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重在平衡怎样维持养生平衡何为中医养生重在平衡

在我们日常的养生保健生活中,最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三个平衡即:营养平衡、动静平衡、心理平衡,凡事有度,适可而止。这里指的是相对的平衡而不是指绝对的平衡,前文里有说到每个人在各自的养生保健生活中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各种因素使其都会有差异。但我们应把握的总的原则就是相对平衡。生命的健康在于平衡,也更切合于中医养生保健的理论。而中医更加注重于养生阴阳平衡,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医的养生平衡之道.

1何为中医养生重在平衡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养生法则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长生命《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2养生根本在于平衡

其一.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爱动的,爱静的,都有长寿的。那么,究竟是爱动好,还是爱静好怎么样对健康更有利呢其实,中医历来不是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因素的,而是强调动静结合,阴阳平衡。

其二.《吕氏春秋》中说:“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就是说凡是要追求养生延寿的人,都必须熟知养生的根本措施和方法,那么疾病就不会侵犯身体了。中医认为,养生就是要平衡人体阴阳,保持人体精、气、神的协调。

其三《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古人认为,人的生活、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人体随着大自然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变化,也进行着不断的调整。天地的气化是人所无法取代的,四时寒热的更替和运行,任何人也不能违背。养生就是要力求做到保持经络的通畅运行、气血的从容和顺、脏腑功能的协调统一;使虚损不足者恢复正常,最后变得和正常人的体质功能一样。

综上所诉养生的最高境界为动静结合,谨慎守护人体阴阳的平衡,如此形体才充实。

3养生注意五大平衡

万物都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身体也是如此,如过失衡,那么身体的健康就会受到影响。中医养生也是非常讲究“平衡”的,养生要注意哪些平衡呢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养生的常识,大家在养生的时候要注意五大平衡哦。

1、环境平衡

一切健康长寿的生命,必须与环境保持平衡。要保护适宜人类生活的大环境,创造适宜人们生活的小环境。人与环境失衡,便会生病,甚至不能生存。

2、营养平衡

要调和五味,不偏食。营养平衡,才能使人均衡发育生长。

3、动静平衡

《内经》上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要保持健康,必须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动静平衡。

4、心理平衡

情绪是生命的指挥棒,精神崩溃会导致身体崩溃。生气和忧郁可以使人生病。

5、阴阳平衡

万物均有阴阳属性,一旦阴阳失调,人就生病。《黄帝内经》说:阴性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

可以说:“生命在于平衡”,如果身体失衡,健康就会受损,也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出现,以上为大家介绍了冬季养生要注意的五个平衡,希望大家要多多注意。

4养生平衡的作用

1.促进血液循环。一般来说,体温与血液循环有密切的关系,体温低血液循环也较低,体温升高血液循环也随之旺盛。足疗可以改善足部血液循环,增高皮肤温度,从而促进足部和全身血液循环;改善了心脏功能,降低了心脏负荷。有人做过测试,一个健康的人按摩双足30分钟,其全身血液的流量增加女性为10-13倍,男性为13-18倍。可见,热水足疗可使血液循环顺畅和改善。

2.促进新陈代谢。足疗促进了足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由于血液循环量的增加,从而调节各内分泌腺体分泌各种激素,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激素等等,这些激素均能促进新陈代谢。

4.改善睡眠。足部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脚对神经和毛细血管有温和良好的刺激作用。这种温热刺激反射到大脑皮层,对大脑皮层起到抑制作用,是兴奋的交感神经顺利地向副交感神经转换。副交感神经兴奋后,此时人处于安静休息状态,从而改善睡眠,消除失眠症。

5怎样维持养生平衡

我国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饮食适量,在节制饮食方面有许多精辟论述和具体方法。被后世称为“医书始祖”的《内经素问》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饮食过度的危害。又具体论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则腆满闭塞(腹部胀满堵塞),下为飧泄(腹泻),久为肠澼(痢疾)”。此后,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家在节制饮食方面,继续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不暴饮暴食。一次饮食量过大,使胃的负担骤然加重,于是引起胃痛、呕吐、腹胀、嗳气等症状,严重者导致急性胃炎、肠炎、胰腺炎、胃穿孔等。一日暴、十日寒,给健康和生命造成的危害是难以弥补的。为此,宋代张果在《医说》中告诫道:“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也就是现代科学主张的“少量多餐制”。

