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似乎比春节还重要,阵仗比春节还要大。那么广东的冬至习俗有哪些呢下面请随小编一同来了解下吧。
东莞
潮汕
潮汕地区汉族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潮汕的人们吃了冬节圆后,还要在家宅的门、窗、桌、橱、梯、床等显眼处粘附两粒冬节圆,甚至渔家的船首,农户耕牛的牛角,果农种植的果树也不例外。现代*着名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描述*冬节(闽南语称冬至为冬节)之日“家家户户清晨要以冬至圆仔致祭祖先……从大门、小门、窗门、仓门、床、柜、桌、井、厕、牛舍、猪舍都得以冬至圆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梅州
客家人称冬至为“过冬”,按照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好好地吃一顿”。“冬至羊肉夏至狗”,冬至前后,梅州客家人都喜欢吃羊肉煮酒,人们俗称,认为在羊肉温补,在冬至时节食用对身体大有裨益,因此酒煮羊肉成了客家人的冬至时令美食。在粤东客家地区梅州,这一天,酿造娘酒是最重要的习俗之一。这习俗已传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冬至当天一大早,在梅县梅西镇,村子的房前屋后青烟袅袅,许多村民都在家中忙着酿造客家娘酒。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回甜生津。
阳江
阳江人过冬至,会做当地的特*传统美食——咸汤圆,寓意“一家团圆、美满幸福”。阳江人把汤圆称为“圆子”,和普通汤圆不一样,馅不是包在汤圆里面,而是把汤圆切成粉粒,汤圆馅放汤里煮开,闻到香味后,再放汤圆一起煮。用料以当地海产为主,材料一般配有鱿鱼丝、干瑶柱、虾米干、鲜贝、煎香的鲮鱼肉松、猪杂等等材料来熬出汤底,再加入白萝卜一起熬煮,汤汁鲜甜无比。糯米粉手工做出的圆子口感滑润绵韧,萝卜粒吸收了汤水中的精华更鲜嫩可口。
广州
“冬大过年”、“肥冬瘦年”,是广州人自细听到大的谚语。冬至似乎比春节还重要,阵仗比春节还要大。现在广州人过冬至,许多家庭还做汤圆、劏鸡杀鸭,家人围坐,吃顿丰盛大餐;也有许多广州人选择在酒楼过节,举家团聚,让大大小小的酒楼家家“墟撼”。只不过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饲耗”也极为少见。
佛山
冬至当日,各家各户一早杀鸡准备菜肴、果品拜祖先、蒸“松糕”。“松糕”是一种米粉发酵做成的糕点,蒸熟后有很多的细孔,整个糕点。松糕有高升大发的好意头,所以蒸松糕也是不能少的。而在顺德,还有“围坐打边炉过冬至”一说。冬至一家人团聚,“打边炉”取暖必不可少。至于冬至吃汤圆和糯米饭,民间有两种说法。据《佛山民俗》一书介绍,由于冬至时农村家家户户喜欢舂米粉和晒腊味,舂好的米粉用来做汤圆,腊味则做成腊味糯米饭,因此冬至吃腊味糯米饭和汤圆,是不少家庭的习惯。
中山
小榄有冬至吃“水榄”的习俗,小榄的“汤圆”并不圆,像橄榄状,故称“水榄”,实际上是一种用菊花肉作馅料的糯米汤圆,馅料通常是莲蓉或绿豆沙,再加入些许菊花肉。除了一般的习俗外,东升人还喜欢用大芥菜、甜薯、猪肉粒烩煮成一种名为“沤冬”的菜祭祖,意为迎接冬天的来临。而在坦洲,当地的村民还喜欢吃茶果来应节。
顺德地区的清明节习俗
