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题目答案解析,范晔题目答案解析1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连缀,引申为写作

B.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以……为奇

C.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高雅

D.衡常思图身之事图:图谋,谋划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衡因上疏陈事因宾客至蔺相如们谢罪

B.遂乃研核阴阳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C.妙尽璇机之正空自苦亡人之地

D.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秦强而赵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从容淡静,不慕当世。他多次被官府征召,都不去上任,大将军邓骘多次召他做官,他也不去应召。后担任官职多年,也未有提升。

B.张衡具有卓越的科学才能。他尽心钻研天文、阴阳、历算等,制作了浑天仪,写成了《灵宪》《算罔论》,后来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

C.张衡心思细密,小心谨慎。顺帝问“天下所疾恶者”时,他“诡对而出”。在遭到朝廷所有官员群起毁谤时,作《思玄赋》来宣寄情志。

D.张衡审时度势,正直果断。他担任河间相期间,整顿法令,治理严厉,做出了令乱臣贼子心惊胆寒的壮举,受到了百姓的敬畏和赞叹。

1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魏晋六朝著有《后汉书》的人有范晔、华峤、谢承、谢沈、袁山松。()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A项正确;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B项正确;鲁迅认为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四部谴责小说的合称,即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C项说法错误;莎士比亚所著的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D项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

A范晔B张衡C司马迁D班固

A.班超B.班勇C.班固D.班宁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折花一作折梅)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下列历史著作和作者对应错误的是

A.《论衡》——王充B.《汉书》——班超C.《后汉书》——范晔D.《资治通鉴》——司马光

下列作家、作品、朝代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战国范晔—《后汉书》—南北朝B.吕不韦—《吕氏春秋》—战国归有光—《项脊轩志》—清朝C.杜牧—《阿房宫赋》—唐朝司马光—《资治通鉴》—宋朝D.王实甫—《西厢记》—元朝李密—《陈情表》—三国

下列关于《汉书》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作者为南朝宋时期的范晔C.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D.为“前四史”之一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范晔《张衡传》)

后迁侍中,,讽议左右。(范晔《张衡传》)

()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A.司马迁B.班固C.司马光D.范晔

南朝齐代创作的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A.范晔B.刘勰C.陈寿D.吴均

“贯穿经传,驰骋古今”是()评价司马迁的话语。A.汉武帝B.汉和帝C.范晔D.班固

历史上第一位明确揭示修史旨在经世致用的史学家是()。

失之东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晔《后汉书》)

通五经,贯六艺。(范晔《张衡传》)

南朝刘宋时期骈文的代表作家是颜延之、鲍照和范晔。()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世说新语》的作者是()

A、范晔

B、刘向

C、吴敬梓

D、刘义庆

下列关于实事求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事求是”是中国的一个成语,源自范晔的《后汉书》

B、“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C、“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D、“求”就是去研究

下列作家、作品、朝代对应错误的—项是:

A.荀子——《劝学》——战国范晔——《后汉书》——南北朝B.吕不韦——《吕氏春秋》——战国归有光——《项脊轩志》——清朝C.杜牧——《阿房宫赋》——唐朝司马光——《资治通鉴》——宋朝D.王实甫——《西厢记》——元朝李密——《陈情表》——三国

D司马光

四史指二十四的前四史,即司马迁的《史记》、_____、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的总称。

A.左丘明B.班固C.司马迁D.范晔

“孔子删诗”之说始自()

A.陈寿B.郦道元C.杨街之D.范晔

14.下列作家、作品、朝代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汉书》的作者是

地理散文《水经注》的作者是

《史记》的作者是()

“孔子删诗”之说始自

唐以前常把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和范晔的《后汉书》合称“三史”。后来的“四史”又加上了陈寿的()。

范晔论文,主张

范晔的文学批评理论观点体现在

用“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概括汉代歌谣特征的是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论述的主要是

范晔的观点,继承了陆机强调“意称物”、“文逮意,”的理论主张,批评了创作中影响“意”的表达的几种现象,主张()。

A.左丘明

B.班固

C.司马迁

D.范晔

《后汉书》是范晔所编撰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东汉的历史

《三国志》的作者是谁?()

A.范晔B.陈寿C.罗贯中D.施耐奄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B.乐府双壁专指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古诗十九首》。

