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养生知识

冬至一般在每年的12月21日至23日,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那么在冬至的时候该如何注意养生呢?下面一起去看看吧!

冬至时节养生进补,三大原则要遵守

“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冬令进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之一。从养生学上来讲,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从冬至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从中医阴阳理论说,冬至是阴气盛极而转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阴阳转化,在运动中构成了自然界与人体的平衡与和谐,养生也要顺应此规律。建议冬至养生要身心同补。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具体地说,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充分说明在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

冬至节气养生有4大禁忌需注意

1、气虚症,常见症候有精神倦怠、语声低微、易出虚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气虚当益气,此症可选用人参蜂王浆、补中益气丸、西洋参、黄芪、党参、山药等。

2、血虚症,常见症候有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心悸、健忘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等。血虚当补血,此症可选用补血露、十全大补丸、归脾丸、当归、阿胶、龙眼肉等。

3、阴虚症,常见症候潮热盗汗、五心灼热、口燥咽干、干咳少痰、眼目干涩、舌红少苔等。阴虚当滋阴,此症可选用大补阴丸、参杞蜂王浆、六味地黄丸、银耳、鳖甲、麦冬、沙参、黑芝麻等药物。

4、阳虚症,常见症候有面色皑白、四肢不温、阳痿早泄、纳少便溏、舌淡嫩、脉微细等。阳虚当壮阳,此症常可选用金匮肾气丸、鹿茸口服液、龟龄膏、鹿茸、紫河车、蛤蚧、冬虫夏草、杜仲等药物。服用补药还须注意脾胃运化功能,如脾胃虚弱、胃纳呆滞、胸脘满闷者,需要加入醒脾健肝药物,如陈皮、砂仁、木香、神曲、谷芽之类,以健脾助运。

冬至进补虽然对身体有好处,但是也不能盲目跟潮流,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滋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至养生常识

1、冷水洗脸

冬天天气寒冷,很多人早上会选择用热水洗脸,事实上,清晨冷水洗脸不仅能让人变得清醒、精神振奋,还可以预防冬季外出冷空气侵袭而引起的感冒。若能结合按摩耳廓、印堂、太阳、颊车等穴则效果更佳。

2、早睡晚起

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除了保证夜间睡眠,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但要避免睡时着凉。其次,要注意防风防寒。

3、温水刷牙

冬天刷牙最好用温水。医学专家对牙齿生态的调查显示,人的牙齿在35-36.5摄氏度的口腔温度下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35℃左右的温水是一种良性的口腔保护剂,用这样的水漱口,会使人产生一种清爽、舒服的口感。尤其是在冬天,更需要用温水刷牙,避免引起牙齿敏感。温水的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太热的水也不好。

4、喝温开水

洗脸刷牙后喝一杯温开水,一方面可暖身清洗胃肠;另一方面可稀释血液,预防脑血栓、心肌缺血,同时能维持细胞渗透力,促进细胞代谢。

5、水泡脚

睡前用55-70摄氏度的热水泡脚,既解乏,又有助于睡眠。人体的足部穴位很多,在热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络,加速血液循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冻疮、足部静脉曲张的患者。方便时可用中药泡脚,这里有个药方,可以在水中放几片当归、红花、川断及金银花等,可以活血补肾,还可以防止冬天皮肤干燥、皲裂。

冬至吃这5种食物防寒补阳

1.羊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羊肉味甘性温,有补肾壮阳的作用,历来作为补阳佳品,是冬至进补的重要食物之一。羊肉的热量高于牛肉,铁的含量又是猪肉的6倍,对造血有显著功效,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气补虚,补血助阳,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

2.饺子

“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是古代的一句古话,在现代里今天冬至吃饺子虽然是为了治冻耳朵,不过其面、菜、肉的合理搭配使饺子成为了一种营养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冬至吃饺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葱、韭菜、萝卜等做馅,这些菜均偏温热性,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温阳作用。

3.汤圆

汤圆有着“团圆”的意思,冬至吃汤圆如今在全国都十分盛行。做汤圆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红豆等亦是温热性味,有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饮食营养才会被身体吸收利用,提高机体的抗寒防病能力,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4.馄饨

