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孔孟论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2、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论语·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5、《论语·为政》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7、《论语·公冶长》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9、《论语·子罕》

10、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pù)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1、《孟子·告子上》

12、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ǔ)也。”

关键词:孔子孟子诠释美学思想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孟子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子和孔子嫡孙子思先后担当起了继承与传播儒学思想的重任。如果说,孔子在他的时代,用“舍我其谁”的自信来巩固宗法制度下的一整套观念体系,那么同样可以说,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儒学思想也需要适应时展的需要,建立起一个新的诠释体系。处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儒学思想史上,就承担起了发展儒家思想的重任。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使儒家思想保持了自身的活力。他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以下只注篇名)自诩,从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和人的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强化了孔子“仁”的理论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具有生存价值的一种理想与信念。因此,他的理论虽然在许多方面都与孔子的思想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但却与之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在客观上起了丰富、开拓和深化儒家理论见解作用。本文着重就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做一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在儒学传统中,《诗经》是重要的文献典籍,相传孔子曾对《诗经》做了整理,《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他是把《诗经》作为教材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的。

把《诗经》作为教材来要求学生学习和理解,体现出孔子对《诗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十分重视。一般说来,后世学者把孔子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当作孔子论诗的纲领,但对这句话的理解,事实上是存在分歧的。近人匡亚明说:“‘思无邪’,本是《鲁颂·駉》一诗中形容牧马人吆喝着叫马不要乱跑的意思(‘思’系虚词,吆喝声,‘邪’同斜,合起来即‘呕唷!不要乱跑!’)却被用为比喻思想正派。”[1]而把“思无邪”理解为“思想感情的诚正”,也只能看作是后来的学者用自己的观念去对孔子的话作符合自己思想观念的解释,这里姑不详论。在《论语》中,多处专门论述到《诗》,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诗》的社会政治、教育功能作综合地论述;另一种是对《诗》里的具体诗句的理解和阐述。

孔子从这一原则出发,可以把《诗》里的许多诗句都往“礼”与“仁”的思想观念上去解说,对那些借《诗》里的诗句,能够举一反三地加以理解的学生,也就倍加赞赏。“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在一般人看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都只是极其普通的日常生活现象的描述,可是到了孔子的眼里,就都带有强烈的“礼”与“仁”的色彩,而且他的那些得意门生,居然也能够顺着他的思路,从普通的诗句里找到了“礼”与“仁”的深刻内涵。

这种解诗的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来说,可以是一种理论预设,他们在孔子的仁学思想的前提下,借助于《诗》的素材,演绎出无所不在的“礼”与“仁”的观念,丛强化了“礼”与“仁”的无所不在。但孔子对《诗》的这些零散的解说,只是一些即兴的发挥,有时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比如说,从子贡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再到《诗》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中间的联系在哪里呢?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孔子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的原则出发,来解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正是达到这种“和”的境界的一种途径。这样的解诗方法,在一般人看来,确有些匪夷所思,但又自有其牵想妙得的合理性的一面。

而正是孟子,才从孔子的那些一言半语中看到了儒家诗学见解的闪光,并且把它上升为一般的美学原则来加以推导与总结,形成了一种重要的诗学理论。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肯定,孟子是否正是从子贡和子夏的颖悟中看出了儒学思想的精髓,因为他曾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尽心下》)而子贡和子夏对《诗》的理解,正表明了他们具有“言近而指远”、“守约而施博”的过人的智慧,他们都能够从《诗》里面所描述的极其浅近的小事中,引伸出对“礼”与“仁”的深刻领会,并进而理解其中所包含的至大至深的“道”。

对孔子的这种解《诗》的方法,孟子做出了这样的理论上的概括: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万章上》)

在孟子看来,对诗句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对字面意义上,根据诗句里的片言只字,就望文生义地作机械的理解,从而损害诗的含义。而是需要用自己的领会和感悟,去探求诗的真正的蕴涵,才能把握住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读诗与解诗的人的这种领会和感悟,是从自身的理解出发的,即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所说的:“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

孟子依据孔子解《诗》的实践提出的这一理论主张,实际上包含着现代解释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理解的“前结构”理论:“把某某东西作为某某东西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先行具有、先行见到与先行掌握来起作用的。解释从来不是对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最先的‘有典可稽’的东西,原不过是解释者的不言自明、无可争议的先入之见,它作为随着解释就已经‘设定了的’东西是先行给定的。这就是说,是在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和先行掌握中先行给定了的。”[2]以子贡和子夏对《诗》的理解而论,他们都是从“礼”与“仁”的“前结构”出发来给定了,是以儒家“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和先行掌握”的“礼”与“仁”的理论作为前提的。至于他们得出的结论,又可以看作是《诗》的特定视界(即“志”)和解《诗》者的特定视界(即“意”)这两个不同的视界的相互融合。

