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随着各种数字化技术不断深入日常生活,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着新风险、新挑战。如何确定个人信息收集的边界?如何处理好维护个体权益与合理使用这些信息的关系?判断的关键标尺,应循法治。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个人信息处理者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因此,收集个人信息应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不仅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还要保障被采集者的知情同意权。
【评】县域城市面对这次机遇,应当积极抓住机会,这不应是一个短暂的,偶然的现象。各个县域城市如果希望更好地发展,就应当及时分析定位,了解本地特色与独特吸引力,抓住重点宣传,同时,不能虚假宣传,要让游客觉得这次旅游来得值得,所以还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改善交通,合理监管市场,挖掘更新的旅游增长点。
实际上,当人们把目标转向某几个县域城市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安阳、天水、开封等新兴的城市,都多少会出现接待能力不足的现象,这一点和去年淄博爆火相似。诚然,游客增多,热闹一点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但是不能被热度冲昏了头脑,要用诚心诚意,不卑不亢友好对待游客,协调好游客和本地居民之间的关系,避免发生冲突。
最重要的一点,每一个旅游城市都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县域城市成为旅游目的地为各三、四、五线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让我们看见更多可能。旅游者看到的是更多可选择的目的地,新旅游城市看见的应该是更多的发展空间。
【评】开封万岁山武侠城景区的“王婆说媒”之所以能够爆火,是因为景区在文旅营销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差异性。“相亲”这一话题对于年轻人而言并不陌生,但将相亲现场搬到景区,开封的万岁山武侠城景区是第一个。不同于传统景区推出的具有表演性质的项目,没有剧本、没有彩排的线下相亲,让年轻人感到更加亲切和真实。现场的年轻人来自天南海北,相互之间的陌生感和现场相亲的不确定性,丰富了游客的景区游览体验,让原本单一的文旅项目更加具有差异性。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加持下,网络流量迅速转变为发展增量,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成功掀起了当地的文旅消费热潮。
【评】发展到今天,微短剧正在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从“野蛮生长”的1.0粗放时期,迈向追求更高质量的2.0精品化时代。如何看待微短剧当下的火爆以及未来发展之路?
千变万变,内容为王是内容创作行业万变不离其宗的准则。微短剧“微”的只是体量,“短”的只是时长,而非内容本身。在创新形式的同时,需要积极回应做“好内容”的呼唤和需求,以小切口、小体量演好“新群像”、大主题,不失为一种见微知著的好路子。
当前,微短剧凭借突出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已经在海外传播、文旅融合等领域迸发出极大潜能,比如国家广电总局今年初就发起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号召微短剧与地方文旅加大合作。步入新发展阶段,积极链接更多产业,主动拥抱先进视频创制技术,探索“微短剧+”的无限可能,创造出更多“1+1>2”的产业优势叠加效能,或是微短剧发展的趋势。
西溪南村的实践启示我们,护好绿水青山,才能做大金山银山。立足长远,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就能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评】随着社交媒体兴起,越来越多官方号乐于放下架子,展现年轻化、网络化的一面,有助于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提升曝光率和知晓度。从某种程度来看,也算给官方号开了一个好头。视频官方号不同于公众号,更不同于通报通稿,空间大、可塑性强,如何另辟蹊径,闯出自己的赛道值得思考和探索。“00后”接管账号背后,其实也反映出作为上级的“80后”“70后”思路之变。
“短短几分钟,全是知识点”引起好评如潮,其正外部性值得点赞,也再次让大家看清一个事实——只是打官腔、秀领导、晒成绩的官方号风格已经行不通了。再高大上的内容和宣传,首先要能引起读者兴趣。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视频赛道上,官方号做的不是一锤子买卖,而应在快节奏、碎片化中努力走出同质化的窠臼,实现既专业权威又有声有色。与此同时,面对广大受众群体,及时高效做好服务才是最终目的,因此不仅需要迎合爱看小猫视频的年轻人,怎样做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更值得努力。
