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单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高校辅导员网络学院
E-learningAcademyForUniversityStudentCounselor
摘要: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华传统节日与历史文化传统有关,与时序有关,蕴含着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的生命的重视,对人的价值、意义和尊严的重视,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视。将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生命教育通过高校思政课传承好,对于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由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所形成。传统节日体现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反映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早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中,毛泽东就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经过漫长历史形成的中华传统节日,已经成为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传统节日的重要特质之一,就是建构了一个社会大众能够共同体验的生命价值,其意义主要在追求群体生命的平安与幸福。”
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生老病死,爱国情怀,都能在传统节日文化中体现。1949年12月《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发布,将春节列入法定节假日;2007年12月,新修改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公布,新增清明、端午、中秋三大节日为法定节假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加上元宵、七夕、重阳,组成中国人最为重要的七大传统节日,并且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的认识,对生命的尊重,体现中国人的生命观、伦理观、自然观。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肉体生命本身,精神意义上的生命,以及人文意义上的生命,远比肉体意义上的生命更为深沉厚重,影响也更为深远。因而生命教育不仅包含人的自然生命,还应包含人的精神生命,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方面的教育,个体的生命需要有依存和寄托,生命教育也需要有载体,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华传统节日体现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如何将传统节日文化中生命教育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并且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有积极意义。
一、中华传统节日中的生命教育内容
传统节日种类繁多,篇幅所限,不可能所有传统节日在本文中都涉及到。传统节日根据不同的节庆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但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与神话传说、风俗习惯、历史故事有关;二是与天文历法、农业农事有关;三是与婚丧嫁娶、生老病死有关,从中皆可看出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命价值的尊崇。
(一)传统节日体现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中华传统节日,各有不同的节日习俗与节日禁忌,体现对生命的敬畏。春节各地习俗不一,端午节挂菖蒲艾草、儿童佩戴香囊、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禳灾、佩戴茱萸的习俗,体现了对生命的守护。在瓜果飘香的秋天有中秋节,品尝生命的果实。七夕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都有相应的传统饮食、养生禁忌,顺应节气,呵护生命,这也是古人天人合一智慧的表现。在中国人的传统概念里,对生命的理解不仅停留在人的生命,中国传统节日中也体现着一以贯之的生态智慧,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比如在清明前后,就有“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的说法,这是中华文化中对生命的尊重,也契合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二)传统节日体现对生命价值的尊崇
哲学家伽达默尔在《美的现实性》一书中指出:“如果有什么属于所有的节日经验,那就是不允许一个人和他人分开。节日属于一切人,是一个共同体经历并以其最完美的形式展现。”七大传统节日中,除了七夕节,中国人都有祭奠祖先的传统。传统节日里,给祖先奉上时令果蔬菜品,敬告祖先,祈求平安和庇佑。清明节祭奠祖先,慎终追远,既是节气,也是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既有家祭,也有国祭。清明时节,在万物生长的春天缅怀逝去的生命,是对生命的最高礼赞。清明节按照纪念介子推的起源,体现的是对介子推人格精神和生命价值的褒扬尊崇。清明节不仅是家庭范围内的祭奠祖先,各地机关单位以及大中小学每年清明节大多会举行缅怀纪念革命先烈的活动,培育家国情怀,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也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所在。端午节的起源普遍认为是纪念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的高风亮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部分。
除了以年轻人为过节主体的七夕,以及以祭祀祖先为主要内容的清明,中国传统节日中还有慰问长辈和老同志的传统。春节、端午、中秋、重阳到来时,家庭层面的走亲访友,企事业单位层面的慰问老同志,已经是中国人的节日日常。家庭层面体现的是对长辈辛勤付出的感恩,企事业单位层面体现的是对前辈和老同志人生价值的肯定和认可。
二、传统节日中的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
中华传统节日在千年流传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但其精神内核流传至今。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性决议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节日中蕴含着如: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亲情与生命、人文素质、和谐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等可引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资源。”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高校思政课,与传统节日中的生命教育有内在契合点,通过思政课在青年学生中得到传承,不仅是文化育人,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一)传统节日中的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契合点
1.通过传统节日中的生命教育,讲好人生观和人生价值
2.通过传统节日中的生命教育,讲好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传统节日中对生命价值的尊崇,恰是中国人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如今,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都是法定节假日。七大传统节日对中国人来说无一例外都是团聚的节日。重阳节有孝老爱亲、尊敬长辈的传统,随着老龄化的加深,重阳节正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重阳节既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也是中华传统美德当代价值的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文化中一以贯之,也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之一,爱国主义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将其与传统节日中的生命教育内容相结合是值得探讨的方式。
3.通过传统节日中的生命教育,讲好文化自信故事
传统节日流传千年,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精神根脉重要内容之一,也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是中华文化的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流传。传统节日中生命教育内容所体现的家庭和睦、家庭团圆、追思怀远、文明交往、孝老爱亲等方面,是中国人对人际关系、人伦关系、家国关系的理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有重要意义。从大的方面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其中之一就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