C.词也叫“倚声”是因为先有谱好的曲,然后词作者们根据曲谱再填写相应的歌词。

D.六艺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后汉书蔡伦传》(南朝刘宋范晔著)认为造纸术是蔡伦在公元105年发明的,并且记载了造纸的原料和方法;《三辅旧事》(东汉后期赵岐著)中记载了汉武帝时有人使用过纸;《汉书赵皇后传》(东汉班固<公元32年﹣92年>著)记载了汉成帝时有人使用过纸。这些记载说明()

A.西汉时已经发明了造纸术

B.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技术

C.东汉发明纸的证据不可靠

D.造纸术确实是蔡伦发明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写作。

B.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拟:打算。

C.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平素,向来。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9.以下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精思傅会,十年乃成今君乃亡赵走燕

B.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D.伺者因此觉知因击沛公于坐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属文”,作《二京赋》;“善机巧,作浑天仪地动仪”;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敢:这些都能表现张衡“才高于世”。

B.张衡“通五经,贯六艺”中的“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指礼、乐、射、御、诗、数六种学问和技能。此处“六艺”与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是同一个概念。

C.张衡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了他的政治智慧;而“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则表现了他的政绩卓然。

D.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而且详略突出,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其间贯穿了作者对张衡品德的由衷景仰之情。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徒。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舍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成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永和初,出为河问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4.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连缀

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兆

C.安帝雅闻衡善术学素常

D.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使眼色

A.阳嘉:汉顺帝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的品行端芷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孝廉”。

C.六艺:古代时,官家学校要求在校学生掌握的六种知识和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D.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即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6.下面对文中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张衡性格从容淡静,不喜欢与俗人交往,通过仿照班固的《两都》创作了《二京赋》,对当时社会上过度奢侈的风气,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D.张衡精于天文,擅长机械,也洞察当时的社会世情。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和高明的政治手腕,但在政治漩涡中也有祸福难料的苦闷。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连缀,撰写

B.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致:致力

C.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素来,常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征兆

5.下列各组中加线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因入京师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C.以精铜铸成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A.三辅,“辅”意为护卫,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区)。

B.六艺,即儒学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六艺现代多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学问和技能。

C.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下而上推选官吏的制度。

D.“下车”指官吏初到任,“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朱祐传

朱祐字仲先,南阳宛人也。少孤,归外家复阳刘氏,往来舂陵,世祖①与伯升皆亲爱之。伯升拜大司徒,以祐为护军。及世祖为大司马,讨河北,复以祐为护军,常见亲幸,舍止于中。祐侍宴,从容曰:“长安政乱,公有日角之相②,此天命也。”世祖曰:“召刺奸收护军!”祐乃不敢复言。从征河北,常力战陷阵,以为偏将军,封安阳侯。世祖即位,拜为建义大将军。

建武二年,更封堵阳侯。冬,与诸将击邓奉于淯阳,祐军败,为奉所获。明年,奉破,乃肉袒因祐降。帝复祐位而厚加慰赐。遣击新野、随,皆平之。延岑自败于穰,遂与秦丰将张成合,祐率征虏将军祭遵与战于东阳,大破之,临阵斩成,延岑败走归丰。祐收得印绶九十七。进击黄邮,降之,赐祐黄金三十斤。

四年,率破奸将军侯进、辅威将军耿植代征南大将军岑彭围秦丰于黎丘,破其将张康于蔡阳,斩之。帝自至黎丘,使御史中丞李由持玺书招丰,丰出恶言,不肯降。车驾引还,敕祐方略,祐尽力攻之。明年夏,城中穷困,丰乃将其母、妻、子九人肉袒降。祐槛车传丰送洛阳,斩之。大司马吴汉劾奏祐废诏受降,违将帅之任,帝不加罪。祐还,与骑都尉臧宫会击延岑余党阴、酂、筑阳三县贼,悉平之。

祐为人质直,尚儒学。将兵率众,多受降,以克定城邑为本,不存首级之功。又禁制士卒不得虏掠百姓,军人乐放纵,多以此怨之。九年,屯南行唐拒匈奴。十三年,增邑,定封鬲侯,食邑七千三百户。

十五年,朝京师,上大将军印绶,因留奉朝请。祐奏古者人臣受封,不加王爵,可改诸王为公。帝即施行。又奏宜令三公并去“大”名,以法经典。后遂从其议。

祐初学长安,帝往候之,祐不时相劳苦,而先升讲舍。后车驾幸其第,帝因笑曰:“主人得无舍我讲乎?”以有旧恩,数蒙赏赉。二十四年,卒。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世祖:指光武帝刘秀,他的大哥刘演字“伯升”。②日角之相:旧时星相家称额骨中央隆起、形状如日为“日角”,认为这是帝王之相。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伯升拜大司徒,以祐为护军拜:被授予官职