馄饨原来是北方盛行的一种食物,但现在南方人们也喜欢冬至吃馄饨。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态相似,“馄饨”也与“混沌”谐音。冬食馄饨,有利于寒冷季节热能的储蓄。

5.八宝粥

热腾腾的八宝粥很适合冬天饮食温热软的要求。中医认为食粥可健脾温胃,且有一定的滋阴作用,正好对抗冬季干燥的特性。为发挥御寒作用,我们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选用偏温热或平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枣、核桃、花生、鸡肉、羊肉、糯米、桂圆、山药、银耳等。我们不妨发挥创造力,将这些食材搭配成美味的粥,例如:羊肉粥、鸡肉粥、糯米红枣粥、小米山药粥、银耳红枣大米粥等。

冬至后饮食遵循4个原则

冬至过后,气温越来越低,天气越来越冷。传统的养生提出,一年四季存在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现代营养学认为,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代谢率明显增加,对能量的需要比其它季节高;因此,需要吃足够的食物,来保证能量的充足供给,以维持正常体温,抵御严寒。在寒冷的冬季,机体对一些维生素的需要量也增加。著名营养学家马冠生表示,冬季饮食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

1.食物足量、营养均衡

冬季天气寒冷,生活在北方的居民,有供暖设施,虽然在室外活动倍感寒冷,但室内温暖如春。但在南方,室内没有集中供暖设施,室内室外温度一个样,甚至室内还比室外冷,人体对能量的需要增加,需要注意能量的充足供应。保证足够量的主食,建议每天吃半斤-八两的谷类食物,除了馒头、米饭、窝头等,可以“软硬兼施”,经常喝粥。

动物性食物不仅含蛋白质丰富,还含有一定量的脂肪,可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抗寒防病能力。每天应该有3两-半斤的动物性食物,可以包括瘦肉、蛋、禽、鱼或奶等,经常变换种类。

2.少吃生冷、多喝粥汤

冬季食用生冷食物,容易刺激肠胃,造成腹痛、腹泻等。因此,注意选择适宜的烹调方式也很重要。建议在加工冬季食物时,尽量多采用炖、煮、蒸、烩等烹调方式,这样更易保存食物营养,有利健康。

3.适量补充、点到为止

4.多吃蔬菜和水果

冬季干燥,特别是北方地区,由于吃肉较多,容易出现大便干燥。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还可以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因此,应注意蔬菜水果的补充。蔬菜可选择胡萝卜、白萝卜、大白菜、土豆、山药、莲藕、菠菜、油菜、芹菜、香菇、冬笋、娃娃菜等,水果可选择苹果、梨、猕猴桃、香蕉、柚子、柑橘等。

数九寒天要养阳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有"冬至阳生春又来"之说,可见"冬至"与"阳气"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冬至过后,人体内的阳气逐渐增多,阴气相应减少。因而此时养生应阴阳兼顾,或在养阳的基础之上再养阴,即中医所讲的"阳中求阴"。同时,由于阳气在冬至前后才逐渐萌发,因此要特别注意补充阳气并固本培元,只有体内的阳气充足,机体方可安康无疾,继而才能益寿延年。

在冬至时节养生,首先要注意做好保暖工作。在清晨和气温最低的夜晚,尽量不要出门,在白天外出时应注意添加衣服,特别是头和脚要"捂严"一些,睡觉时应多加增一层被褥。其次,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的二十字方针,保持健康的作息规律。第三,要本着少食多餐的原则,多吃温热性的食物,以护脾益肾。

有虚症才需大补

所谓"三九严寒补一冬,来年四季无病痛",寒冷的冬至前后是进补的好时节。由于冬日天寒,人体所需要的热量和营养多于其他季节,身体的新陈代谢也相对于旺盛,此时进补东西很容易被吸收。

当然,进补也需因人而异。中医认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老年人或者身体虚弱的人、亚健康的人可称为虚症者。有虚症的人需要大补,无虚症的人只需小补。另外,所谓"虚症"又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等。要按"虚症"的不同种类采取不同的进补方式,才能达到进补的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

