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自称“荡妇”的她,官宣结婚了

7年前,一首《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横空出世。

她是诗人,但与印象中内敛温和的诗人形象大相径庭。

表达肆意、生猛,人们称她“荡妇诗人”。

她不仅不在意,反而一句话让恶意哑火:“我就是荡妇,你怎么着吧。”

余秀华一直在战斗。

因为她不仅是诗人,还是女人、农民、残疾人。

每一个title拎出来都能引出不少话题,而余秀华,集众多话题于一身。

于是爆火之后,余秀华的战斗都被摊在了表面。

她似乎总是在网上怼人,从爆火之初至今,都不曾改变。

因而,她又多了个“键盘侠克星”的头衔。

图源:新浪微博

这次,结婚的消息一出依然如此。

对此,有人骂她与“90后男友结婚”有伤风化;

有人嘲讽她“老牛吃嫩草”“婚纱照像祖孙俩”;

还有人讥讽,“男的图钱财和名声,女的图精壮”。

面对无数的攻击和谩骂,余秀华一如既往地发挥稳定,进一步稳固了“战斗系女诗人”的地位。

“他们说:祖孙俩哦!我就高兴死了,就要这个范儿!”

这是很多人熟悉的余秀华——

直面情欲的“荡妇诗人”;

满嘴脏话的“脑瘫农妇”;

善于反攻的“键盘侠克星”;

刀枪不入的“战斗系女诗人”......

总之,看起来就是逆风翻盘的强悍大女主。

但余秀华的人生哪里是爽剧。

她的人生,分明是一部“血泪交织”的宣誓身体主权的奋斗史。

“分裂的脑瘫诗人”

人生如果是一场牌局,余秀华手上握的,无疑是一副烂到无以复加的牌。

开局就注定无解——

一位脑瘫的农村妇女。

出生的时候,余秀华因出生时倒产、缺氧造成小脑神经失调,最终脑瘫。

智力没问题,但六岁才学会走路。

不只是“慢一拍”。

努力追赶着的余秀华,说起话来含糊不清,走起路来摇摇晃晃。

“残疾人”的标签,烙印在了她身上。

父母不求别的,只求这个残疾的女儿下半生有个归处。

于是,19岁那年,余秀华的父母就给她找了一位上门女婿,大她12岁的四川人尹世平。

父母选择女婿的要求不高,“他瞧得起我女儿就同意”。

潜台词显而易见,在婚恋市场,余秀华没有选择的资格,能结婚生子就不错了。

这是余秀华被写好了结局的一生——

成为一位平凡的农村妇女,整天和麦田打交道、安心在家相夫教子。

可偏偏,余秀华又是一个内心丰富,渴望真爱的人。

余秀华曾在《离婚一年记》里写道:

“繁衍的要求很低,它对爱情几乎没有要求,但爱情又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两件无法避免的事情碰撞在一起,悲剧一定产生。”

可见,这段长达20年的婚姻,从开头就注定以悲剧收尾。

事实也的确实如此。

尹世平常年在外打工,两人没有任何共同语言。

丈夫理解不了她写诗,见她写诗就烦,她看丈夫也烦。

余秀华的温柔,在尹世平眼中,变成了“讨好”。

她在泥巴路上摔倒,得到的不是丈夫的扶持。

而是,嘲笑。

甚至,尹世平在外打工被拖欠了800块工资,让余秀华去拦老板的车讨薪。

理由是:“你是残疾人,他不敢撞你”。

一件件小事堆积起来,让身处这段暴力冷漠婚姻中的余秀华,丧尽了尊严。

于是,她想要证明自己有独立养活自己的能力,和丈夫离婚。

她一个人来到温州一家残疾人工厂打工。

但老板嫌她干活太慢,手脚不灵活,把她解雇了。

她还曾手中拿着一个空碗站在人潮汹涌的大街上乞讨。

想学着“前辈”的样子,在人来人往的街头,一个头接一个头地,磕下去。

但强烈的自尊心让她怎么也跪不下去向行人要钱。

无奈,她回到了家里。

出走失败,抗争也落了空。

残缺的身体,将余秀华的灵魂,牢牢束缚在这段婚姻里。

诗成了她这段干瘪灰暗人生的唯一出口。

她写毫无尊严的婚姻里的屈辱、写她绝望的挣扎与失败的抗争。

“他喜欢跳舞的女人/喜欢看她们的屁股摇来摇去/他说,她们会叫床,声音好听/不像我一声不吭/还总是蒙着脸。”

“他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

更写她无处宣泄的、蓬勃的爱欲。

有人统计她诗里“爱”出现高达140多次。

董卿问,爱情为什么是她书写最多的主题。

她回答:“缺什么补什么。”

那些从血泪里凝结出来的诗句,迸发出了直击人心的力量。

《诗刊》编辑刘年如此评价:

“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中一样醒目。

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

诗歌不仅成了她情绪的出口,还成了打捞她的稻草。

余秀华火了。

她的诗集销量惊人,也为她带来了不菲的版税。

而收到第一笔版税,余秀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离婚!