孟子的“以意逆志”这一解《诗》理论,在儒家美学思想的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不是单纯从对诗的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解释诗的精蕴,而是把孔子解诗原则和方法,理解成为一种教育手段,以《诗》作为一种教育的素材,强化人们对孔子“礼”与“仁”的理解,显示出了那种思想教育功能的无所不在。

事实上,孟子对《诗》的解说,同孔子所持的方法有着十分相似之处。比如,他在与公孙丑的一段对话中,就讨论了对《小雅·小弁》的理解: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者,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笑谈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告子上》)

传说《小雅·小弁》这首诗,是被周幽王废立了的太子宜臼的老师写的,以此来抒发宜臼的哀伤和怨恨。孟子从宜臼的怨恨中看到的是“亲亲”(热爱亲人),而既然是热爱亲人,那就是一种“仁”的表现。宜臼的怨恨为什么又会是出于对亲人的热爱呢?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难以理解,但从孔子的“仁”的观点看来,是因为宜臼对其父周幽王不合“礼”制的行为有怨恨,而发抒出这种怨恨,正是出于对其父王的爱戴。孟子不也是转弯抹角地“以意(己意)”揣摩(“逆”)了《小弁》作者的“志”吗?

孔子从“仁”的思想出发,想努力塑造出一种完善的儒者的人格,以挽救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颓势。他对人的内在精神的美做出过许多论述,认为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以“仁”和“义”来武装。他以“松柏”来做比喻:“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赞扬了在社会大变迁的过程中,应当保持自己的独立的人格,顽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个永恒的经典性的精神意象。

而这种“义”的力量又是无所不在的,在孔子看来,一个能够称得上“君子”的人,需要十分重视人的内在精神的培养,使他的人格力量在言行的正派中表现出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他强调了正派的品格、高尚的道德是可以具有感染力和召唤力的,有了这样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也就形成了他的人格的魅力。有了这种正气,就可以做到无所忧虑,无所畏惧:“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他还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他把刚强、坚定、质朴和说话谨慎都列入“仁”的精神内涵。这种人,就可以做到“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至于怎样才能达到“正”和“刚”呢?孟子从人的自身修养的角度,用“浩然之气”来加以概括: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公孙丑上》)

他甚至指出,一个人的人格精神的培养,离不开艰难困苦的磨练:“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这样,他就把孔子对颜渊的个人品德的赞美,提升到了人格的培养和锻炼成长的意义上,论述了艰难困苦的环境和外在条件,对崇高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缺少的意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就把孔子对“仁义”的内修学说扩展到了外练的层次,从而拓宽了孔子所提出的人格规范的狭义范畴,把它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楷模,从对君子、伟人的要求,扩展到了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也如同他在《滕文公上》中引述的颜渊的话:“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亦即他所肯定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的意思。这样,孟子就把孔子的“仁义”的理论和他所树立的圣人的典范,转化成为从普通人到君子、再到最高典范的圣人这几个不同层次人格美的,使孔子对人格之美的赞颂与渴求,变成了一种普遍的每个人都可以追求与达到的人格美的目标。

孔子已经注意到了“美”和“善”的区别:“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与此同时,孔子也注意到“质”与“文”的区别:“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但是,孔子又是很注重一个君子的外在形象的,《论语·颜渊》中记录了一段孔门弟子与棘子城关于外在形态之美的争论:“棘子城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也。’”子贡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不同意棘子城对“文”的价值的否定,认为如果没有“文”与“质”的区别,就好像把虎豹的色彩斑斓的毛色去掉以后,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也就没有区别了。刘向《说苑》还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可见孔子自己也是很重视外表的美的。

从人作为生命个体所具有的人格之美来看,孔子的评价,表现为对“美”与“善”或“文”与“质”这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形成的内在统一的关系上,一方面是内在的“质”或“善”,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文”或“美”。孔子看到了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即“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没有了外在的美的形式,内在的“质”就显得粗俗、粗鄙;相反,只有外表经过文饰的华丽,也会显得虚夸浮饰。他的得意弟子子贡充分理解了他的意思,就把这两个方面概括为“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把“质”与“文”的内在统一的关系表达得更加清楚了。

孟子在他们的理论的基础上,发挥了他对这种“质”与“文”统一的关系的理解,也就是说,他是在人们的感性形态上,对这种统一做出一个具体的描述: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

孟子甚至撇开了孔子对子桑伯子那种“不衣冠而处”所呈现的“其质美而无文”的狭隘理解,从人自身的品质着眼,强调了一个君子,如果有“仁义礼智根于心”,就会在自己的外在形体上表露出他的高尚:面色红润、身躯高大、动作得体。在他看来,这些才是“文”或“美”的本质的表现。