如果常感到疲劳神卷,不愿多说话,或出现面色无光泽,甚至自汗、舌淡和脉象虚弱情况,则属于气虚症,可用生晒参、黄芪等补气的药材滋养。如果发觉四肢冰冷,脸色发白,疲劳神卷,甚至出现尿液多且清、大便稀、舌淡苔白的情况,则属于阴虚,可用红参、鹿茸、冬虫夏草、仙灵脾、肉苁蓉、胡桃肉等补阳药进行滋补。

冬至的由来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吃饺子的寓意

寓意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风俗,据说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所以,在中国北方,一到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寓意二:冬至到,吃饺子,团团圆圆。

在一些地方,一到冬至这天,一家人就会忙忙碌碌,准备各种饺子皮、饺子馅,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团团圆圆过冬至。除了北方吃饺子,南方还有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圆圆满满、团团圆圆。

冬至的习俗

1、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景仲冬至舍药留下的。

2、羊肉汤

现山东滕州一带,冬至这天被称作伏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3、糯米饭

在江南和广东一带,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和糯米饭的习俗,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4、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5、擂圆

擂圆又叫“冬至圆”是浙江台州人们冬至的重头戏,老传统。“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圆圆润润”,与平日里吃的汤圆相比,“冬至圆”不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而且意味深长。

6、数九九

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大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一九二九不出门,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7、赠鞋帽

8、藏冬冰

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人们用铁钎自河中凿冰,宽一尺多,长二尺多,称为一方,在冬至这天将冰藏人窖中,窖深约二丈,将冰藏人后,立即将窖封闭严实,同时藏人各种鲜果,人春后取出,在市上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冬至注意事项

1、冬至注意事项之起居有常

到了冬天的时候,人们应该要护理好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在起居上,人们要追到早睡晚起,大家应该在阳光出现的时候才能够出外活动。出去的时候人们需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这样做能够有效的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

冬令时节人们如果能够安排好自己的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能够帮助人们滋养肾精。此时人们应该要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到了冬至的时候睡“子午觉”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2、冬至注意事项之审慎调食

都知道药补不如食补。大家在冬至可以恰当的选择既美味,并且能够为身体补充营养的食物,这一点大家都能接受。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主要分为几大类。天寒地冻,人们首先应该要选择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

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进补平补类食物,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3、冬至注意事项之运动保健

冬至前后的天气都是非常冷的,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比较懒,很多人都会在房间里面不出门,这样就很有可能出现很多疾病,所以在阳光大好的`时候还是应该出去多走走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吃的东西给充分吸收了,拥有一个好的身体是离不开运动的,在小区的楼下锻炼锻炼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这样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并且很多人在雾霾这么多的城市中生活,找到好天气更应该多运动运动了。

4、冬至注意事项之充足睡眠

养生中保证充足的睡眠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冬季天气很冷也很干燥,新陈代谢也变的缓慢了很多。这个时候大家早点休息,对新陈代谢也是有促进作用的,并且保证足够的睡眠可以在第二天有充足的精力完成要做的工作,让大家不感到这么累,对身体的帮助也是很大的。