但没想到,这却成了她被口诛笔伐的由头。

没有人理解她。

网友纷纷骂她,忘恩负义,狼心狗肺......余秀华被打成了「女版陈世美」。

尹世平也恶言拒绝。

“作为残疾人,我同情你,现在你出名了,你反过来不要我了?

如果你敢离,我就搞臭你!”

父亲让她“忍辱负重”。

“出了名,就闹着要和丈夫离婚”,会被人说闲话,是家丑。

母亲指责她“心硬”。

在母亲眼里,写诗、会赚钱不算什么,把家庭经营好才是一个女人值得骄傲的地方。

最讽刺的是,去法院离婚,法官也劝她不要离婚。

大家都觉得,一个残疾人要离婚,简直不可思议。

铺天盖地的指责她不在意,但至亲的不理解还是压得余秀华,几近窒息。

她只能用一种异常决绝的姿态去对抗,

“我一定要离婚,我要为自己活着!”

她的“决绝”,像一种压抑过久而爆发的反抗,她要反抗人们的偏见,反抗世俗的枷锁,反抗曾经的自己。

最终,余秀华用十五万稿费,说服尹世平和自己离婚。

可直到领了离婚证,尹世平还是想不明白,自己娶了20年的媳妇为什么要如此决绝地跟他离婚。

这正是余秀华认为这段婚姻最可悲之处:

“离完婚你还是没感觉。”

二十年的婚姻里,她从未真正经历过「切肤之爱」、「灵魂之爱」。

相反,余秀华感受最强烈的,只有憎恨和反感。

这对她的伤害是最大的,也是她人生中最大的创伤。

“张牙舞爪的真实”

余秀华当然是勇敢的。

有人称赞她,敢于冲破婚姻的桎梏。

但对余秀华来说,这跟“勇气”无关。

“男人都把你搞死了,你不突破等着吃屎啊。”

这是一场赤裸裸的自救。

嵌套在她身上的命运,迫使她必须寻找更多的生活选择。

前半生是对抗婚姻。

如今,她又要用后半生来对抗质疑。

她的对抗,放在当下的语境下,多少显得有些“惊世骇俗”。

作为一个女人,她总是在谈“性”。

传统认知里,余秀华似乎是不配谈“性”的。

但偏偏,余秀华的诗里,从不隐藏自己蓬勃的欲望。

她日常的话语里,也遍布着情欲的影子。

如果你问她最近在读什么书,她会告诉你:

《金瓶梅》《男人的裸体》……

对着天空,她说,「一只鸟露着屁股飞了过去」;

在直播间里,她对网友说,「你们点赞一百万,我就生个孩子给你们看」......

在“谈性色变”的社会,她的发言无疑像一把利刃。

划过去就是刺痛无数人的血痕,于是她被封“荡妇诗人”,被批判“恬不知耻”“用下半身写作”“写荡妇体”......

面对外界的审判,余秀华反而迸发出十足的“爆发力”。

她不仅自封“荡妇”“超级女流氓”“世界最优秀的情妇”。

还宣称,对写“小黄诗”毫无悔意,且还要不停写下去。

“我愿意站在所有人的唾沫里维持我原始的欲望和贞洁。”

在社交平台被骂“死残废”,她就怼回去,「性残废」。

总之,只要网友对她的质疑和谩骂不停止,她的战斗就不会停歇。

作为一个残疾人,她又总是在谈“爱”。

“爱”似乎是世界上比“性”更奢侈的东西。

但对余秀华而言——

前者是她有勇气去确认爱情的钥匙;