另外,他又说:

存乎人者,莫良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观其眸子,人焉廋哉。(《离娄上》)

这里,他更进一步强调,一个君子有了“仁义”作为内在的品格,又会在他的眼神里表现出来,胸中藏有仁义(“正”),眼睛看起来就是清澈而明亮;相反,胸中没有“仁义”作内蕴(“不正”),眼睛就会暗淡无光。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只要看着他的眼睛,从他的眼神里就可以推断出他的内在品格,这是无法隐藏的。

而孟子则融合了孔子所说的“善”、“美”、“文”、“质”、“大”这几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形成了他所特有的美的观念体系: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尽心下》)

对这种人格之美,孟子又并不是把它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地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调节的过程。他说:

“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离娄下》)

这里,孟子显然不是强调西子形貌之美的重要,而是强调了即使是最美貌的人,也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精神,如果受到肮脏东西的污染,人们也会另眼相看,甚至会掩着鼻子走过她(他)的身边。与此相反,那种外貌丑陋之人,只要诚心诚意地斋戒沐浴,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也照样可以去做祭祀上帝这样圣洁的事。由此可见,人的内在的美是更重要的美。

在中国思想史上,素来是把孔、孟并提的,把孟子抬到“亚圣”的地位,也不是哪个人的随意之举,这正是因为孟子在深刻地理解了孔子的“仁”的学说的基础上,融进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建立起了一个新的诠释体系,使孔子的思想更容易被社会的每一个人所接受,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和美学原则。

关键词:文化经典教学提纲挈领横纵比对去粗存精大胆取舍

2007年,福建省高考开始考查文化经典与文学名著,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视对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承惠于先哲的精神沐浴,丰富语文积淀,提高文化素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腹有诗书气自华”,其用心不可谓不深。这种大胆的尝试和改革当然不是出题者的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建立在当今语文教学理念的改变的大背景之下的。

一、提纲挈领,抓住文化经典的思想核心

古人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确实如此,“仁”是《论语》的核心概念,而“义”是孟子开宗明义强调的。在经典教学中,抓住这个切入点,来理清《论语》、《孟子》的思想,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在教授《论语》时,可以抓住“仁”这一概念来引导学生梳理孔子的思想核心。首先,指导学生将散见《论语》各章的关于“仁”的内容搜寻、摘录出来。学生能够很轻松找出孔子“仁”的各种论说。从“仁者爱人”,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克己复礼曰仁”,通过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的阐释,引导学生理解孔子“仁”的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孔子思想的域界在于人的道德方面,《论语》类似于一部道德箴言,对人生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表见解,由此引导学生将《论语》分类整理。

在教授《孟子》时,“仁政”是一条能够很好串起孟子思想珍珠的线索。“仁政”的基础是“人性本善”,“仁政”的核心是“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仁政”的目标当然是“王道乐土”。一部《孟子》主要的内容就基本涵盖其中了。

二、横纵比对,理清孔孟思想的传承关系

孟子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孟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因此将《论语》《孟子》综合起来进行比较性的考查是非常合适的。

2008年高考文化经典考查是一个比较题:

子谓颇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迷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

随着文化经典考查逐年延伸,命题也必将更多样化。比较型、综合型的命题在近年来成为主流。这种综合和比较可能是《论语》不同章节之间或者《孟子》不同章节之间的比较,2009、2011年就是这样;也可能是将《论语》、《孟子》综合起来,比较孔孟思想在一些概念或者具体人事理解上的异同,2008、2010年就是这样。因此,指导学生通过横纵比对,理清孔孟思想的传承和异同,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孔孟思想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自如地面对比较型或综合型的题型。

三、去粗存精,汲取孔孟思想健康养分

文化经典学习与考查的最终目的,在于从经典中获得智慧,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论语》、《孟子》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遗产,精华与糟粕并存,进步与落伍同在,如果盲目继承而食古不化,胶柱鼓瑟,精华与糟粕不分,进步与落伍不辨,那就是对经典的亵渎,甚至会流毒后人。因此,应当指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经典时去粗存精,激清扬浊,举一反三,古为今用。

比如“孝”是孔孟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论语》中对“孝”的表述比比皆是: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对父母之孝,孔子要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奉养,也不仅仅是体力上的操劳,更强调发自内心的恭敬和精神上的满足,这样的要求,即使是今天,也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但与此同时,孔子对“孝”的要求也有“父母在,不远游”这样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实际,甚至像“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样违背时代精神的内容。因此,在学习文化经典时,一定要有所扬弃,汲取孔孟思想中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从而使传统文化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四、大胆取舍,摸清文化经典命题脉络

