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大多数人写作公关稿时的日常。
看标题你也知道,这样的内容不可能有效传播,也不会为品牌带来形象与价值的提升。这种公关稿还活在上个世纪之中,它们还沉浸在以往纸媒时代的信息垄断当中,完全不适用于今天这个“完全开放”“话题无边界”“人人都是载体”的社会。
从2013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启,我们每个人其实都被手机牵着鼻子走,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颠覆式巨变,公共关系也无疑裹挟其中。
因此,想要写出漂亮的公关稿,需要真正理解当下行业中公关稿的传播动机,根据媒介、受众、内容多维度变迁输出公关稿,从而真正影响消费认知,推动大众消费。
以往公关行业塑造品牌方形象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开会(发布会/试驾会/公益等形式)——邀请媒体参与(媒介部同事邀约)——发稿传播(改改通稿发布媒体),当然其中涉及很多内容、环节、话术等的设置,有的也需要公关事件的策划,但是一般逻辑差不多。
公关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沟通桥梁,是站在品牌角度向大众传播提供的官方资料,如同企业发言人一样,是正式公文的核心内容。
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将每个个体放大以后,相应的割裂了权威媒体的影响力,并带来几个方面的新变化:
随着信息获取渠道和触媒窗口的增多,以往“权威媒体就是权威话术”的情况逐渐式微,媒体权威正在被新媒体消解。
不同人群获取信息的窗口不同,形成认知不断分化的现象。你在电视前看新闻联播,我在今日头条看资讯,他在新浪微博刷消息。
1条讯息在人们脑海中只存在几秒钟,之后便被各种信息流淹没,因此需要花费更大精力、更多财力进行信息轰炸,否则难以形成认知。
使得明星八卦类信息更加容易传播,并且赢得更多传播者。
大众搜索什么信息,就获取什么内容,资讯类平台就精准推送什么信息,以至于公关新闻类资讯很难进入普通消费者心智。
这就要求,公关稿写作需要充分考虑环境的影响:
(1)公关稿必须塑造“最新的信息”,寻找“新”是公关稿写作的关键,因为媒体只喜欢报道新的东西,而不是更好的东西。
(2)更聚焦的媒介投放,太多太多的媒体平台要求你有一双慧眼,选出最合适媒体组合投放形式,进而创建强有力的信息传播方案,获取更有大的投入产出比。
回到十年前,试想一下人们获取信息的媒体途径有哪些?
爷爷奶奶背通过报纸、广播获得信息,家庭成员通过电视、车载广播获取信息,还有更多人通过互联网获取资讯。那时候,互联网也基本由三大门户和几个论坛把持,各平台还是采用PGC的产出方式,内容需要进行专业审核,所以那时候平台具有主动权,而受众还大多数是听众,并不是信息的参与者和加工者。
如今,一切都改变了。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受众成为一个一个生动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的阅读习惯、发声渠道,而且每个人都大量产生冗杂内容,不断刷存在感,刷自我价值认知。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噪音的制造者,也是噪音的享受者。
受众不仅仅是倾听的对象,同时他们也开始走入信息中心,获取片段内容加入自我经验,扩大某个话题或某个故事,成为意见领袖。受众也开始分化,分化成令人不解的各式形态:
不同信息塑造不同认知,产生不同兴趣,同时也形成不同的圈层,受众因为兴趣不同从而形成信息壁垒,诞生“你永远不会懂我的”圈层文化。一个圈层很难理解另一个圈层,这让不同的人寄生于不同的群体之中,越来越分化。
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订报纸,除了某些有知识有文化的老头老太太,如今所有人获取信息的主渠道转向手机端,尤其是当我奶奶都开始用智能手机的时候,所有人吃喝玩乐都是通过手机来完成,因此手机端成为主战场。
“不听大道理”成为大众接受信息的偏好,受众选择性认同自己最亲近人的意见,而且对于篇幅的诉求越来越少,因此,公关稿写作也应该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1)同一核心信息,根据不同投放渠道,进行不同标题、内容的包装,令其满足不同圈层文化的趣味属性;
(2)手机客户端作为获取注意力的主要战场,权威媒体树大旗,新媒体资讯大号&kol作为主要发声窗口,组合媒介形式,覆盖更广范围;
(3)新闻内容必须更抓眼球,核心信息埋在新闻当中,让受众读过之后,只留下一个主要印象:这条新闻挺有意思,XX品牌原来是这样的。
媒介环境变了,信息受众变了,同样公关稿的内容创作也需要“重新激活”,三种方式可以促使公关稿内容价值提升:
怎么来制造新奇点呢?列举品牌关键信息1、关键信息2、关键信息3,思考哪个信息点可能与受众基本认知存在反差?将该关键信息重点突出,生成具有传播点的内容。
比如,《双十一明星送货:李行亮送手机遇“男神”反被撩》、《京东618请来明星送货高圆圆、柳岩等当快递员》等新闻,内容自身就带有传播属性,这也是几年前比较流行的营销手段,其中的“反差点”是明星高高在上的身份光环与快递员默默无闻的平淡之间的冲突,以此制造新闻,自身便带传播点。
同样的,还有很多类似的事件,比如某些创意面膜,在功能趋同的情况下,便在包装和形态上下功夫,产出新的变化,让其成为新内容的制造者,从而提升自身话题性。
很多时候,品牌主的产品或服务是一个低频消费品,或者它自身实在没有特别“新”的点,这时候就需要联系某个高频热点,通过与此话题绑定,创作出新话题内容,作为传播点。
3、新内容需要制造认知反差,媒体喜欢更新的内容,而不是更好的内容,新内容促使媒体主动扩散,有助于增强传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