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时髦的网络语言、五花八门的网络表情、开放活泼的网友对话……曾几何时,这些看似与老年人相去甚远的“触网”经历,如今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聊天交友已经在老年人群体中广为流行。与老年网民的“触网”经历相伴而行的是,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空巢独居的老人接近1亿,其中近一成的老人单身。
当网络交友的开放性和广泛性与单身老年人的择偶需求“相遇”时,就催生了一批想通过网络交友、恋爱甚至结婚的老年人“婚恋E族”。然而,他们在享受互联网便捷的同时,不少老人在网上不慎交到了损友、贼友,被骗走钱财,懊悔不已。老年人在网络交友过程中,如何辨别“陷阱”和“馅饼”,在满足择偶需求的同时有效地防范和规避风险,需要时刻擦亮眼睛。
单身老人的网络“红娘”
网络交友,的确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再囿于狭小的“街坊式”人际交往圈,他们转而“触网”,在广阔的网络中获取信息、丰富生活、互动交友。
网上找到“黄昏伴侣”
一方面,可供老年人婚恋交友的网络平台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老年网民及单身老年网民的数量也在持续增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在北京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其中,60岁以上年龄段的网民占比为3.7%(2627万人)。国家统计局今年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按照目前全国拥有2627万60岁以上老年网民计算,我国老年网民占老年人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了11.8%,这也意味着,我国每1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就至少有一名是网民。随着老年网民所占人口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单身老年人有了更多机会在网上寻找另一半。
64岁的李先生和59岁的刘女士都是上海人,他们各自离婚已有20多年。两个人在上海一家专门面向老年人服务的网站上认识了。他们经常相约在论坛和聊天室聊天,并渐生好感。两位老人还参加了该网站的网友年会,正式见了面。
刘女士刚开始还有些害羞,但经不住一帮老年网友的“起哄”,最终答应和李先生谈恋爱。如今,这对网友已经正式结为夫妇。
这家网站负责人说,通过他们网站相识后,至今已有4对老人“网恋”成功,携手走入婚姻。
也有一些中老年人是在孩子的鼓励下才下决心到网上试一试。
李丽(化名)今年57岁,是位离异的单身母亲。从儿子4岁起,她就独自撑起一个家。去年,儿子考上了大学,因为寄宿,每到周末才回家。儿子怕母亲一个人太孤单,就动员母亲找一个老伴,并帮母亲在一家大型婚恋交友网站上登记了资料。
“馅饼”也会变成“陷阱”
然而,老年人网络婚恋让人担忧的不仅仅是“不真诚”“有目的”,一些老人在网络婚恋交友的过程中,甚至面临被诈骗的风险。
山东省济南市的王大爷就遭遇了网上交友骗局,被骗走数千元积蓄。
年过六旬的王大爷退休后便一直赋闲在家。由于老伴早已去世,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儿媳便给他买了一台电脑,为其解闷。随着电脑操作的不断熟练,王大爷开始越来越喜欢上网聊天,也因此萌发了“在网上找个老伴”的想法。
在网上,王大爷结识了一位名叫“懂你”的女网友,在交流中,“懂你”称自己是一位52岁的单身老人,和女儿一家住在山东,也想找个老伴共度余生。在聊天中,王大爷把自己的真实情况毫无保留地如实告诉了她。
注意保护隐私,杜绝钱财借支
长期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的北京律维银龄研究与服务中心负责人卢明生律师认为,网络择偶模式客观上扩大了交际范围,给真诚想择偶的单身老人带来了极大便利,但相应的风险也随之扩大。
此外,在卢明生看来,网络交流难呈现真实性格,与现实生活易生矛盾。网络交流中常限于文字、图片,另一端很容易隐瞒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一方对另一端的文字表达亦容易仅凭自身感觉领会。网络沟通可能很快就能互生好感,这也是为什么网恋容易产生闪婚的原因所在。而即时聊天工具文字表达的局限性,又容易产生误会,稍不注意亦能无端伤情,甚至造成其他不良后果。
“老年人通过网络择偶时既要认识到它的便利性,也要注意到它的局限性与风险性。在注意自身及家庭隐私保护的同时,审慎交往,杜绝任何的钱财借支。当然,一旦有何风险应及时告知家人并报警。”卢明生建议。(记者韩亚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