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10.16广东
图说阳江老街①
九街十二巷之——卜巷街
从旧城区的东门走进南恩路,第一条老街就是卜巷街。有人说,此地从前多住占卦算命的人,故名卜巷街。“文革”期间曾改名为“反修街”,改革开放后恢复“卜巷街”名。
据史书记载,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阳江县升为直隶州,同年在卜巷街建试院(俗称考棚,科举时参试用),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五年后开始考试,以后每隔三年考一次,每次考生多达二千多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废除科举后,试院改作官立两等小学堂;民国时期先后作小学、中学校舍;建国后,先后作县师范校舍、一中分校和教师宿舍;1969年为县教育局所在地。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秋,法兰西天主教士俄大法来江传教,在江城卜巷街建天主教堂。解放前夕,阳江天主教会还在卜巷街开办收容伤残者的瞽目院和收容婴孩、残疾儿童的育婴堂,解放后瞽目院和育婴堂由省救济分会接收并改名阳江儿童教养院。
1950年6月,中共阳江县委会从南恩路县前市迁往卜巷街46号天主教堂和25号宿舍(俗称姑娘楼)办公,1960年3月迁往东门路与县人民政府同大院办公,原卜巷街46号拨归县人民武装部使用,25号作县政府机关干部宿舍。
现在的卜巷街,主要是居民住宅区,街的前段开了不少的发廊,生意一直都还不错。
(2007年8月21日《阳江日报》二版)
图说阳江老街②
九街十二巷之——横石街
从卜巷街口往西走,北门街的对面,就是这条普普通通的老街——横石街。“文革”期间曾改名为“防修街”,改革开放后恢复“横石街”名。
石板青砖路曾经是阳江城很多街巷的特色,即街道路面两旁砌青砖,中间横铺石板。为什么唯独这里称为“横石街”,尚有待考证。
据史书记载,清雍正十年(1732年),双恩盐场大使刘曰巩经上报请示,在地处县城东南的旧海防厅署(今横石街)改建署所,称双恩盐场大使署,或称盐课司。
民国28年(1939年)秋,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广东支团派谢天普来阳江筹建阳江分团筹备处,并开展建团活动;民国32年12月该筹备处成立,址设县城横石街冯屋祠,由县长吴式均兼任筹备处主任。
横石街现在以居民住宅区为主,南门社区居委会就设在这里。
(2007年8月26日《阳江日报》二版)
图说阳江老街③
九街十二巷之——马屋街
马屋街东与朗星坊相连,西接师院街和谭家巷交界处,这里一直住着几十户人家,最大的门牌号数是49。
马屋街并非姓马的人住此。相传明朝万历年,在朗星坊为烈女马恭姐建烈女坊,故将旁边的街起名“马屋街”。“文革”期间,马屋街曾改名为“红书二街”,改革开放后恢复“马屋街”名。
清代翰林姜自驺在马屋街建有太史第,人称此大屋为“姜屋”。
解放后,江城粮管所在街内的吴屋祠设立粮仓,储粮数十载。
读者反馈童年在锦绣街度过的读者陈泽满来信说:欣闻贵报推出“九街十二巷”栏目,甚叫好!江城的地理文化早就应该撰写,而你们给了阳江人一个圆满的“广而言之”。
(2007年9月3日《阳江日报》二版)
图说阳江老街④
九街十二巷之——书院街
当年著名的濂溪书院在此街尽头,故名书院街。“文革”期间曾改名为“红书街”,改革开放后恢复“书院街”名。
