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纷纷走向相亲,自由恋爱失败了吗?今日头条

微博上#为什么年轻人抗拒相亲##第一次相亲是种什么体验#等话题下充满年轻人对相亲的吐槽: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的相亲对象、过年八场相亲局看了七次《你好,李焕英》……

对于年轻人来说,抗拒相亲就像一种本能。从年轻人所处的“小生境”来看,秉持“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传统观念的父母和热心肠亲友常常构成一种因爱之名的伤害。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亲戚朋友间的相处,往往会模糊彼此的界限,保持界限感很难。一个大龄未婚青年往往是一个家庭所有成员的心理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硬着头皮,迫于人情世故的压力,咬紧牙关,亲赴相亲战场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生活策略。

即使这样的努力并不一定会有圆满的结果,展现自己积极相亲的态度能安抚为儿女婚事焦虑的爸妈,这也会让他们感受到一定的回报。

无论主动还是被动,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向形态各异的相亲活动。

传统的婚恋观念与年轻一代新婚恋观念发生碰撞,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相亲的姿势,“相亲”一词的含义被赋予更多复杂而微妙的意义。

通过“相亲”,你可以从中看见依然牢固的“门当户对”观念,看见双方父母之间的权衡考量和“斗智斗勇”,看见年轻人的婚姻焦虑与“自我确证”。

02

互联网解锁“相亲”新姿势

伴随着年轻一代的崛起,80后、90后逐渐成为婚恋市场上的主力军。相比于70后、60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他们更倾向于利用互联网平台交友。

直播、短视频等新兴社交模式加入到相亲的传统议题中,既还原了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沟通聊天场景,同时也能够体验到社交乐趣。

1.婚恋平台相亲

随着“宅经济”兴起,婚恋交友市场广泛从“线下”转到“线上”,通过大数据匹配、直播聊天互动、互赠礼物的新型“云相亲”体验,在拓宽交友范围的同时,降低交友成本,成为新一代适婚人士的“脱单方式”。

传统的婚恋平台,以及相亲直播等等,虽然在形式和技术上有所改进,但在某种意义上仍是传统线下相亲的线上化。

2.社区类平台相亲

网络社区平台形成的基础,源自相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相当于为相亲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做了背景过滤,从而契合度相对较高。这些“同类目”用户聚集在一起,在产生更多的话题以及社区活跃度同时,促进婚恋的可能。

3.朋友圈社交式相亲

所谓“朋友圈社交式相亲”,即一场不用精心打扮、不用准备礼物、不需要见面,只需要加个好友,通过查看对方朋友圈,了解和评估对方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审美,就可以完成的一场相亲。

03

这一届年轻人为何走向相亲?

(一)偶然的恋爱事件发生显得困难

随着个体化社会的到来,人们与原有的社会整合机制之间的脱嵌,个体与建立在阶层、种族、家庭、邻里、职业甚至民族国家基础上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脱嵌。

而伴随高速经济发展,求学、求职导致的迁徙变得频繁,高度流动性让建立和维系亲密关系变得困难。

“相亲”这一古老婚配社交仪式得以回归,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个体化时代的生存境遇使得偶然的恋爱事件发生变得困难。

当代年轻人面临着情境:房价高企、适婚年龄、经济压力,社会结构性压力加大,使得他们越发希望从二人世界获得更多安慰和支持。

(三)年轻人婚恋观的改变与进化

过去家长权威、媒妁牵线、熟人关系等一系列社会装置替代当事人对个人“终身大事”谋划与操办,但是相亲的对象往往局限于熟人关系圈。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相亲给予了年轻人在免除面对面沟通的尴尬的情境下,扩展社交圈子、寻觅良人的机会和舞台。

现代的年轻人普遍追求个性、追求自由,开始主动选择各方面条件匹配的相亲对象。比如参加“985相亲局”的人,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认为“智性恋”比“钱”更重要。

04

相亲是否意味着“自由恋爱”的失败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参加相亲,是否就意味着自由恋爱的失败?

其实未必。

在传统社会,婚姻是维护父权制价值体系的制度安排。生儿育女,尤其是繁衍男性后嗣成为两性缔结婚姻的最主要目的。因此,婚姻和浪漫情感无关,择偶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而现代婚姻的核心是“婚姻自主权”。市场经济、教育平等、人口流动等为青年婚恋观的转变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青年人在婚姻中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更强,婚姻被视为个人之事;青年人更注重自我感受及自主选择,更追求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

“相亲”是一种高效率的社交方式,可以有效地迅速掌握对方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及外貌资本的有关信息。

正因为现代的年轻人普遍追求个性、追求自由、追求高效,不愿意将就,因此主动选择各方面条件匹配的相亲对象,从而将择偶的主动权以及标准放置到自己手中。

然而,尽管“相亲”这件事正在被年轻人重塑。

不可否认的是,“相亲”的内核永恒不变。无论是传统相亲,还是网络相亲交友,相亲者仍然是功利性地寻求“条件匹配”。

有学者认为,“相亲”是一种自我确证的过程。一旦踏入“相亲”的场域,个人对自我的评价就会受到一个客体的检验,相貌、学历、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等自我价值在婚姻市场中受到了最直接的检验。

将年轻人相亲行为置于中国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考察,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学历等条件随着社会变迁愈加重要。

在中国语境下,对于婚姻的讨论是无法脱离实际生活的,现实和情感的考量被捆绑在了一起,因此取舍变得十分困难。这就是为什么,在婚恋市场里永远无法回避“相亲鄙视链”的原因。

参考文献:

[1]秦晨.“边际人”及其“中国式相亲”——转型期中国青年的婚恋观与择偶行为[J].中国青年研究,2017(07):5-10+47.

