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乐何列传白话文翻译

朱晖,字文季,南阳郡宛县人。朱晖家族世代有人在朝中做官。朱晖早年丧父,很小时就立下志向,为人勇敢,行事果断。十三岁时,王莽新室败亡,天下大乱,朱晖与外祖父家人从田间逃往宛城,途中遇上乱贼,手持快刀,抢劫妇女,夺取衣物。朱晖的兄弟和外祖父家的宾客吓得手足无措,趴在地上不敢动弹。朱晖当即拔出剑来,走上前去,对乱贼讲:“这些财物可以拿去,但是妇女的衣服不能动。否则,今日就是我朱晖拼死之日!”乱贼看着朱晖虽然年龄幼小却胆气过人,笑着说:“小家伙,把剑收起来吧。”随后,乱贼丢下众人离去。

光武帝曾经与朱晖的父亲朱岑同在长安求学,二人是朋友。及至刘秀登上帝位,派人寻找朱岑,朱岑已经去世,后来找到朱晖,光武帝拜朱晖为侍郎,朱晖以有病辞去职务,在太学完成学业。朱晖为人矜持、严肃,无论进退,皆遵循礼仪,太学的儒生称赞朱晖。

朱晖重视气节,府中所用的官吏都是杰出士人。对于因义气报仇犯法者,朱晖会法外开恩,予以轻判,一般都能够免除死刑。不义之徒犯法杀人,朱晖则会严惩。朱晖在任上受到吏民爱戴,有人作歌道:“刚强正直,南阳朱季。吏畏其威,民感其惠。”几年后,因为某事触犯法律,朱晖被免职。

朱晖为人性情刚烈,常遭到上司非议,几次担任官职都被弹劾。自从离开临淮郡,朱晖避居乡下,布衣蔬食,不肯参加乡里的应酬,乡党讥讽朱晖为人耿介。章帝建初年间,南阳郡发生饥荒,米卖到每石一千余钱,朱晖把家中的财产全部捐出,救济族中的亲戚故旧以及贫困者,乡党为此多称颂朱晖。朱晖同县人张堪有义名,在太学认识朱晖,对朱晖很尊重,以朋友礼相待。有一次,张堪握住朱晖的手臂,嘱托:“欲把妻子儿女托付给先生。”朱晖认为张堪是前辈,举手不敢答应。再后来,二人久不相见。张堪去世,朱晖听说张堪的妻子儿女陷入贫困,前去探视,送了很厚重的礼物,帮助张家人。朱晖的小儿子不解,问朱晖:“大人并没有与张堪结为好友,儿孙们也从未听说过此人,大人如此厚遇张家,儿子感到奇怪。”朱晖答:“张堪曾经以知己看待我,我只能以信义回报。”朱晖与同郡人陈揖结为好友,陈揖去世得早,有一个遗腹子陈友,朱晖可怜陈友失去父亲,当时司徒桓虞曾担任南阳郡太守,召朱晖的儿子朱骈到郡府担任官吏,朱晖推辞,向太守推荐陈友。桓虞为此事叹息不已,遂召来陈友安排职务。朱晖就是这样,为人好义。

再后来,朱晖升任尚书令,以年老体弱,乞求退休。章帝拜朱晖为骑都尉,赐钱二十万。和帝即位,窦宪北征匈奴,朱晖再次上疏,不久,病逝。

儿子朱颉,攻读儒术,在安帝朝,官至陈国相。朱颉的儿子朱穆。

朱穆,字公叔。朱穆五岁时,行为笃孝,被当时人称道。父母有病,朱穆不肯吃饭,直至父母病好,才肯吃饭。及至壮年,朱穆勤于学问,锐意攻读,有时思考问题竟然丢失衣冠,行走时掉进坑里。父亲认为儿子读书读愚蠢了,甚至不知道马有几条腿。朱穆学习却更加勤奋。

当时,同郡人赵康,字叔盛,在武当山隐居,喜欢清静,教授学生经书,不肯出仕为官。朱穆已经五十岁,捧着经书,向赵康自称弟子。及至赵康去世,朱穆异常悲痛,以对待老师礼,为赵康服丧。朱穆尊德重教,被当时人称颂。

