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亚文化:当代大学生的自我呈现与表达
梁语璇,马小懿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24年2月21日;录用日期:2024年4月9日;发布日期:2024年4月19日
摘要
关键词
网络亚文化,群体性孤独,文化圈层
InternetSubculture:Self-PresentationandExpressionofContemporaryCollegeStudents
YuxuanLiang,XiaoyiMa
SchoolofSocialWork,ChinaUniversityofLaborRelation,Beijing
Received:Feb.21st,2024;accepted:Apr.9th,2024;published:Apr.19th,2024
ABSTRACT
Keywords:InternetSubstructure,GroupLoneliness,CulturalCircle
Thisworkislicensedunderthe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InternationalLicense(CCBY4.0).
1.引言
网络亚文化圈层是青年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最活跃的场域,原本的社交距离被缩短,并且诞生出了无国界、跨文化的交流方式。线下略显孤单的青年大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圈层内拥抱有相同爱好、相似话语表达风格的成员。网络亚文化圈层呈现出一系列显著的特征,即亚文化圈层内网络用语迭代速度快,扩散速度快,影响力广等特征,圈层内成员交往的情感纽带加深。
2.网络亚文化:概述与内部特征
2.1.网络亚文化:发展历程
根据学者陈赛金的研究,我国的网络亚文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1997~2006年的批判主义时期、2006~2012年的浪漫主义时期、2012~2018年的伤感主义时期、2018年至今的民族主义时期[1]。
2.2.网络亚文化:内部特征与活动模式
网络亚文化依托各大平台,以视频网站bilibili为例,其涵盖了7000个兴趣圈,如“电竞圈”“国漫圈”“汉服圈”“盲盒圈”等,在不同的兴趣圈内,成员可以与同好进行线上、无限制的交流,不同兴趣圈内也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交流语言,由此形成了很多网络用语。另外,网络亚文化圈层是一种新兴的、特殊的存在,与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不同,圈子不需要以血缘地缘为基础,就可以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关系,靠趣缘形成的有感情融入的社交新范式使圈内成员形成了线上社群的群体意识,也由此获得了归属感与认同感。
3.网络亚文化圈层的自我表达方式:拟剧论视角
3.1.网络亚文化圈层:新舞台表现形式
戈夫曼将表演区域划分为了“前台”和“后台”,在网络亚文化圈层中,前台则是论坛、贴吧、群聊空间等可以发表自己观点的平台,此舞台与社会的区别在于:匿名性交流、低标准准入门槛、领导阶层透明化。
匿名性交流是指参与成员可以以虚拟姓名、身份进行社交活动。在此舞台上,成员可以有选择的表现角色特点,即“带着面具的人”,这个面具不一定是不真实的自己,但是往往是与现实世界中有一定距离的人物形象,是一种理想化的形象。同时,成员无需在意任何与自己有关的不利信息,因为当该角色出现丑闻被其他人攻击时,成员完全可以选择抛弃本角色,开始表演其他角色,并且舞台角色与现实角色存在差距,角色的匿名化并不会对日常生活产生困扰。但当成员混淆了现实角色与舞台角色,就会出现角色认同的矛盾,导致无法发挥现实角色的任务,而沉浸在失败的舞台角色中。
低标准准入门槛则表示成员想要成为舞台角色并不需要过高的社会价值,如学历、经济条件等。该舞台打破了现实社会中的对话门槛问题。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如果想要加入一个群体,往往需要具有与群体与之相匹配的条件,例如当高考成绩达到录取分数线,才会被理想高校录取,一旦过多的人想要加入此群体,便会出现“内卷”。与现实相比,进入网络亚文化圈层的舞台门槛极低,只需要了解、认同该亚文化内的价值观、世界观即可,几乎没有最大容纳量的限制,所以网络亚文化圈层解决了现实生活中加入社群的高门槛问题。
3.2.网络亚文化圈层:表演“自我”人生
网络亚文化圈层不仅为成员提供了新的舞台,更提供了较为宽泛的表演框架,成员们可以自由的创作剧本,根据自己准则的理解进行表演。
表演者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舞台表演,一次表演就是一次“自我”的流露,通常情况下,表演者会从自觉表演演变为不自觉的表演。在初次表演时,成员会根据舞台要求进行符合规范的表演,通过达到规范而进行对自我的乔装,将角色塑造为一个理想的角色。当成员逐渐习惯了舞台规则,并会在表演时添加真实角色的特质,从而将角色神秘化,让舞台外的观众产生敬畏之心。如果表演失败,也不用担心本角色在其他成员心中的印象,换一个新的角色,即可再次登上舞台。当然也可以选择补救表演,不同的亚文化圈层常常将用特殊的标志将自己与其他亚文化圈层进行区分,其实质就是为了保持神秘化,因此就需要在圈外人将两个圈层搞混时,进行补救性表演。
4.网络亚文化的产生:大学生的群体性孤独
在近几年,网络亚文化更新换代速度逐渐增加,每个月都会出现当月流行的网络热词或爆火热梗,虽然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各种社交软件进行的沟通,但缺乏深入交流,交流浮于表面,社交开始变得陌生,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是孤独的、无人理解的,而当代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也在面临以上问题,这一问题映射大学生在目前社会中的精神需要[3]。
4.1.“假面具”与真实自我
4.2.社群归属感与存在感
网络亚文化圈层中的活动,即使在外人看起来毫无价值,但在圈内人看来就是一种评判一个人能力的标准,这说明圈内成员认可了这项“游戏”的娱乐性,并把它认真的进行下去。亚文化圈填补了成员在生活中需求空白,这便是它可以存在的原因。
5.总结
网络亚文化圈层并不是突然形成的,而其独特性值得深度发掘。当新媒体成为促进亲密关系的重要媒介时,群体性孤独必然会产生。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世界发展的主要力量,更需要寻找正确的方法引导网络亚文化适应主流社会,发展网络亚文化积极之处,促进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由此来帮助大学生走出网络社交的空虚。
基金项目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当代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研究——对“黑界”亚文化现象的考察》(x20221245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