濂溪书院建于清代康熙十三年(1674年),现为江城镇第八小学校址。据文字记载,宋朝周濂溪曾在南恩州讲学,官署及后人为了纪念他,将其讲学之堂建为濂溪祠。后于城隍庙侧建濂溪书院,奉祀周濂溪、胡澹、沈继山三位先贤。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清政府废除科举,以濂溪书院为校址,创办师范传习所,培养学堂急需的师资。民国初年,改办濂溪小学。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7月),中共阳江特别支部在此成立,特别支部书记为王传舆。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书院街因有通往阳江城最大市场之便而一度繁荣,街的前段有不少发廊,后段则开满海味铺,城里人摆酒送礼,都会到这里买些海产品。
读者反馈获悉本报记者在采写《阳江老街》,家住江城朗星坊、原电影公司职工林先生特地拿出自己记录、珍藏多年的一本关于阳江风俗、风情的册子给记者看,里面包括了“九街十二巷”的一些民间说法,对本专题的继续挖掘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2007年9月9日《阳江日报》二版)
图说阳江老街⑤
九街十二巷之——永福街
顾名思义,永福就是永远幸福,起名时是表达民众的一种良好愿望吧,正如街中一户居民贴了多年的对联:“永绥吉兆,福自天申。”
清代光绪末(约1905年),阳江最早的报纸——《公论报》创刊,社址设在永福街尾(与南恩路相连处),该报为美国基督教士都信德创办,主笔是阳江人姜叔舆、敖恭甫,报纸多用文言文,发行量有限,民国15年(1926年)上半年停刊。
现在的永福街,除了街口有一家经营饰物的小店铺,基本上都是居民区。
(2007年9月16日《阳江日报》二版)
图说阳江老街⑥
九街十二巷之——锦绣街
锦绣街北起南恩路,南止第一市场,以前住户多是织布户,以刺绣为活,故名。江城历史上水陆交通方便,是漠阳江流域商品主要集散地,商业较为发达。阳江城与江浙在宋代已有海上贸易往来,至清代日趋繁盛。有10条街巷按行业定名,经营刺绣业的街就称作锦绣街。
锦绣街两旁都是居民独立住户,阳江撤县建市后,江城区锦书居委会一直设在锦绣街。
锦绣街和永福街、攀桂巷、青云路是老阳江大年初一“行大运”的必经之路,锦绣街是最后一站,讨个新年的“好意头”:锦绣前程。行尽锦绣街就是市场,人们便大鱼大肉往家里提。前程似锦,丰衣足食,这种美好的愿望永驻江城人心中。
(2007年9月26日《阳江日报》二版)
图说阳江老街⑦
九街十二巷之——水埒街
以前街边有一条一米宽的水渠,故名水埒街。水埒街曾集中了净面(阳江俗语:夹毛仔)行业的人。
清代户部郎中梁庭楷在水埒街建有规模颇大的豪宅,人称梁屋,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砖木结构,四周围以高墙,内有园林、池塘、书室、家塾、图书馆等,水井以风力抽水,有完整的下水道。
有一个关于水埒街的传说:阳江某县长曾出一联上联:“石路石铺石路路”(意即“石路”的石铺在“石路”的路上),征下联时,全场鸦雀无声。那时候每年的“大路水”都会漫上十字路,更大的时候甚至浸到水埒街。县衙厨房的口吃师傅刚好从市场买菜回来,一进门就大叫起来:“不、不好啦!水街、水街水、浸、浸、浸水街、街、街!”一语惊醒梦中人,立刻有人把下联对出:“水街水浸水街街”(意即“水街”的水漫上了“水街”的街上),可惜这石路在什么地方,未能得知。
读者反馈市人大一位老同志致电记者:积极追寻“即将流逝和淹没的历史”,让其“永存于世”,是一种无量的功德。阳江日报设立《图说阳江老街》的专题栏目,就是这种功德的一种诠释,同时也是对百姓支持报纸工作的一种回报。
(2007年10月7日《阳江日报》二版)
图说阳江老街⑧
九街十二巷之——苏屋街
苏屋街东接北门街,西连新华北路(即原来的牛角巷),由于拆牛角巷建新华北路,1到6号已被拆除,现在由街口进去就是7号人家。
以前此地多住苏姓人家,故名苏屋街。解放前,富户梁斗云在苏屋街建有一座大屋,人称“梁屋”。
