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来华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

2.1.2著名来华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1“泰西学士”利玛窦利玛窦(中文名)(1552年-1610年),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

他30岁时于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传教,直至去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

他通过“西方僧侣”的身份,“汉语著述”的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并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颇受士大夫的敬重,被尊称为“泰西儒士”。

他的著述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1)利玛窦28年的中国行1582年,利玛窦到达中国的第一个地点——澳门。

为什么?由于明朝的海禁政策,之前的传教士都未能进入中国传教。

因为欧洲的葡萄牙人在澳门获得居住权,来自欧洲的传教士们只能停留在澳门。

传教士们想通过汉语著述天主教义来吸引中国人,“练习用他们的语言写作,作为一种吸引捕捉他们心灵的手段。

”因此传教士常常先在澳门努力学习汉语,再图传教。

利玛窦亦是自澳门开始学习汉语的,并对迥异于拼音文字不同的汉字感到很兴奋,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1584年利玛窦与同伴获准入居广东肇庆,身穿佛教僧侣的服饰,对中国官员自称来自“天竺”(今印度和巴基斯坦),致使中国人以为他们是佛教徒。

为了传教,他们从西方带来了许多用品,比如圣母像、地图、星盘和三棱镜等。

利玛窦带来的各种西方的新事物,吸引了众多好奇的中国人。

特别是他带来的地图,令中国人眼界大开。

利玛窦利用解释各种西方事物的机会,传入的现代数学、几何、世界地图、西洋乐等西方文明,还同时偷偷地介绍了他们的天主教信仰。

除带来了欧洲文艺复兴的成果外,他还系统地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文明非常称赞:除了还没有沐浴“我们神圣的天主教信仰”之外,“中国的伟大乃是举世无双的”“中国不仅是一个王国,中国其实就是一个世界。

”他感叹“柏拉图在《共和国》中作为理论叙述的理想,在中国已被付诸实践。

”而且他还发现中国人非常博学,只重视道德学科而忽视其他学问,尤其是自然科学。

通过与许多中国上流社会人士的接触,利玛窦发现自己先前的佛教僧侣装扮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并不受到尊重,社会地位也比较低下。

从1594年起,利玛窦开始蓄发留须,并穿起了当时儒士的服装。

穿儒服的利玛窦同时,还出版《交友论》,分赠当地的达官贵人。

《交友论》是利玛窦用中文写作的第一部著作,收入了古罗马西塞罗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大师爱拉斯谟(Erasmus,1469-1536)等人友谊的格言上百则。

也有利玛窦根据他对中国人的思想了解而编写的。

并开始撰写《天主实义》,采用“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选择适合中国人伦理观的西方伟人语录加以刊行,对基督教义进行儒化,使其更易于为中国人所信服和接受。

他放弃建造教堂,公开传教的方法,进一步用中国自古就有的“上帝”偷换“天主”概念,把基督教的“原罪说”与儒学的“性善说”相对应等。

1596年9月22日利玛窦在这里成功的预测了一次日食,使他很快成为了一个有名的人物。

期间结交了许多儒士权贵。

1598年,利玛窦首次进京,但是由于当时正值日本侵犯朝鲜的战争,整个京城戒备森严,利玛窦无法在北京久留,只得返回南京。

虽然未能见到皇帝,但利玛窦首次北京之行收获颇丰。

他首先证明了《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的契丹就是中国,而国都“汗八里”即是北京。

在旅程中,利玛窦还编修了第一本中西文字典《平常问答词意》,首次尝试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

此外,他还完成了对《四书》的翻译和注释工作,这对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601年,利玛窦再入北京,进呈自鸣钟、圣经、《万国图志》、大西洋琴等贡品共16件,万历皇帝对这些贡品颇感兴趣。

正是这些“欧洲方物”打开了利玛窦进入宫廷的大门,万历皇帝也因此对他赏识有加,允许其留居北京,深得信任。

利玛窦在北京以丰富东西学识,结交中国的士大夫。

常与宾客谈论天主、灵魂、天堂、地狱,同时编撰适合传教的新书。

到了1605年,北京已有200人信奉天主教,当中有数名更是公卿大臣。

这当中最著名的,也是后来对利玛窦传教事业帮助最大的,当属“圣教三柱石”——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

1607年,利玛窦与徐光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合作,出版了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前六回的译本,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原有的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习惯,改变了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西方的科学技术伴随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的文化也由传教士们带到西方。

