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曾经对“护城河“之一的”网络效应“进行了讨论。最近我阅读了戴维埃文斯和理查德施马兰奇所著的《连接:多边平台经济学》(下简称《连接》)后,我对互联网公司的壁垒、潜在价值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我们先来看一下《连接》主要讨论的问题,以及作者对于这些问题的观点:
一、多边平台(中间人)是一种怎样的商业模式?
多边平台并不是互联网的新事物,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新平台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旧东西,具有先驱性的是现在信息和通信技术,技术使得平台加速发展:媒人变成了婚恋网站,集市变成了电商平台,电报局转账变成了移动支付。新技术包括:芯片、互联网(物理网络)、万维网(虚拟网络)、(移动)宽带通信、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云。他们降低了多边平台的创新成本,提高了创新速度,扩大了平台上各参与方的连接范围,产生了互联网服务商和操作系统等基础性多边平台的发展,后者又支持着其他多边平台的发展。在作者看来,由于技术发展,多边平台没有最终的结局。
二、多边平台是如何才能成功?
在多边平台里,一方参与者数量增加(或减少)后,会提高(或减少)平台对于另一方参与者的价值,即存在间接网络效应。多边平台必须每个类型用户数量都足够,达到关键规模,才能点燃引擎,产生持续正的网络效应,实现自我强化。在平台达到关键规模前,需要先解决蛋鸡相生难题。外卖平台的价值产生于餐馆和消费者的交易,平台提供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包括外卖小哥)帮助双方实现价值。平台上的餐馆越多,搜索效率越高,消费者就越愿意使用平台;平台上的消费者越多,也会招揽越多的餐馆与加入平台。那么,平台是首先招揽餐馆还是招揽消费者?如何才能在一方不足够多时让另一方先加入,这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难题。
一个企业很少有能力自给自足,不可能在企业内部提供一切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多边平台一般位于包含企业,政府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的,更为广阔的生态系统之内。企业要决定在内部做什么,想要依靠生态系统内的合作伙伴提供什么。企业要做出选择,选择成为一个单边平台(对客户体验有更多控制),还是成为一个多边平台(放弃一部分对生态系统内其他成员的控制力)。当然企业也可以既做单边,也做多边。例如:腾讯大部分收入来自自己研发向用户提供的多款游戏,同时允许第三方游戏开发者使用它的系统,向其用户提供游戏。
书中以技术引发的三波实体零售店关门潮为例,指出当一个相对传统的旧平台面对一种更好的业务解决方式,一种截然不同的定价模式,以及更强大的网络效应时,是很难去抵御新平台的。这三波分别源自于固定宽带服务商的扩张、移动宽带服务商和具有复杂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覆盖范围的扩大、网络世界和实体世界的一体化。购物中心本身就是一个多边平台,它们搭建了百货、餐饮、影院与消费者连接的平台。但网络效应出现反转时,客流量的下降和商店的关门都让购物中心陷入恶性循环。
《连接》是一本关于多边平台这种商业模式的入门手册,书中对经济学原理的讨论言简意赅,对平台企业的案例讲解生动有趣,对我理解互联网企业有所启发。在互联网公司研究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内容还很多。
一、如何评估互联网公司的价值?
我们评估这家公司的价值需要预测收入和成本,进而预测利润和现金流。因为每家的商业模式各不相同,每家可能同时拥有多个不同的业务,收入和成本与用户数并非线性关系,业务之间相互影响,所以预测整体利润变得很有难度。经济学家指出互联网公司的特点是其拥有网络效应,包括直接网络效应(梅特卡夫效应)和间接网络效应(平台效应),同时还保留了其他行业里常见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效应。
二、壁垒还是规模更重要?
《连接》这本书用了大量篇幅来讨论如何达到关键规模,但规模并没有壁垒重要。
如果一个互联网先驱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了其他互联网企业的流量入口或者成为底层操作系统,这就占据了互联网的一个中心节点。节点的中心化高效率地提升网络的协同,中心化的形成意味着中心具有了控制连接节点的能力。当一个新物种出现的时候,中心节点可以抄袭同类产品压制新物种,如果压制不了,可以利用中心节点巨大的流量优势对新物种进行赋能,吸引新物种与中心结盟,通过提供流量入口换股权的方式化敌为友。这样流量入口就成为了更多内容平台围绕的中心,协同效应的飞轮就开始加速,变现能力提高,逐步筑起了护城河。
三、如何看待互联网公司在二级市场的投资机会?
互联网公司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引发投资者的无限想象。这些想象反映在二级市场上的结果是当前世界上十大市值公司中涉及互联网的企业超过了一半。人们用各种效应和复杂的理论去解释这些公司市值的合理性,但我们要穿越迷雾,深入细节,洞察本质才能识别风险和预见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