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岭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中期检查报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项目简介

“中国岭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项目课题以“岭南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再生”为研究视角,重审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村落面临一系列新的“关系”——“保人”与“保文化”的关系、“物质”与“非物质”的关系、“资源”与“产业”的关系以及“内生型”与“外导型”之间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突出岭南的地域性特征,探讨岭南地区文化遗产资源统计与分类保护、区域传统村落的生计变迁、城乡统筹发展、乡村博物馆与公共文化建设以及“名录时代”下传统村落重构等核心问题,展开跨学科的深入探讨,最终为岭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可持续乡村发展模式,以期开启更加多元的理论建树和实践创新。

(二)项目总体执行方案

本项目沿着从“南岭到南海、从山地到海洋”的研究思路,在2017-2019年间,项目团队分别在南岭走廊的民族山地区域、漓江流域、桑河流域等地,对瑶族、苗族等族群的民俗生活与族群互动展开调查;在海南岛、广东岛屿社会、珠江三角洲、肇庆、河源、梅州和潮汕等地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考察,并对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水上居民等不同的生计方式、社会和文化构成、民间信仰等展开调查;完成了多部田野调查报告。通过整合不同区域的调查资料,并通过普通民众的日常实践来理解族群互动和文化网络的内涵。将文化遗产的研究放在更广阔的自然空间中,讨论不同族群的生活实践和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在山地文明、河流文明和海洋文明中的固有关联。在此基础上,将岭南不同文化地理单元连接起来,从中发现不同传统村落所处的社会文化生态网络结构中的机理与内涵。

课题预计通过六个阶段实施完成:

第四阶段,2019年10-12月:根据中期检查专家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补充调研、材料收集;拟定课题研究报告和论著的撰写提纲。

第五阶段,2020年1月—10月:召开专家咨询会、学术研讨会等,呈现并讨论初步研究成果;根据咨询和研讨会议提出的修改意见深化研究工作。

(三)项目前期准备(2017年11月-2018年5月)

1、专家咨询会

2017年11月23日,在北京召开“中国传统古村落调查研究现状”专家咨询会,邀请卢晖临、吴重庆、尹绍廷等专家就当前中国传统古村落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研讨,进一步拓宽了本课题研究的思路。

2、课题开题讨论会

2018年3月17日,组织了课题开题研究讨论会,会上听取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多位专家的指导与建议,为后续研究和调研奠定了基础,调整了研究的初步方案与技术路线。

3、资料收集

4、总体调研部署

(四)项目开展现状

本课题自批准之日起,在项目主持人麻国庆教授的组织下,组成了以“中央民族大学课题调研组”、“华南师范大学课题调研组”与“中山大学课题调研组”三个团队分别展开课题田野调研工作,为获取一手数据奠定研究基础。下面分别介绍三个调研组的项目研究开展情况:

1.中央民族大学调研组项目调研情况

(1)南岭走廊民族村落调研

①山地瑶族村落

文献资料方面:在田野调查期间通过在连南县档案馆、文化馆、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民族研究所等机构查阅文献资料从这些单位搜集到一些关于八排瑶和南岗村的史志文献资料。这些资料还有待进一步的阅读和整理。此外,找到了一些南岗千年瑶寨景区开发过程的资料。

成果情况:孙荣垆撰写完成《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来自南岗千年瑶寨的个案分析》被收录在2018年11月份出版的《世界过山瑶文化起源与传承发展暨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此外,在田野调研期间收集到了包括录音、图片、视频以及文档等多种形式的资料,在这些田野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份田野调查报告。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田野调研中的语言障碍影响调研的进度和质量,虽然田野点的当地人很多都会说普通话但村里的老人普通话水平普遍较差,而当地老人熟知当地的历史文化。(2)村子的“空心化”问题比较严重,过年后村子的很多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村子中大多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这给调研对象增加了困难。(3)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向村民了解当地情况时需要用当地村民熟知的话语体系。(4)自己对关于八排瑶的文献资料阅读量还太少,对八排瑶的发展历史缺乏深入了解。

改进措施:(1)长期的田野作业是克服上述田野作业中诸多问题的方法,这要求与当地人长期接触。团队现住在当地的一所小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对当地村民生活的融入,在后期的田野调查中可以考虑与当地政府协商住在合适的村民家中。(2)目前,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八排瑶历史文献资料,需要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阅读。

②山地畲族村落

课题组以江凡博士为核心的调研成员于2017年年底至今在广州市增城正果镇展开长期田野工作,先后完成了长达200天的调研。畲族作为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历史上是一个迁移不定的民族,通常与客家、瑶族关系较为密切。增城正果镇畲族村(以下简称畲族村),位于增城、龙门、博罗三县交界的罗浮山西麓,东北部与龙门县麻榨罗坑村接壤,东南部与博罗县长宁镇酥繆村相邻,其余地界与增城市国营兰溪林场地界相连。

根据族谱记载,畲族村的先辈祖始于湖南潭州府永康县鹅塘都,后迁移到广东潮州凤凰山(今汕头地区),后再由凤凰山分散居住到潮安丰顺、海丰、惠东、博罗、增城等地一直在深山僻壤刀耕火种,艰难地生存,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搬迁到由政府修建的吓水、榕树隆和通坑等客家式村庄发展;其目前是广州市辖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据增城市区30多公里,全村81户,总人口390多人,主要姓氏有雷、来、盘。下设吓水、榕树隆、通坑三个合作社,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7亩,山地面积6200亩。

“畲族分布地区较广,畲族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广西等地,据统计全国畲族人口约70万余人,保留本民族语言的仅有2400多人,增城畲族语言保留得最为完整。语言濒临失传,原因是居住在边远偏僻深山之中,过去一贯被称为瑶族也称山瑶仔(过三瑶),于1960年全国人口普查,根据我们的语言、习俗等生活习惯,认定为畲族。畲族在广东最早时候出现在南朝,距今约有1500多年历史,是一个千古民族”。

作为畲族村三条自然村中唯一的一个与签署了旅游开发协议的“吓水村”,是畲族村下辖的三个自然村中的主要村落,居住人数最多,占地面积最大,是整个畲族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吓水村的经济、村容等建设在周遭的村落之中均属上乘,由此,我们也可以经由吓水村的发展过程及其附带的各种问题与现象来观察乃至反思当下少数民族村落建设的发展政策与逻辑。