[2]宋月萍.单身族群带来的文化空间与发展向度[J].人民论坛,2020(34):104-106.

[3]中国经济网:《珍爱网2019Q1单身人群调查报告》解读婚恋数字

[4]界面:“中国式相亲”背后,“中国式父母”的现代性焦虑

THE END
1.社交类app排行榜前十名6款好用的社交APP推荐和陌陌类似的社交软件免费聊天的社交类app找游戏好友的社交软件免费视频社交软件免费同城社交软件找对象的社交软件男生社交app同志社交软件找搭子的社交软件免费社交app同性社交软件年轻人用的社交软件网络社交软件男女社交软件次元社类似软件好的社交app免费的社交软件中老年社交软件男同社交软件国内社交https://m.pianwan.com/s/zj-3133000
2.2024年有哪些好用靠谱的交友软件?5款社交软件使用真实感受需要注意的是,该软件因为能快速认识陌生人,所以有网友反映其是公认的yp软件,对方上来就问在哪的?约吗?等,容易引起反感。总之,现在的社交软件数不胜数,但真实、靠谱交友的没几个,遇到不靠谱的容易打击自信心,引起抵触心灵,在与陌生人交往中还容易泄露个人隐私,最后得不偿失。因此建议大家擦亮眼睛,尽量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021463890810532&wfr=spider&for=pc
3.交友APP能否缓解当代年轻人的社交焦虑?交友 APP 确实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社交焦虑。因为文字交流给了我们组织语言的时间,还可以缓解别人的眼神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6823081/answer/2563532273
4.交友app能否有效缓解当代年轻人的社交焦虑?现在市场上很多交友app面向陌生人,以找炮友或者对象为主要功能,靠这种功能的app缓解社交焦虑我抱有怀疑态度。但我觉得网络上凡是能产生与他人交流的地方,不仅局限于交友app是可以缓解社交焦虑的。比如豆瓣小组,贴吧论坛,soul 、微博下的回复讨论功能。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49981144
5.2021年,中国年轻人的金钱观发生了什么变化?个原因:互联网让原本隔离的不同群体有机会窥视到彼此的生活,于是,长得漂亮的发现还有人更漂亮,赚钱多的发现别人赚的更多,买了房子的发现别人的房子更大……不同阶层的人通过社交网络,共享着相似的生活标准,无论现状如何,永远都有别人比你「更快」、「更好」、「赚得更多」,穷人或富人,精英或废物,人人难逃焦虑https://www.pingwest.com/a/255733
6.人设与陪伴经济学:如何排解95后无处不在的孤独和焦虑95后-10后多为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缺乏同龄亲属的陪伴,巨大的升学压力也限制了他们的现实社交,虚拟社交成为最好的“减压阀”。我们的调查显示:81%的95后认为网上交友不一定要见面,93%甚至根本不想见面! 对他们来说,虚拟社交不是现实的附属品,而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世界。2017年以来,陪伴类App的用户增长势头明显https://www.36kr.com/p/1723273920513
7.AppStore上的“KS:字母圈-- 尝试新事物:与其他占主导地位的、顺从的、束缚的、熊的、角色扮演的人会面、聊天并分享经验。 -- BDSM 问答:阅读 BDSM 文章和学习BDSM文化的新途径。 -- 秘密照片:只与您喜欢的人分享您的私人照片。 KS 是匿名的亚文化社交网络,为那些寻找本地偶然邂逅或严肃情感的单身、情侣牵线搭桥。 https://itunes.apple.com/cn/app/id1455481714
8.社交app排行社交app排行榜前十名社交app推荐社交app排行是一款十分不错的社交软件的排行榜,在软件中大家能轻松的找到各种的社交软件,这些软件的侧重点都是不一样的,喜欢的用户不要错过了。http://www.csshytbc.cn/zt/sjpx/
9.90后创业–青瓜传媒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专业的年轻媒体人,用他们对于纸媒传播多年学习和研究出的技巧和文风,去做新媒体,是高认知杀入了低认知领域,很容易就能打开局面。因为他们这么多年就是在研究传播和舆论情绪,仅此而已。 当然那些报社领导脑抽做的报纸阅读APP不在此列。 https://www.opp2.com/tag/90%E5%90%8E%E5%88%9B%E4%B8%9A/feed
10.www.longsea999.com/aplpage88375.html由于球队战绩不佳,他已经遭到了队员们的质疑。在球队输给恒大队之后,队员们就开始抱怨了,有人说他的训练让人看不懂。每场比赛前,几乎训练内容都一样,没有任何针对性。有人对他的用人提出质疑,不用姜坤这样的老队员,反而让年轻球员上去打主力。 2011年,排在前十的中资寿险公司中,唯一发生位次变化的是人保http://www.longsea999.com/aplpage88375.html
11.社交+范文12篇(全文)最近一项有关首席营销官(CMO)的研究印证了社交的日益得宠——研究显示CMO们预期将社交方面的营销预算比重从目前7.1%的水平在一年内提升至10.1%,在五年内提升至17.5%。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因为觉得这种新渠道的吸引力不可抗拒?或者这一投资更多是为了改进做法?为了使品牌真正实现社交化?社交能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纽https://www.99xueshu.com/w/ikeyur8o5zpe.html
12.www.kelexi.cn/mokoi12了解情况的玩家们指出,其实大部分奖游科都有派人去,毕竟公司也不是只有冯骥和杨奇两个人。还有网友认为,游科可能希望其他员工多露脸,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也有网友推测,冯骥、杨奇没有亲自去领奖,可能是在忙着做DLC。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一起在评论区聊聊吧!/阅读下一篇/返回网易首页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https://www.kelexi.cn/mokoi12_09/907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