1608年,利玛窦开始编纂他的历史著作《基督教远征中国史》,汉译名为《利玛窦中国札记》。

1610年利玛窦因病卒于北京,终年59岁。

按照当时惯例,西方传教士死后本应移葬澳门,但在内阁首辅叶向高等人的斡旋下,万历皇帝破例准许利玛窦葬于北京西郊的藤公栅栏,使其成为首位葬于北京的西方传教士。

藉此来认可教会和天主教在中国的合法存在。

3.利玛窦的著作3.1宗教著述《天主实录》:原是耶稣会士罗明坚用拉丁文所著,利玛窦用汉字编撰的基督教神学著作。

后来被乾隆皇帝收录在四库全书中,并有蒙、满、朝鲜、越南及日文译本。

《交友论》:是利玛窦第一次用汉语写就的著述,收录的主要是西人论友谊的格言。

《二十五言》:关于天主教道德信念准则和修养的书。

《畸人十篇》:由徐光启笔录,共十篇。

记录利玛窦同十位中国士大夫的对话集,论述了天主教信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天主教护教文献。

《辩学遗牍》:1635年出版,收录了利玛窦以天主教观点与明末净土宗袾宏和其门生虞淳熙的佛教观点交流的信件。

3.2西学东传《坤舆万国全图》:世界地图。

《平常问答词意》、《西字奇迹》:始创有系统的拉丁字母汉语拼音方案。

《几何原本》: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前六卷。

《同文算指》:介绍欧洲算术,根据克拉乌维斯所著的《实用算术概论》译成。

《圜容较义》:数学著作,李之藻笔录。

《测量法义》:关于应用几何、测量,由徐光启笔录,附《勾股义》。

《浑盖通宪图说》:天文学知识,李之藻笔录。

《西国记法》:速记宝典,一本介绍利玛窦本人如何能有过目不忘的能力的书。

3.3东学西传《四书》的翻译和注释,西译的中国典籍的源头。

1626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将“五经”译成拉丁文。

《利玛窦书信记》:1599年编著。

本书收集利玛窦致友人的57封书信,详细叙述了利玛窦的生活历程,是一部研究利玛窦的重要参考资料。

《基督教远征中国史》又《利玛窦中国札记》1615年出版:比利时耶稣会士金尼阁根据其日记整理翻译为拉丁文,把中国比较全面也比较真实地介绍给欧洲。

4.对利玛窦的赞誉南宋官员、学者王应麟所撰《利子碑记》上说:“万历庚辰有泰西儒士利玛窦,号西泰,友辈数人,航海九万里,观光中国。

”在中国美国《生活》杂志亦将利玛窦评为公元第二个千年内(1000~1999年)最有影响力的百名人物中的一员。

日本作者平川佑弘在其《利玛窦传》一书称赞利玛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诸种学艺和中国四书五经等古典学问于一身的巨人”。

他还将利玛窦看做地球上出现的第一位“世界公民”(homouniversale)。

2.1.2.2汤若望汤若望(1592年~1666年),德国人,耶稣会传教士。

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

是继利玛窦来华之后最重要的耶稣会士之一。

1.1明末时期1622年夏天,汤若望取汉名、换儒服,抵达中国。

入京后,仿效当年的利玛窦,将他从欧洲带来的数理天算书籍列好目录,呈送朝廷。

以他的数理天文学知识得到朝廷官员们的赏识。

不久,就成功地预测了1623年和1624年出现的两次月食。

1630(崇祯三年),由礼部尚书徐光启疏荐,回京供职于钦天监,译著历书,推步天文,制作仪器。

同时,利用向太监讲解天文的机会,在宫中传播天主教。

又受明廷之命以西法督造战炮,并口述有关大炮冶铸、制造、保管、运输、演放以及火药配制、炮弹制造等原理和技术。

(因明朝有北方满族之患)完成一部关于火攻知识的权威著作——《火攻挈要》1638年,为谋取天主教在各省的合法地位,奏请崇祯赐“钦褒天学”四字,制匾分送各地天主堂悬挂。

汤若望为明朝造炮、翻译矿冶新书,虽然没有挽回明朝覆灭的命运,但却给天主教争取了在中国的荣誉。

汤若望常入宫中举行弥撒,发展了皇族、宗室奉教者百余人。

1.2清朝时期1644年,明亡清兴,汤若望处世不惊,留守北京、守护圣器圣物及天文仪器和历书刻板,并冒死自荐,以其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和技能受到清廷的保护,得以取得新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的信任和重用,受命继续修正历法。

