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告诉你:中国人越来越在意门当户对了?

这些年,许多大学应届生可能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意思是在考研、考编或考公成功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高校外或体制外的对象分手。

这句话乍一听很离谱,却被许多人奉为真理。

甚至还出现了一套标准作业流程:“上岸前先磨剑,上岸后果断挥剑”,迟疑一秒就输了。

上岸是要进封神榜、位列仙班了吗?为什么就要斩断情缘呢?

上岸第一剑,为什么要斩意中人

如今,想知道年轻人对所谓的“上岸”有多渴望和焦虑,方法很简单,打开几个B站视频,你可能就会看到满屏都是祈祷上岸的弹幕。

在这种情况下,对一般人而言,上岸并非易事。许多一起备考的情侣要想一起上岸更是难上加难。

而上了岸的一方之所以要提分手,最主要的原因是双方的条件不再匹配了。

有人认为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都是离不开现实的。上岸之后,自己的社会地位就发生了变化。如此一来,选择分手去找更好的人就是一种理性选择,也有利于一起抵御未来生活的风险。

这就像《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写的那样:

世俗的好处,安全感,和谐和幸福,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

甚至有人更夸张地把考上研究生、进入体制内当做光耀家族的大事,觉得自己上岸成功,就成为了父母眼里的“大孝子”,哪怕想继续和对象在一起,自己的家人都可能不同意。

此外,也有人上岸后分手是因为双方的观念不合。典型的一种案例是成功考上的一方会认为自己更有进取心,而另一方则一直在原地踏步,甚至懒散惰怠,不愿意努力改善生活。

而对于“上岸后分手”这种行为,网友们可以说是吵得不可开交。

我们统计了抖音关于“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的7836条讨论,发现有约四成的人对此表示支持或理解。

另外有近六成人对此嗤之以鼻,把这种行为比作是陈世美进京赶考后抛弃原配,自私又功利。更有人觉得上岸不是上天,把学历和编制看得那么重,本身说明了一种目光狭隘:

体制内和体制外没有生殖隔离,谢谢。

婚恋关系里,普遍存在“身份歧视”

让我们暂且将“斩意中人”是对是错放在一边。在大家的激烈讨论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这种行为背后其实是一套公式,等式的两边是情侣双方的条件,而上岸则会造成等式的失衡。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考公、考编或者考研成功后就能“高人一等”,就可以在婚恋市场上拥有更大的选择权呢?

这要从社会的客观现象说起。

许多研究都显示,婚恋关系追求“门当户对”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人们总是更容易找到和自己条件相当的对象。

从受教育水平来看,中国人的婚恋关系的确有着“学历歧视”。

一项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等数据的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的教育同类婚现象经历了从多到少,再从少到多的过程[3]。

所谓教育同类婚指的是夫妻双方学历基本相当的婚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中国人的婚姻不再那么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教育同类婚的比例反而增加了[3]。

从1949年到2015年,中国人的教育同类婚强度从0.81上升至1.52[3]。

研究者对此的解释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活成本的增加和社会的贫富分化。在此背景下,婚姻双方会更加看重未来配偶的社会经济地位潜力,由此教育在婚姻匹配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3]。

总体而言,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来看,已婚的受访者中,超过一半的婚姻都在学历上“门当户对”,占比和十年前基本一样[4]。

其中,随着女性整体学历的不断提高,高学历女生匹配低学历男生的婚姻占比不断增加[4]。

此外,在职业、收入上追求匹配的婚姻的比例比起十多年前有所降低,但还是都在30%以上。

2014至2018年的调查中,有42%的婚姻,双方职业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当。相比起来,收入匹配的婚姻少一些,只占约三分之一。而超过一半的婚姻中,女性收入比男性要低[4]。

在体制内,许多有编制的人也爱找同样有编制的对象。

一项研究调查了中国某个县城近3000名体制内(包括机关单位、医院、学校等)的女性,发现她们普遍想选择比自己更优秀的体制内男性结婚[5]。

在一些小城市或县城里,甚至有体制内外不通婚的说法,男公务员和女老师在媒婆口中是站在“相亲鄙视链”云端的人。

如此看来,尽管学历、编制不会通过婚姻传播,但确实算得上相亲市场中的“硬通货”。

门当户对的生活,就更好吗

很多人的婚恋都是门当户对的,但这样的生活就一定更好吗?

