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圳大学数字代沟与数字反哺课题组
编者按
1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亟须更新
“银发网红”的数字逆袭
网络“坑老”陷阱多
然而“能”上网并不意味着“会”上网,从传统信息平台切换到纷繁复杂的互联网平台,老年人难免会晕头转向。
被数字化“隔离”的老年人们
互联网、智能手机等能给老年人带来丰富的移动生活,但也伴随着使用障碍。科技进步、数字变革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也让社会管理更加高效,如“健康码”这类的信息技术在此次防疫期间功不可没。但在便利了大多数人的同时,“无健康码不得乘坐公共交通”“无健康码不得进入商场”的管理方式,让部分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设备在公交车上成为“众矢之的”,最终“落荒而逃”。
“过去不会上网只是追不上年轻人而已,如今不接触网络,去医院挂号都很难。”生活在湖北的谭爷爷说,尽管医院有互联网挂号步骤说明,但是这次记住了,下次又不会了。
疫情期间,买菜、缴纳水电费、取快递很多生活事项,都需要通过“扫一扫”或者在五花八门的App上完成,这让很多老年人无法置身事外。
八旬老人张金鸣近几年逛菜市场从来不带钱包,通过手机支付宝扫一扫完成购物。许康平摄/光明图片
2“银发族”如何迈出数字化第一步
学习意愿至关重要
年龄虽然是一个客观尺度,但对年龄的感知却是主观的。课题组在深入访谈和社区工作坊中发现,各种社会和心理需求显著影响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的意愿。
客观阻力大,更需重视主观能动性
课题组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回归发现:在客观上,年龄越大、身体越差(从视力、听力、认知能力三方面进行了测量)、教育程度越低、孩子越少、所在城市越落后的老年人越不会上网。而在主观上,对新鲜事物越好奇、对互联网评价越正面、与儿孙互动越亲密、参与社会活动越积极的老年人越会上网。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老年人是有可能突破客观阻碍融入“数字生活”的。
疫情期间,江苏南通公交车辆对使用手机不便的老年人,由站务人员查验身份做好登记后便可乘车。王俊荣摄/光明图片
近九成老年人首选向家人求助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晚辈对长辈的数字反哺也进一步延伸到健康观念与行为的反哺。课题组在2020年春节期间对祖孙三代家庭的调查显示,众多95后乃至00后成为家庭防疫的“把关人和代理人”,向长辈普及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和防疫知识、指导他们辨别谣言,并督促他们按照网上的防疫要求实践,晚辈在“自下而上”的反哺过程中树立的权威正逐渐渗透到家庭生活的其他领域。
3多方合力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20年3月和6月前后两次调查的数据显示,仅仅3个月,老年网民占总网民的比例就从6.7%上升到10.3%,有超过3600万的老年人是在疫情期间的3个月内开始上网的。当疫情迫使他们必须借助数字媒体来安排衣食住行的时候,很多老年人也迅速做出改变并积极适应。对于异军突起的老年网民,以及踟蹰于网外的潜在老年网民,帮助他们健康、安全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不能只依靠个人努力,更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发挥联动机制,给予更多关怀。
浙江杭州62岁的方爷爷把开了23年的老店搬到了网上,并制作漫画教老人如何点外卖。许康平摄/光明图片
政府应发挥主导和推动作用。在未来媒体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部分老年人会越来越赶不上时代变革。政府要借助“新基建”战略的实施,为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扫清“数字生活”基础设施障碍,提供互联网接入机会,激发他们对新技术的需求。同时网络监管部门也应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营造风清气正的信息环境与隐私安全的互联网文化,并推动老年人数字素养教育,支持老年人愉悦地利用数字化提升生存质量。
除了在顶层设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外,还应在老年人数字帮扶中履行兜底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在推动各种数字化便民制度的同时,要给出“非数字化”的替代选项,尊重部分老年人“数字断连”的权利。为主观上不愿意或客观上没条件上网的老年人留下传统窗口和通道,避免“数字弱势群体”受阻于一块小小屏幕而寸步难行。对于老年人来说,融入“数字生活”是可选项,而非必选项,提倡数字融入,而非强迫数字融入,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公共服务的善意与温度。
互联网平台需积极开发“适老化”新媒体产品。目前新媒体产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发展远落后于老年人的需求,造成老年人的新媒体产品使用积极性不高。应呼吁各大企业为老年人提供有质量、有温度、有情怀的数字服务。从产品功能上,提供包括学习课堂、在线诊疗、婚恋交友等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专业化产品。从产品形式上,多考虑操作界面、使用步骤等老年人的实际感受,为其量身定制。比如各类App打造青少年版的同时,适时推出老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