大饥勿饱食,大渴勿过饮。人在大饥大渴之时,最易一次吃得过饱或饮水太多,从而使胃难以适应,造成不良后果。古人主张“先饥而食,先渴而饮”,这是防止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的科学办法。唐代药王,长寿老人孙思邈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诫道。“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如果一旦出现饥渴难耐的情况,重温这些节食训诲或以此劝导孩子缓缓进食,渐渐饮水,就可避免身体受到伤害。

1.饮食不可勉强

出现厌食的原因,一是由于人体暂不需要继续进食或饮水,这属于生理性的厌食;二是由于疾病影响了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这是病理性厌食;种种心理因素也可引起厌食。不论哪种情况,只要没有食欲,就不应当“努力加餐饭”。积极的办法应当是:调整饮食制度,加强体力活动,参加娱乐活动,保持精神愉快,创造轻松的进食环境,烹制色香味形俱能诱人食欲的饭菜等等。关于勉强进食的危害,梁代陶弘景《养生廷命录》曾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总之还是伤脾胃,而脾胃被中医视为人体健康长寿的“后天之本”。所以注意节食,保护脾胃,实在是健康长寿的关键环节。

2.进食要定时定量

孙思邈《千金要方》说:“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食不重用”,讲的就是吃饭要定时定量,并且不要过量。这对维持胃肠正常功能,保持其工作的规律性是十分重要的。陶弘景亦说:“饮以养阳,食以养阴,食宜常少,亦勿令虚。”明代《修真秘要》更说得明确:“食欲少而不欲顿,常如饥中饱,饱中饥。”这种饮食适可而止、常处不饥不饱状态的节食理论,与现代科学所主张的观点非常一致,因此实在应当成为每一个人的养生座右铭。

3.胖人更应缩食

古代养生家有道:“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求,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语出《太平御览》)。这句话中的科学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肥胖者必须通过削减主食(谷气)来加强元气(脏腑功能),这样才可避免由肥胖而带来的一系列胃肠道和心血管疾患,有希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节制饮食的问题,目前已引起全世界的极大重视。意大利学者考纳娄,于1958年所著《延身健身的可靠秘法》中提出“节食廷寿”说。他自己严格遵守节食原则,每天只吃固体食物360克,喝液体饮料400克,结果他活到100多岁,而在83岁高龄时,据说还能骑马、爬山和写作。美国科学家谢尔登,从1928年开办“健身学校”达40年之久,通过节食调节生活制度,使数万名各种病弱患者恢复健康。苏联皮茨赫拉乌里教授,在他1975年所著《高加索人的长寿》一书中,为百岁老人制定的饮食原则是:食量适度。