北京大学有研究发现,门当户对或高攀的婚姻能否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和自身的经济条件还是有很大关系的[6]。

对所有男性和城市女性而言,这样的婚姻并不会明显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

而对于农村女性而言,能和一个家庭背景比自己好的人结婚,则可以显著改善生活。

具体到生活的各个面向,门当户对带来的结果其实有好有坏。

比如厦门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门当户对的婚姻可以让两个人更加满意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会被收入太低的对象“拖累”,但不会因此更满意婚姻[7]。

甚至,有基于“中国综合调查”的研究表明,职业、单位类型上的匹配会恶化人们婚后的幸福感,主要原因是基于功利主义的观念找匹配的对象,没有感受到亲密关系本身的美好[8]。

还有一个“残酷”的现实是,那些上了岸就要换对象的人,最终也不一定就能“鲤鱼跃龙门”,找到和自己职业、教育相当或更好的伴侣。

一项复旦大学学者的研究显示,我们能找到什么条件的结婚对象,有时也受到家庭条件的影响[9]。

那些家庭出身一般的人,哪怕通过考编等方式向上流动到更好的职业,也比较难向上婚配[9]。

而家庭出身好的人,哪怕自己工作不如意,也更容易在家庭的影响下向上婚配,弥补自身职业带来的弱势[9]。

这可以解释社会中的很多现象。

像有人上岸后,和条件不如自己的对象分手,去找所谓的条件更好的人。但他们还是容易在婚恋市场中被认为是凤凰男或捞女,相对较难实现婚姻上的向上流动。

所以,哪怕有人想上岸后“斩意中人”,也要想想自己恋爱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用利益交换爱情,可能最后会同时失去利益和爱情。

而对于被分手的人而言,“被斩”也是一件好事,总比进入社会、双方生活有了更多交集后,再被一脚踢开来得幸运得多。

参考文献:

[1]新东方.(2023).2024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

[3]石磊.(2019).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婚姻匹配的变迁.人口研究,43(6),90-104.

[4]许琪.(2022).教育性别差异逆转与中国夫妇地位匹配模式的变迁.青年研究(05),1-13+94.

[5]欧阳静,&马海鹏.(2019).县域体制内的“剩女”——基于中部D县的调查.中国青年研究,(10),77-82.

[6]雷晓燕,许文健,&赵耀辉.(2015).高攀的婚姻更令人满意吗婚姻匹配模式及其长远影响.经济学(季刊),1,31-50.

[8]李后建.(2013).门当户对的婚姻会更幸福吗——基于婚姻匹配结构与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人口与发展,(2),56-65.

[9]李家兴.(2020).家庭背景、职业流动与婚姻匹配.社会发展研究(01),160-180+245.

