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朴宋史传文言文翻译

李朴李潜长子,字先之,江西省兴国县迳口(今埠头乡风冈村)人。

宋代理学家。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进士第。

调临江军司法参军,移西京(洛阳)国子监教授,为大理学家伊川程颐所器重。移虔州(赣州)教授,因直言隆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而被停职。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对朴说:“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回答说:“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纯礼泣下。

右司谏陈荐朴,有旨召对,李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

失今不救,必至不可胜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

权奸蔡京恶其鲠直,复为虔州教授。后任肇庆府四会县令,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事,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书等职。

钦宗即位后,改任著作郎,半年内五次升迁,至国子祭酒(最高教育行政长官),因病未到职。高宗即位后,改任秘书监,诏书未至而去世,享年65岁,追赠为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著有《章贡集》20卷。

是著名诗人,《千家诗》中辑有其诗作。其生平载《宋史·李朴传》。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

登绍圣元年进士第,调临江军司法参军,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

以尝言隆祐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

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曰:“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曰:“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

纯礼泣下。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

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

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祐学术。

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立额买扑,破田畴,发墟墓,厚赂乃已,朴至,请罢之。

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

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赠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

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曰:“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竢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

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曰:“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

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宋史·卷三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六·李朴传原文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

注释1、推鞫:亦作“推鞠”。审问。

《隋书·裴蕴传》:“蕴知上意,遣张行本奏威罪恶,帝付蕴推鞫之,乃处其死。”唐陆贽《商量处置窦参事体状》:“若不付外推鞠,则恐难定罪名。”

宋司马光《论皇城司巡察亲事官札子》:“有百姓杀人,私用钱物休和,事下开封府推鞫,皆无事实。”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累絏多人,辗转推鞫,始有一人吐实。”

2、危言:耸人听闻的言论。宋无名氏《道山清话》:“绛欲以危言中伤大臣,事既无根,徒摇众听。”

明张居正《上六部禀帖》:“且巧为诋说,捏造危言,遂为纂修所影藉。”3、泰然:安然。

形容心情安定。《庄子·庚桑楚》“宇泰定者,发乎天光”晋郭象注:“夫德宇泰然而定,则其所发者天光耳,非人耀。”

唐权德舆《丙寅岁苦贫戏题》诗:“中忆裴子野,泰然倾薄糜。”《云笈七签》卷六四:“心既泰然,不寿何待。”

清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实由于食贫居贱之有素;汔可小康,即处之泰然,不复求多也。”4、追官勒停:指追回官衔,勒令停职。

《宋史·理宗纪一》:“李全之叛,淮东提刑司检法吴澄等出泰州城谒贼,各追官勒停。”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二》:“熙宁三年敕:‘今后官员失入死罪,一人追官勒停,二人除名,三人除名编管。

’”《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降了三个圣旨:第一开封府问官追官勒停。”5、待罪:古代官吏任职的谦称,意谓不胜其职而将获罪。

旧时官吏常怕因失职而获罪,便以待罪为自己供职的谦词。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汉司马迁《史记·季布传》:“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当时季布任河东守。)

”宋范仲淹《滕君墓志铭》:“予时待罪***,尝力辩之。”清孔尚任《桃花扇·归山》:“老夫待罪锦衣,多历年所,门户党援,何代无之?”6、玉音:原系尊称帝王的言语。

《尚书大传》卷四:“皆莫不磬折玉音、金声、玉色。”汉司马相如《长门赋》:“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

宋苏森《后序》:“孝宗皇帝玉音问曰:‘子由之文平淡而深造于理,《栾城集》天下无善本,朕欲刊之。’”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癸未,(上)临雍讲学,玉音朗朗。”

后用以对别人言辞的敬称。三国魏曹植《七启》:“将敬涤耳,以听玉音。”

唐元稹《酬孝甫见赠》诗之十:“开坼新诗展大璆,明珠炫转玉音浮。”宋杨亿《送刘秀州》诗:“骑置迢迢阻玉音,左鱼江海遂初心。”

7、召对: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宋苏辙《谢除中书舍人又表》:“一封朝奏,夕闻召对之音;众***攻,终致南迁之患。”