由于是广州市区唯一的少数民族村落,政府倾注大量的财力与资源支持畲族村的建设。但是因为村庄本身地方较小,人数较少,旅游资源有限,政府所希望的“以旅游开发”来带动村落乃至周遭区域经济发展的计划始终没有打开局面,到今天,畲族村的旅游开发依然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尴尬境地。有很多年轻人对于本村旅游开发期望较高,不惜从外地回到本村,希望能从旅游开发的福利中分得一杯羹。但是经过几年的投资,目前村落的发展却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由此在村民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家庭、社会、心理等问题。

(2)海岛型村落(海陵岛)调研

2019年4月21日-5月10日期间,课题组一行10人针对海陵岛的传统村落展开田野调研,在对全域村落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以历史文化、生计方式等因素的突出特性作为依据,选取了三个村子为重点调研对象——石井村、北汀村和山底古村。课题组成员最后汇总了近8万字的海岛型村落调研报告。

海岛型村落的调研进展情况总结:

①石井村

石井村,形成于元朝1389年。村名由来是祖先流落到此地,发现村子遍地是石头,为了生存想要挖井寻水,深挖之后石头下竟然有泉水冒出,便成了一口古井,故命名石井村。村子东西1.2公里,南北1.8公里。户籍人口1586人,户数为200左右,全族汉族,主要姓氏为陈。他们祖传下来的说法是,陈宜中有三子广富、广华、广豪,广富有三子,广豪无子。村中以陈宜中故事最为核心,据说当年南宋宰相陈宜中因为战乱流落此地,因为村子内石头下冒出泉水,自改名为石泉,隐姓埋名生活于此,繁衍后代。石井村的人们将陈宜中作为族人的祖先,石井村又名“宰相村”。村中也立有陈宜中的衣冠冢,并且准备近一步的修缮扩建。另外村中文化传统深远,并且也姓陈了颇具规模的文化典礼。石井村有三个比较大的庙堂和一个土地庙、一个石狗像,分别是位于本村西边的西社大王庙和位于东方的东社大王庙,以及在村庄口近海的渔王庙,最后是在本村的风水塘边上的土地神庙。地位也是不一样的,最大的是渔王庙,其次是东大王,西大王,土地神和石狗。因此在本村游神和祭拜的顺序也是按照庙堂的地位依次进行的。

②北汀村

其实以前的海产生意其实也可以糊口,但是销路打不开,就算打捞的多也卖不出去。运输广州这边的想法也是方仕品回村之后才开创的,等到他打开了这样一条销路,其他做档口的也纷纷效仿。就这样逐渐兴盛了起来,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村落的各方面都逐渐得到了发展,包括文化,政治治理等方面。北汀湾还是处于一个持续高涨的阶段,不管渔民还是档口每天都在抓紧干活,节奏很快,档口更是从一下午开始都在称重,收螺,再打包,转货等。在这其中能感觉到这里经济发展的蓬勃。渔村的经济发展其实是离不开其村落自身的文化传统的,这里推崇商业,人们从小耳濡目染,也才能使得北汀湾能如此兴旺。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如今海螺生意的繁荣,更能看到当地人在这其中所显现出来海岛文化中所蕴含的智慧。

③山底古村

发现问题:

对于访谈数据的真实性应该在后续的研究中展开应征和辨别。例如北汀,可能就是清代大屋之后才比较清晰起来,之前的历史较为模糊,并且基本依靠口述,可以追溯的东西非常有限。这其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历史构造的现象。

(3)广府村落调研

①聚族而居与严整统一的规划

岭南地区村落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完整性与持续性特别突出,其宗族力量的强大与顽强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广府地区传统村落正是岭南地区宗族文化的中流砥柱。

宗族文化影响下的梳式布局村落和棋盘式布局村落,是传统村落中最为严整统一的。梳式村落极具代表性,重视宗族门面,是尽显广府宗族文化的布局方式。广府地区历史村落中宗族聚居后分为数个支族,支族又再分房,形成了树型的宗族分支结构。村落中的宗族建筑层级也与树形的宗族分支结构相对应,分为宗祠、碉楼(第一层级)、支祠、书塾、酒堂、门楼(第二层级)、祖堂(第三层级)等。宗族有宗祠,每一支族又有其支祠(或门楼、酒堂、书塾等),家族也有家祠。通常每一族姓在进村处有一个以上的大宗祠(祖上显赫的宗族宗祠数量较多),沿村落外围有多个支祠、酒堂、书塾或入口门楼等。村落中规模最大、形制最高的建筑均为宗族建筑,富裕人家的宅舍虽比寻常人家的要大,亦不可超越宗族建筑。村落主入口边界一般布置众多宗族建筑,成为最引人注目的门面。宗族建筑维系着村落的空间秩序,正如宗族维系着村落的社会秩序。例如我们调研的赤水塘村,整体划一的村落格局中最宏大的便是便是位于村口的吴氏宗祠。

赤水塘村:位于回龙镇中心区,总面积1.02平方公里,耕地450亩,下辖5个村民小组,共有居民178户、620人,大部分姓吴。村落保存的古建筑较多,且成片存于旧村中。村口矗立着一座吴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详,坐西北向东南。深两进,整体为砖木结构,硬山顶,人字形山墙,灰塑博古脊,脊上饰狮子、花草等灰塑,琉璃瓦当,花岗岩石砌脚,虾公樑上有石狮子,步樑为三踩斗拱承托,乳栿木雕刻龙头,木枕雕人物图样。天井两侧卷棚式结构,后进四石柱19椽木抬樑式架构。重修于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仲冬。于2018年又进行重修。

根据《高要县志》记载:“赤水塘村吴氏,祖源来自金利镇竹洲村吴氏,竹洲村的始祖吴进英,乃宋代进土,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而来。吴进英第四世孙吴其进(字王泰),于明代初期分迁绿栏都赤水塘(今属回龙乡)。崇祯年间永定知县吴耀祖,是吴其进八世孙。至今(1947年)传二十一世,约有丁口四百余人,宗祠曰至德堂,有钞本家谱。吴其进十二世孙吴迎九分枝高明宵边村。”(1947年《高要县志》(上)第130页)

此外,村落一般有多个平行的巷道,巷道入口处有里坊门楼,每个里坊门楼代表一个支族聚居空间的入口。同支族的居住建筑则严格按照祠堂建筑的朝向、宽度、开间进行排列,形成了多个形态严整的建筑行列。这种多个宗族建筑沿水边排列、建筑大门宏伟开敞、多条巷道可以直通村落内部的格局,显示出本地族群稳定的宗族关系和尽得天时地利的生活环境。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下,宣扬本族群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成为更为迫切的需要。例如,在我们考察的赤水塘村、黎槎村和坑尾村便保存有较为完好的门楼,既是聚居空间的入口,也是宗族彰显名誉的地方。