朱穆崇尚敦厚、务实,常感到世事浇薄,于是创作《崇厚论》。文中讲:

朱穆又写作《绝交论》,也是矫正时弊之作。

此后,朱穆在家中闲居数年。朝廷大臣,很多人推荐朱穆,桓帝征召朱穆,拜为尚书。朱穆对宦官在宫中弄权,深恶痛绝,及至担任尚书,在台阁任事,早晚间要与宦官共事。朱穆下定决心,要革除旧弊,于是上疏:“按照汉朝旧典,中常侍应从士人中选拔。

建武以后,全部选用宦官。殇帝延平以后,宫中宦官,日益显贵,可以佩戴貂珰配饰,担任宫中要职。朝廷政事,掌握在宦官手里,宦官威势影响海内,贵宠惠及子弟,亲朋鸡犬升天。在地方,担任官职的宦官子弟横行无忌,法律难以制止。凶残无行之徒,以谄媚获得官职,依仗权贵,鱼肉百姓,致使国家破败,百姓饥困。愚臣以为,应该把贪官污吏全部罢免,按照旧章,在海内选拔清淳士人,熟悉国家法典者,补授职位。这样,陛下会成为尧、舜之君,朝臣会有稷、契之臣,亿兆百姓可蒙受福荫,服从教化。”桓帝没有采纳。后来,因为某事,朱穆面见桓帝,当面直谏:“臣听说,按照汉室旧典,宫中设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负责尚书事务,设置黄门侍郎一人,负责传递官员奏疏。官员要选用名门望族。自从和熹太后以来,后宫女主临朝称制,不能面见朝中公卿,这样,才使用宦官担任中常侍,令小黄门传递两宫诏命。从此以后,宦官权倾人主,祸害天下。应该把宦官全部罢免,重新选用耆艾老臣,享有盛德之士,参与政事。”桓帝听罢,大怒,不予理会。朱穆伏在地上不肯起身。左右人传唤,过了很久,朱穆才趋步退出宫殿。从此以后,宦官假传诏令,多次诽谤、诋毁朱穆。

朱穆性情刚强,为官不得意,没过多久,因愤懑郁结,发生痈疽。桓帝延熹六年,朱穆病逝,享年六十四岁。朱穆为官数十年,布衣蔬食,家无余财。朝中公卿上表,认为朱穆坚守节操,为官清廉,严守宫中机密,坚持原则,至死不变,应该予以表彰。桓帝策书,嘉奖朱穆,追赠朱穆为益州郡太守。朱穆生前撰写的论、策、奏、教、书、诗、记、嘲,有二十篇存世。

此前,朱穆在冀州任职,所录用者,都是清廉、有德行的厚道君子,这些人后来大多官至公卿、州郡官员。儿子朱野,从小重视名节,出仕为官,升任河南郡大尹。最初,朱穆的父亲去世,朱穆与其他儒生考据,按照古代义理,为父亲确定谥号为贞宣先生。及至朱穆病逝,蔡邕又与门人详述朱穆生前的德行,为朱穆上谥号“文忠先生”。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县人。父亲乐亲,担任县吏,得罪了县令,县令收捕乐恢的父亲,要杀他。当时,乐恢年仅十一岁,趴在县衙门前,昼夜哭号。县令听到乐恢的哭声,觉得非常可怜,释放了乐恢的父亲。

长大成人后,乐恢喜欢经学,拜博士焦永为老师。后来,焦永担任河东郡太守,乐恢跟随焦永上任,闭门读书,不结交外人。因为某事,焦永被稽查,众弟子因为受到牵连被关押,只有乐恢一人保持清白,没有受到牵连。此后,乐恢专心致志地研究学问,成为一代名儒。乐恢为人耿直,为官清廉,特立独行,行为不与自己相投者,即使地位显赫,乐恢也不愿意与其交往。信阳侯阴就多次以礼延请乐恢,乐恢拒不回应。