文化经典的考查历时五年,综合五年考查的情况来看,考查的内容都是较为浅显的选段,而考查的方式和侧重逐年都在微调,调整的总体趋势在于越来越注重学生自己对经典的理解。

从考查的内容上看,2007年考的是《孟子公孙丑下》脍炙人口的一个章节,考查的是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第一年的试水显然是有意降低难度。2008年开始考查比较题型和综合题型。2008年考的是孔孟二人在“处世态度”上的异同,这样的考法开始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2009年考的是《论语里仁》中两则关于“择处”的章节。2010年是《论语》、《孟子》中关于“面对外部世界,接受他人建议”方面的章节。2011年考查的是《论语》中“如何对待自己的过错”的几个章节。基本上都是较为经典,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较为浅显的章节。

针对五年来高考对文化经典的考查情况,我们在文化经典的教学中应采取如下对策。

1.不求全,不求专,敢于舍弃。

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落在“浅显”二字,文化经典也不例外。学习、考查文化经典的目的在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因此范围又可以限定在有现实意义,能够古为今用,可以给人启迪的内容之上,因此,筛选《论语》、《孟子》中关于学习、为人、交往、治国、修养等方面对现实有借鉴意义的内容加以训练,对于一些没有生命力的内容,过时的东西,比如《论语先进》中大量琐碎的礼仪规定,可以大胆舍弃,这样,就可以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2.重理解,重能力,讲究技法。

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来看,命题者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面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即便非常熟悉的选段,甚至练过的选段,稍微变化一些提问的角度,答案就完全不同。2010年考查《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则: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

针对选段,出题者的问题是: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这个选段,在平时训练中大多数学生都接触过,但设题可能都是针对“闻过则喜”这一点来发挥的。而这样一来,即使练过,也不能套用平时的理解和答案,而必须根据题目的要求,分析文本,完整、准确地筛选信息,有针对性的回答。再如2009年: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2)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选段非常简单,但题目有特殊的要求,考生作答时必须快而准地悟出选段与题干上的“无友者不如己者”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并紧绕结合点来组织答案。

【关键词】孔孟朋友信德

一、孔子的交友之道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阅读《论语》,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及其重视朋友之谊,把交朋友看成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可见孔子把朋友关系多么重要,等同于兄弟之间的情谊。

孔子极其看重所交朋友的人品,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要交心胸宽广之人为朋友,不交那些心胸狭窄之人,因为“君子无所争”(《论语八佾》)、“君子群而不党”(《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论语为政》)、“君子泰而不骄”(《论语尧曰》),与君子交往能够使自己不断取得进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所以,交友一定要慎重,“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与道德高尚的人交朋友,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朋友之间一定是要相知相许相互吸引的,有灵魂思想上的交融,“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朋友之间交往需要讲究诚信,在孔子看来,信是一个人做人基本品德,“人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与朋友交往要做到重承诺、守信用。“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孔子特别反对那些品德败坏,不守信用之人,他曾这样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论语公冶长》)

二、孟子的友道观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这是孟子对朋友的定义。交友不能因为对方的身份、财富而择友,应该看重品德。“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这是做人所必备的基本原则,否则就会丧失掉自己的人格。孟子从人性本善出发,“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主张在交友中择取对方的长处加以学习。

孟子把朋友关系看得很重要,“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朋友关系是五伦之一,和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并列。因为如此重要,所以择什么样的朋友就尤为谨慎。怎样选择朋友,孟子讲了一个方法“眸子不能掩其恶”(《孟子离娄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眼睛便可知一二。

孟子的交友观透露出主体双方地位平等的涵义。与孔子不同,他认为交友不能依凭身份地位有所不同而对待不同,这一点体现出了孟子思想的进步性。

三、孔孟交友之道的价值意义

孔孟的朋友观,最突出的体现了“信”和“德”两点。孔子说:“人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信”是孔子“仁”的内在要求。孟子:“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孟子告子上》)孟子把“信”看成是人生永远不能失掉的道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朋友交往中以义为上。

以文会友,以武会友;有意趣相投、志同道合的忘年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惺惺相惜,让我们对朋友两个字有着深切悠远的体会和情义。“信”是朋友之间一种感情的寄托,“德”让朋友之间惺惺相惜,灵魂相通。虽然朋友之间不像君臣那样有必然要履行的在责任,也不像父子、兄弟之间有血缘的牵绊,更不像夫妻之间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一个共同体,朋友这种关系是脱离了义务、责任之后不带任何杂质的一种个人感情寄托。我们有理由相信,两个人在心灵上的碰撞,彼此对对方德行、德性的欣赏是朋友之意的开端。如伯牙和子期那样“高山流水”称颂千古的友情,再如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牢不可破,亦师亦友的美谈。

我们有必要学习孔孟的这种“信”“德”朋友观念。既不会因为识人眼光不佳出现滥交朋友、错交朋友而发生损害自身利益的事情,也不会因为过度亲密,不分彼此而产生矛盾。儒家讲究的“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庸章句》)的交友之道,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M].岳麓书社.