赤水塘村有淳风里、汇秀门、启明门等门楼,门楼之内是祖屋、民居与石板组成的规整巷道。在祭祖、过年、结婚、添丁等日子里,村民都要回到祖屋当中祭祖,因此祖屋如今虽然没有人居住,但由于里面供奉祖先与神佛等,仍具备祭祀功能。

黎槎村:位于回龙镇中心区,省道S272旁。全村总面积2.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10亩,山地面积350亩。下辖1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13户,人口1410人。内现存10座门楼,皆以儒家文化思想命名,分别是仁和里、遂愿里、兴仁里、淳和里、尚仁里、居和里、柔顺里、毓秀里、仁华里、遂德坊(还有一毓秀坊),俗称“九里一坊”。

坑尾村:位于高要区白土镇,它因村民居住的地方在坑的末端而称为“坑尾”,如今常住及在外居住的村民共一千多人,主要姓黎。据村民所言,门楼既是一家一户的总甬道,又是主人的门面,反映着主人家的社会地位、职业和经济水平。在门楼前的空地上竖立着三根石柱,上面刻着嘉庆、道光和光绪三朝本村村民考取举人、进士的名字和日期。

②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风水格局

虽然广府地区传统村落在宗族集权的控制下,形成了严整统一的格局模式,但在实践过程中,传统村落布局也灵活多变,极大地顺应了自然与人文环境。传统村落的理想选址是四灵地格局——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但实际上很多地形不能满足要求。影响历史村落格局最重要的因素,究其根本仍然是山脉和水体的走向,它们影响了村落的位置、朝对、形势、趋避、规模等。因此历史村落在环境的限制下,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朝向和格局。人们选择村落环境,注重风气之来往,水流之去向,也惯用风水运行机理来解释宗族的命运和发展方向。例如我们考察的黎槎村村落的“八卦”布局便是自然与人文结合的风水选址的典型。

黎槎村建于明朝年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传闻该村始由周姓开村,在明永乐年间分别有苏、蔡两支姓氏从珠玑巷迁入,后发展成为本村两大姓。因明朝时期该村没有水利堤防等设施,低洼地带常受洪水淹浸,所以多数村民将房屋建于山岗上,形成四周水体环绕的典型的广府水乡。因该山岗形体似凤,故又名“凤岗”。因黎槎村落在山岗上精巧布局,相对独立地形府看全村好象一个八卦阵,故名“八卦村”。从空中鸟瞰,整片村落如同一个大八卦摆放在大地之上,其周边通过水塘、河涌分隔,显得更神似、立体的八卦。

此外,村子以水为脉以屋为墙。黎槎村布局是岭南珠江三角洲典型的水乡建设特色。水在村的外围绕村一圈,相当于护城河的功能;利用房屋作围墙,第一排房屋全部门口向内而建,屋背向外,整座村庄像一间大围屋,也像一座城堡。

村中巷道由于“八卦”布局而成为迷宫。村落的巷道布局理念是八卦分布,有主巷15条,横巷84条,共计99条巷道(多数的巷道都很窄),彷如一座迷宫城。一环一环由山脚向山岗顶(鸿运台)梯级建筑,但每一环又不是完全贯通的环,而是各门楼的巷道才可以上环通下环,陌生人进去就很容易被巷道所迷惑,总会有迷路的感觉,窄长的古巷看似相通却已尽头,看似尽头却还相连。

③村落初现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

坑尾村位于高要区白土镇,它因村民居住的地方在坑的末端而称为“坑尾”,如今常住及在外居住的村民共一千多人。依托传统村落较为完整的格局,肇庆市把“传承家训、修身齐家”的教育活动和家训廉政教育基地设立在坑尾村,整体以高要家训文化展馆、怡和堂书画馆、坑尾村家训展馆、雄才故居展馆、旧生产队部展馆五大部分为核心。

此外,依托传统习俗与海内外成熟的市场网络,像“广东造纸第一村”扶利村利用古法造出来的“元宝纸”也作为一种传承至今的手工业被活化与推广。

扶利村位于肇庆市四会县贞山街道,绥江河西北面,总面积约500亩,现有人口580人,村民主要姓张。扶利村有着“广东古法造纸第一村”的美誉,村民们沿用古法,经过浸、斩、干打、湿打,抄纸、松纸、晒纸等工序手工制作一种用于拜祭祖先的“元宝纸”。这种黄色的“元宝纸”远销海外,据统计,得益于这一造纸手工业及其带来的旅游收入,2017年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18800元。而为了更好地宣传和推广造纸技术和该村的旅游,建于1798年的张氏大宅被综合利用为“民间古法造纸第一村”展馆,设置有造纸展览馆、村史馆、农耕馆和微书屋四部分。

总结:综上所述,广府—侨乡的古村落有着聚族而居、讲究风水、活化较高的特点。聚族而居表现为几个村都以单姓为主,祖屋是凝聚村民们的核心,是村庄节日、村民诸种人生仪式上的凝聚点,各种以儒家词汇命名的门楼则是使村居错落有序的关键。而绕村的河水、选地的讲究、每个村落前的池塘都显示着村落的风水考量。

(4)内陆港口村落调研情况

2019年4月11日至5月4日,中央民族大学课题组以雷李洪博士为核心团队前往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林寨镇林寨古村进行了为其24天的调查,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包括:

①清代、民国、改革开放后、现代不同时期马姓、苏姓、陈氏不同支系的族谱16本,2000余页。

②较为全面地考察记录了林寨的四角楼二十余座,有针对性地访谈了四角楼旧时的住户和现在的住户,做了口述史及古建筑的利用和保护方面的访谈。

③走访了16座庙宇和教堂,并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访谈。

④走访了14座祠堂,并对祠堂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访谈。

⑤对地方文史资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搜集。如《和平文史》第1至第17辑、《九连春秋》第4至34辑、《四约史话》第1至3辑,以及清代、民国和当代的县志资料和地方文人撰写的著作十余本。

本课题一方面对林寨古村进行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另一方面对林寨古村的保护和利用进行调查和研究。