后者是她用爱情来验证自我存在的密码。

她说,“爱是我心灵的唯一残疾”。

她比大部分“正常人”都勇敢。

她始终不掩饰自己对爱的渴望,也始终在寻求爱。

即便那意味着,她时不时就要陷入“爱而不得”的痛苦。

离婚后的余秀华,有过一段长达6年的暗恋。

虽然那段暗恋,最终以她被冷暴力“拒绝”草草收场。

她甚至去参加相亲,对方是80后,赞美她诗写得好,但聊起天来,三言两语就被她吓跑了。

导演范俭说:

“爱而不得,是她故事的核心。”

“爱而不得”,比婚姻的枷锁更令人痛苦。

因为她不知道该去埋怨谁,最后只能恨自己,恨自己的丑陋和残疾。

于是,她陷入自我放逐,不写诗也不看书,趴在床上刷视频。

实在闷得慌,她就开一场直播,和陌生的网友聊聊天。

她每天不要命地酗酒,一次喝两斤白酒,喝到不醒人事。

甚至,她想要自杀,“日子过得没意思,活不下去了”。

离婚后的余秀华,依旧没有过上“成功”的人生。

但这显然不是“失败”的人生。

她生猛地谈性,也爱而不得。

她过上了由自己做主的、真实又鲜活的生活。

“我就是爱本身”

如今,“爱而不得”这个难题,余秀华似乎有了答案。

余秀华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摇摇晃晃地走进“爱”里。

对她而言,与杨槠策这场婚恋,其实是一场意外。

两人相识于去年冬天,当时余秀华仍在为情所苦。

那天,她喝多以后,在直播间抱怨酗酒胃疼,杨槠策便寄了些自家的蜂蜜。

而真正打动余秀华的,是他的那份虔诚。

杨槠策知道她深陷痛苦,就一步步走了6个小时,从武当山脚下走到山顶,只许了一个心愿:

希望余秀华幸福!

前所未有的“被爱感”,让余秀华重新“活”过来,勇敢接受这份爱。

她说:“一个46岁的女人,还有什么意外不能接受?”

于是,今年情人节,她高调宣布:“像爱护公共财产一样爱护男朋友。”

在这段关系里,余秀华不再是被恩赐,而是那个掌握主动权的人。

她送他一百九十九朵玫瑰。

她“嫖”了他。

余秀华说,“第一次,我有了恋爱的体验。”

他推她荡秋千,陪她压马路,帮她收拾房间、植物...像所有恋爱中的男人那样宠她。

她会像热恋中的女孩一样撒娇:“宝宝,我要喝水水~”

导演范俭对《人物》形容,“现在的余秀华像一个少女”。

她的诗也不一样了。

在写给杨槠策的诗里,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爱与被爱,像极了情窦初开的少女。

“我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在他用力爱我的时候,不停地喊:杨槠策,加油!”

但,如果你以为余秀华是个“恋爱脑”,那就错了。

她投入爱的分量,清醒且克制:轻轻地。

“我轻轻地爱着你,轻地如同舍生忘死。”

对于这份爱情,余秀华没想那么多,更看重的是当下。

在《人物》采访里,她说:

“我可能不太理智,但是我也没有那么傻。我是觉得他真的对我好,我愿意陪他走一程。”

因为余秀华深知,任何关系的本质就是有所图。

“男人贪图女人的美貌,女人贪图男人的钱财。”

“我不怕他图我什么,我有东西让他图。”

所以,她毫不恐惧爱情的结局如何。

“我已经想好了:要花五万块钱买冥币,蹲他家门口一直烧。”

甚至,她有时会盼望结局。

“我希望他忘记我,影响自己写作、看书和痛苦。我还是想一个人生活,想喝酒就喝酒。”

这也是她的变化。

从前,余秀华总是偏执地想通过爱情证明自己的存在。

如今,余秀华在爱面前的自卑消失了,“我就是爱本身”。

今年46岁生日那天,她这样形容自己:

“九流诗人,一个超级女流氓,一个叛经离道者,一个到了黄河还要游过去的人。”

看,46岁的余秀华,实现了叛经离道的梦。

她的所思所想,皆跳出了世俗的条条框框。

她以自己身体,书写了一部「血泪交织」的身体主权奋斗史。

她自由了,她还要解救一批女孩们。

就像她说的:

“我写诗不是为了追求女性的解放,我是追求我个人的解放。

一个人能够解放自己,就等于解救了一批人。”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婚恋关系中的不安全感从何而来?心理学文章婚恋关系中的不安全感从何而来? 题图来自“123RF图片库” 文:曹淑芹 丨 壹心理专栏作家 不安全感的本质是——恐惧。相信我们都有一个人走夜路或者独自一个人外出的经历,每当这个时候我们会觉得周围的环境很不安全(好像自己随时会遭遇危险),这种不安全的感觉事实上就是内心的恐惧被唤起。而在亲密关系中,一个无法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300260/
2.不影响家庭的婚外恋关系?走近“午间情人”一族(图)但是“午间情人”和其他婚外情、包二奶、一夜情等这些现象都没有本质区别的,都是不道德的。我个人就不会包二奶、一夜情,但是可能会有“午间情人”,因为他们本质一样,但程度不同。就比如我会去吸烟,但是不会去吸毒,程度不同嘛。 但是我不会刻意去找这个“午间情人”。这种东西搞久了肯定会对家庭有影响的。如果https://www.qingdaonews.com/content/2005-02/22/content_4322039.htm
3.家庭系统排列揭示婚外恋的本质.doc文档介绍:该【家庭系统排列揭示婚外恋的本质 】是由【读书百遍】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家庭系统排列揭示婚外恋的本质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https://m.taodocs.com/p-985422075.html
4.心理学与生活的论文(精选15篇)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就是心理关系,其属于人们之间心理距离的一个真实反映。研究表明,人在集体中深受欢迎的个性品质,与心理健康的标准保持一致。相反在集体中受到排斥的个性品质,也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悖。由此可见,人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与他人相处融洽和谐,其人际关系就好。同时,https://bylw.yjbys.com/qitaleilunwen/110425.html
5.“亲密关系”的本质是什么?爱,也是一种能力,也需要技巧。通过《亲密关系》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一种理性的角度来看待“亲密关系”,希望这些理论会对当我们处在亲密关系时有所帮助。 这本书最重要的一条主线,即“亲密关系”的本质是一种“社会交换”,双方都在权衡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从而决定是不是要继续这段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亲密关系一点https://www.jianshu.com/p/379b3371b5d3
6.男女关系的本质,就是这5个价值的交换(转自网络,姑且一看)在动物世界中,雄性动物对繁衍后代有着执念;因为生儿育女意味着生命的延续,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 在恋爱时,他或许不会在意女性的生育价值;但考虑结婚时,他往往优先选择生育价值更高的人。 男女关系的本质,依旧离不开“价值互换”;自身价值越高的人,在婚恋市场里总是更有优势,更有竞争力的。https://www.meipian.cn/56exxvy8
7.婚恋观教育: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通用6篇)婚恋观教育: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培养高尚婚恋情操 教育目的:通过教育,使全体官兵正确认识树立正确婚恋观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保持军人本色、正确处理婚姻恋爱关系的思想道德基础,确保官兵思想健康、文明、稳定。授课要点: 一、培养高尚的婚恋道德 二、陶冶高尚的婚恋情操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aa1kb11.html
8.焦点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重要一万倍!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就像一个又一个轮回。这么说好像人生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子关系决定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就是佛教说的业力。我们的人生的终点在哪里?当我们有愿力去自我认识的时候,无论你过去的业力起点在哪里,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可以自我认识,自我认识http://www.northnews.cn/p/1533482
9.商标权客体“联系说”之证成客体与权利本质的关系体现于:法律为实现主体的特定利益,特予以了主体对客体的“法律之上力”,并从反面课以相对人以义务,以确保特定利益的实现。[4]以物权为例,物权是“直接支配一定之物,而享受利益之排他的权利”,“一定之物”作为直接支配的对象,即构成物权的客体;而物权人在物上享受的利益(特定利益)与对物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50856
10.中国当代新型恋爱关系白皮书其他白皮书主要研究与探讨了现阶段中国年轻人的多种恋爱关系/模式,并且针对区别于传统恋爱的新型恋爱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当代年轻人的婚恋价值观的深度解读,探寻恋爱内核变化的真正原因,并洞察年轻人对婚恋关系的选择与态度。 目录 报告摘要 1 新型恋爱关系溯源 https://report.iresearch.cn/report/202211/4110.shtml
11.林心雨:黑格尔精神哲学视域下的婚姻伦理思想探析伦理本质是单一物和普遍物统一。单一物回归普遍物,回归伦理,才能克服抽象性,在伦理中实现自由,成就自我。因此,伦理实体具有把单一物统摄为统一的整体、“整个的个体”的能力。伦理实体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实体之间构成精神性、实体性、现实性的伦理关系。达到伦理即达到自由,自由既是伦理实体存在的合理性根据,又是其https://www.douban.com/note/827345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