现在,此街以居民区为主,巷尾开有几家店铺,北门社区卫生服务站也设在这里。
(2007年10月15日《阳江日报》二版)
图说阳江老街⑨
九街十二巷之——洲背街
洲背街旧称州背街,地处古南恩州府(原公安局)背,故名。“文革”期间曾改名为“周背街”,改革开放后恢复老名时,变成“洲背街”。与苏屋街一样,由于建设新华北路,洲背街的1号到6号已被拆除。
宋熙宁四年(1071年)正月九日,周敦颐(濂溪)提点刑狱,行部岭西春、恩之间,狱多平反,恩州人感之;熙宁六年(1073),周敦颐卒,恩州人立濂溪祠于阳江城洲背街纪念他。后洲背街、苏屋街称濂溪坊。
清代拔贡陈芸池在洲背街建有一座大屋,人称“陈屋”。
长200余米的洲背街以居民区为主,街上有几家发廊、服饰店,江城区联防大队北门分队也设在街内。
读者反馈市府车队的老李日前致电记者,对《图说阳江老街》栏目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水埒街专题的一个传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据他所知“石路石铺石路路,水街水浸水街街”的对联是出自阳江人姜自驺的一个故事,上联是姜的老师接到宴会请帖后所出,意指赴宴的路不好走,而下联由姜对出;另外,老李还提出对联里的“水街”应该是在江城河堤的某条小巷,有一首旧时歌谣为证。
(2007年11月3日《阳江日报》二版)
图说阳江老街⑩
九街十二巷之——牛角巷
牛角巷原名濠角巷,因其地势弯曲状如牛角,故更名牛角巷。
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美国基督教会长老在牛角巷口和县前街分别创立光爱小学(女校)、证光小学(男校),民国2年(1913年)后,两校先后迁至东门外(今东风路14号)重建,民国20年两校合并改为景光初级中学。
现在已经无法找到细长、窄小、弯曲的牛角巷了,取而代之的是今天宽阔、靓丽的新华北路。为了改造旧城区的交通状况和居民的生活环境,市政府在1997年9月13日召开牛角巷及其两边民房的拆迁动员大会;1998年8月18日,拆迁工作基本完成;1999年2月8日,新华北路正式通车。2001年,宽20米、长660米的新华北路经重新装修成为阳江市第一条步行街,这里商铺林立,环境优美,可以让你享受到真正的休闲购物。
由于车流量太大,新华北路已经无法保持步行街的完整风貌,不过仍然是阳江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
读者反馈阳江市文联主席冯峥日前对记者说,《图说阳江老街》栏目办得很有特色,希望通过这个专题,挖掘出阳江更多的历史文化,保护阳江文物古迹,比如7月9日本报一版发表的《一段古城墙藏在民房里》,文内所说的砖墙如果证实是明代的古城墙,有关政府部门就应该将其保护起来,可以借鉴有些城市的做法,在古城墙面前建一个玻璃罩,既保护了文物古迹,又可以供人们参观。
(2007年11月10日《阳江日报》二版)
图说阳江老街⑾
九街十二巷之——榕树巷
这里原有一棵古榕树,故名榕树巷。据巷里老人说,原来巷中间有棵几百年树龄的大榕树,可惜在“大跃进”时因为填树边的水塘种甘蔗,而把古榕树砍掉了。
一百多年前,榕树巷只有姓雷、伍、邓、段四户人家,后来增加到十户左右,填水塘后几年,出口公司来建办公楼,后来又陆续起了几幢宿舍楼,住户也逐渐多了起来,现在已经有了44号门牌。
小小榕树巷在抗日战争期间曾经有过一段悲惨的历史:民国32年(1943年)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阳江,据说有四颗炸弹落在榕树巷,一个绰号叫“天收创”的青年人背着他的老母亲逃难,路上阿婆被弹片削掉了脑袋,儿子到了隐蔽的地方放下母亲才发觉老人没了头!