[2]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

[3]张觉撰.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伦理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甲好久不见,您忙些什么呀?

乙学习呀。

甲这么大岁数,还学啥!

乙不学习能赶上日新月异地时代要求吗?!

甲拿到文凭没有?

乙真才实学是主要的。

甲那你不是白费劲吗!你看咱的(得意地从口带里,掏出一张戴博士帽的照片和两张博士证书,递给乙)。

乙(接过看,吃惊地)你真行啊!什么时候学成历史和文学的双料博士?我怎么不知道,你是真人不露相啊!

甲谁像你那样埋头苦学,成书呆子啦。

乙那你这文凭是怎么得到的?

乙弄虚作假呀!

甲不是弄虚,是谦虚。

乙这还谦虚?若是不谦虚呢?

甲拿个博士后或院士都不成问题。

乙是够谦虚的。

甲那当然。

乙那么,你拿这文凭有什么用呢?

甲应聘哪。

乙去哪个部门应聘?

甲听说教师的工资是比较高的,又是铁饭碗,就去一所小学应聘。

乙这不是大材小用吗?

甲我不是说了吗!谦虚呀!

乙有自知之明。这一定没问题。

甲甭提啦,遇上了色迷。

乙怎么回事!?

甲看你,精神起来了不是?!

乙奇怪呀,考场上怎么会出现色迷?!

甲(神秘地)让我解释“苗条淑女,君子好(说成“浩”音)求”,是什么意思。你说可乐不可乐?!

乙嗨,那是《诗经》中,《关雎》那首诗里写的: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这有什么可笑的。

甲那不就是说杨柳细腰的姑娘,男人好追吗!你说,小学老师,能教孩子这个吗,那不成了教唆犯啦!

乙那意思是说:姿态端庄、为人贤淑的女子,是优秀男人的很好配偶。

甲(忍笑)那还不是搞对象吗!在大庭广众之下讨论这问题,是极其不严肃的。

乙还考你什么啦?

甲问我老子是哪个朝代的人?

乙你怎么回答的?

甲是现代人哪。

乙啊?!

甲我就是我儿子的老子啊!

乙错了不是!

甲没错。我儿子和我长的,就像陈佩斯和陈强似的,一模一样。不信我们去做亲子鉴定。

乙你胡说什么呀?!

甲一点没胡说。儿子不像父,必然有缘故。我老婆绝不是那种人。

乙你是越说越离谱。人家问你的是两千多年前的那个老子。

乙是我……

甲你怎么拣便宜呀?

乙我替你说,还没说完呢。你不是说你爷爷的老子是你太爷吗?

甲你是替我说了。

乙你这样胡诌乱扯,人家能聘你吗?

甲不聘就不聘,干别的。非得一棵树吊死人那!

乙又想干什么呀?

甲搞科研。

乙(怀疑)是吗?

甲当然。

乙你能搞科研?

甲博士搞科研,很正常啊!

乙研究什么呀?

甲孔孟之道。

乙这题目不小,你能研究?

甲值得这么大惊小怪吗?!

乙那你说说孔子和孟子是什么关系?

甲这难不倒我。论文都写成了。不就孔子和孟子吗?

乙是啊。

甲孔子和孟子是一家子。

乙你可真能扯。一个姓孔,一个姓孟,怎么会是一家子?!

甲你也太保守,太僵化了。用西方的规律,名在前,姓在后,孔子和孟子不就是一个姓子名孔,一个姓子名孟吗?

乙人家孔子姓孔名丘;孟子姓孟名轲。“子”是古代人的尊称,就像现在称呼先生一样。

甲都什么时代了,改革开放,就不行变通变通吗?!

乙这是传统,随便改变,不乱套了吗?!

甲你真是孤陋寡闻,少见多怪……他俩不但是一家子,还是同辈兄弟。

乙越说越近。

甲孔和孟的部首都是“子”字啊!

乙我看你是瞎掰!他俩本不是同时期的人,差二百多年呢,怎么能是兄弟?

甲那可不一定。谁知他们的老祖宗繁衍多少后代。有的早生,有的晚生……我爹的叔叔还有比我小的呢。

乙旧社会不计划生育。…

甲你服了吧。

乙服什么呀!同辈人,差二百多年,至于吗?!成天方夜谈了。

甲这是洋为中用,中西结合……这论点新颖不新颖?

乙够新颖的。

甲能不能冲出国门,走向世界,誉满全球!

甲那还用学,都在我脑子里装着呢。不然,能敢当博士吗?

