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社会各方面竞争压力的提升,导致了青少年及其家长过度焦虑等心理问题。与之相对照,当下年轻人之中出现的“淡学”心态以至“淡人”人格,正在成为一种新的风潮,他们对学习、工作、生活以至社交的诸多方面持有平和安宁的态度,其内在是对自身能力、兴趣与个人喜恶及其客观条件的理性评估与环境顺应。这在本质上是自我选择的生活态度与自主决策,更多地体现了年轻人从熟人社交网络的简化抽离。同时,推崇“淡学”的年轻人相对自由的路径选择通常也更多地获得了父母的经济支持与心理支持,并且需要父母有意识地逐步减少具体干涉进而培养子女的自主选择与个人决策的能力。这种新型亲子关系及年轻人“淡学”心态的兴起,将有助于培养表面淡然、实则更为成熟而自信的新一代年轻人。
【关键词】淡学家庭主义亲子关系个体化【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
“淡学”内蕴的生活状态与价值观念
当前,在青年群体中,“淡学”正在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追求一种“什么都淡淡的”生活方式,职场、学校的年轻人普遍自认“确诊淡淡综合症”。当我们还在问你是“e人”还是“i人”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称为“淡人”,一股淡淡风社交学开始在年轻人中流行。“淡学”可以说是一种宠辱不惊、不争不抢、内心平和安宁的生活状态,其本质上是一种不太那么在意结果,而对过度竞争有所规避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状态,或者说其实也是个体接受自己相对“普通”和“平凡”的一种平和心态。
“淡学”所强调的这种“看淡”或者“看开”更多还是就结果的意义而言,而并非过程性地完全“放弃”。也就是说,“淡学”不能等同于“躺平”,而是仍然保持着某种持续性的跟进乃至奋斗。“普通”与“平凡”或许是社会多数人的常态,普通人该如何自处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年轻人在日益繁重的学业、择业及工作压力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专业及工作岗位,认清自身的特长、能力及其边界之所在,以“平常心”来接受当下的现状或许也是“淡学”的实质与积极意义之所在。
“淡学”是一种维护内心边界与秩序的方式。它代表着一种朴素而“顺其自然”的精神状态,个体不再强求在他人评价体系中得到认可。对于当代不少年轻人而言,并不是只有以财富、地位及权力为代表的单一化的“成功”路线。更为重要的是,原有的“成功”式价值观念会倾向于将“普通”与“平凡”视为某种失败,如此社会常常就由“成功者/失败者”两类人群构成,正是这样的“成功”式价值观念与过度的成就动机导向,使得年轻人之中也出现了某些极端现象。某些青少年过度的争强好胜常常也是长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熏陶的结果,但如果能力不足或者其他条件所限,过度的争强好胜可能会带来相当的焦虑以至抑郁。甚至于个体为了竞争获胜抑或只是嫉妒,突破底线地对他人采取不当措施以至人身侵犯,其结果无疑最终是害人害己的。
从这个意义而言,“淡学”实质上是接受某种多样化存在的人生价值观念,某种程度上隐含着对以富贵导向的“成功/失败”二元观念的抵触与舍弃。中国传统之中不乏这样的思想与境界,例如“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等传统价值观念与行为实践。当然,“淡学”本质上还是当代年轻人新兴而带有自由倾向的价值观念,追求情绪的稳定和内心的平和,希望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保持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现代化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及其各方面竞争压力的提升,对“知足常乐”的传统价值观念构成了直接的挑战,然则社会发展的进一步转型却又使得个体面临的结构性条件及其价值观念进一步产生分化。“淡学”某种程度上是大众丰裕社会到来之后的一种结果,一方面青少年的确面对着更多的学习与职业竞争压力,另一方面相当部分青年在物质的获得方面比较便捷,尤其是少子化的格局使其更容易获得父母比较集中的经济支持。这应该是他们能够更加“淡然”地看淡外在“名利”的重要基础。由此,在面对现实的竞争压力时,“淡学”也会成为年轻人“自我”减压的一种应对方式,帮助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年轻人通过实践“淡学”的理念,寻求在复杂世界中的简单生活,但同时还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和热情。总之,“淡学”作为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定位,主要体现在如学习、工作、消费、交友及婚恋生活等诸多方面,其价值观念在深层意涵上反映的是个体在个人能力范围内更为遵循自我意愿。由此,“淡学”更看重的是自我的感受而并非他人的评价,进而在人际关系层面也更多反映为某种人际交往的简化,“淡学”的社会关系交往简化构成了与其深层价值观念的相互支持作用。
“淡学”体现年轻一代社会交往模式的转型
事实上,相当多数年轻人开始重新思考社会关系交往的本质。当下的春节,一批年轻人开始选择“断亲”,他们不愿意再与亲戚邻里维持表面的熟络,甚而淡淡地退出线上的家庭群、淡淡地从大家庭网络中消失。应该说,这种从熟人尤其是亲属社会关系网络交往的淡出,很大程度上也构成了“淡学”在社会关系交往层面的重要面向。由此需要解释的问题在于:当前年轻人为何热衷于“淡学”?年轻人的“淡学”价值观念使得其社交需求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去解释发生这种变化的内在机理?
