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的性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调查显示,近四成高中生认为贞操“不重要”或“看具体情况”、近2/3大学生接受“婚前同居”……
由广东省性学会主持编辑的《2007广东性学报告》昨天出版。该书收集了30余篇论文,省政府副秘书长、省人口计生委主任张枫写序倡议性文明、树立性道德、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书中披露一些最新调查结果,探讨了大学生同居、高中生“早恋”观念变化,以及家庭冷暴力、婚外恋等热点话题。
高中生性教育
“老师挑着讲,学生偷着看(黄色刊物)”
遇到性问题问老师的学生不足4%
去年,著名性学专家胡佩诚在广州演讲直言:“中国的家庭和课堂性教育完全失败。”那么,广东高中生的青春期性教育情况如何?
江门的吴惠贤老师在我省某重点高中抽样调查高一、高二、高三共10个班,收回有效问卷505份。调查某种意义上也印证了胡佩诚的观点。
目前在家庭里,许多家长谈“性”色变,或疏于引导,或敷衍了事。在学校,性教育教材缺乏,很多学校只有《生理卫生》课本,章节少、内容陈旧,“老师挑着讲,学生偷着看(黄色刊物)”现象普遍。长期的性教育缺失,导致青少年的性知识“来路不正”。2003年我国一项调查表明,我国未成年人的性知识70%来自黄色刊物、三级片和成人网站。
约四成学生认为贞操“不重要”或“看具体情况”
“你认为一个人的贞操十分重要吗?”60.93%的学生认为“是”,5.06%认为“不重要”,而34.01%认为“看具体情况”,到了高三学生这个数字上升到41.77%。
对于父母担心的早恋问题,高中生也表示相当宽容。不赞成中学生恋爱的只有22.65%,而明确赞成的有18.98%,认为“无所谓”的高达58.37%,高三学生认为“无所谓”的比例达66.88%。
专家指出,早恋是青春期正常现象,简单的“堵”无济于事,要以“防”和“导”为主。父母应该以科学态度,正面回答孩子的问题,教会他们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和自我保护方法。例如女孩子月经期如何护理、如何防止性侵犯、如何紧急避孕等。
学校是主渠道,应把青春期性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要调整观点和教育方式,老师不要简单灌输、“蜻蜓点水”,而应该借鉴国外同伴教育方式,老师设计适当的情况,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讨论,产生思维碰撞再合理引导。
大学生性观念
近三分之二的大学生接受“婚前同居”
“心动”多行动少,全国本科生同居仅占5%
省社科院孙蕾、郭显超的论文《大学生同居现象浅议》指出,大学生同居现象日渐普遍,大学生对这一行为持比较宽容的态度。这也暴露了性教育、学校管理、文化碰撞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大学生的性观念有多开放?据媒体对上海、广州、北京等50余所大学的4109名男女大学生抽样调查,反对同居的占31.3%,完全赞同的占19.8%,48.9%的学生属于中立派。而全国24个省市2000名本、专科学生的问卷和座谈调查显示,对大学生同居表示赞成的占28.4%,任其自然的占57.6%,只有13.5%的人明确反对。研究者据此认为,目前大学生对未婚同居行为持比较宽容的态度,有接近2/3的人可以接受。
观念上可以接受,但具体行为怎样?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的实证调查显示,在全国大学本科生中,同居的仅占5%。而西安对五所高校800名大学生抽样调查显示,有7.02%的学生有同居行为。研究者分析认为,大学生尽管观念比较超前,但真正付诸行动同居的仍属少数。
矛盾心态:宽容同居却不允许自己配偶“失贞”
调查显示,由于前途不确定因素很多,23.4%的大学生同居者表示不会与现在的同居伙伴结婚,而表示“不确定”的高达55.1%,他们大多比较现实,把现在的同居关系看作暂时的。
值得玩味的是,一方面大学生对婚前同居宽容度很高,一方面却对自己法律上的配偶的贞操看得很重,特别是男方对女方。调查显示,“如果你的恋人失去贞节,你还会与她结婚吗?”竟有53.4%的男大学生答“不”。有人直言:“朋友怎么乱搞,都无所谓;但自己的老婆不行。”研究者指出,这种看似矛盾的心理,其实是传统男权社会和贞操观念在现代的遗留。在这种现实中,女性无疑处于劣势地位,其选择婚前同居,变数较大,容易给以后的婚姻埋下隐患。
婚外恋
“陈世美”变心,是“秦香莲”无能?
“黄脸婆”没魅力,拴不住自己的老公?
“上世纪70年代,婚外恋是不能踩的雷区;80年代,婚外恋是作风问题;90年代,婚外恋是流行风;21世纪,婚外恋是被遗弃者的无能。”
研究者魏敏在论文《婚姻失守:女性在家庭中的边缘化》中提出一个值得警醒的现象:对于“陈世美”,我们似乎是越来越宽容了。
魏敏愤愤不平地指出,当男人有了钱,忽然感到妻子过时了,就想着一位“与时俱进”的红颜知己共享成功或再创佳绩。而那个留守在家庭中的女人就只能被逐出家门,让她自己去承担自己的命运。不仅如此,由于我们的时代提倡“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女人被赶出家门还有言之凿凿的理由——谁让她不自强自立呢?
下岗“4050”妇女易成现代“秦香莲”
家庭冷暴力
七成家庭有过“冷战”,多是“知识分子”“白领”
夫妻不说话,停止或敷衍性生活
省社科院的黎明泽解释说,家庭冷暴力,又称精神暴力,指夫妻一方对对方漠不关心,言语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等以不作为形式出现的隐性暴力行为。
据我国心理学专家刘吉吉博士对北京、天津等城市的2000多个家庭调查结果表明,70%以上的家庭都有过或正处在不同程度的冷暴力。
家庭冷暴力多发生在城市的“知识分子”或“白领”等高收入家庭。他们多数认为拳打脚踢“太暴力”、“不文明”,一旦夫妻发生矛盾,就选择“冷战”这种“比较文明”的方式。
“邻居不劝、居委会不问”,建议社工干预
家庭暴力在我国一直被认为是“私事”、“家事”,因此造就了“邻居不劝、居委会不问、单位不管、不出人命司法机关不理”的“四不”现象。面对这种新型的婚姻家庭问题,传统的居委会、妇联组织调解作用难以发挥,法律介入操作性不大。
专家建议,可以借鉴引入西方的专业助人的“社会工作”制度,通过开展个案心理辅导、合理维权,为受害者提供互助平台,在社区中加强教育,营造拒绝家庭冷暴力的和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