乙那你说说,老子到底是谁?

甲不是已经说了吗?

乙我问的是我国春秋时期那个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那个老子。

甲你当我真的不知道哇!不就是那个老道吗?我研究的孔孟之道,就包括他一个。

乙又吸收进去一个。

甲孔孟之道,从字面上讲,就是孔子和孟子的老道。“之”当“的”字讲啊。因为老道就是老子,所以,孔孟之道,就是“孔子和孟子的老子”。

乙你在证几何题呀?

甲推理研究嘛。

乙我看是生拉硬拽。

甲前面说过,孔子和孟子是本家兄弟,又都是老子的儿子,也就是说,老子是孔子和孟子的父亲。归根结底,孔子和孟子是亲兄弟。

乙那么,孔子和孟子是不是同母兄弟呢?

甲根据他们志同道合的亲密劲儿,也不排除同胞兄弟的可能。

乙怎么个志同道合法?

甲他们都对吃饭感兴趣。

乙民以食为本,这是共性,谁都这样,一顿不吃饿的慌。

甲他们都离不开厨房,精通厨艺。

乙没听说他们当过厨师啊!

甲你看,“孔”字右边的竖弯勾,像不像个从侧面看的勺子?

乙有点像。

甲“孟”字下面的皿字,是不是当盘、碗等器具讲?

甲这就对啦,他们一个是饭勺子,一个是盘子,不都是餐具吗?

乙真有研究。

甲你说精辟不精辟,深奥不深奥?

乙这么有学问,怎么小学老师都当不上啊?

甲那是他们有眼不识泰山。此处不用我,自有用我处。

乙被哪儿录用啦?

甲一所重点高校,聘我当博士导师。

乙真的呀?

甲甭提我多高兴啦!笑哇、跳哇……忽然感到肩上挨了一拳,睁开眼睛一看,是我老婆在打我。

在哈佛,最受本科生欢迎的课程是经济学基础,然后是计算机科学基础,第三名,就是迈克尔·普埃特教授开设的古典中国道德与政治体系。这门关于古代中国哲学的课程必须要动用校园里最大的桑德斯剧场来作为课堂,每年有超过700名学生选修。

普埃特要求学生们课下阅读《论语》、《孟子》和《道德经》等著作当然是英文版,能读中文原版的更好。而他在课堂上,则会将那些晦涩的表达转换成这些十八、九岁的学生能够理解的思想:一些小的善举可能会改变你的人生,所以不要吝啬感谢和笑容,如果开门时背后有人,别忘记多扶一下门,这些事情最终会让你成为一个高尚而有影响力的人;做决定的时候不要光考虑逻辑和利益,要用心去做决定,等等。

这门课被宣传为“能够改变你人生的课程”,而那些选过这门课的学生也纷纷表示教授没有骗人,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孔孟之道转换成日常生活的实用指南,也理解了该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如何构建一个更璀璨的人生以及如何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普埃特解释说:“这是因为现代美国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比我们想象中的更为相似。社会背景有很多共同点,比如人际关系日益冷漠,个人主义也呈崛起势头。在这样的社会中,中国古代先哲关于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和谐进行了百花齐放的论述,而他们试图解答的困惑,与如今美国青年所面临的困惑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于是当时各个流派的学说放在现代美国也是很有意义的。”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论文摘要〕中国儒家伦理文化非常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并将之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孔子、孟子开创了儒家文化发展之先河,在他们那里有着非常丰富而精辟的道德修养思想。在如何通过道德修养铸造自我品性方面,孔子和孟子既具有认知上的共同性和传承性,同时又具有各自的思想特色,对之进行比较研究,挖掘和开发其中之思想精髓和理论精华,对于开启我们今日之心智无疑大有裨益。

一、孔子的道德修养思想

二、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

孟子从其性善论的思想出发,认为道德修养的“成仁之道”有以下六个方面。

三、孔孟道德修养思想之比较

由上观之,可见孔孟思想之异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孔孟在道德修养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定位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相对而言,孔子“圣人若不可求,可求君子”的主张比较务实一些,孔子对人们的道德期望是希望大家“做人”最起码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更倾向于对如何“做人”的一种低维度方向的要求。而孟子的“人皆可为尧舜”的道德理想则将“圣人”平民化,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只要愿意,只要努力,就能够成就自我,所以,孟子的主张更有利于增强人们的道德信心,更有利于调动人们内在的进取欲求。因此,孔子的“圣人”高不可及,远不可达,而孟子的“圣人”不仅可敬,而且可亲,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关键词】《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背景宗旨编纂特色性质意义影响

