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人数再创新低!专家建议大学加强婚恋教育高校大学生性教育性知识

11月初,民政部官网公布的《2024年3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474.7万对,同比减少94.3万对。

其中,第三季度结婚登记131.7万对,同比减少44.5万对。这也是多年来首次单季度结婚人数跌破140万对,上次最接近该数据还是2020年的第一季度,受客观因素影响,该季度登记了155.7万对。

从历年趋势来看,我国结婚人数从2013年开始连续下跌,从当年的1346.93万对跌到2022年的683.50万对,10年间减少了近一半。2023年登记了768.21对,迎来回升。而今年前三季度结婚人数(474.5万对)已经低于2022年的544.5万对。2023年的止跌回暖或许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类的传统伦理逐渐让位于“自我价值”和“个体自由”的现代观念。适婚人群,特别是青年男女对于恋爱和婚姻的看法越来越多样化,近10年结婚数量锐减或许就是体现。

婚姻关联着生育,在当前人口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如何让更多青年男女“擦出爱的火花”,重拾“结婚生子”的夙愿,成为迫切的社会问题。

有专家撰文表示,高校应当成为婚恋教育的主阵地。

01

高校也要“保媒拉纤”?

很难想象,大学生谈恋爱还需要外界(高校)的鼓励和支持?

正是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正是最纯真的校园岁月,正是内心感情最激荡澎湃之际。大学男女相互倾慕,互生情愫,相爱相依似乎是自然而然的。

大学不仅承载了科学知识传递的任务,更有完善大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的重要工作。鉴于此,该文作者认为,高校要充分发挥婚恋教育的桥头堡和主阵地的作用,通过开设婚恋教育课程的方式,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婚恋教育的责任。

不少高校其实已经开设了婚恋主题课程,包括:

华东师范大学的《婚姻与爱情》,旨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婚姻观,学习“恋爱的艺术”。课程覆盖从追求异性到“经营”婚姻的整个过程,包括爱情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郑州师范学院的《爱情心理学》,通过游戏和实践环节,教学生如何谈恋爱,包括撒娇、告白、拒绝等技巧。同时,课程还涉及心理学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恋爱中的心理问题;

天津大学的《恋爱学理论与实践》,由该校学生社团“鹊桥会”打造,主讲教师包括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校外情感专家等;

此外,武汉大学、南京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均有类似课程。

该课程的授课教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喻丰教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能想到学生关心(婚恋问题),但没有想到会如此火爆。

2020年,《中国青年报》分析了180所高校1702份学生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只有35.33%的学生表示自己学校开设了婚恋课。而在上过婚恋课的群体中,超九成认为“有用”,超两成认为“非常有用”。

《高校要发挥婚恋教育主阵地作用》一文作者调研发现,82%的大学生反映其所在的学校没有开设婚恋课;仅有2.51%的大学生上过婚恋课;65.99%的大学生希望所在高校开设婚恋课。

这些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于婚恋教育的需求比较旺盛。结合社会背景和国家政策,高校应当考虑将婚恋教育纳入本校的课程体系,而对于课程具体形式和讲授内容则需深入思索。

02

性教育,接踵而至

“性”“爱”同行,不必讳言。

对于多数人,恋爱后发生性关系是水到渠成的正常行为。然而,处于性成熟阶段的青年学生,对于性风险的防范意识相对薄弱,容易发生高危性行为。

根据《羊城晚报》11月26日报道,我国每年约有3000例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的案例,平均每天有8名学生“中招”。其中,性传播,已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

广东药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江洪波老师接受采访时表示,广东省大学生艾滋病哨点2016至2021年数据显示,18到21岁是大学生发生首次性行为的年龄段,并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广东药科大学与珠海市疾控中心曾调查过6所高校近1800名有性经历的学生。结果显示,22%的学生发生初次性行为时不到18岁,而首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仅为73.9%。江洪波解释,“首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有助于今后选择稳定、可靠的性伴侣,形成安全的性伴侣关系。”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在孩子面前羞于谈“性”,总认为“大了,自然就懂了”。加之中小学缺乏性教育专业师资,重视程度也不足等,种种原因导致了已经成熟的大学生只具备“不够成熟的”性知识。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玫玫统计发现,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在内的数十所高校开设有性教育课,但总体数量少,课程内容也相对单一、薄弱。张玫玫表示,有些学校的性教育课偏重生理解剖和医学等专业知识,“实际上,性教育的内容很丰富,包括心理、审美、社会、安全等多个方面,对于较单一的课程内容,很多学生反映‘不解渴’。”

麦可思曾于2018年通过问卷形式,收集了近3000名在校大学生对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性教育的看法。结果显示,超两成大学生认为自己对性知识“缺乏了解”,超九成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大学接受性知识教育,而“选修课/必修课”“专题讲座、科普宣传活动”是大学生最愿意学习性知识的途径。其中,女生更希望了解“性侵犯和性犯罪防范”等内容。

彼时受访学生如今多已离开校园,而高校性教育还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湖北某高校《爱情社会学》和《爱情、婚姻与家庭》两门课程的教师表示,相比20年前的大学生,如今“00后”的婚恋态度和选择都有了较大改变,现在的年轻人相比10年前似乎更加焦虑。

主要参考文献:

[1]民政部网站.

