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刘青霞)面对中小学生这一年轻群体,电信网络诈骗正以更加狡猾和多变的形式悄然蔓延,其手段之隐蔽,往往让人难以察觉。中小学生易被骗的诈骗手段有哪些?父母应该怎样做?7月7日,乌鲁木齐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以下简称“市反诈中心”)就这些专盯中小学生的诈骗套路进行揭秘。
一、网络游戏诈骗
1.免费领游戏皮肤、游戏道具。
2.低价销售游戏装备。
骗子常利用某款网络游戏,进行游戏币买卖,在骗取玩家信任后,让玩家通过线下银行汇款的方式,得到钱款后食言,不予交易。
3.在游戏论坛上发表提供代练。
骗子在一些游戏论坛上发布一些低价提供代练服务信息,有些同学为了游戏中的虚荣心,购买付款,待得到玩家提供的汇款及游戏账号后,代练一两天后连同账号一起侵吞。
二、免费领明星签名照诈骗
同学们在网上或短视频中发现领取明星签名照的信息,骗子冒充明星助理的身份,告知扫码支付5元、10元不等费用,就可以获得明星签名照。同学们付款成功后,骗子编造未成年人付款违规,导致银行账户内资金被冻结的谎言。然后以起诉学生及父母为由恐吓同学们,指令大家操作父母手机转账进行解冻,导致被骗。
三、免费领红包、领福利诈骗
四、冒充熟人诈骗
五、红包返利“杀鸟盘”
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中小学生入群,再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来进行诈骗。
六、“解除防沉迷”骗钱财
七、主播发“福利”
继续阅读——
市反诈中心提示:中小学生要做到“四不轻信”“四不要”
“四不轻信”
●不轻信任何宣传破解防沉迷系统的消息,不与陌生人私下交易,不随意进行转账充值等操作。
●不轻信“免费领取”“大额返利”等说辞,尤其是当对方提到转账时需提高警惕,及时告知父母以防受骗。
●不轻信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轻易添加陌生人为好友,被拉入陌生群时应立即退群。
“四不要”
●不要随意转账汇款,在网络聊天中如涉及汇款,做到“不听、不信、不转账、不汇款”。
●不要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包括家庭住址、手机号码、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以及任何密码等。
●不要盲目行事,在受到威胁、恐吓时,不要慌张,保持冷静,要及时与父母沟通商量,不要因为担心父母责备而被犯罪分子牵着鼻子走。
家长们要做到“四注意”
●注意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防骗教育,提高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甄别能力,提醒孩子一旦遇到问题要及时向家长求助。
●注意引导孩子合理使用互联网,帮助孩子设置青少年模式等。
●注意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一旦孩子不慎遭遇网络诈骗,请及时拨打110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