一、创刊背景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18世纪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并进一步达到其侵略发展殖民地的目的,而拥有广袤领土,人口众多的中国无疑对西方列国有极强的吸引力,作为西方侵略势力急先锋的西方传教士必将为此目的服务,加快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但这些西方传教士在中国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二、创刊宗旨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不同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天下新闻》等三份基本上以宗教宣传为主的刊物,在当时19世纪30年代特殊的背景下,《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也有其特殊的创刊宗旨,这从刊物的主要编辑人员郭士立的言论中,可窥见一斑。

郭士立在1833年6月23日就《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刊专门写过一份创刊意见书,他在意见书中说:“当文明几乎在地球各处取得迅速进步并超越物质与谬误之时——即使排斥异见的印度人也已开始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出版若干期刊——唯独中国人却一如既往,依然故我。虽然我们与他们长久交往,他们仍自称为天下诸民族之首尊,并视所有其他民族为‘蛮夷’。如此妄自尊大,严重影响到广州的外国居民的利益,以及他们与中国人的交往。本月刊……是为了使中国人获知我们的技艺、科学与准则。它将不谈政治,避免就任何主题以尖锐言词触怒他们。可有较巧的方法表达,我们确实不是“蛮夷”,编者偏向于用展示事实的手法,使中国人相信,他们仍有许多东西可学。悉知外国人与地方当局关系的意义,编纂者已致力于赢得他们的友谊,并希望最终取得成功。”⑷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编者主要目的是打破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夷夏”观念,传播西方文明,使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伟大,愿意向西方学习,主动打开国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交往,进而打开中国市场的大门,维护在华外国人的利益,这也是编者创刊最主要的目的,正如黄时鉴先生也认为他们的目的是“鉴于中国人的妄自尊大,固步自封,视异族为‘蛮夷’需要谨慎巧妙的展示西方文明,使中国人认识到洋人不是‘蛮夷’,并且知有不足,愿向西方学习,俾以维护在华洋人的利益,发展他们与中国人的交往。”⑸

三、编纂特色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本土第一份中文期刊,在当时环境下属清政府被禁之列,而此刊不但没有被禁,而且生存下来,这与当时郭士立与当地政府官员的关系是分不开的,而此刊印数增加、影响扩大是与其编纂特色有很大关系的。此刊最初很少有中国人看,这一点郭士立也认识到“中国人本身从不重视如此性质的出版物,因而可立即期待于他们的支持祗是少量的支持”,⑹所以他们的编纂特色主要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中国人来重视此刊,编纂上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

第一,极力迎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大力推崇儒学,直接引用孔孟语录,以期吸引更多的中国读者。

士,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阶层。西周时期,士是宗法制度的产物。把士分为上、中、下三等。那么,什么人可以成为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父位仍为卿大夫,其余诸弟则成为士;士的嫡长子仍为士,其余诸子便成为庶人了。在那时,士是一群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群。

在这一时期,诸侯与卿大夫纷纷养士,出现了许多关于士以及养士的故事,在后者,最著名的是战国四君子: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与齐国的孟尝君。孟尝君,姓田,名文,继承其父田婴的封地于薛(今山东滕县南),孟尝君是其封号。《史记》谓其“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对这些投奔他的士,“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在屏风后面安排一个记录员,记载他与士的对话。孟尝君对这些人很热情,“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士还未到家,孟尝君赠送的礼品已经给他的亲朋家人送去了。

有一次,孟尝君招待一位士吃晚饭,人很多,“有一人蔽火光”,挡住了这个士的视线,看不清孟尝君吃什么,“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看到这个情况,“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这个人见孟尝君的饭菜与自己的并无两样,非常羞惭,觉得自己心胸狭窄,不配称士,乃拔剑“自刭”而亡。士就是如此有羞耻之心且勇于承担,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赵威后的言论代表了当时一部分统治者对于陵子仲这类士的看法,认为他们是国家的危险人物。

于陵子仲这样的士,以道自负,不肯出仕,始终保持士的独立身份,而对当权者保持一种批评的权力。类似这样身份的士,在战国时期并不罕见,《战国策》卷十一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一位齐国人去看望田骈,说:“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说:“子何闻之?”齐国人回答:我的邻居有一个姑娘,“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这个姑娘立誓不嫁,但是三十岁时却生了七个儿子,这是怎么回事?田骈反问:这个姑娘和我有什么关系?齐国人笑道:“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您和这个姑娘一样,说是不做官,但是您比做官的还要富贵,“訾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矣”。您虽然没有做官,但是您的富有与排场却超过了官。这则讥讽士的故事,其真实性虽然难以印证,但却说明了士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他们身份独立,生活富足,有些甚至“訾养千钟,徒百人”。

孔子论“士”