[2]杨华磊,李双双:高校要发挥婚恋教育主阵地作用.中国人口报公众号.20241202.

[3]恋爱课教什么?大学生感觉如何,又期待什么?.光明网.20240422.

[4]平均每天有8名学生“中招”性教育与安全意识亟待强化.羊城晚报客户端.20241126.

1.文首注明“转载于麦可思研究”。

回复“月收入”,可获取2023届本科、高职月收入TOP30专业名单。

回复“本科就业满意度”或“高职就业满意度”,分别获取2023届本科或高职就业满意度较高专业TOP30名单。

THE END
1.社科文献2022年3月书讯新书发布本书最后,作者针对1990年代女性婚恋叙事局限性问题,提出了重建两性关系伦理的一些设想。 社交媒体中的婚姻与个体 程萍 著 2022年3月/89.00元 内容简介 婚外性是个传统问题,从绝对意义上来说,自从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建立以来,婚外性就未曾断绝过。转型期以来,在中国社会宏观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中国人的https://xianxiao.ssap.com.cn/readfirst/5666.html
2.百合佳缘:引领婚恋文明,共筑和谐社会在现代社会,婚恋文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和家庭的和谐,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百合佳缘,作为中国婚恋服务行业的领军品牌,一直致力于推动婚恋文明的建设,倡导健康、平等、尊重的婚恋新风尚。 婚恋文明是指在婚恋关系中,人们遵循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强调恋爱自由、婚姻平等、性别尊重以及情感真挚等价值观https://hea.china.com/article/20240605/062024_1530370.html
3.大学生婚恋观社会调查报告(精选6篇)3、当代青年的恋爱关系比较脆弱 当代青年人特别是在校大学生谈恋爱一般不考虑经济、地位、职业、家庭等社会性问题,浪漫色彩浓厚,表现为恋爱率高,巩固率低,能发展到缔结婚姻关系的寥寥无几,大多数均落得个“毕业季即分手季”的无情命运。 考虑到婚恋问题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我采访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从中发现:随着https://www.360wenmi.com/f/filek6o1d36g.html
4.婚恋报告(范例10篇)西方观不仅仅在结婚方式上有很大的影响,在家庭模式上亦如此。中国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最大。现如今有10.48%的选择丁克家庭(Double income no kids),由此可见西方婚恋观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之大。 四、对策和建议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小环境。社会是个大环境,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https://www.liuxue86.com/a/5006655.html
5.当代青年婚恋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婚恋观与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青年的婚恋观直接关系到青年自身与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婚姻家庭的稳定性。让青年人“安身、安家、安心”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动力。单身青年的婚恋交友状况,分析交友意向,掌握交友诉求,以期有效服务青年,留住青年人才,助力发展。一、当前单身青年基本情况我们https://www.wm114.cn/wen/242/483889.html
6.婚姻家庭法论文通用12篇[1]巫昌祯,夏吟兰主编.《中国婚姻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 第5篇 论文摘要:“婚姻家庭法”是研究有关婚姻家庭的法律制度、法律关系和与此相关的法律现象的科学。而夫妻财产制度是“婚姻家庭法”立法的重心之一,尤其是夫妻财产与社会经济等相关因素又紧密相连,因此需要对夫妻财产制进一步研究,使其https://ysyj.xueshu.com/haowen/68089.html
7.正视现代婚恋观,目前社会的婚恋观当前社会的婚恋观念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婚姻被视为传统的家庭和社会基础,人们普遍追求稳定、长久的婚姻关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观念改变,现代婚姻观念逐渐从传统向多元倾斜。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幸福感,婚姻被赋予更多的实质意义,不再只是一种传统的义务和责任。 http://www.aichao521.com/hunl/9189.html
8.浅析“闪婚”现象/王芳通过对他们的“闪婚”行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社会的一些文化观念和社会状况,也能认识到他们的婚恋观念及行为对个人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其关键因素取决于城市化和文化变迁。同时也造成了80后婚姻生活的不和谐,影响到他们个人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闪婚”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因此有必要对此加以关注和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9967
9.我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8成人认可婚前性行为第三,“啃老”、弃老现象突出,亲情纽带松弛,家庭关系中普遍以儿孙为轴心。(作者完颜华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调查链接 1.调查目的:了解和考察在社会转型和外在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消极社会现象的影响下我国公民的家庭道德观现状。 2.调查工具:本调查采用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编制的《2005-https://tv.sohu.com/20080411/n256241954.shtml
10.2024年中国婚恋社交服务行业消费者分析:年轻一代婚姻观念改变,25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婚恋社交服务中女性消费者占比较高,达64.9%;年龄段集中为25-35岁,占67.4%,与结婚登记年龄分布重合度较高;中高收入群体范围逐步扩大,月收入多集中在5001-10000元,占比43.3%,其次是10001-15000元、5000元及以下,分别占29.3%、15.1%。 https://www.iimedia.cn/c1020/101640.html
11.中国人的婚恋观12篇(全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婚恋观的发展变迁 摘要:婚姻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变化最复杂最富革命性的行为。对于婚恋观发展变迁问题的深入研究是现代人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这将对人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择偶标准,结缘方式,婚恋年龄,离婚率,恐婚族。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pgffjal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