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情中的心理学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寻觅,是一汪清澈的泉水.寻觅,是声声起伏的浪声.让人感到安心.寻觅,亦静亦动.它主宰的是每个人内心的那份真挚的情感.佛说:“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芸芸众生,都是凡尘中的一粒沙子,每粒沙子都在苦苦寻觅着,它们穿过层层的山峦,掠过浩渺的星空,只为寻找它的真爱.
一、大学生恋爱现状
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大学生恋爱心理的阶段特征是什么?大学生如何避免恋爱中的心理危机?
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一般经历四个时期:
(1)异性疏远期。一般在12~14岁,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由于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引起心理的不安、害羞,使男女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隔膜,关系疏远甚至反感。不过,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由于各种传媒的发达及人们观念上的日趋开放,这一阶段的表现已越来越不明显。
(2)异性向往期。一般在15~16岁,随着性生理的发育,尤其是性意识的发展,男女生逐渐从疏远、抵触开始转向为彼此产生好感,愿意在一起学习、游戏和活动。
(3)异性接近期。一般从16~18岁,随着性生理的进一步成熟,异性间产生向往和倾慕,往往采取各种方式接近异性,和异性相处感到愉快,初恋开始出现。
(4)恋爱期或爱情产生期。18岁以后,随着性生理和性意识的成熟,男女生交往频率的增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多数青年进入恋爱状态。单从年龄上看,多数大学生处在上述性心理发展的后两个阶段,但由于个人经历及自身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恋爱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上的表现,可能有很大的落差。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山楂树之恋》
二、正确对待爱情
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恋爱,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即恋爱与事业、爱情与友谊、恋爱与道德。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大部分恋爱心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恋爱与事业。恋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在人生道路上,爱情固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它不是最主要的,也不是生活的全部。正确的恋爱观要求人们把事业放在首位,事业高于爱情,爱情服从事业。对多数青少年,特别是就读的大学生朋友们来说,更应把学业放在首位。应当将爱情纳入人生事业中,使之服从于伟大的理想与人生抱负,才会超越狭隘的私人感情,获得健康幸福的爱情与充实的人生。
(2)爱情与友谊。爱情与友谊是人类情感生活中的一对孪生姐妹,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有相同之处,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友谊是同事、同学或朋友之间在相互了解和信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亲密、平等和友好的情谊关系。它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上获得理解、肯定的情感需要,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异性间的友谊是爱情的基础,纯洁的友谊是恋爱发展的基石。恋爱的过程是一个友谊不断深化的过程,友谊伴随着爱情的始终,但友谊不一定发展成爱情。同情是友谊,好感是友谊,但都不是爱情。爱情比友谊具有更高的层次,两者有明显的不同。友谊的支柱是理解,爱情的支柱是感情。友谊具有广泛性,即友谊不受性别、年龄、职业以及朋友数量方面的限制。爱情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是最高尚的纯洁感情。
(3)恋爱与道德。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特殊的交往活动,同时也是人们的社会活动,受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因此,恋爱必然要以社会所认可的方式进行,服从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首先,追求爱情应当以尊重对方为前提。其次,爱情就其本性来说是一种自觉和自愿的感情,它只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产生。再次,不可充当爱情的第三者,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
三、如何避免危机
说是“爱的前部分是风花雪月,中部分是柴米油盐,后部分是永远”。我们就恰恰处在了这第一阶段。但风花雪月,也是会有电闪雷鸣的时候。这时候恋爱需要的是宽容、理解、细心。
我们都知道相恋就意味着从此之后你要开始在乎另一个人,开始关心另一个人,开始习惯一个人的世界有了另一个人的陪伴,也要学会承受面对爱情中可能出现的误会,争吵,还有很可能会发生的分手,以至于后面的伤心流泪,这都是爱情的常态。往往脾气暴的人动不动就是分手。伤害不能抹杀曾经你所从中获得的甜蜜,还有你的生活曾经因为有了另一个人的进驻而变得那么的美好。脾气也要有个度的。此时,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不是更好。
时不时的小体贴,时不时的小浪漫,爱情需要润滑剂,是一个两个人一起享受的过程。但是,爱情最需要的是有一双紧紧相握的手,给予彼此鼓励与支持;两颗交织的心,彼此沟通又留给彼此独处的空间。其实,当你们融入彼此的生命,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时,你们之间的感情是否是爱情都不重要了,你当初要的,现在要的,将来要的,不就是这样一个能和你携手一生的人么?