作为儒学的开拓者,孔子有不少对士的论述,《论语》中总计有15次。在这些论述里,士有两重含义:一是泛指普通人士,计3次;二是类于今之知识分子,共12次,对这部分人,孔子寄予厚望,将他们视为变革社会、恢复周礼的重要因素,故而提出了严格要求与殷切期冀,他认为士应该具有这样的品德:一是有志于道,不贪图物质享受;二是行己有耻,不辱君命;三是兄弟怡怡,虑以下人;四是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关于士,孔子还有不少论述,分析起来,孔子最为看重的是士的品德,即:对仁的志向。仁是道的核心,一方面体现于现实的社会层面,另一方面体现于理想的终极层面。孔夫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⑸硪猿扇省!保ā堵塾铩の懒楣》)

为了追求仁,士可以献出生命。他的门下曾子对此作了进一步发挥,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弘,指宽广;毅,指坚毅。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士要有果敢坚毅的精神,持之以恒,死而后已。

THE END
1.交友之道图片大全交友之道高清图片下载野外饮酒庆祝交友快乐背景图片 年轻夫妇年轻在海边日落骑自行车运动锻炼幸福 妈妈带2个孩子婴儿儿童宝宝交友开心温馨家人图片 女子在餐厅惊喜地收到朋友准备的礼物震惊闺蜜 快乐女孩与在前面在相机微笑的英俊小伙子的照片笑容笑脸六一儿童节61儿童节 绿色唯美自然阳光投射的一男一女两个人推自行车风景图片 https://www.51miz.com/so-tupian/110714.html
2.交友之道素材专题模板交友之道素材图片素材下载我图网交友之道素材专题为您整理了47个原创高质量交友之道素材图片素材供您在线下载,PSD/JPG/PNG格式交友之道素材模板下载、高清交友之道素材图片大全等,下载图片素材就上我图网。https://so.ooopic.com/search-bdbbd3d1d6aeb5c0cbd8b2c4-0-0_0__0_18_0_ooo_0_1_0_0_0_0_0_0_0___0__0.html
3.人际关系人脉圈图片大全熊猫办公精心为用户挑选32张高清精美人脉图片、支持专业级人脉设计素材下载,更多风格的人脉,免抠元素,卡通手绘素材图片、图标图案、免抠矢量图,尽在熊猫办公。相关搜索:人脉图片素材|奶茶图片素材|夏天海报图片素材|礼品图片素材|夏日阳光图片素材|人物素材图片素材 https://www.tukuppt.com/speciall/renmai4478.html
4.深交聊天背景图库图图片深交聊天背景图库图图片素材免费下载千库网为设计者提供深交聊天背景图库图素材大全,为您省却深交聊天背景图库图图片素材搜索时间,这里有海量深交聊天背景图库图素材图片供您下载使用,本次搜索千库网为您找到10000张素材https://588ku.com/image/104668753.html
5.#i人独处充电站#新人zhe涨粉计划#微信动态朋友圈背景图##人生路不熟人人 #旧人挑战30涨粉500 #人间真实系 #i人独处充电站 #新人zhe涨粉计划 #微信动态朋友圈背景图 #潮流生活记录做人要谦 #推荐微信朋友圈背景图 #潮流生活记录做人要谦虛 #I人E人 #人生路不熟人人 #旧人挑战30涨粉500 #人间真实系 #i人独处充电站 #新人zhe涨粉计划 #微信动态朋友圈背景图 https://m.dewu.com/note/trend/details?id=254389746
6.交通安全伴我行说课稿9篇(全文)(三)知识:知道诚实守信是交友之道,为人之道。正确理解诚实的含义,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活动设计思路: 1、活动按照“感性——理性——感性”的认知规律,课堂结构分为“再现生活、思索生活、回归生活”三个时段; 2、活动方法以讲故事,谈感悟情境体验法、加上讨论相结合。活动重点:诚信的重要。https://www.99xueshu.com/w/filezpd1s1by.html
7.“新课标新课程新评价”背景下山西省中小学新课标观摩研讨活动吴老师的课堂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采用韦恩图获取梳理文本信息,深度挖掘文本内涵,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从文本走向生活,从知识走向素养,孩子们在吴老师的带领下感受交友之道,体会到朋友的真谛。吴老师的课堂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体现了深厚的教学功底和独特的教学魅力,给大家带来了诸多思考与启发。https://www.meipian.cn/4z1h2oz4
8.《网页设计选修课》课程设计(精选14篇)在江苏省五年制高职实行“4.5+0.5”学制的大背景下, 我们要设计建立一个以提高职业素养为核心、覆盖制药行业各个层面的全新选修课程体系, 做到既满足学生对某些社会技能的学习兴趣, 又能加深其对行业领域及行业技能知识的了解, 同时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为进入行业细分岗位做好准备。选修课定性、定量及定格描述见图1。https://www.360wenmi.com/f/fileut3wjb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