林寨古村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位于东江上游,是旧时河港所在地。林寨开村于何时,无确载可稽。相传,秦汉之际赵佗在百里外的佗城(今龙川县)建立南越国,派林姓将军在林寨筑寨据守,以抵御北方之敌,故称林寨,如今林寨仍保留着古老的林屋井、林屋圳、林屋坪等地名,暗示这里曾经是林姓聚居之地。不过,今日林寨的林姓只是一小姓,陈姓成为主导群体,另有苏姓、马姓等和林姓一样分布在村落边缘。

明清以来,林寨“因交通而兴,因商业而盛”,林寨人充分利用其交通优势,秉承“崇文重教、诚信经商”之道,成为望族。东江支流浰江自西向东穿林寨而过,经龙川、河源、惠州,过东莞抵广州港,将林寨与世界贸易体系相连,是东江上游海上丝绸之路物流主干线。作为东江上游最大的货运中转站,林寨当时建有四个码头,一年四季舟辑如林,行则鱼贯,泊则雁排。其中北岸的码头与粤北赣南古驿道相连,浰江上游的粮食、竹木、茶叶、兽皮、苧麻、柿饼、土纸、石灰、茶麸等土特产经古驿道到达林寨码头,由林寨船队转运粤南和外埠,在返航时则带回食盐和咸鱼水货,据说林寨船队几乎统领了粤北和赣南的食盐,林寨由此而兴。除了陈姓外,苏姓、黄姓、马姓亦在此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苏姓以“操舟为业”,马姓以打铁为生,丰富了地方社会的人群构成。更为重要的是,沿着驿道和河流流动的不仅是货品和人群,还有文化和习俗的交流与互动。

今日林寨被视为典型的客家古村,其内部文化却十分多元。林寨的不同群体在不同时期借用了不同的外来文化,使得客家文化、广府文化、福佬文化、西洋文化在此汇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林寨集市上有着商人们所信仰的华光大帝庙,在集市上经商的人必须来此朝拜;在不远处远处的山脚下有马姓所建立和信奉的关帝庙,马姓可能是在康熙年间海禁时迁入林寨;在林寨古港边上曾在1898年始建有基督教教堂,最初的信众为苏姓;与苏姓为邻的中潭村陈姓则在1906年建成天主教堂;沿着林寨古港港往浰江下游走一公里,便能遇见黄姓所信仰的龙船社;再往下走一公里则会看到东江上游唯一的一座天后宫,这里曾是行船的商人们所必来朝拜之地。林寨所最为人所知的四角楼本身亦是多元文化的样本,在布局、结构、装饰、工艺等方面吸纳了客家、潮汕、闽南、赣南、广府等地的建筑文化要素。

建国以来,林寨成为土改、斗地主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前沿,四角楼被分给贫农居住或成为公家地盘,地主的土地被没收,曾经的富庶之家命运多舛,林寨的社会文化空间再次重构。走入林寨,远远便可看见一栋栋傲然挺立的四角楼,走进一些则能看到清晰的标语,从土改、大跃进到农业学大寨,再到文革,几十年的历史变迁和体制变革在这些四角楼上一层层地展示给世人。如今,人们已纷纷迁离这些饱经沧桑的四角楼,多数四角楼破败不堪。而地方文化和政府则努力将林寨四角楼打造成新的旅游名片,由此推动经济的发展。2010年11月,林寨古村被选为第23届世界客属恳亲会参观点,2011年被评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最美古村落并入选“中国首批传统村落”,林寨正经历新的历史阶段。

林寨多元人群和多元文化的背后实际上是不同人群之间的社会文化竞争的结果。本课题试图去探究不同人群在应对区域社会变化时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以及所展现的不同文化逻辑。

表1林寨古村落核心文物建筑统计表

福基楼-嘉庆三年(1798年)-陈衍秀-该楼为林寨最早的四角楼之一。

谱载:衍秀,字椒甫,巡政厅,乡饮大夫,妣黄氏,二子:瓊莹、瓊珍。-该楼位于林寨古村边缘,现无人居住,有人在此养猪、堆放柴火,破败不堪。未见任何修缮。

永贞楼-1794年清乾隆甲岁-陈兴堂-该楼是1794年(清乾隆甲寅岁)驰赠朝议大夫从四品候选知府陈兴堂的新楼。此楼一门当关,固若金汤,据传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将途径林寨,曾久攻不下。-现租给香港富商,改造成“永镇楼古堡客栈”,修缮保护基本做到了“修旧如旧”,是林寨现存保护得最好的四角楼之一。

颖川旧家-1928年-陈襄廷-颖川旧家三进两侧建筑,气派蔚然、雕梁画栋、金壁辉煌、琉瓦流彩、石柱擎天。设计精巧,别具一格,是典型的环保型楼宇。-该屋现为林寨展览馆,修缮保存较好,但部分地方仍在漏水,长期得不到维修。展品也较为破旧,未得到较好保护。

谦光楼-1920年-陈云亭-谦光楼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正面有4栋骑楼,造型独特,蔚为壮观,两旁各有两栋侧屋,整幢屋层层可以相通,屋内有11个天井采光,有18个厅堂,每层有86个房间,全楼共有324间房,4个楼阁设有了望孔和射击孔,可窍探四面动静;光窗用花岗石雕凿而成,坚固无比;楼房以石灰、河沙、糯米粉、河卵石夯成两尺厚墙,屋顶用青砖封成硬檐;大门、二门和下厅门楼,用6根花岗石柱顶立。石柱和柱墩刻有各式花纹,其中大门石柱刻有葵花向阳之图案,这在其他地方是少见的。-该楼中堂现被辟为林寨历史展览馆,边上仍有一户人家居住于此。除了展览区域,其他区域未见修缮,较为破旧。

福谦楼-1930年-陈瑞山-富绅陈瑞山是林寨为数较少的寿、富、康、德、考终命五福寿星,其新楼大夫第别称福谦楼。此楼风水极佳,才丁两盛,多育兴国安邦贤才。-该楼尚有1户在此居住,保存较好,未见修复。

丰翔第-乾隆七年(1742年)-陈凤旗-该屋系鼎公元通派系凤旗公建造-目前有一户人家在此居住。未见修缮,多处坍塌。

西洋小洋楼-1922年-陈襄廷-洋楼是陈襄廷在其祖屋南薰第前面兴建的一幢仿西洋式建筑,式样与开平碉楼大径相同,在造型和设计上巧妙地结合西洋建筑艺术,其楼顶按中国古代重檐式建筑,饰以绿色疏璃檐瓦,护栏用通花窗和花瓶柱,室内和楼梯铺上意大利彩砖。-该屋现在仍有住户,屋主人在洋楼边上新盖了楼房,并将二者打通。甚至拆下小洋楼的部分建材用于建盖新楼房。未见有保护措施。