后来,乐恢在本郡担任官吏,郡太守犯法被杀,以前的故旧不敢前去吊唁。乐恢穿着丧服,独自前去吊唁,因此而获罪。被释放后,乐恢担任郡府功曹,在功曹任上,乐恢举荐不阿附权贵,对于私人请托,置之不理。同郡人杨政多次诋毁乐恢,后来举荐孝廉,乐恢依然举荐杨政的儿子,为此,乡里人称赞乐恢。乐恢被司空(御史大夫)牟融征召。恰逢蜀郡太守第五伦代替牟融,担任司空,乐恢考虑到第五伦是同乡,不肯留在司空府任职,推荐颍川郡人杜安代替。司空称赞乐恢,多次征召乐恢,乐恢不肯应召。

再后来,窦氏被杀,和帝亲理朝政。乐恢的学生何融上书,陈述乐恢忠诚,坚守节操,和帝拜乐恢的儿子乐己为郎中。

何敞,字文高,右扶风平陵县人。何敞的家乡在汝阴县。六世祖何比干,向御史大夫晁错学习《尚书》,在武帝朝担任廷尉正,是廷尉张汤的下属。张汤执法严酷,何比干用刑较宽,多次与张汤争执,虽然不能尽如其愿,也救活了上千人。再后来,何比干升任丹阳郡都尉,按照制度,何比干将家眷迁至平陵县(注:汉昭帝的陵寝地)。何敞的父亲何宠,建武年间担任千乘郡都尉,因病被免,在家中隐居,不再出仕做官。

何敞以考绩优秀,升任侍御史。当时,朝廷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率领大军北伐匈奴,诏令专人为窦宪的弟弟窦笃、窦景修建宅邸,大兴徭役,百姓对此颇有怨言。何敞上疏谏言:“臣听说,匈奴桀骜不驯,危害边郡,由来已久。想当年,高祖蒙受平城之围,高后受到单于书信的侮辱。这两件憾事,朝廷大臣为了报仇雪恨,愿意捐躯赴敌,高祖、吕后忍下怒火、羞愤,没有回击匈奴。而今,皇太后秉持文母之操守,陛下兼有圣明之仁德。匈奴并无叛逆之罪,朝廷无须忍辱负重。盛春之际,正是农忙时节,朝廷欲征调大军,劳师远征,百姓又将背负沉重徭役,心中必然怨愤,会有各种怨言。陛下还要为卫尉窦笃、奉车都尉窦景修建宅邸,大兴土木,遍及街巷。臣身为斗筲之臣,对此心存疑虑。臣以为,窦笃、窦景是外戚,朝廷重臣,应当为百官做出表率。军队远征,朝廷为出征谋划已经唇焦舌干,百姓背负徭役,愁苦哀怨,国库空虚,并无多余的储备可用。陛下再要大兴土木,为窦氏修建豪宅,充实玩好,这样做,不是留下美德,不能昭示后人。应该停止工程,专心考虑边郡之事,留心百姓疾苦。”奏书递上,没有下文。

何敞多次上疏,指出窦氏兄弟在朝中犯下的罪行,窦宪等人对何敞异常忌恨。当时,济南王刘康非常尊贵,也十分骄横恣肆,窦宪推荐何敞出任济南王太傅。何敞来到济南国,用道义劝谏刘康,用汉法指出刘康的过错,劝其改正。刘康对何敞很尊敬。

一年后,何敞改任汝南郡太守。何敞痛恨俗吏以文法施行苛政,为博取名誉残害百姓,任职期间,何敞以宽和仁厚施政。每年立春日,何敞召督邮返回郡府,派遣懂得儒学的官吏,分头下到县邑,考察风俗,发现有孝顺父母、恺悌兄弟、有义行的乡民,就予以表彰。何敞审理冤案,以春秋大义断讼判案,郡中百姓没有怨声,普遍接受教化,感受太守的恩德。原来与父母分居者,回到家里奉养父母,父母过世者,按照礼法为父母服孝,有二百多人辞让财物。何敞在郡府设立礼官,废黜违法行政的文吏。何敞疏浚鲖阳灌渠,百姓开垦农田,从中获得利益,增加耕地三万余顷。当地官吏、百姓为太守刻碑记功,颂扬何敞为汝南郡做的好事。