在清明节期间,顺德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承载着当地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上坟
对于顺德人来说,清明节最主要的习俗便是上坟祭祖。与其他地区不同,顺德人一般会在清明节前避车上坟,除非是新坟。大多数人会在清明节当月集中前往祖墓扫墓。
门前插柳
顺德人认为清明节前后*气较重,因此会在自家门前插上一两支柳枝,寓意驱鬼辟邪,护佑平安。虽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普遍意识到此习俗缺乏科学依据,但不少人仍旧遵循传统,既为民俗传承,也求得内心的安宁。
祭品
清明节期间,顺德家庭会精心准备烧鹅、烧猪、甘蔗、荞菜、猪蹄菜、松糕、油煎等祭祖食品。当地人相信,先祖会在清明节前回家,因此会在祖先牌位前供奉这些祭品,以备先祖享用。
每种祭品都寓意深远,寄托着后代的思念与祈愿。例如,烧鹅在粤语中谐音“独占鳌头”,供奉烧鹅表达了后人希望子孙学业有成、蟾宫折桂的美好期盼。
禁忌
先人墓地忌照相:民间认为,在先人墓地照相会破坏气场,不利于自身体运。因此,扫墓时应避免与墓地合影,或将其他坟墓拍摄入镜。
怀孕妇女忌扫墓:传统观念认为,怀孕妇女身体虚弱,不宜参与清明扫墓活动,以免舟车劳顿影响胎儿健康。
清明节生日忌讳:如果家中有人在清明节出生,应尽量避开当天的庆祝活动。阳历生日恰逢清明节时,可改过农历生日。如无法避开,则当日应避免收受鲜花,生日蛋糕也不宜翌日食用。
择定吉日在东北黑龙江,结婚的日子被称为“正日子”,通常由新郎家选择。与之相对的“待客日”则是由新娘家定,通常比正日子早三至四天。待客日当天,准新郎官会在新娘家呆上整整一天,招待女方亲朋好友。女方家长会在婚宴酒店摆宴席,款待所有来宾。新郎新娘穿上礼服,主持人、司仪和嘉宾代表上台致辞,象征着已经迈入婚姻的新阶段。散席后,新郎返回自己的家中,直到结婚当天才能见到新娘。
在迎亲仪式中,新郎要带着含有寓意的九支花,象征着长长久久的幸福。新郎将花捧给新娘后,双方会比赛谁先开口讲话,这决定了婚后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然后,新郎会用带来的金盆为新娘洗脸,盆中铺满硬币,寓意着富贵吉祥。接着,新娘的父母会行烟礼,而新郎要收到新娘父母的红包,之后进行集体合影。
送亲仪式在东北黑龙江,送亲的人数不拘,但新娘的弟弟必须参加并坐在婚车上扮演“压车”的角*,同时新人要给他一个大红包。根据习俗,妈妈不能亲自送女儿嫁出去,只有爸爸能够参与。如果女儿和妈妈都哭了,据说这会让娘家人变得富裕,被称为“洒金豆子”。
接下来,新郎准备将新娘接回家,但在此之前,新郎必须给新娘穿上红鞋子。这个过程有点嬉戏,因为伴娘可能会将鞋子藏起来,需要新郎给予大红包才会透露鞋子的位置。
结婚仪式按照东北黑龙江的结婚习俗,新娘进入新家后,要在婆婆头上戴花并称之为“爸妈”,并要给一定数额的红包,通常是1001元,寓意着新娘是“千里挑一”的。接着,新娘会在新房内吃花生和红枣,寓意着早生贵子。新房内的所有箱子和柜子都会堆满硬币,寓意着富贵。之后,亲朋好友在婚房中祝福新人,照相合影,留下美好回忆。晚上,新人和家人一起享用团圆饭。
回门仪式与全国其他地方相似,东北的结婚习俗也包括新郎在三天后陪同新娘回娘家。不过,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回到新郎家。如果新娘家离得很远,可能需要九天后才能回门。
本网站所有内容均由编辑从互联网收集整理,如果您发现不合适的内容,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