B.从征河北,常力战陷阵陷:陷入

C.九年,屯南行唐拒匈奴屯:屯兵驻守

D.帝往候之,祐不时相劳苦劳苦:慰劳,接待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朱祐忠勇的一组是(3分)

①长安政乱,公有日角之相,此天命也②从征河北,常力战陷阵

③祐率征虏将军祭遵与战于东阳,大破之④祐槛车传丰送洛阳,斩之

⑤朝京师,上大将军印绶⑥又奏宜令三公并去“大”名,以法经典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⑥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祐小时候成了孤儿后,就回到外祖父刘氏家住,经常到舂陵去,刘秀和刘演都很喜欢他,后来他还分别做了刘演和刘秀的护军。

B.有一次在宴会上,朱祐随口说当时还是大司马的刘秀有帝王之相,刘秀说要叫刺奸将军治朱祐的罪,朱祐就不敢再说了。

C.朱祐作战英勇,常打胜仗,深得刘秀的喜爱,即使攻打邓奉失败被俘,刘秀也在朱祐接受邓奉投降后迅速恢复其官职,并厚加赏赐。

D.朱祐为人质朴正直,经常接受敌人的投降,而不以斩杀敌军首级邀功,但对自己手下士兵要求严格苛刻,以至于士兵都痛恨他。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明年,奉破,乃肉袒因祐降。(3分)

译文:

(2)大司马吴汉劾奏祐废诏受降,违将帅之任,帝不加罪。(2分)

(3)后车驾幸其第,帝因笑曰:“主人得无舍我讲乎?”(4分)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马迁《自序》传后,历写诸篇,各叙其意。既而班固变为诗体号之曰述范晔改彼述名呼之以赞寻赞为例篇有一章事多者则约之使少理寡者则张之令大名实多爽详略不同且欲观人之善恶史之褒贬,盖无假于此也。

(取材于刘知几《史通·内篇·论赞》)

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接交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籇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馋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1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写,撰写

B.遂通五经,贯六义贯:贯通

C.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拟:打算

D.安帝雅闻衡善术雅:平常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C.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D.宦官恐其毁己,皆共目之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B.举孝廉不行

C.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D.伺者因此觉知

14.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B.饰以籇文山龟鸟兽之形

C.验之以事D.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光武帝纪范晔

(1)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

(2)六年春正月辛酉,诏曰:“往岁水、旱、蝗虫为灾,谷价腾跃,人用困乏。朕惟百姓无以自赡,恻然愍之。其命郡国有谷者,给禀《说文》:“禀,赐谷也。”音笔锦反。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癃、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如《律》。”

(3)七年春正月丙申,又诏曰:“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至于富者奢僣,贫者单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仓卒乃知其咎。其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终之义。”

(4)二月戊戌,帝崩于南宫前殿,年六十二,在位三十三年,遗诏曰:“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及因邮奏。”(5)初,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节选自《后汉书卷一》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如《律》()

(2)昔卫灵公问陈()

(3)承间谏曰()

(4)虽身济大业()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养于叔父良故燕王欲结于君

B.贫者单财今者项庄拔剑舞

C.仓卒乃知其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且知天下疲耗无不活,且硕茂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朕惟百姓无以自赡,恻然愍之

(2)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

20.光武帝如何推行他的殡葬改革措施。(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21.第五段叙述光武帝余皇太子的对话,其用意是(2分)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种皓传

种皓字景伯,河南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辅,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详。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奷,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鸟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举国伤惜。

(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慷慨:大方、爽快

B.而二府畏儒,不敢案之案:查办

C.吏人诣阙请留之谐:到……去

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寇:侵略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B.①皓乃手剑当车

②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C.①冀因此陷之D.①并、凉边人咸为发哀

②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②阉竖恐终为其患

10.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

①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③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⑥去烽燧,除候望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④⑤D.③⑤⑥

1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皓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B.种皓担任刺史时,敢做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皓,种皓被免官。

C.种皓由凉州剌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调任汉阳太守时,凉州民众一直送到汉阳地界。