榕树巷里有两家照相馆和一家私人旅店,南恩社区居委会也设在巷的尾段。
读者反馈由于本栏目不定期刊出,不少读者来电要求本报提供已发的十期《图说阳江老街》的日期,以便于大家查找。
(2007年11月16日《阳江日报》二版)
图说阳江老街⑿
九街十二巷之——东边巷
大概是由于位置在旧城的东边,故名东边巷。实际上东边巷并非在城的正东,而是东南部。
东边巷的形状像大写字母J,南(巷口)接南门街尾段,北(巷尾)连横石街街尾。
东边巷几乎没有古老的大屋,一直以瓦面平房为主,七十年代开始陆续建起二、三层以上的楼房,不少的居民都是最近二、三十年搬来居住的,包括住在东边巷75号、本报多次报道的八旬老校长何业强。
东边巷约200米长,巷内民房开了好几家药店、发廊、首饰店和小卖部,由于同类店铺多了,生意比较淡。
(2007年11月25日《阳江日报》二版)
图说阳江老街⒀
九街十二巷之——东关巷
东关巷东西走向,是南门街中部(巷口)连接横石街尾(巷尾)的一段街道。
巷里原来有个关岳庙,故名东关巷。但清代同治十年(1871年)在关帝庙的东边,又建起了一座万寿宫,这是专为清朝皇帝拜寿而建的,这条街也因此被改叫“万寿街”;民国时万寿宫被改名为“忠烈祠”,东关巷也恢复原名。“文革”期间曾改名为“防修二巷”,改革开放后恢复“东关巷”名。
关岳庙曾开办民办滨海中学,1959年10月改办“两阳县聋哑学校”;1961年两阳分县,改名为阳江县聋哑学校;学制为9年,招收对象是9—15岁的聋哑儿童,教职员工共有10人;1969年7月,阳江发生地震,校舍震坏,教学无法进行,学校停办。再后来,此地建为县教工招待所。现在是市教学设备厂的职工宿舍。
据《阳江县志》记载,民国22年(1933年)7月,国民党政府在万寿宫成立阳江县参议会;解放后,万寿宫成为县卫生局所在地。
据巷里的老人说,关帝庙的西边,曾经还建有一座庵堂。
读者反馈家住江城区永福街的姜先生,对《锦绣街》专题中图片说明写的该街长度提出异议,认为锦绣街没有200米那么长。记者立即致电提供有关数据的陈泽满,他立即送来一本阳江市地名委员会编写、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阳江市地名志》,里面确实标明锦绣街长200米。记者后来再次实地考察,粗略计量,该街应该不足150米。
(2007年11月30日《阳江日报》二版)
图说阳江老街⒁
九街十二巷之——扳桂巷
扳桂巷位于中山公园对面、连接南恩路和朗星坊,原来一直称“攀桂巷”,别看它只有区区百米,却一直“名声在外”,因为它和原来相邻的“青云路”一样,是阳江人年初一行大运必经之路,取意“手攀丹桂、青云直上”。
“文革”期间,攀桂巷曾改名为“曙光街”,改革开放后恢复老名,“攀”采用了简体的“扳”字,于是变成了“扳桂巷”。
25号及其相连的一片住宅,据说解放前是号称“阳江第一大地主”的谭氏大屋,当年逢年过节谭家做炒米饼,全城的人都闻到鸡油的香味;解放后,谭氏大屋被政府接收,变成后来的“地财屋”。
现在扳桂巷最大的门牌是40号,巷的前段有一家小发廊和几家私人牙科所。
读者反馈上期《东关巷》专题刊出后,有读者对巷名的由来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东关巷里的“关岳庙”应该是“关帝庙”。事实上,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就听到两种不同的说法,最后采用了2000年版《阳江县志》的提法,里面说到阳江县聋哑学校建于东关巷关岳庙。有意思的是,记者在关岳庙旧址看到两块断裂的石匾,拼成的却是“关圣庙”。
(2007年12月9日《阳江日报》二版)
图说阳江老街⒂
九街十二巷之——瓮垌巷
瓮垌巷巷口与南恩路87号相接,巷尾靠近中山公园后门。
瓮垌巷地形不规则,且一直以田地为主,所以旧称“瓮垌”,有人说旧阳江城包含“九街十二巷三村一垌”,这一垌就是“瓮垌”。
传说此地住户曾以制售瓮(水缸)为活,故名“瓮垌巷”。“文革”期间曾改名为“前卫一巷”,改革开放后恢复“瓮垌巷”名。
元代武官沙不丁的祖居就建在瓮垌巷,人称“沙屋”。现在,沙不丁的22世孙还居住在瓮垌巷47号大院里。