THE END
1.社科文献2022年3月书讯新书发布本书最后,作者针对1990年代女性婚恋叙事局限性问题,提出了重建两性关系伦理的一些设想。 社交媒体中的婚姻与个体 程萍 著 2022年3月/89.00元 内容简介 婚外性是个传统问题,从绝对意义上来说,自从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建立以来,婚外性就未曾断绝过。转型期以来,在中国社会宏观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中国人的https://xianxiao.ssap.com.cn/readfirst/5666.html
2.百合佳缘:引领婚恋文明,共筑和谐社会在现代社会,婚恋文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和家庭的和谐,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百合佳缘,作为中国婚恋服务行业的领军品牌,一直致力于推动婚恋文明的建设,倡导健康、平等、尊重的婚恋新风尚。 婚恋文明是指在婚恋关系中,人们遵循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强调恋爱自由、婚姻平等、性别尊重以及情感真挚等价值观https://hea.china.com/article/20240605/062024_1530370.html
3.大学生婚恋观社会调查报告(精选6篇)3、当代青年的恋爱关系比较脆弱 当代青年人特别是在校大学生谈恋爱一般不考虑经济、地位、职业、家庭等社会性问题,浪漫色彩浓厚,表现为恋爱率高,巩固率低,能发展到缔结婚姻关系的寥寥无几,大多数均落得个“毕业季即分手季”的无情命运。 考虑到婚恋问题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我采访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从中发现:随着https://www.360wenmi.com/f/filek6o1d36g.html
4.婚恋报告(范例10篇)西方观不仅仅在结婚方式上有很大的影响,在家庭模式上亦如此。中国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最大。现如今有10.48%的选择丁克家庭(Double income no kids),由此可见西方婚恋观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之大。 四、对策和建议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小环境。社会是个大环境,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https://www.liuxue86.com/a/5006655.html
5.当代青年婚恋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婚恋观与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青年的婚恋观直接关系到青年自身与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婚姻家庭的稳定性。让青年人“安身、安家、安心”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动力。单身青年的婚恋交友状况,分析交友意向,掌握交友诉求,以期有效服务青年,留住青年人才,助力发展。一、当前单身青年基本情况我们https://www.wm114.cn/wen/242/483889.html
6.婚姻家庭法论文通用12篇[1]巫昌祯,夏吟兰主编.《中国婚姻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 第5篇 论文摘要:“婚姻家庭法”是研究有关婚姻家庭的法律制度、法律关系和与此相关的法律现象的科学。而夫妻财产制度是“婚姻家庭法”立法的重心之一,尤其是夫妻财产与社会经济等相关因素又紧密相连,因此需要对夫妻财产制进一步研究,使其https://ysyj.xueshu.com/haowen/68089.html
7.正视现代婚恋观,目前社会的婚恋观当前社会的婚恋观念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婚姻被视为传统的家庭和社会基础,人们普遍追求稳定、长久的婚姻关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观念改变,现代婚姻观念逐渐从传统向多元倾斜。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幸福感,婚姻被赋予更多的实质意义,不再只是一种传统的义务和责任。 http://www.aichao521.com/hunl/9189.html
8.浅析“闪婚”现象/王芳通过对他们的“闪婚”行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社会的一些文化观念和社会状况,也能认识到他们的婚恋观念及行为对个人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其关键因素取决于城市化和文化变迁。同时也造成了80后婚姻生活的不和谐,影响到他们个人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闪婚”在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因此有必要对此加以关注和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9967
9.我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8成人认可婚前性行为第三,“啃老”、弃老现象突出,亲情纽带松弛,家庭关系中普遍以儿孙为轴心。(作者完颜华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调查链接 1.调查目的:了解和考察在社会转型和外在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消极社会现象的影响下我国公民的家庭道德观现状。 2.调查工具:本调查采用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编制的《2005-https://tv.sohu.com/20080411/n256241954.shtml
10.2024年中国婚恋社交服务行业消费者分析:年轻一代婚姻观念改变,25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婚恋社交服务中女性消费者占比较高,达64.9%;年龄段集中为25-35岁,占67.4%,与结婚登记年龄分布重合度较高;中高收入群体范围逐步扩大,月收入多集中在5001-10000元,占比43.3%,其次是10001-15000元、5000元及以下,分别占29.3%、15.1%。 https://www.iimedia.cn/c1020/101640.html
11.中国人的婚恋观12篇(全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婚恋观的发展变迁 摘要:婚姻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变化最复杂最富革命性的行为。对于婚恋观发展变迁问题的深入研究是现代人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这将对人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择偶标准,结缘方式,婚恋年龄,离婚率,恐婚族。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pgffjal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