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日,北京、南京、珠海、青岛、江西五地协作者伙伴齐聚线上、线下,伴随着“团建契约”的签署、“天使与宝贝”守护计划以及团建倡导工作安排的介绍,协作者2024年春季五地团队能力建设正式开启。每一个细节的安排,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指向增进各地伙伴对五地机构主要工作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五地协作者团队成员彼此之间的链接以及互相支持!让我们一起了解各地协作者2023年的工作总结以及2024年的工作计划、专题学习等内容。
走进五地协作者
【走进江西协作者】
“扎根与希望,我们在一起”。江西协作者是由2名前期在北京协作者和珠海协作者工作的江西籍返乡青年社会工作者,于2019年1月29日发起成立的,在北京协作者及其他协作者团队支持下,秉持“团结协助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扎根于农村,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在刘玉方汇报后,伙伴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江西协作者核心的服务人群和规划,跟人口流动的背景就只是基于新余地区乡村的人口,好像在做一些推动跟尝试,但我们要去推动的核心工作与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议题的关联在哪里?需要再去考虑。”在听了各地伙伴的意见后,江西协作者表示会认真的去思考,去做调整。
点击加入“协作者之友”
和我们一起,让改变持续发生
【走进青岛协作者】
基于北京协作者的支持,在青岛民政系统和当地学者的引荐下,2016年青岛协作者在青岛市民政局注册成立,北京协作者模式落地青岛,期望借助北京协作者的社会影响力,整合资源,为当地社会工作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与支持。
【走近珠海协作者】
2008年,珠海协作者在北京市协作者、伟创力、珠海市民政局的支持下正式成立,是珠海市第一家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也是当时全国扎根工业区开展企业社会工作的第一家专业机构。2023年,珠海协作者致力于推动微软-协作者学堂数字技能赋能项目、骑手交通安全关爱项目、协作者童缘服务等,并表示在2024年将共创战略规划,持续加强团队专业能力建设。
【走进南京协作者】
作为长三角第一家服务流动人口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南京协作者走过了服务创新与政策倡导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志愿者培育与组织推广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服务性、倡导性与支持性相结合的组织模式。
【走进北京协作者】
在团建活动的尾声,李涛老师也表达了他对公益领域的看法。当前公益领域充满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并且面临巨大的挑战。这种情况可能会成为未来几年的常态,因此各地合作伙伴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重视和戒备。然而,在团建活动中,他也听到了每个伙伴的思考和建议,大家的精神状态都非常好。最后,李涛老师表示“我们在一起就是星辰大海。”希望新的一年,各地伙伴一起齐心协力,共同进步。
通过一天的团队建设,各地新老伙伴对各地协作者的发展历程、各地团队的服务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在相互交流反馈中,学习彼此的经验、听取彼此的建议,更是在相互支持中汲取力量。
主题培训
【志愿者管理的专题培训】
“社会工作者是基于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机构的宗旨使命,来去设计、筹备,然后实施服务工作的,但一个志愿者可以服务于多个机构或项目,所以要清晰的看到志愿者跟社会工作者,甚至跟实习生的差异是什么,然后降低自己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因为会影响到我们跟志愿者之间的关系。”在讲述中,卢金艳特别强调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区分,提醒大家在去制定志愿者培养计划的时候,要立足于志愿者本身,协助志愿者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化。
在志愿服务的要素分析中,李涛老师着重指出:“志愿者有自愿性、参与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几个基本属性,但不是所有的志愿者天生就有。很多志愿者在开始的时候,仅仅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和动机加入进来,不希望组织有更多的约束以及要求。在培育的过程当中,其实就是回到属性上去,要着重去培养志愿者,从而使他具备这样的参与性、组织性等等,这样才能够支持他走得长远,从而把个人的兴趣和动机转化成一种责任。”
【高校社团志愿者培育】
协作者社会工作督导、南京协作者首席统筹李真老师表示南京协作者团队在高校社团的培育上做了很好的梳理,但是还可以就具体怎么去做的,比如如何做社团招募,服务需求如何及时发布等等,梳理出具体可操作的经验,能够给到大家,不仅是五地伙伴,也包括有需要的组织,都能够去看到和使用。