D.种皓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皓而感念朝廷,诚心顺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12.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2)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连缀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素常

C.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征兆

D.衡下车,治威严下车:官吏初到任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衡因上疏陈事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精思傅会,十年乃成②乃设九宾礼于廷

C.①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②蟹六跪而二螯

D.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②空自苦亡人之地

A.字是男子20岁行加冠礼时所取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女子及笄时也可取字。

B.太学是古代最高学府,太学始于西周,汉武帝时,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

C.出指京官外调。文中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拜”“转”“徙”等,其中“迁”专指升职,“左迁”是贬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②元嘉元年冬,彭城太妃薨,将葬,祖夕,僚故并集东府。晔弟广渊,时为司徒祭酒,其日在直。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宿广渊许,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义康大怒,左迁晔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寻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③晔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④后以图主不轨入狱。晔本意谓入狱便死,而上穷治其狱,遂经二旬,晔更有生望。狱吏因戏之日:“外传詹事或当长系。”晔闻之惊喜,狱吏笑之曰:“詹事尝共畴事时,无不攘袂瞋目。及在西池射堂上,跃马顾盼,自以为一世之雄。而今扰攘纷纭,畏死乃尔。设令今时赐以性命,人臣图主,何颜可以生存。”晔谓卫狱将曰:“惜哉!薶如此人。”将曰:“不忠之人,亦何足惜。”晔曰:“大将言是也。”

⑤狱中与诸甥侄书以自序曰:“于史书,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余博赡不及之,整理未必愧也。”晔《自序》并实,故存之。

⑥晔少时,兄晏尝云:“此儿进利,终破门户。”终如晏言。

(节选改编自《宋书·范晔传》)

9.下列加点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七,州辟主簿,不就就:接近

B.时为司徒祭酒,其日在直直:值班

C.詹事尝共畴事时畴:筹划

D.此儿进利,终破门户破:败坏

10.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B.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C.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D.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职官员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史。~吏。~属。~佐。“相国掾”就是指辅佐相国的属员。

B.父忧去职,父忧是指父亲去世,类似的还有“丁父忧”“父艰”“失怙”等说法。古代父母去世,都要遵循服丧三年的守丧制度。

C.谓天子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不禄”,士死曰“卒”,庶人(平民)死曰“死”。清代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死曰“卒”。

D.祖夕,古文中“祖”出行时祭祀路神,祖夕既指出殡前一天晚上。在古代,祭祀制度是国家典章制度之一。就像现代的宪法一样,是一个国家和地方基本的礼法制度。

12.根据原文的内容,以下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范晔生性洒脱,不拘礼节。刘义康的母亲王太妃去世,即将下葬,发丧的那天晚上,竟然随性地喝酒吃肉。

C.范晔不畏权贵,任性而为。他擅长琵琶,却不愿为皇帝演奏。直至皇帝直言请求,他才勉强答应。

D.范晔为人谦和,懂得反思。他认为在创作史书方面,班固的《汉书》十分优秀,无人能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

②晔本意谓入狱便死,而上穷治其狱,遂经二旬,晔更有生望。

东汉末年瘟疫

材料一

注:《后汉书》,作者范晔,南朝时期史学家。

(1)《后汉书》属于何种体裁的史书该史书体裁的首创者是谁材料中“建宁、惠平、光和、建安”属于何种纪年方式

为了研究瘟疫对东汉社会的影响,该同学找了以下材料

材料二:“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徐千)、陈(陈琳)、应(应玚)、刘(刘桢)时俱逝,痛可言那”(徐、陈、应、刘与孔融、王粲、阮瑀同为建安文学七子,其中5人同一年死于瘟疫。)

——曹丕《与吴质书》(此信写于建安二十三年)

材料三:张仲景写《伤寒论》背景

“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196-220年)以来,犹末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伤寒十居其七。

——张仲景:《伤寒论序》,中国书店,1993年

材料四:“东汉晚期,疫疠之灾造成的痛苦与不安弥漫整个社会,僧侣能够适时提供治身心的佛法,故能勃然而兴。”