他用西法修订的历书(就是《崇祯历书》的删节版)被清廷定名《时宪历》,颁行天下。

汤若望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洋监正,开创了清朝任用耶稣会传教士掌管钦天监的将近二百年之久的传统。

汤若望对顺治帝有颇多照顾和帮助,顺治帝也非常钦佩汤若望的道德与学问,与之保持很好的关系,尊称其为“玛法”(在满语里是爷爷、祖父的意思)。

据说在传位康熙的决定上,汤若望也有功劳。

汤若望在顺治年间所受的恩宠与隆遇使得天主教当时在中国的传播较为顺利。

随着传教士人数的增加,活动范围的扩大、信徒在不断发展。

在汤若望时代,教堂在中国已有30多处,据德礼贤先生统计1650年信徒人数就已达到150,000人。

顺治皇帝的去世,使汤若望失去了宫廷保护人,他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因为,虽然关外满族的爱新觉罗氏家族直入北京,统一中国,但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仍然是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孟之道根深叶茂,对西教的迅速发展是怀有提防和排斥之心的。

1664(康熙三年),杨光先等人,指斥天主教是邪教,传教士所著《天学传概》是妖书,反对天主教,上疏汤若望等传教士有罪三条: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历法荒谬,要求依律将汤若望正法。

并拘审捕外省传教士30余人解京。

判汤若望绞刑。

由于当时北京接连五天发生地震,加之“太皇太后(顺治母后)力主开释”,汤若望才免于一死。

这就是康熙初年发生的有名的“教案”。

1666年(康熙五年)汤若望病逝,享年75岁。

1669(康熙八年)汤若望得到彻底昭雪,恢复“通玄教师”之名,赐地重葬汤若望于利玛窦墓旁。

这场以“历法之争”为名、实则为两种不同文化较量的历案,以当时汤若望们的失败与牺牲而结束。

汤若望的成就(1)天文历法《远镜说》1629年刊印,是汤若望在钦天监官员李祖白的帮助下、用中文写了一本介绍伽利略望远镜的科技书籍,第一个将欧洲的最新发明介绍给中国,在以后的历法改革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成为传播光学和望远镜制造技术的奠基性著作,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崇祯历书》1634,汤若望协助徐光启、李天经编成一百三十七卷。

为改革历法而编的一部丛书。

它从多方面引进了欧洲的古典天文学知识,标志着中国天文学从此纳入世界天文学发展的共同轨道在中国历法发展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进步。

后在清朝初期,删编为一百零三卷,名《西洋新法历书》,直以今天也是中国编制农历的基础。

(2)冶金《坤舆格致》约1643,汤若望同中国学者合作翻译出了16世纪欧洲开采、冶金技术的巨著《矿冶全书》,中译本定名为《坤舆格致》。

(3)火器《火攻挈要》二卷(1643年)和《火攻挈要》一卷(1643年),汤若望著,由焦勗整理,成为当时介绍西洋火枪技术的权威著作。

(4)宗教著述《进呈书像》、《主教缘起》、《主制群徵》、《真福训诠》、《崇一堂日记随笔》、《哀矜行诠》、《灵魂道体说》以及《圣母堂记》等。

其中《主制群徵》与《主教缘起》最为有名。

汤若望继承了利玛窦通过科学传教的策略,在明清朝廷历法修订以及火炮制造等方面多有贡献,中国今天的农历是汤若望在明朝前沿用的农历基础上加以修改而成的“现代农历”。

他还著有《主制群徵》、《主教缘起》等宗教著述。

他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中国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

他以虔诚的信仰,渊博的知识,出众的才能,奠定了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2.1.2.3南怀仁南怀仁(1623年~1688年),比利时传教士,跟利玛窦、汤若望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对科学有很深造诣,对传教事业有高度热情,以及其他操守方面的优良品德),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来华28年,是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精通天文历法、擅长铸炮。