美尽东南-1920年代-陈有章-该屋是林寨较大的四角楼,内保存有较好的牌匾,体现了儒家传统文化。-该屋已无人居住,原有住户在此养鸡,未见任何修缮和保护。

中宪第-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陈寿年-中宪第是清光绪廿三年(1898年)教授中宪大夫候分巡道陈寿年的新楼。由于楼主笃信风水,立基建楼正好档住二房派煜公祖坟,曾与宗人产生矛盾,楼主动用枪械争斗,一边建房一边打仗,铸成“枪炮声中建阁楼”之奇闻。-该楼现有1老人居住,旧有住户在此对方柴火,未见修缮和保护。

德星第-乾隆六年(1741年)-陈济士-陈姓14世凌九公长儿济士公的祖屋,陈济士为贡生,乾隆27年任布政司经历。陈玉年是当地名商,广州十三行理事会成员。-该屋现主人为陈仰天,林寨古村的代言人。建筑外墙得到较好的修缮,内部闲置无人居住。

大夫第-清末-不详-陈襄廷祖屋-该屋中堂已变成堆放柴火和养鸡的地方,边上尚有2户人家居住。条件较差。未见任何保护修缮。

德馨第-光绪末年-陈辅臣、陈鲲池-两栋建筑相邻,是清同知陈聘年之子陈辅臣和陈鲲池兄弟建起的鸳鸯楼,楼宇雕梁画栋,式样新颖,满室木刻花饰,栩栩如生,石柱斗栱,金漆耀眼,是典型的富绅豪宅。孝子陈百厚感其寡母之恩,在古云山建有贞节亭。-两栋建筑都已十分破败,有人在此养鸡,无人居住。未见任何保护修缮。

广文第----

三角楼-宣统二年(1910年)-陈肇霖-林寨济川公二房谷年公祖屋。本屋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初始设计为4个4层碉楼、四周2层围楼,底层有3厅4庼6天井和大小48间廊房,坐北朝南。因多种缘故,尚余一角未建,因此“三角楼”的称谓代替了“大夫第”的名号。-该屋在2015年由该房后裔捐资修缮一新。

当铺-光绪六年(1880年)-陈豫年-“当铺”二字为广西全州同知中宪大夫陈鼎年为宗门两宜典当题,皇清光绪六年岁次庚寅仲冬月吉旦立-简单维修,但未对外开放。

薫南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陈豫年-林寨富绅陈襄廷祖父陈豫年的当铺,这里是林寨地区早期的乡村银行,其下属在龙川、河源、连平、兴梅、赣南以及广西等地开设分行,体现着东江客商的气派。-该屋因几年前遭遇一次大火,目前已完全废置,里面杂草丛生,楼房面临着坍塌的风险,未见任何保护措施。

道义门-不详-陈巨川-该屋原为林寨教育家陈巨川老宅,后作为私塾。有诗:《贺巨川先生六一大寿诗》

翘首铜峰不可攀,层峦超伏万家间。士林辈出凭锺毓,不愧士材仰泰山。

手执教鞭数十年,公门桃李比三千;图书筑馆兴文化,复身好古似彭仙。-陈巨川后代将此宅改作木料加工和定做家具的地方。

朝议第-咸丰十一年(1861年)-陈鸿鉴-朝议第,又称“大夫第”,是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候选知府陈鸿鉴的祖屋,也是林寨四角楼中唯一有门当户对的门楼。这里崇文重教,人才辈出,广西全州同知陈鼎年、篮翎同知陈聘年、中宪大夫陈寿年和陈襄廷的祖父陈豫年,皆出自此门厅。-该四角楼大厅已荒废,堆满了柴火,边房尚有1户人家居住,条件艰苦。未见任何保护维修。

辉映眉山-据说始建于16630年-苏铭公-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内设2厅24房间。高峰时期以该祖屋为中心的围屋曾居住过110户1200人。-该屋为林寨镇苏姓祖屋,得到较好的修缮,但围绕其周边的屋子已破败无人居住。

后续研究计划

(5)潮汕文化村落调研

前期研究内容整理如下:

①结合潮汕地区的迁徙历史,追溯现代民族国家以及主权意识形成之前潮汕民众的移民分布路线,探讨潮汕移民的历史背景及其移民网络的形成与建构,从而探究潮汕地区人民在长期移民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心态,进而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潮汕移民,作为文化中介人(culturalbroker),在面对不同的政治体制,如马来苏丹制、泰国皇权、殖民统治者,以及近代兴起形成的民族国家时产生的不同的实践策略。

③借用王赓武先生早期提出的概念——乡社认同(communalidentity),亦即,基于结社和乡土情结形成的认同,辅之以如历史心态、怀旧情结、文化传统以及以血缘、地缘、业缘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组织的讨论,分析潮汕文化的内涵及其海外传播的动力机制,就方法论而言,则试图将社会领域之事置于文化的田野中加以考察。

后期针对潮汕乡村区域特征与跨国文化网络研究思路如下:

回归侨乡这一传统的研究命题,以跨国社会领域以及文化通道(Kuhn2008)为分析理路,重新思考跨国网络与潮汕侨乡之间的文化关联。在历史上,华人移民将其在海外生活的一方水土当作其原乡的一个延伸。陈达强调的“两头家”,即是此类“双边共同体(dualcommunity)”的最好例证。而如今,现代潮汕地区的海外移民有所减少,但数百年来侨乡积累下来的文化传统、惯习以及人文景观使之有别于其他普通农村,如乡邻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对外出打工者回馈家乡的期许以及乡村公益建设等等。这也是历史心态、文化传统在物质、精神乃至空间上的表现,需要结合潮汕文化的传播加以理解、分析。

(6)南北区域对比调研

除了针对岭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展开调研之外,课题组成员还展开了中国华北地区太行山脉地区(河北省邯郸市)的传统村落调研,试图通过对南北区域乡村现状的对比中展开对岭南地区更深入的认识与研究,打开了地域差异性研究的范围。太行山的落后、封闭与凋敝,聚焦到每一个村落,都呈现出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造的急迫性;相反,位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州番禺,在接受快速、深入的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乡村文化资源的危机与全球市场力量对传统社会的侵蚀。在经过南北地区乡村考察对比后,有助于结合区域特色,提出符合岭南地区特有的乡村再生路径与发展决策。

