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社交软件成为一天的开始、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结束。在被深度“网络化”的生活里,社交软件的使用者在享受科技发展便利的同时,也被焦虑困扰。
社交软件带来焦虑与依赖
对于还未踏入职场的张慧雯来说,社交软件带给她的影响非常大。而对于在职场打拼的人来说,社交软件成为他们一天的开始、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结束。
因社交软件产生的焦虑,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我每次发出去的语音,都忍不住听一遍,甚至要听好几遍。这是不自信的表现吗?”市民曹覃说这是她的一块心病,发现这个问题后,她询问过几个朋友,发现不少人也有重听自己语音的习惯。
其实,社交本身是人的一种社会心理需求,人们通过社交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依附感、归属感。但是,在日益发达的网络中,人们伪装自己、规避风险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更可能产生自主、主导的感觉。总体来看,安全感、归属感越低的人会越依赖网络社交。
新的人情负担令人心烦
“社恐”困扰年轻群体
戴好帽子、塞上耳机、拿着手机,最好再戴着口罩才能放心出门……你是否见过这样的“社恐”青年,又或许,你也是其中的一员?
“社恐”,是社交恐惧的简称。人际交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本性与常态。可在科技进步、信息发达的当今,一些人却患上了社交恐惧,他们在社交时会感受到不适、害怕和焦虑。
当下的年轻人,独生子女居多,楼房打破了过去邻里无间的状态。年幼时他们的社交频率就远不及上一代,成长过程中又恰逢互联网兴起、社交软件普及,他们越来越呈现出“线上狂欢、线下沉默”的状态。这种“逃离”心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认知加工偏差,即在面对社交人群时会夸大负面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或者对模棱两可的情况作出消极的解释。
“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五谷不分。”这是不少年轻人独居生活的真实写照。其实,化解“社恐”焦虑,首先要走出手机依赖症,提高自身的社交自信、社交勇气和社交本领。社交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常态,回避、抗拒不过是自欺欺人。要多告诉自己可以很好地完成社交活动,进而拥有更积极的情绪。
减轻对网络社交软件的依赖,还要走入现实,培养稳固、亲密的人际关系。家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积极引导,帮其树立正确的社交意识和自信心,以平常心待人待己,比如友善对待别人,过于自大和盲目自卑均不可取。
总之,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于当下的年轻人而言,社交不仅仅是一项生存技能,还是一项能让自己变得生命丰沛的能力。当“社恐”成为逃避现实生活的托词时,学会勇敢走出生活的舒适区,直面真实的人生就成了年轻人成长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