——林富士:《东汉晚期的疾疫与宗教》,《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3分册

(2)问题:根据材料二、三、四,请协助该同学完成瘟疫对东汉社会影响的概括。

(3)从该同学所找的1-4段材料看,是否可以得出东汉末年瘟疫频发并产生重大危害的结论结合上述材料证史价值说明理由。

文言文阅读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1.下面对文中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12.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2)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④后以图主不轨入狱。晔本意谓入狱便死,而上穷治其狱,遂经二旬,晔更有生望。狱吏因戏之曰:“外传詹事或当长系。”晔闻之惊喜,狱吏笑之曰:“詹事尝共畴事时,无不攘袂瞋目。及在西池射堂上,跃马顾盼,自以为一世之雄。而今扰攘纷纭,畏死乃尔。设令今时赐以性命,人臣图主,何颜可以生存。”晔谓卫狱将曰:“惜哉!薶如此人。”将曰:“不忠之人,亦何足惜。”晔曰:“大将言是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职官员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史,掾吏,掾属,掾佐。“相国掾”就是指辅佐相国的属员。

C.古代谓天子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不禄”,士死曰“卒”,庶人(平民)死曰“死”。清代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死曰“卒”。

D.祖夕,古文中“祖”,出行时祭祀路神,祖夕既指出殡前一天晚上。在古代,祭祀制度是国家典章制度之一。

D.范晔为人谦和,懂得反思。他认为在创作整理史书方面,班固的《汉书》十分优秀,无人能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节选自沈约《宋书·范晔传》)

A.道济北征/晔惮行/辞以脚疾/上不许/使由水道统载器仗/部伍军还/为司徒从事中郎

B.道济北征晔/惮行/辞以脚疾/上不许/使由水道统载器仗部伍/军还/为司徒/从事中郎

C.道济北征/晔惮/行辞以脚疾/上不许/使由水道统载器仗/部伍军还/为司徒从事中郎

D.道济北征/晔惮行/辞以脚疾/上不许/使由水道统载器仗部伍/军还/为司徒从事中郎

A.经史,经主要指儒家经典,史主要指各种正史。经史子集,是我国传统图书的四大部类,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C.太守,原称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自行任免所属掾吏。

D.古代职官变动有专用动词,如“领”指兼任;“加”指任用、加封;“转”“迁”均指官职升迁;“出”指京官外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范晔精通音律。擅弹琵琶,能作新曲;皇帝在一次宴饮畅快之时,自己唱歌,请范晔伴奏。

C.范晔待人真诚。对同僚沈演之以真诚相待;与刘义康虽有嫌隙,但经谢综调和,能冰释前嫌。

D.范晔不拘礼法。彭城王母亲去世,范晔却以听挽歌为乐;知道母亲生病,仍携带妓妾去探望。

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范晔,字蔚宗,东汉历史学家,著有编年体史书《后汉书》。

B.刘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小说家,他的《明湖居听书》是我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C.曹雪芹,名霑,字雪芹,号梦阮,近代小说家,其作品《红楼梦》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他的《石钟山记》是一篇因事说理的游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征河北,常力战陷阵陷:攻破

B.拜为建义大将军。拜:被授予官职

D.帝往候之,祐不时相劳苦劳苦:辛苦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朱祐忠勇的一组是()

①长安政乱,公有日角之相,此天命也

②从征河北,常力战陷阵

③祐率征虏将军祭遵与战于东阳,大破之

④祐槛车传丰送洛阳,斩之

⑤朝京师,上大将军印绶

⑥又奏宜令三公并去“大”名,以法经典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2)大司马吴汉劾奏祐废诏受降,违将帅之任,帝不加罪。(3分)

(3)后车驾幸其第,帝因笑曰:“主人得无舍我讲乎?”(3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节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衡少善属文属:连缀

B.连辟公府不就辟:征召

C.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素常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征兆

5.下列划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②弃甲曳兵而走

B.①十年乃成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C.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D.①于是皆服其妙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A.张衡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的著作也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

B.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

C.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D.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来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上任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党,赢得了称赞。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3分)

(3)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赠范晔①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②。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注]①据《荆州记》载,“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兼赠”此诗。

②陇头人,指身在关中的范晔。陇,陇山,天水附近。

(1)请分析首句中的“逢”字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2)“聊赠一枝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晔论曰:“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以後,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绝望、不满意)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一)

材料二、魏文帝时……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在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及法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一)

材料三、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於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二)

材料四、把仕途向庶人开放,决不是基于什么平等或民主的观念,到了唐代那个历史阶段,要完成集权的专制官僚统治,是不能采取一种比较少有融通性的官人方法的。科举限制愈严,竞争愈烈,而其对思想统制,亦愈易就范,对上级官僚,亦愈易卑躬屈节表示忠诚。——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第九篇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二、三中,中央政府分别采用的是什么方式选拔人才?(3分)