【评】从技术上看,清理很简单,合并也不难,但难在服务升级,难在工作思路的转变。说到底,政务APP是工具。工具终究是为人服务的。而服务,必须以人为本,必须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依归。APP多了,看起来服务更“精细”,实则拉低了服务质量,得不偿失。“奥卡姆剃刀定律”认为,效能来自简洁,强调“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能用较少的东西做到的事,如用较多的东西去做,就是徒劳”。如今,各地都在推进“一网通办”,优化“一站式”服务,其核心就是打破信息壁垒、化繁为简,站在“人”的角度做减法、优服务。这也提醒我们,政务APP的清理整合,关键在打破各自为政、各建一套的固有思维,推动更多服务事项合而为一、融为一体,切实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能。
麦当劳“坚持不卖味道差的食品”“过期就扔”的内部标准确实称得上严格。企业制定了标准,并将其作为核心竞争力予以宣传,而高标准带来的是好形象、品牌溢价,以及消费者的信任。很多人正是看重了高标准才信任麦当劳、愿意付出高价。因此,给食材“续命”让企业形象的承诺打了折扣,是在自毁招牌。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炒作手段和套路不断翻新“升级”,“吃瓜”本领也得提高,不然就只有被“小作文”左右,成为愤怒的流量“韭菜”,被收割被“围猎”。真诚的情感流露很可贵,但网络空间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带上理性和审慎,才能搏击风浪不翻船。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是做人底线;理智判断、理性探讨,是基本的媒介素养。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腔热血、义愤填膺最终却给造谣生非者带去流量、创造利益的事例已经太多了。每一个案例都是一次警示,既要通过严厉惩处,提高违法成本,也是对普通网民的无声提醒。
【评】这是一个中式散文改编的“新案例”。长期以来,文学改编都是影视剧拓宽题材的重要途径,《我的阿勒泰》带来的新惊喜是除了历史名著、小说、网文等体裁,散文也可成为影视剧改编的源头活水。这一方面再次体现出“文学性”对影视艺术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我的阿勒泰》并非一般的非虚构作品,它是纯中式的书写,是立足中国人、中国生活、中国精神的表达。原著作者李娟长期扎根于富蕴县、阿克哈拉村等地,她的文字既有散文的美感,又带有叙事的特征,这种从中国大地原生涌出的情感和故事,从更“前置”的创作阶段,便让剧集摆脱了西方类型片的桎梏,它不是“高概念、强剧情、多反转、快节奏”的大片,但却书写了辽阔天地之间的众生相、酒肆饮、意难忘,何尝不是另一种“大片”?
这是一种边疆书写的“新表达”。“治愈”是观众评价该剧的高频关键词,它既源于哈萨克族少年巴太与返乡文学少女李文秀的真挚爱情,也让雪山、森林、草场、河流从“背景”走向“前景”,填补了观众对边疆牧区的知识空白。边疆的诗意、乡居的人群、淳朴的民风,将原著“对爱情对生活的本能的热情”化为另一种影像奇观。正如李娟曾写道:“可这是我长久以来一直渴望书写的东西。关于大地的,关于万物的,关于消失和永不消失的,尤其是关于人的——人的意愿与人的豪情,人的无辜与人的贪心。”《我的阿勒泰》虽着眼于北疆牧场生活,却在沉浸近观的同时,审慎地葆有克制歌颂的态度——阿勒泰的生活方式并非源于简单的“城乡二分”,而是城乡“各有自由”。恰如作者所说,“不用盲目去追求远方的生活”“写作是让自己用另外的眼睛去看一些事情,用另外的角度去思考,去包容一切”。
【评】破坏、污染生态环境行为的背后,是力图瞒天过海的侥幸心理、畸形心态,是地方发展思维、环境治理理念的扭曲。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发展下去,不仅会干扰环境治理的进展,还可能滋生“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效应,恐将形成“环境治理不拼作为拼‘情商’”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甚至会腐蚀一方的政治生态。
顶风作案、当面狡辩,不撞南墙不回头……一些地方对抗环保督察的类似“努力”,如果能用在直面问题、认真整改上,将会是另一番景象。说到底,还是没摆正“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不明白靠造假、撒谎、抵赖,某些投机行为即便一时得逞,也将后患无穷——一个谎不得不靠无数个谎去圆;窟窿小的时候视而不见,等到小窟窿变成大漏洞,最终酿成大祸,则悔之晚矣。
整治“缺斤短两”不能单靠网络博主,砸碎“鬼秤”不能只在曝光之后。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反思三点。其一,普通消费者的举报渠道是否畅通,流程是否繁琐?其二,所谓的“市场管理人员”受雇于谁、对谁负责?其三,“缺斤少两”的违法成本是否过低?对这些问题,既要看“单次”,即处罚和整改是否到位,也要算“总账”,即日常性的检查和行政执法能否做到“有过必究”。