去世之后,康熙皇帝赐谥号“勤敏”。

南怀仁1658年来华,1660年被调往北京帮助年事已高的汤若望神父从事历算工作。

1664年发生康熙初年的教案,汤若望和其他传教士甚至并整个天主教受到迫害。

时汤若望因身患瘫痪,已无力为自己申辩。

南怀仁寸步不离,不辞艰险为这位难友在森严的大堂上代为辩护。

教案后,钦天监复用旧历,但行之数年,误差日大。

康熙七年(1668)十一月,特派员察勘两造实际观测,证明新法优于旧法。

1669年清帝降旨开释南怀仁等,并令南怀仁任钦天监一职。

但汤若望已于三年前(1666年)去世,其他传教士仍流放在广东。

康熙九年(1670)复行时宪历。

经过这场斗争,新法终于战胜旧法。

南怀仁的成就:(1)天文历法方面南怀仁撰《历法不得已辨》、《妄推吉凶之辨》、《妄占辨》和《妄择辨》等著述,驳斥杨光先、吴明炫在历法推算方面的错误。

改造观象台,重造适用于西洋新法的天文仪器,伟大的发明之一就是天象仪。

《赤道南北两总星图》(1672)、《简平规总星图》(1674)和《新制灵台仪象志》(1674)最早描述天文观测的著作《测验纪略》(1669),约1671年出版了拉丁文本。

南怀仁最著名的西文著作是《欧洲天文学》1687年以拉丁文在欧洲出版。

内容几乎涵盖了当时在中国介绍的西方所有科技知识。

书中反复强调,在各个领域应用欧洲科学所取得成就,是整个传教团在中国赖以生存的基础。

(2)地理学南怀仁的《坤舆图说》1674年、《坤舆格致略说》1676在北京刊行,包括:自然地理常识、人文地理方面、关于五大洲的记述。

(3)铸炮清代,由于平叛战争、抵抗外敌侵略和统一中国的需要,康熙年间曾大量制造火炮。

南怀仁则对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把汤若望所铸火炮修复,并制造了多种火炮,至今犹存。

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就藏有一门武成永固大将军炮。

(4)宗教著述南怀仁如同来华的其他传教士一样,是一位矢志不渝、忠诚坚定的耶稣会士。

在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从未忘却来华传教的志向和职责。

《教要序论》、《善亚报略论》、《告解原义》、《圣体答疑》、《道学家传》、《天主教丧礼问答》、《圣教日课》。

康熙皇帝后来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对欧洲传教士的宽容态度,应该说都与南怀仁不无关系。

1688年,南怀仁病逝并安葬于北京。

在华二十八年。

南怀仁“勤勉竭力,不辞劳瘁”,为信仰奉献了一生,客观上为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去世之后,康熙皇帝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并赐谥号“勤敏”。