(2)为什么材料四中说“到了唐代那个历史阶段,要完成集权的专制官僚统治,是不能采取一种比较少有融通性的官人方法的”?请依据材料一、二中的资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D.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上任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党,赢得了称赞。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5分)

(2)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一)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范晔《后汉书·爰延列传》)

翻译:和好人相处,天天都听到美好的教育;和坏人相处,就会每天产生坏的念头。

(二)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翻译:蓬草生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

(三)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齐国街里名)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孟子·滕文公下》)

翻译:让一个齐人来辅导他,但是周围有一群楚人吵闹喧扰,即使你天天打他让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如果带他到齐国庄岳街区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

(1)上面三段文字可以概括为一个观点,即,由第三段文字引出的一个成语是。(4分)

(2)请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上述观点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元嘉元年冬,彭城太妃薨,将葬,祖夕,僚故并集东府。晔弟广渊,时为司徒祭酒,其日在直。晔与司徒左西属王深宿广渊许,夜中酣饮,开北牖听挽歌为乐。义康大怒,左迁晔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在郡数年,迁长沙王义欣镇军长史,加宁朔将军。兄皓为宜都太守,嫡母随皓在官。十六年,母亡,报之以疾,晔不时奔赴;及行,又携妓妾自随,为御史中丞刘损所奏。太祖爱其才,不罪也。服阕,为始兴王浚后军长史,领南下邳太守。及浚为扬州,未亲政事,悉以委晔。寻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晔长不满七尺,肥黑,秃眉须。善弹琵琶,能为新声。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上尝宴饮欢适,谓晔曰:"我欲歌,卿可弹。"晔乃奉旨。上歌既毕,晔亦止弦。

时晔与沈演之并为上所知待,每被见多同。晔若先至,必待演之俱入;演之先至,尝独被引,晔又以此为怨。晔累经义康府佐,见待素厚。及宣城之授,意好乖离。谢综为义康大将军记室参军,随镇豫章。综还,申义康意于晔,求解晚隙,复敦往好。晔既有逆谋,欲探时旨,乃言于上曰:“臣历观前史二汉故事诸蕃王政以訞诅幸灾便正大逆之罚况义康奸心衅迹彰著遐迩而至今无恙臣窃惑焉。且大梗常存,将重阶乱,骨肉之际,人所难言。臣受恩深重,故冒犯披露。”上不纳。(节选自沈约《宋书·范晔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如厕产之如:到……去

B.州辟主簿,不就就:成功

C.父忧去职忧:逝世

D.服阕,为始兴趣浚后军长史阕:停止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辞以脚疾强秦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额为砖所伤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C.乃言于上曰今君乃亡赵走燕

D.顷之,迁尚书吏部郎单于愈益欲降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范晔与彭城王刘义康、太祖宋文帝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刻画了范晔为人为官的形象特点。

B.范晔为人傲岸不羁,不肯以技取悦皇上。在一次宴会上,宋文帝直接向范晔提出请求,范晔才奉旨弹奏,但待宋文帝一唱完,他立即停止了演奏,竟不肯多弹一曲。

C.刘义康母亲去世,范晔竟推开窗子,听挽歌为乐,得罪刘义康,被贬宣城。在宣城任上,他开始从事后汉史的编纂工作,最后完成了《后汉书》的编写,以此排解这种痛苦。

D.范晔对刘义康一直怀恨在心,想试探皇上的真实想法,摆事实、讲道理,试图说服皇上治刘义康的罪,结果皇上没有采纳范晔的意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2)道济北征,晔惮行,辞以脚疾,上不许,使由水道统载器仗部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3题。(22分)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辞以脚疾以资政殿学士行

B.顷之,迁尚书吏部郎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乃言于上曰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D.臣窃惑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臣历观前史二汉故事诸蕃王政以訞诅幸灾便正大逆之罚况义康奸心衅迹彰著遐迩而至今无恙臣窃惑焉

2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欲闻之,屡讽以微旨,晔伪若不晓,终不肯为上弹。(4分)

(2)综还,申义康意于晔,求解晚隙,复敦往好。(3分)

(3)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3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注]①据《荆州记》载,“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兼赠”此诗。②陇头人,指身在关中的范晔。关,陇山,天水附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张衡传范晔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撰写B.连辟公府不就辟:征召

