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卖油翁》,人们的脑海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句话:“无他,唯手熟耳。”这篇课文里的卖油翁也成了“熟能生巧”这个词语的代言人。
但是大家或许不知道,我们熟知的教材版的《卖油翁》,是在原作的基础上删掉了最后一句。
《卖油翁》的最后一句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惨遭被教科书删掉的命运呢?
鲜为人知的句子
《卖油翁》记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北宋年间的一位文武双全的状元陈尧咨在一次练习射箭的时候,一位卖油翁站在他家的院子旁观看。
在那一次的练习中,陈尧咨十射九中,堪称神射手。
就在所有人都对陈尧咨称赞不已时,陈尧咨却发现那位卖炭翁神色淡淡,似乎完全不为所动。
不服气的陈尧咨走上前去询问理由,却被卖油翁的一番操作惊呆了。只见他把一枚铜钱放在装油的葫芦上,然后将油通过铜钱导入葫芦。
最后,葫芦里已经装满了油,而铜钱却没有沾染上一滴油。
面对众人惊讶的眼神,卖油翁说出了一句名扬千古的话:“无他,唯手熟耳。”
如今,《卖油翁》之所以会被选入教材,是因为教材的编写者想要让学生通过这个故事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
但是今天人们熟知的教材版本是经过改动的,原文中的最后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被教科书删掉了。
读到这里,或许不少读者心中产生了一个疑惑:最后一句话究竟有什么深意?它为什么会被删除呢?
最根本的原因
这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惨遭教材删除的最主要原因是它与“熟能生巧”这个核心要素不和谐。
“解牛斫轮”实际上包括了两个历史典故,一个是《庖丁解牛》,另一个是《轮扁斫轮》。
这两个故事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说它们的存在不那么和谐呢?
《庖丁解牛》说的是一个屠夫在给梁惠王宰牛的时候,不仅能够将牛完整地解剖,而且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够合上音乐的节拍。
面对梁惠王的惊讶,屠夫说他在宰牛的时候,并不是单纯地宰牛,而是积极地去探寻宰牛的规律。
慢慢地,他发现宰牛的时候要顺应牛的身体结构。
虽然在今天,这个典故可以被引申为“对某件事物了解透彻”或者“做事得心应手”.
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将“庖丁解牛”和“熟能生巧”等同,依旧有牵强附会的嫌疑。
在人们的思维中,这时候轮扁应该称赞齐桓公的好读书,但是轮扁却不按常理出牌,他直接告诉齐桓公:
“写书的圣贤之人都已经不在了,记录圣贤之人言行的书籍也不过是糟粕。”
齐桓公听到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当即表示轮扁要是说不出个所以然,就要将他处以极刑。
面对齐桓公的暴怒,轮扁不紧不慢地说:
“我做轮子的时候,之所以能够将榫头做得不松不紧刚刚好,是因为我在长期的工作中摸索到了规律。这种规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即使告诉我的儿子,他也不能体会做轮子的方法和规律。”
在轮扁看来,圣贤之人真正的智慧就如同他做轮子的规律一样,根本不可能通过文字的方式流传下来.
现在流传下来的所谓“圣贤之书”,不过是早已死去的圣贤之人的糟粕罢了。
《轮扁斫轮》这个典故,直接否定了书本存在的意义。
毕竟在初一的孩子们的心中,实践永远比端坐在课桌前读书更有趣。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当然也重视实践和练习的重要性。
但是人生不过短短数十年,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够通过实践来感知的,借助书本的间接学习也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防止误会,将这句话删掉就是最优解。
难以感知的关怀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教材编写者决定将《卖油翁》最后一句删除,也是教材编写者对学生的深深关怀。
教材的编写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教材的内容不能过难。《庄子》是诸子百家中理解难度最大的作品之一。
《卖油翁》出现在初一的语文课本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哪怕是借助注释和翻译,也很难直接读懂《庄子》。
“解牛斫轮”不过短短四字,却是学生用40分钟都可能无法完全理解的。
因此,将最后一句话删除,也是专家们在综合考量了学生们的接受程度后做的决定。
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人发现现行版本教材的《卖油翁》是不完整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
世间难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可是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既不影响师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道理的理解,还能适当降低理解难度,岂不完美?
结语
总的来说,“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的存在,非但不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体会“熟能生巧”,反而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
所以在经过综合考量之后,教材编写者们只能将《卖炭翁》的最后一句删掉了。这一句被删掉的话,也体现了专家们在编写教材时的慎重与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