民国6年(1917年),梁孝则创办“阳江图书馆”,用梁氏“达卿家塾”(今瓮垌巷内)改成馆舍,拿出家藏的5000多册书无偿给民众阅览,并逐步充实图书;民国13年梁孝则逝世后,他的儿子梁方度将图书馆改名为“孝则图书馆”,同时充实馆藏,藏书近10万册;抗日战争期间,该馆遭受日寇破坏,民国34年被迫停办。
现在的瓮垌巷基本上都是居民住宅区,江城第七小学和江城医院都在这里。
读者反馈第⑩期的读者反馈提到,市文联主席冯峥建议采取措施保护仅存的一段古城墙,现已有了初步进展。日前市博物馆一工作人员向记者反映:阳江日报登出《一段古城墙藏在民房里》后,他们对这一文物发现很重视,近日在房管局人员的帮助下(古城墙所在建筑物多属地财屋),找到古城墙对面一居民,早几年因为建新房,拆下一部分城墙砖,该居民留下一块比较完整的砖用于平时劈柴,知道这块城墙砖属于文物,居民毫不犹豫地让博物馆工作人员带走,记者在博物馆拍下了这一城墙砖。
(2007年12月16日《阳江日报》二版)
图说阳江老街⒃
九街十二巷之——吴屋巷
在南恩路南大百货隔壁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就是吴屋巷。据说以前此地多住吴姓人家,故名。建国后,县水利局、总工会职校的宿舍曾建在这里。
“巷口很久以来就是1米7这么窄,巷里宽5米1,巷长约96米……”家住吴屋巷、今年74岁的二中退休校长严炳燊“如数家珍”地介绍:以前的吴屋巷曾经与盲婆巷、扳桂巷、马屋街相通,与盲婆巷的相连处很早就被一堵墙隔开了,与扳桂巷的相接处则是五十年代建“南强酒店”时由建筑物堵住的,而与马屋街相通的地方则在阳江名人姜自驺的故居,1986年以前还能由这里穿梭两条街巷之间。
现在的吴屋巷,还住着30多户普普通通的人家,由于巷道太窄,大都向往着外面的世界,希望有朝一日搬迁出去。
(2008年1月6日《阳江日报》二版)
图说阳江老街⒄
九街十二巷之——甜酒巷
甜酒巷南起南恩路,北止水埒街。此地居民曾以酿酒为业,用当地泉水酿酒,酒名“阳江香”,酒味甜香,故名。“文革”期间曾改名为“朝阳街”,1979年恢复“甜酒巷”名。
现在的甜酒巷已发展成为鞋类批发一条街,特别是女装鞋和运动鞋,比铺面卖的总要便宜5到10块,让市民得到实惠。
甜酒巷15号是《江风壁报》旧址(当时乃林氏书室),该报是民国25年(1936年)由县长李伯振创办,最初社址设在环城西路。甜酒巷51号则是江城第三小学,前身为精武小学,乃民国16年(1927年)上海精武会派员来协助组织阳江精武会后第二年所开办;有百年历史的慈云庵亦曾设在这里(后迁往高屋巷内)。
甜酒巷长300余米,宽约5米,南恩街甜酒社区居委会就设在巷里。
读者反馈上期《吴屋巷》刊出当天,市文联主席冯峥即致电记者指出文中存在几处错误(这次重发作了修改),图片说明中的两口老井应该在“巷内”而不是“巷口”,严炳燊校长的年龄应该为76岁。在此特向冯峥主席表示衷心感谢!
(2008年1月14日《阳江日报》二版)
图说阳江老街⒅
九街十二巷之——高屋巷
高屋巷(现名“甜酒二巷”)乃甜酒巷之横巷,因此地多住高姓人家,故名。
“文革”期间,高屋巷被改名为“朝阳二巷”;改革开放后,由于姓高的人家几乎都已迁走,巷里的居民不愿意恢复“高屋巷”旧名,于是更名为“甜酒二巷”。
狭窄的甜酒二巷,呈“T”形结构,直道不足百米深,横道约三十米长,新的慈云庵就在横道的最里面。
巷里的居民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整个甜酒二巷(不含沙屋门楼外)都是原来的高屋巷,另一说法是三十米长的横道才是正宗的高屋巷。
(2008年1月20日《阳江日报》二版)
图说阳江老街⒆
九街十二巷之——丁屋巷
丁屋巷巷口在南恩路尾段,巷尾与劏鸭巷相接,巷中与芽菜巷、甜酒一巷相通。旧时此地多住丁姓人家,故名。记者日前走访丁屋巷,却已找不到一户姓丁的人家。
“文革”期间,丁屋巷曾改名为“朝晖巷”,改革开放后恢复“丁屋巷”名。
100多米长的丁屋巷,现在还住着20多户人家;巷口的那档烧鹅,成了丁屋巷的标志,在八十年代,这档烧鹅是阳江城生意最好的,因为它真正采用明火烧制,味道一流,每晚档前都会排起长龙。