C.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平素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征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①十年乃成②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C.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D.①于是皆服其妙②其孰能讥之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赠范晔杂诗

陆凯王维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对梅的着笔,陆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用意?请做简要分析。(4分)

答:

(2)两首诗中都借“梅”来传情达意,试比较两首诗思想情感的异同。(3分)

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衡少善属文属:连缀

5.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②弃甲曳兵而走

B.①十年乃成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C.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D.①于是皆服其妙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6.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张衡“科学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遂通五经,贯六艺

②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③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

④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⑤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

⑥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②④D.③③⑥

B.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

C.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D.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来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上任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党,赢得了称赞。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3分)

译文:▲

⑵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3分)

⑶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4分)

严光传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20.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4分)

A.乃令以物色访之物色:指形貌

B.区区欲即诣造诣:前往,去

C.陛下差增于往差:相差很多

D.阿谀顺旨要领绝领:脖子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4分)

A.光以足加帝腹上盖以此得名也

B.愿因日暮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

C.于是升舆叹息而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D.乃投札与之而有万尺之势

22.下列各项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

翻译:光武帝怀疑是严光,就备了小车,拿了厚重的礼物,派使者聘请严光。

B.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

翻译:严子陵说话太咄咄逼人了,难道就不能出来帮助我治理国家吗?

C.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

翻译:第二天,太史上奏说有客星冒犯皇帝的御座,情势很紧急。

D.霸得书,封奏之。

翻译:侯霸收到回信,封好转呈给皇上。

23.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严光淡泊名利的一组是(4分)

①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②乃变名姓,隐身不见③复特征,不至④除为谏议大夫,不屈⑤迫于典司,是以不获

A.①③④B.①④⑤

C.②③⑤D.②③④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严光是光武帝的少年同学,有学问,有才干,但淡泊名利,决不阿谀奉承,在光武帝即位后,就改名换姓,隐居富春山。

B.光武帝对严光的才干和品质非常了解,所以对于严光的不拘礼节和恃才傲物,他丝毫也不计较,可见他的宽宏大量。

C.在文中,和严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侯霸,他自称公务繁忙,要严光去拜见他,得了严光斥责他的信,又赶快禀奏光武帝,想在光武帝前败坏严光的名声,可见此人的骄矜傲慢和阿谀奉承。

D.严光用“巢父洗耳”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不愿入官场,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光武帝只能无奈地登上车,叹息着离开。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衡少善属文属:连缀

5.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②弃甲曳兵而走

6.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张衡“科学才能”的一组是()(3分)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时晔与沈演之并为上所知待,每被见多同。晔若先至,必待演之俱入;演之先至,尝独被引,晔又以此为怨。晔累经义康府佐,见待素厚。及宣城之授,意好乖离。谢综为义康大将军记室参军,随镇豫章。综还,申义康意于晔,求解晚隙,复敦往好。晔既有逆谋,欲探时旨,乃言于上曰:“臣历观前史二汉故事诸蕃王政以訞诅幸灾便正大逆之罚况义康奸心衅迹彰著遐迩而至今无恙臣窃惑焉。且大梗常存,将重阶乱,骨肉之际,人所难言。臣受恩深重,故冒犯披露。”上不纳。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20.把文中画横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2)综还,申义康意于晔,求解晚隙,复敦往好。(3分

A、郦道元

B、杨衔之

C、范晔

A、司马迁

B、董仲舒

C、班固

D、范晔

D、施耐奄

庄子《南华经》()。

A.班固《淮南子》B.范晔《汉书》C.马致远《汉宫秋》D.施耐庵《封神演义》

A、班固

B、范晔

C、司马迁

D、陈寿

A、范晔

B、班固

C、陈寿

D、李陵

A、对

B、错

A、王褒

B、颜廷之

C、鲍照

E、陶宏景

B、司马光

A、范晔的《后汉书》

B、陈寿的《三国志》

C、班固的《汉书》

D、萧子显的《南齐书》

A范晔

B班固

C刘义庆

B刘勰

C王之涣

C刘安

()59.下列作家、作品、朝代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一战国范晔一《后汉书》——南北朝

B.吕不韦——《吕氏春秋》一战国归有光——《项脊轩志)——清朝

C.杜牧——《阿房宫赋》——唐朝司马光——《资治通鉴》——宋朝

D.王实甫——《西厢记》元朝李密——《陈情表》——三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有()等人。