【社会工作服务案例写作】
通过互动交流,李涛老师首先带大家认识什么是案例。“我们回到日常生活当中看,其实我们整个的人生,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事业,都有案例的存在,案例无处不在。”通过引导大家认识到案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日常生活、个人生命的组成部分,消除大家对案例写作的恐惧和畏难心理。然后从案例应该具有的典型性、真实性、完整性、专业性、推广性出发,进一步带大家了解什么是“社会工作服务案例”。
在为什么写案例方面,李涛老师从个人的兴趣和动机、专业的目的和责任两方面,带大家认识了为什么要写案例。大家认识到,无论是对个人专业服务水平的提升,还是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推动等,案例写作都起到了重要重用,这提升了大家对社会工作服务案例写作重要性的认识。
针对伙伴提出的案例写作是否要严格按照写作框架进行书写的问题,李涛老师回应:“首先要看案例的用途是什么,看案例传播平台/发布平台的要求,以及案例写作者的想法、能力是什么。第二,里面是有(社会工作)专业的东西可以应用,要有专业的思考。第三,要做总结分析。”
针对服务案例写作,协作者社会工作督导、研究倡导总监李真老师进一步鼓励大家:“在形式上,大家不要拘泥于怎么写得更好,先按照最基本的背景、服务过程等这些去写,先去形成意识和行为上的习惯,然后再看形式上怎么做得更好,理论怎么去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做提炼总结。”
【跨地域项目管理】
针对跨地域项目管理问题,李涛老师表示:“跨地域项目管理问题出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技术,技术就是能力,要提高我们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管理。最核心的是管理,管理没做好会养成很多坏习惯。管理的背后是管理人员要本着促进成长的目标开展管理。促进成长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是促进当下开展的项目的质量、水平的提高。第二个成长指的是促进团队的、机构的发展,无论是影响力,还是资源。第三个是促进团队成员的成长,使团队成员通过管理不断地进步。还有一种管理是维持现状,把基本要求达成,这样的管理一定是不断下滑的……管理不以促进成长为导向,而是以完成任务、维持现状为基础,那就会适得其反……”同时提醒大家一定要遵守项目管理手册要求,管理者依据管理手册把项目管理的底线抓牢,落实项目管理要求,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给到团队伙伴支持。
【跨地域项目筹资】
李涛老师则提醒大家:“接下来,五地协作者需要更紧密团结在一起,互相弥补短板、互借优势,形成组合体。五地跨地域项目合作不只是项目管理问题,而是战略发展问题。”
“越是在困难时,越是要紧紧跟家人在一起。”接下来,五地协作者伙伴会继续加强通力合作,在工作实践中积淀服务案例、落实项目管理规范要求,朝着我们共同的专业理想而努力。
协作者实习培养生孙军军说:“我爸很乐于从事公益,我家有一个小药店,我觉得可以把协作者之友月捐海报长期贴在那里;过年的时候,我计划跟朋友去广场上,做一些劝募活动。”
协作者社会工作督导李真老师说:“我从当下行动,在朋友圈随机选择了十位朋友,发了一个动员信息和一个问题的小调查,马上就收到有朋友加入协作者之友并反馈说,那是一项救国救民的大计,现在有很多人在负债,要从经济底层去建立相对稳定、完善的造血体系’。”
【项目报告写作】
李涛主任重点以协作者项目开展中的代表性项目报告为例,与大家详细阐释了项目报告的要素、撰写的流程、书写框架与格式、注意事项等内容。李涛主任表示:“项目总结报告是总结项目完成情况的基本文件,是向项目合作方争取进一步合作的重要依据。好的项目报告要包含规范性、专业性、可读性、传播性、发展性等五大要素。好的项目报告一定要不断打磨,要站在资助方、服务对象等角度去撰写,要声情并茂地去介绍涉及的概念,展示我们的服务。”
【个案访谈】
协作者学堂公开课
李真老师进一步强调希望通过论坛加强各地伙伴对协学者学堂的认识,了解协学者学堂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包括学员、志愿者培养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中,大家如何更好地去参与行动,推动协作者学堂的发展。
“大家当初是怀抱着一颗什么样的初心或者对协作者学堂有一个什么样的期望来到协作者学堂的?到了学堂之后,到现在为止,你的初心或者你的期望有没有什么样的变化?”李真老师抛出第一个问题。
基于此,李涛老师表示协作者学堂的成功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协作者学堂在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开发了16门课程,完成了庞大知识体系的一个梳理和储备,包括多元搭配课程的元素。第二,多方收益。首先,打工青年受益。三年之后产生了两个非常坚定的服务对象成长起来的社工;其次,同事受益。同事作为共学伙伴持续的参与,相当于团队能力建设;最后,骨干人员受益。骨干人员从当年的“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不光自己能做,而且能够讲得出来,在讲出来转化的过程当中,每个人都得到了一遍升华。
在对协作者学堂成功共识的基础上,李真老师抛出第三个问题:你感觉到的协作者学堂到现在为止的不足是什么?你有何改进建议?大家也纷纷提出自己想法。