(二)从“八个统一”维度看传统节日中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高校思政课毕竟不是传统文化课,虽然会涉及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但在将传统节日中的生命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按照全国思政教师座谈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下面从“八个统一”维度谈谈传统节日中的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式方法。
1.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杜威指出:“教育是我们获得政治安全的唯一方法。”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任何时候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都不能弱化,不能为了融入传统节日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而弱化思政课程的政治性和学理性。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中国人从传统节日文化中感受节序变化,理解生命、感悟生命,思考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这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上升到文化自信的高度来讲授,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角度来升华。
2.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任何知识的传承,天然包含一种价值观的传承,高校思政课也不例外。传统节日中的生命教育是中国人价值观的传承,体现中国人的家庭观、家国观、婚恋观、生死观,乃至健康观、自然观、宇宙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宗旨存在内在相通性。抽离知识谈价值与抽离价值谈知识都是片面的,也与育人规律相悖。高校思政课育人必然有价值导向,要坚定四个自信,将传统节日中的生命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要传达一种正确的、正面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因而要有所取舍,不符合时代内容的方面不宜选取,实现价值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最优化。
3.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传统节日文化中有些关于生命禁忌的节日习俗含有迷信成分,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尤其在思政课教学中更显不合时宜。在将传统节日中的生命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中办、国办2017年1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如今,不论是春节、元宵节,还是清明节、端午节,以及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带有迷信色彩的关于祈福禳灾、生命禁忌已经逐渐淡化,代之以符合时代特色的新的节日习俗。比如清明节网上公祭英烈活动已经开展多年,清明节生态殡葬理念也越来越为更多人所接受。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讲授传统节日中的生命教育,不能囿于旧的传统节日习俗,要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5.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中国传统节日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习俗,体现着中华节日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高校思政课选用全国统一教材,但在教材内容挖掘、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过程中,教师依然有较大自主权。高校思政课在教学中融入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生命教育,应当结合所在地域的节日文化,比如可以将不同地区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以及重阳节关于生命教育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同时结合来自不同地区学生对节日文化中生命教育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6.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7.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传统节日文化中生命教育知识性内容相对来讲不是太多,因而在将其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相结合中,灌输性教学难以发挥效果。相反,可以启发学生从节日经历、家乡习俗出发,思考传统节日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传统节日中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中国人对生老病死的理解,对爱情与婚姻的态度等生命教育内容,可以在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启发式教学。从清明节祭奠英烈,可以联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进行教学,也可以避免灌输性教学所造成的抵触厌学情绪,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8.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共产党宣言》宣告:“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传统节日中蕴含生命教育内容,高校思政课课程中同样蕴含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尊崇,以及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内容。在将传统节日文化中生命教育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要做到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传统节日文化习焉不察、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所蕴含的家庭团圆内容可与高校思政课中传统美德、家庭美德相结合;清明节、端午节所蕴含的慎终追远、注重精神价值的内容,可与思政课中的人生观、人生价值、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相结合;七夕节作为年轻人的节日,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相结合;重阳节可以结合老龄化以及应对进行讲解介绍。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华传统节日也在流传的过程中演变和发展。传统节日中关于生命的有些习俗或者节日禁忌已经淡化,或者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但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不变。中国人通过传统节日,得以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地安排生产生活、家庭团聚,传统节日在演变中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其所蕴含的中国精神和内在价值一直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通过高校思政课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好,将传统节日文化中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对万物的感恩,对人的精神生命的重视,对人与自然、生态文明的理念通过思政课教学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思政课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2]黄有志.《社会变迁与传统礼俗》[M].台北:幼狮文化,1991.200-205.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
[4][德]伽达默尔.张志扬等译.《美的现实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65.
[5]张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马鞍山:安徽工业大学,2012年.
[6]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第23期《求是》[J],2020年12月1日.
[7][美]约翰·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35.
注:本文为江苏省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省级,项目编号2019SJB709,项目负责人为王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