读者反馈市直属工委一位领导同志向本报记者反映:每一期《图说阳江老街》“出街”,他都会和身边的一些同事、亲朋好友争相阅读;他觉得这个栏目办得很有特色,对阳江市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文化名城建设起到推动的作用,也为档案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资料。
(2008年1月27日《阳江日报》二版)
图说阳江老街⒇
九街十二巷之——盲婆巷
盲婆巷位于书院街入口处不远的东边,是一条长约80米,宽一米多的普通小巷。当年此地住户多是盲人,故名。1970年,盲婆巷改名为“福利巷”,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年),清政府在“盲婆巷”内修养济院,指定此处收住盲人(也有聋哑跛人),但没人负责,也无经费,盲人靠算命、卖唱、行乞维持生活。据了解,1945年,巷内有30多名盲残人;1949年,还有盲婆11人,盲公4人,残疾2人。
解放后,政府十分关心残疾人的生活,每年都有民政、残联等部门到盲婆巷慰问、捐钱捐物,还有市区学校的学雷锋小组定期来盲人家中做好事,买米劈柴,问寒问暖。现在,巷内仅剩下盲婆2人,分别是77岁的徐满和76岁的吴丽英(人称“三婆”),两位盲婆都是解放后在这里结婚并定居的,现在都已经是三代同堂。
盲婆虽然已经渐渐减少,但“盲婆巷”这个旧称一直都还用,反而现在的名称“福利巷”没有多少人知道。
读者反馈采访丁屋巷时,一位80多岁的老伯兴冲冲地来到记者跟前,眉飞色舞地说起老街历史:“旧阳江城包含九街十巷三村二垌!二垌除了瓮垌,还有塘边垌。”民间不是说九街十二巷吗,怎么成了九街十巷?看记者有疑问,这位名为黎道燊的老人从家里拿出一本珍藏70多年的笔记本,里面记录了很多民俗歌谣,里面一篇就是《唱九街十巷》,40句诗歌朗朗上口:“南恩古郡改阳江,面前高照郎星坊……”旧阳江城的很多街巷尽在诗句里。据黎老伯说,这是他十岁读私塾时抄写的。
(2008年2月9日《阳江日报》二版)
图说阳江老街(21)
九街十二巷之——羊咩巷
羊咩巷位于书院街后段,与马屋街相对的一座大院子,巷道形状如围绕一个石磨转一圈。
据传,清代此地住户曾以养羊为活,故名羊咩巷。
巷内老居民介绍说,约三百年前,台山一谭姓家族买下此地聚居,并建“谭家祠”,但直到民国后期方将“羊咩巷”改称“谭家巷”。
“文革”期间,羊咩巷曾改名为“红书二街”,改革开放后恢复为“谭家巷”。
上世纪50年代以前,谭家巷是清一色的谭姓人家,60年代初,因城市建设需要,一些外面的居民被安置到这里,谭家巷50号的一位老教师,就是在1960年因南强酒店扩建拆迁安置到这里的。
(2008年2月25日《阳江日报》二版)
编后语
说起江城,老一辈居民都会用“九街十二巷”来概括,据新《阳江县志》记载,九街是:马屋街、书院街、永福街、锦绣街、横石街、卜巷街、苏屋街、洲背街、水埒街;十二巷是:榕树巷、东边巷、牛角巷、攀桂巷、瓮垌巷、吴屋巷、甜酒巷、盲婆巷、羊咩巷、高屋巷、丁屋巷、东关巷;此外,还有三村——猪乸村、杏花村、五家村和二里——华恩里、近贤里。另一个版本,说旧阳江城区的地域是用九街十二巷一垌三村来总括的,其中十二巷少了瓮垌巷和盲婆巷,多了流徒巷(南恩路钟表社旁边)和傅爷巷(现朗星南八小前一段),一垌就是瓮垌。
《图说阳江老街》栏目自2007年8月开办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作为一个互动的栏目,也得到热心朋友的补充和指正。在此,一并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我们知道,研究历史最重要的是严谨性和精确性。站在一个探求者的立场,记者到市档案馆、图书馆、市志办等单位查找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走访了旧城区大街小巷许多老街坊,从中得益甚丰。但是,由于历史文献的局限性,栏目中不少资料、典故带有传说性质,所以均不具备标准说法和权威性,旨在抛砖引玉,为阳江历史的发掘提供一些有益的资料,也为阳江市建设文化名城尽一分微薄的力量。
附录三、两张旧地图
民国14年(1925年)林钟英主编的《阳江县志》(世称《林志》)上的阳江旧城区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