四、恋爱
凡事都有个“度”,恋爱也不例外。为了恋爱荒废学业是不应该的。如果能把握好这个“度”,正确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那么,在大学中谈恋爱也未必是一件坏事。爱情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它能够振奋人的精神,使大学生们把爱情作西,只要你有一个心爱的人,你就有了原动力,你就能面为奋发学习的动力。爱情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珍贵的.也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东对全世界.获得幸福的爱情或者爱情的幸福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相信聪明的我们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幸福之道.不要为了排遣寂寞和无聊而去寻找恋情,要对自己和别人负责,其实找些朋友比找个恋人更容易happy;但是如果真的遇见让自己心动的人,那就抓紧机会主动上前吧,学生时代的恋情还是很珍贵的,值得回味一生。
爱情,我总认为是三种贯穿生命情感(亲情爱情友情)中最麻烦的,最没有安全感的感情。我们对它害怕,却渴望拥有它,特别是在这个时期的我们。到了大学,好像有了一种“天生的使命感”要去找自己的MR.RIGHT.但是前方的道路还是特别的坎坷!故抱着好奇心选了老师的这节课——爱情心理学。
第二便是Marshall和Lily的爱情,他们一出现,就已经是情侣的身份。他们不需要像Ted一样去寻找。但是他们表现的却是恋爱中最现实的成分,他们在现实里互相磨合,就像有句古话说得好,爱情不是1+1=2,而是0.5+0.5=1.他们有自己的梦想,他们在现实在爱情在梦想之间做着无尽的选择,他们面临了一系列所有情侣都会面对的问题但是他们最终找到了最好的方法,他们找到了他们的归属感与幸福感。现实的我们,到了谈恋爱的时候也会面临很多问题,一开始的轰轰烈烈到后来的平平淡淡,可能会慢慢的缺少激情,但是其实平淡的爱才是最持久的,不求轰轰烈烈,只求细水长流。彼此的包容才是继续下去最大的保障
第三,如果说Ted代表着爱情的坚贞和希望,那么我觉得Barney却代表了对爱情的恐惧感,害怕责任,害怕失去,害怕束缚。其实这是非常常见的。就像现实的我们总希望对方能时时刻刻关心你在乎你,却不希望自己的世界只有他,不希望他“监视”着你的生活。你也希望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朋友圈。其实有些看似花心的浪子,其实更希望能有一份坚贞的爱情,他们只是用一副不在乎的外表来遮掩内心的情感。
最后,我想说这部剧,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我们能做的就是积极向前看向前走,属于你的肯定会出现,不要害怕是失败,不要害怕欺骗,一直向前你终会遇见属于你的。后面几季我会继续看下去,可能还会有新的感想。剧源于生活!
摘要:从最初的懵懂,到现在对爱情的一点认知,在上大学以后。为了能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也为了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爱情的真谛,在大二的这学期里,我选修了一门课程“爱情心理学”。
关键词:爱;爱情;亲情;
非诚勿扰这个节目,总会在不定期的某期节目中带给人一种惊喜,或者是一份浪漫爱的表现,那个时刻总是那么的扣人心弦,内心总是那么的激动,那个时刻那么的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在xxxx年11月的这几期非诚勿扰中就有那么多感动人的场面,相信看过这几期节目的人,都会记住一个女嘉宾的名字,那就是文晓艳,这个耿直女。
文晓艳的年龄:25岁,来自义乌。文晓艳的职业:进出口公司经理。文晓艳的婚恋史:谈过三次恋爱,前两次是因为异地而分手,最后一次是因为男友太孩子气、不够成熟,两人相处很累,单身有三个月多了。文晓艳的家庭背景:父亲和两个哥哥均在国企上班,父亲现已退休,母亲为全职太太。文晓艳的消费观:正常消费,偶尔消费奢侈品,但从不迷恋。对于是否想要孩子:文晓艳的观点是想生两个孩子,最好一男一女。对于介不介意和公婆住在一起:文晓艳觉得介意,毕竟很不方便。文晓艳最不能忍受男性的缺点:讨厌自我感觉太好、大男子主义、爱说谎的男生。
这句话我觉得永远都是对的,至少你可以知道一个人是不是在用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情的,是不是真诚的来面对的爱情的,一个人对任何事情的态度可以很好的反应出一个人对爱情的态度,你的别的任何事情认真,那你也会对爱情认真的。我记得金杰的一个小小的动作是最终他们牵手成功的原因,那就是他过去牵文晓艳的手的时候,他的手都在抖,就是这小小的一个细节,让女嘉宾感受到他是怀着一颗最真诚的心来到这个舞台,为她而来,所以她把自己的手交到了这个男生的手里。她留给了在场的每一位姐妹一句话“当幸福来临的时候,不要犹豫,该走的时候就要捉住机会!”黄菡老师送给她一句话,那就是这么有主见的女孩,她会有自己的幸福的!的确,在最关键的时候她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其实在以前的的很多期非诚勿扰中有许许多多这样感动人得故事,而我相信以后的这个节目中会有跟多这样的感动的场面!我期待着!