【评】门诊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就诊体验。如何提升医疗机构运行效率,改善患者就诊体验,不仅可以通过推行复诊免挂号等措施帮助患者节省开销,更需要在患者就诊更省时、更省力、更省心上下功夫,拿出更多务实举措。
设置“绿色通道”,让特定群体患者就诊更省心。医疗机构的服务对象具有特定性,特别是老年人、儿童、有障碍人士、孕产妇等特殊群体就诊,更加需要借助医疗机构的人性化支持。近年来,不少医院针对上述特定人群开展就诊环境的适老化、无障碍等改造,改善便民设备租借,推行上述特殊人群门诊优先服务。同时,需要考虑老年群体、残障群体在使用电子设备就诊等方面的不便,通过完善配套措施,为他们办理各项手续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还需探索应用人工智能分诊系统,实现就诊人群的合理分流,针对性优化复诊患者、首诊患者不同的就诊流程,发挥好志愿者和引导员的就诊引导、秩序维持等服务,真正将暖心的服务做到患者心坎上。
应当看到,近年来各地已有司法实践,在涉新技术、新应用侵权案件中明确裁判规则,对虚拟化呈现的自然人人格权益保护进行了有益探索。此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一起“AI陪伴”软件侵害人格权案件。法院认定,人工智能软件擅自使用自然人形象创设虚拟人物构成侵权。该案明确自然人的人格权及于其虚拟形象,对人工智能时代加强人格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的审理中,法院注重在保护自然人声音权益的基础上,平衡各方利益,兼顾技术发展和行业合理诉求。面对技术迭代带来的挑战,法院不断探索推进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与时俱进地正视新型侵犯人格权案件的特点,为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定标尺、明规则、划底线。
但这其实也是个提醒:旅游体验从来不只是眼前的风景,其中也包括如厕体验。如今文旅大热,各地都希望能够尽可能地招揽游客,那么把厕所设施完善好,其实也可以大幅提升吸引力。
可以想象的是,相比于建设多年、设施完备的城市,广大县域——也是“厕评帖”出现的高发地,包括厕所在内的设施可能尚有差距。那么也只有抓紧完善,方才能接住这一波旅游红利。
【评】很明显,相对于更多面向应届生的“国考”“省考”,聘任制公务员一般是招聘经验丰富的成熟人才,属于面向企业“抢人”,薪水自然也更多向市场化标准看齐。但当聘任制公务员在招聘程序上的更灵活、更具弹性与待遇上的“高薪”联系在一起,难免会引发一些争议。
一方面,尽管聘任制公务员在各地试点已近20年,但各方面的考核评价机制、退出机制等,至今仍处于探索阶段。
另一方面,高薪招聘聘任制公务员,根本目的是为公务员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满足一些特别的用人需求。但到底哪些部门有必要另设高薪聘任制公务员岗位,以及如何评判其实际价值,目前来看或同样缺乏公开透明的依据和标准。这不仅放大了内外部对聘任制公务员的争议,也可能影响到这些“特殊”公务员实际价值的发挥。
说到底,从现实需求出发,以市场化薪水招聘聘任制公务员并无不可,但关键还是要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让他们人尽其才,真正给公务员体系注入与高薪相匹配的活力与效率。
【评】工作压力不可避免,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如何释放。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批评“王妈”的“两面派”,也提醒应给打工人提供更好的情绪价值。
这些年,不少人常说,“95后整顿职场”“00后整顿职场”。这种把年轻人与职场管理和文化对立起来的概括,无疑过于简单化了,但反映的现实情况却不应被忽视。今天,职场上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年轻群体,生活条件相较于父辈更优渥、面对的职业选择更多,干工作不仅为了糊口,也同样期待获得更多情绪价值、受到更多尊重。面向未来,这种期待和需求只会越来越强烈,应当引起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重视。倘若企业负责人或高管,动辄还是以生硬的方式实施管理、以不近人情的态度对待员工,不仅难以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还可能在舆论面前“翻车”,亲手给自己的企业贴上“冷血”等负面标签。
更好保障劳动者权益,让每一名劳动者腰杆更硬、底气更足,无疑是最好的情绪价值。就在5月27日,中央政治局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健全劳动法律法规,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基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求“有效治理就业歧视、欠薪欠保、违法裁员等乱象”。让劳动者真正获得利益,让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付出代价,才能让大家安心工作、踏实奋斗、尽情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