“淡学”心态的家庭基础及其“个体化”拓展可能
如上所述,“淡学”主要还是一种平和安宁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态度,其更多是面对外部日益增加的压力,主张要心态减压而情绪平稳,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消极避世地“躺平”。“淡学”的实质更多还是“顺其自然”,不对自己提过高要求,但也不是消极地避世“无为”。如何能够达成“淡学”的“顺其自然”,常常可能还是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首先,可能就是上文提到的社会流动及其传统关系网络的弱化乃至消逝,个体可能更多能够按照自身意愿“顺其自然”地来加以定位与选择。其次,个体在学习与工作之中能够相对自由而出自本心地来加以选择,常常需要个体有着较为清晰的自我认知:个人的特长爱好及其未来的发展能否支撑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如果不能又如何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与生活。选择很多时候并不完全取决于年轻人个体的心态,也是对其父辈家长的重要要求,特别是在年轻人尚未自立,需要父母进行经济支持与心理支持的条件下,父母的心态及其调整可以说非常关键。
年轻人与家长心态的共同转变首先是在于其要摆脱某种家庭主义的“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家长需要充分认识到年轻人的选择与生活态度是第一位的,其内在的幸福要求显然要超过外在的成功标准,子女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业、工作及生活方式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其经济能力尚不能自主,学生在专业和就业方面的个人选择不可避免地受到父母的诸多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观念的转变往往是年轻人观念转变的重要基础,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往往是其子女能够走向“淡学”的家庭基础。
目前中考与高考的竞争压力仍然较大,后续的考研考公考编造成的选择性焦虑依然存在。②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有一些家长不仅全身心地陪伴小孩参与中考、高考,甚至全身心地陪伴参与考研。也正是在这样的父母期待与直接压力之下,这些家庭的年轻人在学业及就业选择上更容易焦虑、脆弱以至于发生激烈的代际冲突。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批家长及其年轻子女的价值观念也正在发生重要转型。一些家长更能够尊重子女的自身决定,对子女的期待日渐理性。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的发展,家庭经济水平的提升其实为年轻人的多样化选择提供了可能。然则,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家庭经济基础可能只是为年轻人“淡学”提供了一种退出激烈竞争的基础保障,平和的心态始终还是“淡学”的实质基础,尤其是家长的心态对年轻子女的影响至关重要。实质上,家长心态走向焦虑抑或趋于平和的分化差别,往往是决定子女能否走向“淡学”价值观念和行为实践的关键之所在。
就此而言,相当部分的中国家庭的代际关系本身也在发生重要转型,家长更加尊重年轻人选择的“个体化”。这是年轻人产生“淡学”价值观念转向的重要背景。进言之,“淡学”青年当然也可能是年轻人逐步经济自立之后,和父母之间相对独立的自由选择,但更多可能还是在“开明”父母支持之下的相对自由地“淡然”选择。可以认为,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使得多数年轻人的确日益脱离了传统亲属网络以至熟人网络的嵌入,但是亲子关系的经济支持或心理支持则是多数年轻人能否相对淡然进行学习、工作及生活选择的关键。
因此,年轻人能否真正走向“淡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价值观念的转型与认知的解放,最为关键的其实是家长减少具体干涉而逐步培养其子女独立思考与独立决策的能力,而一些父母与年轻人的价值观念转型在当下正在进行之中。父母越是鼓励与支持子女的自主选择与决策,子女在自主选择与决策基础上的“淡学”人生价值观念将日趋成熟,这种新型亲子关系的构建无疑将有助于培养表面淡然、实则更为成熟而自信的新一代年轻人。因此,这种更具人格独立意义的“个体化”,可能不再局限于某种市场化早期的“进取的自我”和“欲望的自我”③,而是带有更多理性的自我评估与欲望节制,这在长远意义上将推动进一步的社会心态转型与文化观念更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有目共睹,人们的社会观念不断进步,竞争与公平的规则也在不断成熟,这在事实上也构成了中国社会取得长足进步的基础。但是现代社会的过度竞争,也引发年轻人过度焦虑等心理问题。如前所述,年轻人对结果的过度焦虑往往和家庭与亲子关系的高度期待密切相连,以至于越优秀的青少年在学业阶段反而因为承担了过度的期待和竞争压力而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及其后果对于家庭来说往往也是难以承受的。事实上,对于个体而言,执着与坚持常常是需要的,但那是对自身选择与兴趣的长期坚持,而不是对结果的患得患失。况且,对于人的培养与教育的后果而言,很多结果也并非短期判断而是需要长期评定的。
顺其自然式“淡学”价值观念的积极意义,恰恰在于其本质上对于自身能力、家庭条件及其外部环境的理性评估,做出适合自身的学业与职业选择,同时也根据自身情况与价值取向选择自身的生活方式。因此,“淡学”价值观念的深层本质还是一种中庸式的“顺其自然”,并非走向完全消极的“躺平”或“放弃”,而是根据各方面条件的适度拓展。偶然性与不确定性永远不能规避,顺从本心做好自己而淡然面对结果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总之,“淡学”式的中庸与自然重在过程,而并非结果,把握当下、把握生活才是其重点之所在。由此,个体需要在学习、工作与私人生活之间有所平衡,这或许是“淡学”价值观念及其深层内核之所在,也是社会发展现代化的内在机理和未来趋势。
(作者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家庭主义脉络下的代际关系实践与孝道变迁研究”(项目编号:22ASH010)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杨国枢、余安邦:《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个我取向成就动机不同吗?: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加以探讨》,载杨国枢、余安邦主编:《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文化、教化与病理篇(一九九二)》,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年,第168页。
②沈毅:《青年“选择恐惧症”的成因与缓解》,《人民论坛》,2023年第1期。
③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3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