“我觉得学员的招生是有所欠缺的,学员是比较少的。”“我觉得作为学员,自己在材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我觉得学堂的传播力度还比较小,影响力较弱。”“从招生的流程上可以做一些调整,通过具体服务过程,使大家了解学堂要做的一些事情,提前做一些阐释。”“我觉得目前核心的地方是在于招生和筹资这两个方面。”
李涛老师结合不足对协作者学堂的价值、定位进一步做了回应:“协作者学堂采取的是常识性的一种思维,特别像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回到事物的本质当中去解决。如果说社会工作不能够发展起来,就说明这个专业脱离了社区,需要回归到社区;如果说公益成长不起来,在于没有扎根社区的人才;如果说培养的人才留不住,不断的流失,需要建构起终生投身公益的人才制度;如果说社会工作的终极目的是使弱者赋权增能、参与社会建设,那就不要绕弯路,直接去培养困弱群体,让他成为懂专业的人才。所以我们把大量的精力和成本都投到协作者学堂,这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关节以及挑战是处理好自我和专业自我。但是很多人不愿意去面临这个东西,包括有中途退学的,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够接纳自我,不愿意去面对专业自我的挑战,但又想成为一个专业社工,所以这道坎他过不去。我们终其一生在寻求生命的真相,但生命的真相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却没有去正视。做公益终其毕生的精力在于赋能困弱群体,就在我们的面前,协作者学堂只不过做了应该做的事情罢了。”
在论坛最后,李真老师进行了总结,“协作者学堂可以推动和支持一个生命与自己和解。这是社会工作去塑造一个人最有价值的地方,它能够让每一个生命看到自己的过往,看清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无论遇到过何种困难、挫折,当我们能够坦然去面对这些困难、挫折的时候,生命就已经轻松了一大半,这样才能够没有任何包袱的去面向新的旅程,这对每一个生命都至关重要。无论你做不做社会工作者,这都是协作者学堂、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可以带给大家的。”最后,李真老师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更好地、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生活的一切事情,基于协作者学堂而彼此看见,在互相看见中同行。
天使与宝贝
在大家期待的“天使与宝贝”环节,南京协作者社区发展部副主任闫世琼作为主持人早早组织大家准时推进团建流程,第一项内容是揭开天使与宝贝的“神秘面纱”。
回顾与总结
团建最后,五地成员针对团建的收获、个人的反思和之后对个人和团队的期待展开了反馈。
青岛协作者的社会工作者吴亚楠则提到:“在本次团建中,我最想改善和加强的一项工作是案例的撰写和修改能力。通过李涛老师的培训,在案例的撰写和修改方面,我有了新的思路和思考。”
南京协作者社会工作者盛宏成表示:“在这次团建中,不论是关于筹资,还是项目报告,还是志愿者管理,我都学习到了很多。自己最想加强的是案例写作方面的能力,需要在日常服务中把素材积累收集好。”
北京协作者专业支持部主任杨玳瑁说道:“在听口述史的时候,就觉得其实普通人的故事和历史都是值得被记录的,而且它会构成大历史,这里的普通人其实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他们的经历也是值得记录的……”
在总结反馈环节中,大多成员都表示对于案例写作的印象十分深刻且非常受益,也表示在这一方面要不断的保持进步,包括在项目管理,项目报告的书写,以及筹资等方面也都有收获且需要不断加强,在此次团建中,大家进一步了解了口述史与个案访谈的重要性,也有伙伴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协作者社会工作督导、研究倡导总监李真老师在最后的反馈中真情流露:“团队的每一位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温暖,我们一起行动。”
北京协作者中心主任李涛也表示:“越是艰难的时候,越要和困弱群体在一起,和家人(战友)在一起,和社会工作专业在一起,这是社会工作始终要坚持的——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最后的总结发言中,李涛主任指出:“管理者要主动承担起责任,在整个团队攻坚克难的时候,管理者不能掉链子,所以管理者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在哪里,要能够明确任务,抓住重点,把核心的工作推动起来。另外,管理是大家都绕不过去的,哪怕是一线的助理社会工作者,也依然要承担起对志愿者的管理,或者在整个机构内部的管理系统中,也是处在某一个节点上,是需要跟大家去互动的,所以每个人都是要在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并且在自己作为被管理者时,也可以督促管理者去落实管理者的的责任。”
团建中,协作者五地团队伙伴还为近期过生日的北京协作者教育倡导部项目官员单焱斌在线庆祝生日,不同地域版本的《生日快乐歌》一次次唱响。来自团队伙伴的祝福,时空虽然遥远,但挡不住团队伙伴间的情感连结。
我们在一起便是星辰大海,2024,我们共同携手,共建我们的理想。
感谢每一位“协作者之友”,协作者期待更多人加入“协作者之友”月捐计划,成为协作者的支持者和建设者,成为助人自助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