(7)“岭南传统村落生计方式演化:结构功能变迁与脆弱性”调研

其一、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什么主要问题。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村落保护面临着风貌的改变。随着收入的增加,以及木材价格的增长,村民们在进行房屋修缮及重建时,均采用现代建筑材料,且样式逐渐倾向于城镇格局,使村落风貌发生较大改变,与保护初衷渐行渐远。

在调研的基础上,已撰写完成一篇学术论文,正在投稿中,另一篇论文在撰写中。

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今后打算

①田野调查在广度与深度上有所欠缺,古籍文献资料仍存在欠缺;

②因年轻人多外出,留下老人、妇女与儿童,有些调查内容不够全面;

③调查过程中还存在语言与交流问题;

④目前调查研究仍主要着力于西南片区,下一步将对广西、广东、海南地区开展;

⑤生计方式涉及面广,如何与其他社会文化相互整合探究仍需思考;

2.华南师大课题组调研情况

旅游开发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课题组成员对广东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瑶族村落的旅游开发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和社区居民三大主体,在旅游扶贫实践中未能形成合力,致使旅游扶贫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研究指出,在旅游扶贫实践中,要有效协调地方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确保各利益主体均能在旅游扶贫中受益。

3.中山大学课题组调研情况

中山大学子课题调研组负责人吴重庆教授及其团队主持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第三方评估项目,对全广州1144条涉农村展开全面性普查与针对性抽样调查。在进行评估的同时,该团队还对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状况及其活化问题、分布情况和分类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获得了丰富的调查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建立起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数据统计平台。

其后,2019年的季度评估在2018-2019年度普查数据材料的基础上,以文化振兴为考察主题,选取14个村庄,覆盖了广州市七个非涉农区,深入细致了解乡村社会的文化资源状况及其活化问题,问卷涉及宗祠的利用情况、传统节日的承继、村志与族谱的编纂、神诞活动的开展情况等方面。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2017年12月1-4日,课题组成员参与了由广西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中心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主办,广西河池学院承办的“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2)2018年1月5-7日,西安,参与了第一届地理数据的挖掘与建模研讨会,主讲题目:社会文化地理方法及实证:基于数据挖掘的思考;

(3)2018年1月20日,北京,召开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研讨会暨京津冀社会学界“学习贯彻十九大会议精神”座谈会;

(4)2018年3月25日至26日,参加了由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会、云龙县阿昌族学会在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漕涧镇举办的“中国云龙阿昌族文化发展研究”学术研讨会;

(5)2018年4月28日,参加了黔东南州政府主办“2018年中国民族文化旅游暨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研讨会”;

(6)2018年5月8日,北京,举办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新时代民族工作学术研讨会”;

(7)2018年5月11-13日,广州,参加了乡村旅游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担任主持与评议人;

(8)2018年6月8-9日,参加了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两岸民族乡论坛”学术研讨;

(9)2018年6月8-10日,南京,参加了第四届文化地理年会,大会主题报告:跨国旅游移民“家”的建构与实践:云南大理案例;

(10)2018年6月25日,北京,邀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世瑜、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志伟、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郑振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北大文研院访问教授孙歌作了题为“田野中国:田野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田野”学术讲座;

(11)2018年7月24-30日,西安,协助组织了2018年中国地理学会“社会文化地理高级研修班”;

(12)2018年10月19-21日,广州,参加了第四届食文化发展大会暨第三届饮食文化生产学术会议,大会主题报告:高星级酒店中餐厨师职业身份的建构与协商:广州案例;

(13)2018年10月20日,北京,邀请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交流学部教授、爱知大学大学院博士课程指导教授、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ICCS)所长周星教授作了题为“现代中国的民俗主义”的学术讲座;

(14)2018年11月1-4日,参加了由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北大费孝通中心)、文山市人民政府、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在云南文山共同举办的“中国西南与东南亚跨区域文明”学术研讨会;

(15)2018年11月9-10日,北京,举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暨纪念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发表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16)2018年11月9-11日,广州,参加了InternationalWorkshoponChinainanEraofMobilities:NewTheoreticalDialoguesonMigration,大会主题报告:Dwelling-in-Traveling:WesternExpatsandtheMakingofTemporaryHomeinGuangzhou,China;

(17)2018年11月16-18日,广州,参加了第一届消费地理学研讨会并担任主持与评议人;

(18)2018年11月23-25日,恩施,参加了《地理研究》优秀青年论坛;

(19)2018年11月24日,鄂尔多斯,参加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民族政策的发展”暨中国民族政策研究会2018年学术年会。

(20)2018年11月30日,举办了“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生态”学术研讨会;

(21)2019年4月10-11日,参加了云南省德宏州政府主办、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承办“首届云南西部傣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2)2019年4月18日,参加了“2019年滇黔桂三省区民族文化交流活动”;

(23)2019年5月8日,邀请了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石硕教授,作了题为“从‘民族’角度认识中国历史”的学术讲座;

(24)2019年5月8日,邀请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沈原教授,作了题为“漂泊的劳工:中国卡车司机群体的调查与研究”的学术讲座;

(25)2019年6月1日,参加台湾少数民族研究会主办,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承办的“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两岸民族旅游”研讨会;

(26)2019年6月16日,承办了中国民俗学70年:学科发展与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

(27)2019年6月28日,参加了“两岸关系与民族复兴座谈会”;

(28)2019年6月29日,承办了“新时代文旅融合下的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新机遇、新使命、新行动”学术研讨会。

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1、2019年2月17日—3月17日,子课题负责人杨筑慧在德国马普宗教与族群多样性研究所交流一个月;

2、2019年2月26日—3月3日,受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邀请,课题负责人麻国庆教授带领课题成员罗惠翾参加了“历史的逻辑与想象力-世界的田野”国际学术会议和“东北亚研究中心恳谈会”会议;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③本课题在理论构建上具有一定的挑战。对于,课题组成员将在扎实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认真求证,谨慎论断,但保持着理论的诉求。

⑤岭南地区属于文化多元、语言环境相对复杂的区域,调研中对语言沟通的障碍凸显比较明显,给田野调研队伍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2.改进措施:

由于田野区域大,选点多,类型复杂,这就要求研究者在田野调查之前做出更好、更明确清晰的调研规划,以节省在田野中因规划不清而影响研究效率。

后期调研中尽量选择多地区队员相互搭配,中央民大课题组需要寻求中山大学团队与华南师大等广东地区高校的配合,以顺利跨越语言交流和南北方文化交融的障碍。

对比开题,研究补充内容

对比开题时的目标,课题有以下两方面的欠缺需要补充:

第一,相对而言,对不同类型村落人口、经济发展、文化流动的调研还是比较薄弱和欠缺,尤其是对南岭民族走廊地区现代化过程的变迁适应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调研比较单一,课题将在后期尽量通过全域全类型村落的分析弥补这一缺憾。

第二,与最初申请项目时的主题比起来,课题组现在所做和所呈现的成果都比较偏微观和实证,一方面后期研究需要在几个子课题组的统筹上下功夫,另外,需要通过数据的整理,以岭南村落完整数据库的建立为基础,通过调研体现和提升理论是后期研究、书写报告和呈现最终成果所要努力的方向。

总之,课题顺利完成了中期检查所需的调研和研究计划,后期研究目标明确,调研经费比较充分,预计能按时完成项目。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1、调研报告:前期调研完成之后,课题组完成调研报告4份:

(1)《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调研报告集》(包含6个村落的调研报告,字数7.6万字)

这次调研主要围绕着生计方式和传统民间故事等内容展开。岛屿村落的生计主要还是由于其环境的特殊性,以渔业为主,并且近些年外出打工依然趋势很盛。但是这里我们能看到村落还是比较具有活力的,并没有空心村情况非常严重。这也和近几年生计方式的转变,具体商业模式的改变有关,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留在乡村,还能有不错的经济收益。在这其中你能看到广东村落所显现出来的活力,并且有着越来越蓬勃的征兆。另一方面,民间故事是透视地方历史和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表征体系,体现出当地文化及当地人对自己和他者的想象。通过这些历史故事和人物故事,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村落的历史和文化,还能够透视出村民对自我的叙事与想象。

(2)《南岗古排基本情况,保护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简报》(2.1万)

通过调研,总结提炼南岗村宗族组织的一些特点;瑶老制的一些残余,瑶老在当地村民的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虽然在弱化但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瑶老在当地村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仍需做更加深入的调研。此外,通过参与南岗千年瑶寨景区的各种活动,了解景区旅游开发现状。同时也通过与当地村民聊天,了解村民参与景区开发的过程以及对景区开发的态度。通过调研基本上了解了南岗千年瑶寨景区开发的历程和现状。

(3)《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畲族村简要报告》(1.3万字)

(4)《惠州环罗浮山乡村带和粤北山区少数民族村落保护与发展调研报告》(30万字)

针对调研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再生利用情况展开研究,通过长达200多天的调研,了解到该地区不同村落的贫困与落后原因,为未来对这些村落的发展利用提出科学建议。

(5)《广州市乡村振兴普查评估报告》(约30万字)

本报告大量收集了广州市传统村落的整体数据,包括数量、分类、空间格局、历史演化等信息。本研究拟考虑将岭南行政区范围内的村落按照城市化进程的程度不同划分为已经城市化的村落、正在纳入城市化的村落、相对传统的村落以及衰败型村落四种类型。

2、主要的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现阶段公开发表(也包括已投稿的论文)均是围绕着传统村落的类型、特征、生计方式与发展模式等多方面展开研究,囊括的学科范围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与民族学等多元交叉学科,对传统村落研究的学术价值有着显著贡献。

①“RuralTourismSpatialReconstructionModelfromthePerspectiveofATV:ACaseStudyofMufuTownship,HubeiProvince,China”,Sustainability,2018,10(8),2675.

主要内容和核心价值:围绕乡村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问题展开论述,以案例地的空间重构为研究目标,得出了具有普适性的乡村地区空间结构重构的模式图,为未来乡村旅游目的地空间管治提供理论基础。

(2)16篇CSSCI论文:

[1]“基于H-I-S视角的传统村落分类与发展模式研究”,旅游学刊,2019.5。

[2]AnalysisofSpatialMismatchofTourismDevelopmentinGuangdongProvince.JournalofResourcesandEcology.2018,9(2):181–190.

[3]“乡村振兴中文化主体性的多重面向”,求索,2019.2。

主要内容与学术价值: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主体性。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构成其显性记忆与符号表达。而社会结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其隐性基础与活力象征,综合而成文化生态区。保护和振兴文化主体性,需基于文化自觉、处理好“保人”与“保文化”的关系,避免“见物不见人”。

[4]“南方少数民族传统稻作农耕及其生态意涵初探”,农业考古,2017.6。

[5]“摘禾刀:一项关于西南民族糯稻收割工具的历史文化钩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6]“异味与佳肴:瘪的话语建构与象征意义”,民族学刊,2019.1。

[7]“西南边地生态环境变迁管窥:基于大象的视角”,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3。

[8]“日常生活与现代性:以腻资村垃圾问题的个案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

[9]“人类学视野下的岛屿与世界”,民族研究,2018.6。

[10]“日本稻作传统中的‘村落共同体’”,读书,2018.12。

[11]“费孝通先生的城观”,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6。

[12]“托尼的乡土中国重建方案与青年费孝通的三次系统回应”,开放时代,2018.3。

[13]“精准扶贫与主体性塑造:再认识与再反思”,中国行政管理,2018.4。

[14]“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社会发展研究,2018.3(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15]“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探索”,民族研究,2018.6。

[16]“生态(社区)博物馆的中国经验与学术性批判反思”,东南文化,2017.12。

(4)出版著作7部

①《走路上:中国乡村复兴论坛年度纪实(二)》(罗德胤主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8年4月。

②《北方民居》(贾珺、罗德胤、李秋香),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11月。

③《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麻国庆、朱伟),三联书店出版社,2018年12月。

④《美好社会与美美与共》(麻国庆主编),三联书店出版社,2019年1月。

⑤《地扪侗寨》(杨筑慧、邓锦莹),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

⑥《走读中国乡村》(罗德胤主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9年3月。

⑦《走路上:中国乡村复兴论坛年度纪实(三)》(罗德胤主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9年5月。

三、下一步研究计划

除了上述各个调研组不同团队对于后期研究的具体内容和设想之外,本课题从总体上还需要开展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针对不同类型的村落展开类型比较研究,探索村落类型的更多发现