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传说冬至吃饺子缘起于东汉医圣张仲景,据说在冬天张仲景看到百姓因寒冷冻坏了耳朵,故把御寒的药物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物体,起名“娇耳”,在冬至那天煮熟让人们连汤吃下,保护耳朵。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时至今日,人们把包饺子的习俗沿袭了下来。每到冬至日,人们就模仿张仲景做“娇耳”煮食并和热汤,积久成俗,“娇耳”传久生变,又有了“饺子”、“扁食”、“水饺子”、“水点心”等地方名称。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THE END
1.什么是养生,该如何养生快速问医生养生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方法主要包括饮食、生活习惯、体育锻炼等。1.饮食:、患者咨询、快速问医生、有问必答https://m.120ask.com/zhishi/art/mip_416745.html
2.养生的解释养生的意思汉典“养生”词语的解释“养生”字的解释,成语解释,国语辞典,网络解释https://www.zdic.net/hans/%E5%85%BB%E7%94%9F
3.养生到底养什么科普文章养生是一种综合性的健康生活方式,旨在通过多方面的调养与保养,达到身心和谐、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主要包括饮食养生、运动养生、心理养生、睡眠养生、生活习惯养生等。1、饮食养生:注重均衡饮食,多摄取新鲜、天然的食材,如蔬菜水果https://www.liangyiyy.com/article/info/1536172.html
4.如果你“养生”只知道“养身”,那就大错特错了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养生”,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养生可能就是吃好睡好,早睡早起身体棒,其实这是“养身”,而并非“养生”。“养生”不仅包括养身,还包括养心和养性。而又为什么说“养生”和“养身”不一样呢?“养生”与“养身”又有何不同?举个例子,一位朋友的妈妈非常注重养生,每次去朋友家做客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1408913228134837&wfr=spider&for=pc
5.养生与养身的区别是什么权威文章养生与养身的区别是定义不同,通常需要掌握好正确方法。 养生一般是通过饮食调理或者运动锻炼等多种方法,达到保养身体的作用,对于精神和躯体能够起到保养的作用,可以降低病变的可能。养生一般是指调养身体,对于身体病变能够起到预防的作用,能够减轻疾病对身体产生的危害。 https://www.cndzys.com/zhongyi/tizhi/873559.html
6.《科学与养生》CCTV节目官网纪录片《科学与养生》 分类:探索 集数:10集 导演: 简介:中国人自古关注养生。道家和阴阳学家的大师为满足众多人的需求发展出号称神奇的养生术。神奇不是科学,科学否定的正是神奇。科学的养生是来自科学的思想,是来自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传统的养生有天地之别。科学的养生是全新的养生,是全新的创造,是全新的生活方式https://tv.cctv.com/2013/07/03/VIDA1372838615811829.shtml
7.养生之道饮食文化与食疗养生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忙碌,往往为了梦想忽略了自己的健康,养生文化网希望人们注重养生之道,通过中医养生、运动养生、饮食文化与食疗养生的方式,帮助大家强身健体,享受健康生活。养生文化网收集养生资讯,每天多学一点,疾病远离一点,健康亲近一点。http://www.yswh.com/
8.漫谈淮扬菜与家庭美食养生淮扬菜养生的经验与方法,如能广泛传播,庶几可为异彩纷呈的人类现代生活,多提供一种科学、益生、经济、唯美的饮食理念与养生方式,造福亿万大众。 按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所有动植物食材皆分属“寒热温平”四性及“酸苦辛咸甘”五味。所谓饮食养生保健、祛病延年,乃是指以食物的偏性来矫正人们先天体质和脏腑机能的偏http://www.haqbszb.cn/Article/index/aid/3589377.html
9.跟着院士学养生主动降与养生保健真正的健康,是指身心俱佳的状态。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那么,平时如何实现主动健康与养生保健呢?张伯礼院士笑称“少心没肺”、“胡吃闷睡”等是自身的体会。他建议应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精神状态、生活方式、饮食、睡眠、运动、四季变化等方面加以训练,做到主动健康,科学养生。https://www.hntv.tv/news/0/1834769466756456450
10.从“天人合一”谈中医的养生与治病中医的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作为中医人,我们谈养生和治病,就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理念。 中医如何看待生命与健康呢?在中医人的眼中,人不仅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也与天地是一个整体。因为中医有“天人合一”理念。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的生命与健康,也必然受天地气机的影响。所以,我们谈养生,谈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43176278900986
11.国家中医药局发布《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部门新闻关于发布《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的公告 国中医药办发〔2014〕15号 为提高我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普及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理念、知识和技能,提升公民健康水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现予发布。 https://www.gov.cn/xinwen/2014-06/08/content_2696452.htm
12.养生之家网—中医养生降养生食疗养生保健养生之家网是中国权威养生保健门户网站,分享中医养生、食疗健康养生知识,分享养生保健、美容养生之道,春夏秋冬四季养生小常识大全就在养生之家网。https://www.ys991.com/
13.养生之道降养生面对现代生活的压力和老龄化问题,许多人的听力健康日益成为关注焦点。除了专业药物治疗,中医养生也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辅助方法——耳部按摩。首先,通过搓动耳前后,每日50次,可促进血液循环;其次,定点按 深圳市复亚护养院 ?yl_3nhtitm64e58 ?2024-07-22 https://www.yanglaocn.com/jkys/yangshengzhi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