纵观古今中外养生家的经验,都十分强调节食对健康长寿的作用。所以在饮食养生方面,第一是要全面摄食,使营养平衡,第二是要饥饱得中,保持肠胃的正常功能。

THE END
1.何为养生如何养生导语:现代人总喜欢把健康、养生挂在嘴边,不论是中老年人还是年轻一代,都在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养生这个行为,大多数对健康养生的理解:健康就是能吃能睡、没有病痛;而养生则是对自己生命的一样养护。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正确的。在医学上健康的定义是身体各组织器官能正常且协调地运作,从而维持人体内在的https://www.meipian.cn/4fhoq123
2.——何为养生之道——何为养生之道 1养生:不是包治百病,但万病能调。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2养生:不是心血来潮,随波逐流。 不是病入膏肓,才想起去弥补。 3?养生:不是医院下了病危才后悔当初。 不是想起来了去做两下。 4?养生:不是想不起来,就不做的事情。 是一种健康习惯!要坚持。https://www.chunyuyisheng.com/pc/topic/317026/
3.何为养生之道!有问必答何为养生之道!性别:女 年龄:19-29养生最注重什么?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薛仕敬 医师 极速问诊 东联医院 问题分析: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御瑶不仅仅是药浴https://3g.club.xywy.com/htm/5737/2868254.htm
4.何为养生之道?《吕氏春秋·尽数》说:“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何为养生之道? 《吕氏春秋·尽数》说:“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何为害?五味太过,五者充形则生害,此其一,乃饮食为害:七情太胜,过胜则伤神,乃情志为害,此其二:六淫太过,太过则伤精,乃六淫为害https://xueqiu.com/6604106891/282196899
5.何为健身,何为养生,何为降?通过适合自己身体锻炼,符合并能有节度的调节自己身心的运动与活动称之为健身。 何为养生? 就是通过适度的食物来滋养自己的身体,让生命得以延续;通过修行,让自己的身心清净纯洁,涵养自己的灵魂; 通过保养,让自己的营养能量保持平衡,促进身体各个功能的正常运行。 https://www.lnky.net/yjys/15966.html
6.何为“养生”?日记何为“养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出自《皇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现在大家一般用“养生”都带说了。《字里藏医》释:‘健’为使之有力。‘康’乃通畅。 推拿按跷就是借助医师之‘力’‘气’和技巧,使您的身体达到有力且通畅的健康状态。https://m.douban.com/note/206418998/
7.什么叫养生养生保养生命中医养生何为养生科学养生情志养生什么叫养生 养生 保养生命 中医养生 何为养生 科学养生 情志养生 养生预防疾病http://www.51jkgl.com/cn/default.aspx?page=detail.html&id=403
8.国学篇之四——欲明养生之道,不可不懂五运六气“养生”一词,广为人知,“养生”一事,人人在行,但究竟何为养生?而“养生”又到底是在养什么?乃至生什么?恐怕知之者甚少,别说是普通的老百姓说不清楚,就连很多出名的大医师能讲清的也恐怕是曲指可数,下边咱就来探讨一下这个并非神秘的秘密话题。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915/06/42467039_786927800.shtml
9.什么是内丹功?何为内丹养生何为内丹养生 内丹功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凝练结丹的修行方式。其理论思想与中医思想不谋而合,经过丹能在经络里的不断疏通,从而达到“经络全通、百骸俱暖”高质量生活状态,其修炼步骤是“炼己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http://m.ydxgnd.com/h-nd-238.html
10.中医养生岂能雾里看花光明日报往健康长寿目的地的列车,只有真正领略其真谛的乘客才能顺利登上这辆列车。本期科技周刊,我们邀请资深中医养生专家,为您讲讲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医传统养生之道。 何为传统养生之道 我们今天讲的食疗、药膳,只是养生当中的一部分,虽然它很有价值,但并非最重要的部分 https://www.gmw.cn/01gmrb/2010-06/21/content_1155787.htm
11.何为“辟谷养生”辟谷养生等于饥饿疗法吗乳腺癌何为“辟谷养生” 辟谷养生等于饥饿疗法吗 导读:于娟是复旦大学海归女博士,2010年1月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她曾用博客记下了8万多字的抗癌经历,在经过多次化疗后,然而,在多次化疗后,2011年3月,于娟突然停止了在医院的正规治疗,接受安徽黄山“杨神医”的“饥饿疗法”,即患者每天不能吃饭,只能吃极少量的葡萄和芋头https://www.myzx.cn/jiankang/show/446472.html
12.圣安著食在道中中医文化降养生疾病的分析何为降生命的图书 > 养生/保健 > 中医保健 > 解析人体的奥秘 无病无痛活到老 圣安 著 食在道中 中医文化健康养生 疾病的分析 何为健康 生命的起源 中医古籍出版9787515227641 文琳图书专营店 圣安著 京东价 ¥ 促销 展开促销 配送至 --请选择-- 支持https://item.jd.com/10096305971709.html
13.圣安着食在道中中医文化降养生疾病的分析何为降生命解析人体的奥秘 无病无痛活到老 圣安 着 食在道中 中医文化健康养生 疾病的分析 何为健康 生命的起源 中医古籍出版9787515227641 作者:圣安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01月 手机专享价 ¥ 当当价降价通知 ¥57.00 定价 ¥57.00 配送至 北京 至北京市东城区http://product.dangdang.com/11707155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