(明清之际唯一一位身后得到谥号的传教士)康熙皇帝所赐“勤敏”二字,恰好是对南怀仁在钦天监供职期间勤勉、聪敏的恰当评价。

THE END
1.科学网—向中学生推荐并翻译的两条名人语录20020901武夷山 (发表于《科学时报 中学生周刊》2002年9月1 日) Happy is he who gets to know the reasons for things. Virgil 得以了解事物的缘由的人是幸福的。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 A thing is not necessarily true because a man dies for it. Oscar Wild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463764.html
2.中西友道互鉴:晚明利玛窦《交友论》文本分析(11月14日)本讲座关注西方早期汉学家利玛窦译著的《交友论》。该书作为“最早译成中文的欧洲古典文学选集”一方面积极译介西方的古典友道传统,如柏拉图《律息斯篇》、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同时吸纳《诗经》、《论语》、《礼记》等汉文经典中的友论思想。本讲座探讨利玛窦如何将中西“友谊”“德行”传统https://flc.scu.edu.cn/info/1053/10981.htm
3.论利玛窦的友爱观——以《交友论》为中心学位摘要:利玛窦在华传教以文化适应传教策略为主,友爱伦理观是其获得中国士人认可和进入中国精神世界的契机。作为利玛窦在华的第一部中文著作《交友论》,研究意义重大。学界传统认为该书反映了利玛窦的世俗伦理,而与宗教伦理关系不甚紧密,甚至认为利玛窦在书中隐藏了基督教伦理。为此,本文试图从文本出发,结合利玛窦的交友实https://d.wanfangdata.com.cn/thesis/D367762
4.利玛窦来华,中文例句,英文例句从利玛窦汉语伦理著作看其传教策略的调整 7. The First Contac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View of Friendship Development--A Critique on Ricci Matteo s On Friendship; 利玛窦的《交友论》及其对晚明社会的影响 8. Matteo Ricci and Music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http://www.dictall.com/st/21/96/2196537B2C4.htm
5.利玛窦,MatteoRicci英语短句,例句大全5.Metteo Ricci s Adjustments of Missionary Tactics in His Chinese Works on Ethics;从利玛窦汉语伦理著作看其传教策略的调整 6.The First Contact of Chinese and Western View of Friendship Development--A Critique on Ricci Matteo s On Friendship;利玛窦的《交友论》及其对晚明社会的影响 7.Matteo Ricci http://xjishu.com/en/073/y412496.html
6.利玛窦利玛窦翻译或撰写的著作主要有《天主实义》(又名《天学实录》)、《坤舆万国全图》(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西字奇迹》(今改名《明末罗马字注音文章》,是中国汉字拉丁化道路之始)、《交友论》(利玛窦用中文写作的第一部著作)、《辩学遗牍》(主要是利玛窦以天主教观点与明末净土宗袾宏和其门生虞淳熙的佛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186745
7.交友论利玛窦(12页)交友论利玛窦.doc,1 - 载于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页105——124。 交友論 利瑪竇 交友論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明利瑪竇撰。萬曆己亥,利瑪竇遊南昌,與建安王論友道,因著是編以獻。其言不甚荒悖,然多爲利害而言,醇駁參半。如云「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808/8101116044005117.shtm
8.利玛窦《交友论》与明末士林利玛窦《交友论》与明末士林,比较文学,中西文化关系,宗教与文化,利玛窦,《交友论》, 本文以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创作于明末的《交友论》为研究对象,它是第一位成功进入中国内地的传教士所著的第一部中文伦理著作。论文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2007200088.nh.html
9.《交友论》利玛窦交友论txt明利玛窦《交友论》 条目 国学 字典 词典 成语 诗词 书目 书法 历史 搜作品集搜编撰者搜卷章节影印古籍全文检索 精确词首词尾模糊词长2字3字4字5+字 首页>丛部>其他> 明·利玛窦书中全文检索 交友论https://www.guoxuedashi.net/a/16576a/
10.中华艺术宫(三)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成果展,旅游攻略利玛窦独立撰著了《天学实义》(1600年)、《交友论》(1595年)、《二十五言》(1599年)、《畸人十篇》(1608年)。徐光启也以自己名义独立撰写了“西学”《测量异同》(1608年)、《勾股义》(1609年)、《平浑图说》《日晷图说》和《夜晷图说》(1611年)《庖言》(1627年)、《崇祯历书》(1644年).这些著作,是https://m.mafengwo.cn/i/7366469.html
11.明清基督宗教汉语文献总书目汉语基督教研究网6857 天主圣教四末论 1636 韩霖 P. Vagnoni 6858 double 6859 寰宇始末 P. Vagnoni 6860 神鬼正纪 景教堂 P. Vagnoni P. Furtado 6861 I 天主圣教启蒙 PP. Joao da Rocha, Gaspar Ferreira II 诵念珠规程 6862 double 6863 灵言蠡勺 P. Francesco Sambiaso https://chinesecs.cc/912.html
12.丝绸园林设计等在欧洲的流行利玛窦的《交友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学东渐中学西传 汤若望在清初参与了历法改革,引用西洋法数,制定《时宪历》。中国瓷器、丝绸、园林设计等在欧洲的流行 利玛窦的《交友论》《天主实义》不仅传播了基督教教义,也介绍了西方的地理、天文知识。《利玛窦中国札记》详细记录了当时中国的风土人情、政治制度、哲学思想 https://zujuan.xkw.com/17q23554854.html
13.利玛窦献给万历的贡品有哪些?利玛窦带了什么族谱新闻《交友论》是利玛窦第一部中文作品,1595年在南昌写成,中文与拉丁文对照,荟萃西哲格言,引用包括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奥古斯丁等人论友谊的格言上百则。为适应中国文人阅读习惯,利玛窦加了点自己的看法,略加修辞。《交友论》面世后,多次再版,并被编入多种汉语丛书,渐渐融入中国思想和伦理的宝库。 https://www.zupu.cn/lishi/20191023/272023.html
14.交友论一卷定价:¥78300.00 作者:(明西洋)利玛窦撰 出版社:齐鲁书社 丛编项: 标签:四库全书 杂家 丛书 杂著 中国 ISBN:9787533304782出版时间:1995-09-01包装:精装 开本:26cm页数:502-510页字数: 内容简介 暂缺《交友论一卷》简介 作者简介 暂缺《交友论一卷》作者简介 https://www.dushu.com/book/10288827/
15.徐光启利玛窦与《几何原本》(一)在《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中,利玛窦详细记述了他如何贿赂明朝官员以达到传教的目的。但对于他的科学知识素养所谈甚少,多是一些宗教伦理思想的交流,比如他的著作《天主实义》、《天主教要》、《交友论》。而这时他已在中国传教十几年,并没有任何数学或其他科学著作。唯一记录的关于科学的认知是他否认中国人的五行学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09704676884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