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入围2019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几经撤档、换档风波,终得银幕相见。
2019年威尼斯电影节,抛开书本在《兰心大剧院》首映之后采访了法国先锋艺术家让-米歇尔·雅尔(并且吃了他与巩俐的好大一口狗粮)。他十分欣赏娄烨的这部新片,不经意间也流露着对爱妻巩俐主演角色的夸赞。
雅尔与娄烨谈论《兰心大剧院》
文字整理、翻译:笑意
责编:刘小黛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兰心大剧院》有着黑白影片的复古质感,同时又有很多现代的因素。它融合了多种类型,爱情、惊悚、动作,并置于特定历史背景下,让我联想到那个年代的很多电影。比如奥逊·威尔斯,他会特别近距离地拍摄演员,当时很少人会这么拍。
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
《兰心》是一部非常独特的电影,不仅仅作为中国电影,而且在全世界的诸多影片中也独树一帜。
在人物方面,特别是巩俐的角色,层次非常丰富。电影一开始只展现了她作为电影明星的一面,会让观众担心,她是否真的能完成间谍的任务。随着剧情的深入,她的真实身份,作为间谍的一面也逐渐显示出来。
她的多重身份,包括明星、情人、间谍,让她在女人的柔软与杀手的坚强间切换,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人物角色的塑造尤为丰满,故事也更复杂立体。
《兰心》的故事很有意思,玩了一个周转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游戏。包括那个年代上海的呈现,也是恍若现实,却又虚幻如戏。
我觉得这部电影既可以放在电影院放映,也可以在现代博物馆展览。
它完美地诠释了如何传达一个时代的感觉。
作为一个声音设计师与音乐人,我对枪的声音非常感兴趣。四十年代的日本电影与西方电影中,每支枪听起来都感觉像很大的枪,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我在这部电影中听到了更真实的枪声,这一层面更接近现实而非虚构。
电影中的各个层面,包括角色、声音,总是在现实与虚构之间摇摆。我特别喜欢最后一幕,镜头中一个吓得哆嗦的男子,很明显人物是处于现实中。
然后镜头中一支枪坠地,暗示角色的死亡,镜头随即平移到欢快演奏的音乐家上,仿佛从现实又回到了戏中,又仿佛只是生活中的一段历程。你不清楚音乐家是戏剧的一部分,还是那次行动的戏剧式解读。
这部电影用数码器材呈现出了一部老电影的感觉。它的色调不仅仅是黑与白,而是不同层次的灰。《兰心》所要表达的主题也是介于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当时的上海,珍珠港事件。
巩俐与小田切让
同盟军与中国当时的利益是一致的,即让美国也参战共同抵抗法西斯。故事中,一个错误的情报,导致珍珠港事件成功发生,美国卷入战争,而这一切是同盟军与中国一手策划的。这个历史时刻成为一个时代的转折点,是二战的转折点,也是上海的转折点。
这个事件之后,上海不再是过去的上海。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兰心大剧院》,也将成为娄烨电影生涯中的一部重要的影片。Bravo!
让-米歇尔·雅尔是谁?他之前被大家熟知是因为他是“那个娶了巩俐的男人”,71岁依然神采奕奕,牵着巩俐宛如一对热恋中的年轻情侣。
也许是由于自身耀眼的才华与不俗的审美,雅尔曾有过的伴侣都是绝色佳人,因此又被称为“影后收割机”。我们知道他的现任妻子巩俐是威尼斯影后,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夏洛特·兰普林(柏林影后),第二任是安娜·帕里约(凯撒影后),又曾与戛纳影后、凯撒影后伊莎贝尔·阿佳妮订婚。
年轻时自由不羁的他,还搞了一件当时西方人尚未敢做的大事情——去中国办演奏会。
1981年的中国,长安街上穿着中山装的人们骑着自行车,小朋友们穿着彩色绒线毛衣在小操场做早操,留短发大波浪的女同志很时髦。这是中国后mzd时代第一次邀请西方音乐人演出,现场约15万现场观众,并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转播给中国五亿听众。
他1981年在中国开演奏会的视频《让-米歇尔·雅尔:中国音乐会》(Jean-MichelJarre:TheChinaConcerts)除了收录他巡回演出时的音乐录像,复古迷幻的声光电,解释乐曲表达内容的报幕员,还有当时与中国青年们的互动,现在看来仍是非常珍贵的魔幻现实主义纪录影像。
在上海的街上,热情又好奇的文艺青年们把雅尔团团围住,和雅尔聊起了西方音乐,他们还没听过披头士与滚石乐队,不过喜欢听贝多芬和施特劳斯。
原标题:《娄烨《兰心大剧院》定档,听巩俐老公如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