【摘要】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心理问题
当前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一个不容避讳的话题,也成为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缩影。但是,并不是每一段恋爱都能阳光灿烂,也未必每一个人都能在爱情的征程上一帆风顺,那么,随之而来就会出现因为恋爱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心理问题。研究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现象,分析他们的恋爱心理效应,有助于理解他们在恋爱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行为。
一、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根据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于为什么谈恋爱理解不深甚至自己也解释不清楚,出现盲目的动机。
(一)从众心理
大学生大多是18-23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谈恋爱仿佛成为一种时尚,以至于不谈恋爱显得似乎不正常,不管是为了顺应时尚的潮流还是为了把自己尽快的融入在这个群体中不被淘汰,抑或是很多大学生认为大家都有的东西我也应该有,就使得众多大学生不假思索的加入恋爱的队伍之中。
(二)认同心理
恋爱的前提就是彼此的相互吸引,很多大学生把在异性面前的吸引力作为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认为有异性朋友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价值,才能使自己在所在群体中凸显出来,才能说明自己有魅力,这似乎成为众多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普遍共识。
(三)好奇心理
根据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程度来讲,大学生年龄段都已经成熟,对于成人世界的很多东西尤其是异性都充满了好奇心理,渴望得到成人世界的认同,更希望有异性的认同,所以对于恋爱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四)依赖心理
90后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的环境与陌生的大学校园之间的落差势必造成孤独感得存在,对于家长的呵护与关爱的依赖,是产生“情感寄托型”恋爱动机的重要因素。
(五)排解寂寞心理
大学自由的生活气息与高中阶段繁忙的学习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很多在校大学生养成了懒散的习惯,特别是周末或特殊的节日,他们往往选择谈恋爱来排解寂寞。
(六)倾诉心理
大学生本来就处于激情与梦想燃烧的岁月,生活在同一个校园,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由于年龄相仿或许都会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容易走进彼此的心灵;另一方面,在遇到学业上的挫折、同学间的利益冲突、家庭的不和睦等问题时,他们更倾向于找个异性朋友倾诉。
二、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效应
(一)光晕心理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是大学生普遍认同的恋爱心理作用,这种在心理学上又称为光环效应或成见效应,通常指在男女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由于大学生往往对于爱情充满了期待和渴望,更容易在坠入爱河以后,对于恋人缺乏正确的客观的评价,对于很多事情的分析和辨别往往更容易从情感的角度出发,难以全面的评价一个人,更难以认识到彼此的不足。
(二)逆反心理
大学生大多比较自我,又处于个性张扬的年龄阶段,当他们的主(]体需要与客观现实存在矛盾的时候,他们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同时导致他们更愿意实现自己的需要,与反对主体意愿的客观条件作斗争。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恋爱过程中,比如当彼此双方均受到父母或者朋友等的反对时,或者出现一些其他的不利因素的阻挠时,他们的内心渴望在一起的意愿更加坚定,彼此相爱的态度也更加坚决。这种心理学上称之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的现象更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三)自卑心理
心理学上的自卑,着重指由于主体对自我评价的偏低,从而更容易引起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诸如害羞、不安、内疚、胆怯、忧伤失望等。
三、大学生存在的恋爱行为
正是由于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的上述一些心理现象和心理效应,使得大学生在恋爱行为上出现如下众多不良的现状。
(一)享受恋爱过程,忽视恋爱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认为恋爱就是恋爱的本身,就是一种彼此在一起的情感体验,是需要享受恋爱的心动、缠绵、美好、甜蜜等的过程,他们普遍认为,爱情就是一种相互吸引,就是一种彼此欣赏,中恋爱观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于追求爱情的自由和渴望真爱的勇气,但是他们对于恋爱的结果比如是否能在一起成为彼此的终生伴侣等不是很在意。
(二)爱情地位居高、学业地位下降
(三)观念过度开放,弱化传统道德
在这个媒体发达的时代,各种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头脑,使他们失去了辨别的能力,也许是出于对所谓“时尚”的追求,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日益开放,甚至有些过度。他们不再因为恋爱不被学校允许而感到羞耻,他们勇于追求、甚至觉得如果不恋爱才是大学生活的一大遗憾;在恋爱方式上,他们的公开化程度使得他们在大学校园里出现诸如搂搂抱抱等不文明举止,在自习室等公众场合做出过分亲密的动作,现如今网络流传的种种不看视频正是这个问题的显性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形象;在恋爱道德上,一些人感情不专一,只在乎寻求恋爱的刺激,缺乏恋爱基本的道德感,朝秦暮楚,甚至搞多角恋爱关系,加之恋爱态度的极其不严肃,往往很多行为超越正常的恋爱关系。
(四)失恋态度宽容,承受能力较弱
大学生很多恋爱都是出于从众心理等的影响,使得他们往往在寻找爱情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盲目心理,也出现很多后续的问题。所以,尽管谈恋爱是大学生的一种时尚,但是“失恋大军”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尽管能很洒脱地选择分手,但是如何正确的应对失恋问题,他们却往往无从下手。失恋必竟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挫折,对于这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很多大学生表现得都不是很理想,因此导致的心理问题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等现象,这些都是很令人担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建英,侯大寅.大学生恋爱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18卷第10期.
[2]黄家兵.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与心理健康[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6).
[3]张跃.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J].中国校医,2006,19(6).
[4]刘先华.大学生网恋的心理分析及干预[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第29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