A.陈寿

B.裴松之

C.荀悦

《后汉书》是由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资治通鉴》将文帝受禅的日子定位辛未日,其依据的是范晔的《后汉书》。()

《汉纪》的作者是()。

C、荀悦

《后汉书》的作者是()。

A、袁宏

“四史”指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即对司马迁的《史记》、________、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的总称。

明初刘基效仿以下哪一位历史人物并选择功成名退:()

A、苏秦

C、张良

D、魏征

下列书名与作者相对应的一项是()

A.《汉书》——范晔

B.《三国志》——陈寿

C.《后汉书》——班固

[单选]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成就的主要标志有()。①范晔的《后汉书》②陈寿的《三国志》③班固的《汉书》④萧子显的《南齐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填空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史学著作有范晔的()和陈寿的()。

THE END
1.南阳宛城加强行刑衔接维护金融安全法治新闻法治频道近日,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一起违法发放贷款行刑反向衔接案件。该院对某银行及其高管作出不起诉决定,向相关责任单位制发检察意见书,建议对该银行及其高管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并按法定程序报请南阳市检察院审核、转送。今年以来,南阳市检察院联合多个部门,召http://fazhi.yunnan.cn/system/2024/12/10/033329925.shtml
2.//@南阳张衡派出所炮制构陷冤案://@江苏纪来自扬我中华198401//@南阳张衡派出所炮制构陷冤案://@江苏纪爱美E://@扬我中华198401:///@团体腐败:/@公安部刑侦局 /@民意直通车ztc:请问这个是啥东西?/://恶魔强奸犯是南阳人大政协委员,我又不是本地人维权艰难,办案人隐藏视频证据拆案撤案替恶魔撑,把它晒到阳光下,请全国人民看看,都知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请看https://weibo.com/7798986674/P4kLKmfqK
3.河南法院诉讼服务网河南省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公告 我院定于2024年12月10日 10时00分在本院第三十法庭依法公开审理被告人李和卿等开设赌场罪上诉案。 特此公告 二〇二四年十二月十日http://ssfw.hncourt.gov.cn/ktggInfo.jspx?bh=3CD50B9E8515A48BC16E685DC879F831
4.邓州市:李某某发布网络谣言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南阳节选自【平安南阳】 “重拳出击!南阳警方公布一批网络谣言典型案例(五)” 11月2日,邓州市网民李某某在某酒店工作期间与同事发生矛盾。因酒店负责人未能及时介入处理,李某某心生不满,于是通过某短视频平台编造发布了一则:“出事了,出事了,某大酒店又中毒了,上次50多个人中毒,前两天又出事了,老板不管,员工用臭肉,又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LM6IQ605456H69.html
5.南阳档案存档南阳档案补办南阳档案密封南阳专业档案管理机构为你提供个人档案存档、档案丢失补办,档案查询,档案拆开密封,档案在手里激活、代存档案等服务,全国档案一站式服务机构,帮您省钱省时省心。https://www.sikatu.com/csfz/nanyang.html
6.9名失踪儿童的8天9夜河南省淅川县儿童失踪案侦破纪实分析有一名儿童可能就是2007年7月26日失踪案中的4岁男童贾阳鑫。2008年1月1日凌晨,南阳专案组民警将https://bbs.baobeihuijia.com/thread-33762-1-1.html
7.南阳涉案2.7亿的49人黑社会被抓了!近期,南阳市公安局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公安厅党委坚强领导下,通过专案专办,克难攻坚,彻底摧毁了以马某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四十九名犯罪分子受到依法严惩。 2011年5月至案发,以马某为首的犯罪组织通过暴力强拆等违法犯罪,在南阳中心城区违法建成某房产项目,出售房产攫取2.7亿元资金,敲诈勒索他人300余万元。在该房地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592123
8.浙江和河南南阳许昌周口等地,以出租车及过往客货车为目标#中国大案要案#刑侦档案#人物故事#那个年代1997河南周口淮阳“2.15”特大系列抢劫杀人案原型人物薛冰。薛冰河南周口市淮阳县人,人称外号“一把手”,以薛冰为首的犯罪团伙从1995年至1997年先后流窜到江苏、浙江和河南南阳、许昌、周口等地,以出租车及过往客货车为目标抢劫杀人作案二十一起,至司机、货主十七人领盒饭。https://www.douyin.com/video/726570685545059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