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建立乐府机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唐代: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两种形式: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
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如杜甫的《兵车行》《哀江头》等。新乐府运动即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二)新乐府运动1、兴起背景。①社会政治方面的原因:国家中兴需要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
②文学内部原因:远承《诗经》和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近取杜甫、元结、顾况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①用新题。
②写时事。
③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
小结: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兴起于贞元、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的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二、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一)诗歌理论:体现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策林》等著作中。其主要观点:(1)诗歌应植根、反映社会现实,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
“唯歌生民病”(《寄唐生》)。(2)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与元九书》)
(3)强调诗歌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主张诗歌的写实性和通俗化。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
“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寄唐生》)
“尚质抑淫,着诚去伪”(《策林》)
(二)关于其诗歌理论的评价1、本于传统诗教说但也有重大发展:偏重讽刺时事,表现民生疾苦。2、局限性:企图以诗达到缓和社会矛盾,未免天真;过于看重以诗进谏的政治目的;形式上过于程式化,不符合艺术规律。第二节白居易
一、生平及思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少傅。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以四十四岁(815)贬江州司马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兼济天下”,创作讽谕诗。后期:“独善其身”,创作了感伤诗、闲适诗、杂律诗。
白居易于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在洛阳城东南履道里的家宅中与世长辞,时年75岁。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龙门东山北麓的白居易陵园吴传斌著,长春出版社,2002年版蹇长春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二、白居易诗歌创作有《白氏长庆集》。原为七十五卷,现存七十一卷。“白氏前集《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集有五本:一本在庐山东林寺经藏院,一本在苏州南禅寺经藏内;一本在东都圣善寺钵塔院律库楼;一本付侄龟郎;一本付外孙谈阁童。”——《白氏长庆集序》
今存白诗二千八百多首,文八百多篇。白居易著//顾学吉校,中华书局出版(1-4册),1979年版陈友琴编,中华书局出版,2004年版1.讽谕诗:反映民生疾苦,讽刺批判现实弊政。以《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为代表。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买花》“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飞骨不收。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老人言,君听取。君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人生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新丰折臂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心忧炭贱愿天寒”“两骑翩翩来者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若悬河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卖炭翁》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上阳白发人》
小结这些诗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人物事件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主题明确而集中,多一篇咏一事。善于运用外貌描写和心理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善于运用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及对比的手法,以加强情感、深化主题。这类诗歌大多是直叙其事,体现了平实率真、通俗质朴的诗风。2.感伤诗。此类诗是感于一时一事而作,代表作《长恨歌》和《琵琶行》3.闲适诗和杂律诗。如《问刘十九》《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吟》、《钱塘湖春行》等。
《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暮江吟
第三节新乐府运动的其它参加者一、元结和顾况元结、顾况是元稹、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元结的《系乐府》12首、《舂陵行》、《贼退示官吏》;顾况的《囝》、《弃妇词》等,都是较好的作品。二、张籍和王建张籍和王建是中唐时期较早从事新乐府创作的诗人,世称“张王乐府”。
张籍的乐府诗取材广泛,以俗言写俗事,然能够深入浅出,也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
《野老歌》、《征妇怨》、《节妇吟》都是比较著名的作品。王建的乐府诗风格与张籍相近,然取材更为广泛,在通俗浅易之中笔法更细致,显得更含蓄婉曲,心理刻画也更细腻。《水夫谣》、《田家行》、《送衣曲》等都是较好的好作品。
三、元稹元稹也是新乐府运动的理论的贡献者之一,他的《乐府古题序》、《进诗状》、《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等,都是其重要诗论著作。
元稹的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乐府诗和艳情诗、悼亡诗上。
元稹的乐府诗善于以铺排手法叙事,善于以浓墨重彩刻画人物、渲染气氛,善于以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连昌宫词》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其艳情诗的主要作品有《春晓》、《离思五首》、《会真诗十三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