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居民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人群逐渐增加,民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抑郁、焦虑情绪?怎样才能缓解这类负面情绪呢?对此,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樊富珉和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针对受疫情影响群体、青少年群体、老年群体以及职场人士,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向公众进行了专业的科普讲解。
疫情“致郁”该如何“治愈”?
疫情期间,如何化解心理焦虑,以积极的状态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带来的影响?彭凯平从两个方面向人们讲解如何调整因疫情“致郁”的心态。
“团体辅导”助力孩子心理健康
如何改善日益严重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樊富珉提出建议称,首先是要在学校中推广积极教育,帮助青少年提升和培育性格优势,发现自我和他人的优点。同时,在日常教学中,除开设专门的心理课,在其他文化课程中也可以渗透心理学观点。通过这些做法,不仅要让孩子们学习成绩好,更要灌输给他们,如何成为一个健康、负责任的人,一个能够在逆境中崛起的人。
此外,家庭教育也是不可缺失的关键一环。作为家长,如何更好地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健康环境?除了对学习习惯的培养,家长的情绪也十分重要。很多时候,家长与孩子发生冲突的原因在于家长自身的烦躁情绪,这种状态下,其言语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因此,家长首先要觉察和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在较为平静的状态下与孩子沟通。同时,还要尝试理解孩子的行为,学习和孩子沟通的技巧、方法,读懂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和可能原因。
“八正法”减少职场人士焦虑情绪
焦虑情绪是正常的人类应激状态的一种反应,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的一种正常的情绪波动。对于职场人士来说,由于压力、焦虑等原因,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方面的疾病,如何做出正确的自我判断呢?对此,彭凯平提出了三条评判标准。
他表示,第一条标准是连续七天都处于一种紧张状态;第二条标准是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比如对于正常的吃饭和睡觉感到困难;第三条标准是没有出现自残自杀、伤害攻击他人的想法。
近年来,人们更加重视自身的心理状态,社会上心理咨询机构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彭凯平认为,其实,人们不需要动不动就看心理医生,借助积极心理的安慰和启示,很多问题实际上自己就可以解决。他建议多接触学习一些积极心理学方面的内容,通过自修和自我调整,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一部分心理问题。对于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则一定要咨询心理医生,积极进行治疗。
“积极老年化”需全社会共同推动
应该如何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呢?樊富珉提出,这需要通过老年群体本身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来推动“积极老年化”。他解释,“积极老年化”是指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渗透到老年工作中去。老年群体拥有很多积极的资源,要鼓励老年人发挥自我才华,追寻更美好的人生,同时让老年人成为社会重要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