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看度娘对两个关键词的解释:
社交:指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意识,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各项活动。
熟人:指彼此比较熟悉,曾经打过交道,有一定关系的却又不是十分密切的人。
由此可见,我们发现社交过程除了亲人以外,是先有陌生人再才有熟人,熟人是这个过程的副产物。同样,我们社交应用的发展也是先考虑社交主体需求,而后才有的各细分垂直领域的社交应用出来。
这里我们先用PEST模型分析下当前整个社交APP宏观环境。
E: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1年-2016年中国社交应用整体的投融资市场较为活跃,共计超过500+企业获得融资,其中天使轮的企业占比接近70%,而走到C轮以及最终有能力进行IPO的社交应用仅占5%。
1.2竞争态势
1.3技术趋势
2.1市场规模
按此结合前面大环境分析数据,可估算中国移动社交用户在应用内付费总规模:
700000000*0.55*(25*0.111+100*0.203+200*0.201+300*0.159+425*0.146+750*0.096+2000*0.05+4000*0.014+5000*0.02=)=389亿
假设我们确定熟人社交细分领域的某一垂直市场,用户数是7亿的1/10,愿意为其付费的用户占50%,付费内容取决于垂直市场的选择,假设年人均消费100元,则可在上述蛋糕中一年分得35亿。
2.2市场阶段
2.3市场现状分析
3.1SWOT分析
S(优势):
W(劣势):
O(机会)
S(威胁)
3.2用户研究
艾瑞调研发现,移动社交用户总体性别比例与网民男女比例较为一致:55.1:44.9(中国网民男女比例53:47)。而在年龄方面,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40岁以上网民占比23.1%,移动社交用户40岁以上用户则仅有4.3%,用户年轻化明显。用户的感情状态分布中,已婚有子女用户占比最大,为46.3%;其次为单身用户,占比33.7%。地域分布中,移动社交用户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尤其是沿海发达省份,且男性占比较重。
从年龄和需求关系层面看,18岁以下的用户较多的聚集在校园社交中,TGI指数为159.8,大幅领先其他类型;在18岁以下向19-24岁成长的过程中,年轻用户从对校园社交的热衷渐渐转变为对陌生人社交的热衷;随着年龄增长,25-30岁这一批成长起来的年轻用户更多成为了母婴、婚恋和商务社交的用户,除了社交表达情绪之外,对社交的功能性更加看重,也更加务实。综合分析可见,不同年龄段对移动社交应用的需求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年龄增长和用户身份的变化有关。
经过上面的分析,如果想在熟人社交领域开发一款社交应用,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
针对90后和00后,他们的熟人关系主要是同学和家人,结合年轻人的猎奇和喜欢追求刺激及新鲜感的特质,可以考虑打造包含匿名群聊、阅后即焚、更多主动互撩功能、甚至个人隐私(例如定位)选择性对感兴趣的人开放等等。
针对熟人关系中的不同兴趣爱好或者需求范围,可以考虑增加每个人可自选的分类标签(自己愿意接触的圈子),系统可以提示便于大家分组建群,个人的不同熟人之间可能不认识或者是半熟,但通过应用引导和推送,并可增加一些优惠或奖励机制(同第三方渠道合作,奖励可跟用户数和流量挂钩)吸引大家一起组群交流。
以offer为导向的系统产品经理入门课程,面向大学生和职场新人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