及至窦氏兄弟败亡,有关官员上奏,说何敞的儿子与夏阳侯窦绬关系密切,何敞被免去职务。和帝永元十二年,朝廷征召何敞,三次升迁,何敞担任五官中郎将。何敞对中常侍蔡伦很反感,蔡伦十分痛恨。和帝元兴元年,祭祀宗庙,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因为患病,何敞没有参加斋戒。再后来,邓皇后为太傅邓禹上坟,何敞起床,跟随百官一起去。蔡伦借此弹劾何敞诈病,何敞获罪,遭免职。此后,何敞在家中病逝。

赞辞如下:朱生受寄,诚不愆义。公叔辟梁,允纳明刺。绝交面朋,崇厚浮伪。恢举谤己,敞非祥瑞。永言国逼,甘心强诐(bì)。

《型世言》,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约刻于崇祯五年(1632)。型者,模也,榜样之谓也,这是一部..

THE END
1.青山不同赏,来往自蹉跎。60句深情厚谊诗词,抄下来,赠朋友李白明月交朋友不论高贵贫贱,只要两人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即使像严陵、光武那样地位悬殊,也依然不改初衷,友谊长存。真正的友情,不会因为身份地位的改变而变质。 03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二首》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前路虽长,但知己遍布天下,凭你的才华与魅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54VDJ50553VFLH.html
2.交友之道原文及翻译PPTPPT模板找原创交友之道原文及翻译PPTPPT模板,就来当图网,提供各种风格的交友之道原文及翻译PPTPPT模板下载,更多精美PPT模板,PPT美化服务,尽在当图网!https://www.99ppt.com/ppt/4163237.html
3.交友之道论语原文翻译.docx该【交友之道论语原文翻译 】是由【金】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交友之道论语原文翻译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https://www.taodocs.com/p-949367025.html
4.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https://www.360doc.cn/article/48516859_889517423.html
5.颜渊篇论语原文翻译及赏析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翻译及赏析: 颜渊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人生正途。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走上人生正途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https://www.jidajia.com/gujizhangjie/285544.html
6.曾国藩家书主要内容曾国藩家书主要内容-曾国藩家书原文及翻译详细信息 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 《曾国藩家书》大概写了什么内容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空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际,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http://www.ychedu.com/CRJY/zgxs/613709.html
7.曾国藩家书原文及翻译(精选12篇)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旴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篇2:曾国藩家书原文及翻译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op4bn.html
8.贫交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及朗读杜甫古诗虽然世风浇薄如此,但人们普遍对交友之道毫不在意,“皆愿摩顶至踵,隳胆抽肠;约同要离焚妻子,誓殉荆轲湛(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杜甫在京城献赋之后。 参考资料:完善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40-442 2、 张忠纲 孙微 https://m.gushiwen.org/shiwenv_b10e82f58a4d.aspx
9.陈情赠友人原文翻译及赏析朗读李白古诗与人相交只要如此,交友之道谁说已经沦丧?友人您啊 展开阅读全文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移家兖州与其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谒见唐玄宗,继游吴越、潇湘等地归来之后的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夏秋间。 参考资料:完善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9-21 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0651c5bc513d.aspx
10.《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古诗学习网交友之道,贵在相知。这里如此斩钉截铁地申明与山涛并不相知,明白宣告交往的基础不复存在了。接下去点明写这封信的缘由:“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这里“越俎代庖”的典故用得很活。此典出于《庄子·逍遥游》,原是祭师多事,主动取厨师而代之。嵇康信手https://gushixuexi.com/doc/17433.html
11.(论语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解读 此章孔子讲的交友之道,所提出的标准至今都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猜你想看:《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修改时间:2023-02-15 09:08:00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www.lunyu8.cn/2/js/135.html上一则: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下一则:孔http://www.lunyu8.cn/2/js/135.html
12.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原文及翻译虽然此议没有被司马昭集团采纳,但嵇康知道这个消息后,愤慨 无比,写下了这篇散文,毅然宣布断绝与山涛的朋友之谊,并借此表达对 司马氏的不满,抒发自己对黑暗时局的愤恨。 这封信脉络分明,条理清晰。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拒绝山涛 的荐引,道出交友之道贵在相知,而山涛既然并不了解自己,不如就此绝 交。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427/14/1816256_10285525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