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实业建于1996年5月,是一家以农产品加工、深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目前,拥有总资产177亿元,固定资产33亿元,员工3700人,年大豆压榨产能达到800万吨。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329亿元,利税11亿元。2016年中国500强第416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204位、山东省企业百强第50位、中国食用油企业50强。同时,也被授予“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刚刚结束的中国轻工业食品行业50强评选中,携手茅台、五粮液、伊利、哇哈哈、蒙牛等9家企业强势入围10强。
一、抓规模,抓住时机抢滩布局
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但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食用油和蛋白的消费量在九十年代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需求潜力巨大。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土地和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因此,通过进口大豆进行加工,不仅可以满足国内食用油和蛋白的需求,还为国家年节约大量耕地。
1996年5月,渤海实业从零起步,全套引进国外顶尖工艺设备,在博兴建设日精炼300吨食用油生产线,这也是我国北方第一家现代化油脂加工企业。按照“优势膨胀,强项滚动,先粗后细,由量到质”的发展思路,1998年将精炼油产能提高到1000吨。为解决自身原料油问题,2001年又在博兴建设了日加工2000吨大豆榨油生产线,并与美国ADM公司、新加坡益海嘉里集团合资。2004年底,与国外公司分开,开始走出博兴,到沿海港口拓展,陆续在青岛港建设了两条6000吨/日压榨线、湛江建设了一条6000吨/日压榨线、北海建设了一条6000吨/日压榨线,大豆加工年产能达到800万吨。初步形成了以内陆繁华市场为基础,以沿海开放港口为支撑,陆海统筹、全国布局的竞争局面。目前,渤海又与青岛港集团、国际四大粮商之一的路易达孚公司达成协议,拟在青岛董家口港合资建设400万吨大豆加工项目。建成后,渤海的粮油加工产能将达1200万吨/年,成为千万吨级油脂加工企业。
二、抓创新,聚焦前沿科研先行
九十年代,作为粮油消费大国,虽然我国的粮油加工企业居世界之最,其中仅山东省就有156家,然而能上规模、品牌叫响的粮油加工企业却屈指可数。多数企业规模较小,而且设备陈旧,能耗高,生产效率低,产业链短,加上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抗风险能力低,效益不景气。渤海实业决定,避开低层次竞争暗礁,引进世界最前沿技术设备,绕过低端原始积累阶段直接把对手甩在身后,实现后来居上。
三、抓链条,环环相扣形成循环经济链
尽管国内企业有规模优势,但仅靠“原材料粗加工”发展模式,在遭遇金融危机时将难以生存。近年来,渤海实业由过去大豆简单加工,发展出纤维素纤维、脂肪酸、海洋生物、物流、塑料包装等五大产业,不仅有效降低了成本和能耗、减少污染,而且初步实现了上下游产品的厂内循环,配套利用。
四、抓提升,“诚·成”文化助推转型发展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了30多年,许多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变化。从经济增长供给侧的要素投入成本看,淡水等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的约束和压力加大,劳动力报酬上升,地租、地价和厂房价格也在上涨,人民币升值,因此投资的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必须打破粗放发展方式,转型发展。
渤海的目标是,争取在3—5年内将大豆加工产能做到1500万吨,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食用油脂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