根据前期调研和研究成果,发现岭南区域地理类型多样,文化多元,传统村落呈现出不同地域背景下的复杂生态文化特征,后续拟根据不同类型村落展开重点区域调研,以分析不同类型村落的演变特征,为不同类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指导。

第二,在后期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不同程度地发现调研时很多方面都调研不充分,后期将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向当时调研的对象回访,如果有必要,还将返回调研地点重新补充材料。以山地瑶族村落为例,后续调研中需要入户了解利村落更多的家庭基本情况;参与当地还未参与到的人生仪式,如:出生礼、满月礼、耍歌堂等活动;对村落重点家族史的研究素材需要进一步补充;对当地民众的信仰文化做深入研究;旅游开发活动仍在变动,需持续进行跟踪调查。

第三,拟订调研课题报告和论著的提纲:

在开展第三轮调研和回访和补充性调研基础上,课题组将通过讨论以及向专家咨询,拟订研究报告和论著提纲。

第四,后期拟定完成的成果及发表情况:

(2)拓展调研案例地,整合岭南地区的山-海-江等多元地域结构的村落社会调研情况,完成5-8份调研报告。

THE END
1.潮汕地区的结婚习俗彩礼钱、结婚三金、白糖、面条等等。择日:选择结婚吉日。迎亲:新郎会亲自到女方家中迎娶女方。吃五碗头和合房圆:进洞房后,新娘要吃“五 碗头”:龙箭鱼、猪肝煮葱、韭菜炒猪肉、肉丸、甜碗——糯米饭或芋泥。桌上四角放四个甜杯,杯里放红糖,每挟一菜都粘一点红糖,意取从头到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4/1210/23/85329362_1141671853.shtml
2.超实用!从习俗筹备到禁忌,最全阳江婚嫁知识大全奉上!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很多事情都不能马虎。阳江婚嫁风俗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请往下看。 传统阳江婚嫁习俗 合年 庚“合”读如“甲”。由媒人向男女双方互送年庚,排过“八字”,认为双方无相克后,过一个月,双方家庭平安无事,便可同意婚事。 文定 由男方送帖给女方,表示同意订婚,随送一笔定金还有槟榔、蒌叶、礼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711/13/c785164.html
3.关于福州连江的结婚习俗~对于“关于福州连江的结婚习俗~”这个问题大家能不能帮忙想想办法,给我个参考意见呗,谢谢大家啦~你听你男人那边瞎掰呢,他们那里娶个老婆至少3万聘礼,1万?找个二婚的啊?福州习俗是男方除了聘礼另外要给女方至少打1万元的首饰,首饰归女方,至于嫁妆多少,那看女方的家境,返还更贵重的嫁妆一般是闽南晋江石狮那边的风俗,http://m.tell520.com/wdy/142008.html
4.阳江结婚的一些礼节风俗结婚知道我是接亲网阳江婚车负责人,欢迎您咨询 联系我 你最近是在筹备结婚吗?建议你尽快预定婚车,这里的婚车车型丰富、性价比高、特别靠谱!我们阳江绝大部分婚庆公司也是在这里预定婚车再转手租给新人的。不想花冤枉钱,就赶快了解一下吧! 结婚不花冤枉钱,马上了解>>全部https://yj.jieqinwang.com/zhidao/10328.html
5.2023年11月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人民检察院下半年公开招考2名劳动2023年11月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人民检察院下半年公开招考2名劳动合同制司法辅助人员笔试历年难易错点考题荟萃附带答案详解.docx,2023年11月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人民检察院下半年公开招考2名劳动合同制司法辅助人员笔试历年难易错点考题荟萃附带答案详解 (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1109/5201320212011004.shtm
6.迎老爷简介迎老爷形式迎老爷寄寓→MAIGOO百科在广东坊间流传着许多的规矩,比如在外吃饭前先洗碗筷,说“装饭”不是“要饭”,吃菜不许过盘中线,吃饭时不许筷子插在碗里,不能用筷子敲打碗盆下面本文就为大家盘点了广东人最忌讳的习惯以及禁忌,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广东省 文化 广东文化 2.6万+ 广东省有什么结婚习俗 结婚彩礼要多少 广东结婚风俗流程盘https://www.maigoo.com/citiao/1240741.html
7.“广东地域文化”之“广府文化”人家说“入乡随俗”,你来到广东跟广东人打交道,总要要知道他的风俗吧?要不就会闹笑话。比如客家话管“喝茶”叫“食茶”,但广府话茶和中药都叫“茶”,“喝茶”叫“饮茶”,喝中药叫“食茶”,在他们那里说“请食茶”就是“请吃药”了。 过去有个问题“文凭等不等于水平?”现在大家都知道文凭不等于水平,用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2090366.html
8.结婚彩礼是给谁的,怎么给?订婚给彩礼还是结婚给彩礼,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看当事人的意愿,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关于彩礼的法律规定是:1、男女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女方应予以退还彩礼;2、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但并没有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女方应予以退还彩礼。彩礼返还额度的认定标准:1、男女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女方一般应当全额https://mip.64365.com/zs/1482108.aspx
9.阳江的除夕有什么风俗阳江的除夕有什么风俗 2024-11-26 14:14:38 编辑:小新 除夕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特别的一天,很多人也都有执念除夕就应该在家乡度过,因为只有在家乡过除夕,感受着家乡的习俗才能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年的味道。那么阳江的除夕有什么风俗?为什么要行大运?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阳江的除夕有什么风俗 贴春联:大年三十https://m.xhtw.com/1615273.html
10.九九重阳节是几月几日2024我国各地重阳习俗【广东】古时广东地区于九月九日,多建九皇会以礼斗。广州过重阳节,民众登白云山,赏秋、健身。吴川地过重阳节,享宴高会,摆敬老宴。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赛神酬愿。阳江市过重阳节放纸鸢。 【港澳】在港澳人的习俗中,清明为“春祭”,重阳为“秋祭”。重阳登高祭祖的传统风俗延绵至今。在港澳地区,古https://m.tianqiyubao4.com/news_7228555.shtml
11.端午节都有些什么习俗阳江,广东省地级市,位于广东省西部沿海,紧邻珠三角,扼粤西要冲。辖阳西县、阳东区和江城区,代管阳春市,设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和阳江高新技术产业开 2022-11-25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生活 磷化铝有什么用途 可以作为粮仓熏蒸杀虫剂,也可以与氨基甲酸铵混合作为农药,也可以用于焊接。用作熏蒸杀虫剂,可直接灭除http://m.qicaisi.com/bk-35744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