼优、心理健康、朝气蓬勃、阳光积极的素质教育才是长久之策。
(三)融洽师生关系,建立风险机制,及时化解苗头
除父母之外,老师是学生走向社会接触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亲人。老师也要擅于与学生交朋友,交心谈心,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学会欣赏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的优点也要接受其缺点,教育学生注重方式方法、杜绝简单粗暴。要善于与学生面对面的、平等式的、朋友式的沟通与交流,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对那些比如两性方面、死亡方面敏感性的话题也不要禁忌,积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在沟通中遵循尊重、理解、宽容、信任、激励的原则,倾听他们的声音,尊重他们的人格,了解他们的心理。及时发现和捕捉到学生流露出的异常举动,甚至自杀苗头,努力教会学生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正确方法。
(四)营造和谐家庭,强化示范引领,传递亲情温暖
从家庭的角度而言,一个在温馨和谐的幸福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自杀轻生的机率不会很大。所以家庭幸福是学生健康人格和正常成长必备的重要要素之一。在家庭中,学生直接受到父母的影响和教育,父母对待生活、事业以及生死观的态度,也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父母必须要树立正面示范作用,正确处理家庭纠纷与矛盾、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愉快、友好的情感氛围,让孩子在舒心、开心中成长。其次要防止在教育上对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要提高教育能力,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交心谈心,及时发现和了解孩子的思想状态,通过亲情化解隔阂,通过亲情传递温暖,通过亲情助其成长。
(五)净化社会环境,强化整治力度,摘除网络毒瘤
当今社会,智能手机功能强化,承载着各式各样的网络游戏、视频、书刊、交友软件和APP应用。对于尚处于心智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一旦沉迷便难以自拔。为有效减少和遏制不良网络信息对在校学生的影响,建议公安、文化、工商、网信等职能部门履职尽责,形成强大合力,加大对互联网有害信息的打击和整治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此同时,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还应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加强对学校周边和社会网吧、娱乐等行业场所的清理,重点打击整治校园周边的“黑网吧”“校园贷”等违法犯罪活动,真正还学生一个干净、安宁、健康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