明高启《西清对雨》诗:“坐咏西清暇,君王召对稀。”《儿女英雄传》第40回:“及至他得了讲官,大考起来,渐次升到国子监祭酒,便累蒙召对。”

8、政体:为政的要领。汉荀悦《申鉴·政体》:“承天惟允,正身惟常,任贤惟固,恤民惟勤,明制惟典,立业惟敦,是谓政体也。”

唐吴兢《贞观政要·论政体》:“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一》:“若将六部案牍中有关于政体者一一録出,修为一书,则累朝之事更无遗漏矣。”

9、圆方:谓随物赋形,或方或圆。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李衡,字彦平,江都人。高祖昭素仕至侍御史。衡幼善博诵,为文操笔立就。登进士第,授吴江主簿。有部使者怙势作威,侵刻下民,衡不忍以敲扑迎合,投劾于府,拂衣而归。后知溧阳县,专以诚意化民,民莫不敬。夏秋二税,以期日榜县门,乡无府吏迹,而输送先他邑办。因任历四年,狱户未尝系一重囚。隆兴二年,金犯淮堧,人相惊曰:“寇深矣!”官沿江者多送其孥,衡独自浙右移家入县,民心大安。盗猬起旁境,而溧阳靖晏自如。帅汪澈、转运使韩元吉等列上治状,诏进一秩,寻召入为监察御史。历司封郎中、枢密院检详,出知温、婺、台三州,惟婺尝莅其治。加直秘阁,而衡引年乞身,恳恳不休,上累却其奏,除秘阁修撰致仕。上思其朴忠,旋召落致仕,除侍御史,以老固辞,不获命。差同知贡举。会外戚张说以节度使掌兵柄,衡力疏其事,谓“不当以母后肺腑为人择官”,廷争移时。改除起居郎,衡曰:“与其进而负于君,孰若退而合于道。”章五上,请老愈力,上知不可夺,仍以秘撰致仕。时给事中莫济不书敕,翰林周必大不草制,右正言王希吕亦与衡相继论奏,同时去国,士为《四贤诗》以纪之。衡后定居昆山,结茅别墅,杖屦徜徉,左右惟二苍头,聚书逾万卷,号曰“乐庵”,卒,年七十九。

翻译:

原文

李至,字言几,真定人。母张氏,尝梦八仙人自天降,授字图使吞之,及寤,犹若有物在胸中,未几,生至。七岁而孤,鞠于飞龙使李知审家。幼沉静好学,能属文。及长,辞华典赡。举进士,释褐将作监丞,通判鄂州。

雍熙初,加给事中。时议亲征范阳,至上疏以为:“兵者凶器,战者危事,用之之道,必务万全。幽州为敌右臂,王师所向,彼必拒张,攻城数万,兵食倍之。今日边庾未充,况范阳之傍,坦无陵阜,去山既远,取石尤难。金汤之坚,必资机石,傥有未备,愿且缮完。畜威养锐,观衅以伐谋,更纵弥年,亦未为晚。必若圣心独断,在于必行,则京师天下之本,陛下恭守宗庙,不离京国,示敌人以闲暇,慰亿兆之仰望,策之上也。大名,河朔之咽喉,或暂驻銮辂,扬言自将,以壮军威,策之中也。若乃远提师旅,亲抵边陲,北有契丹之虞,南有中原之虑,则曳裾之恳切,断鞅之狂愚,臣虽不肖,耻在二贤后也。”至以目疾累表求解机政,授礼部侍郎,进秩吏部。

会建秘阁,命兼秘书监。至每与李昉、王化基等观书阁下,上必遣使赐宴,且命三馆学士皆与焉。上尝临幸秘阁,出草书《千字文》为赐。至道初,真宗初正储位,以至与李沆并兼宾客,诏太子事以师傅礼。真宗每见必先拜,至等上表,不敢当礼。诏答曰:“朕旁稽古训,肇建承华,用选端良,资于辅导。藉卿宿望,委以护调,盖将勖以谦冲,故乃异其礼数。勿饰当仁之让,副予知子之心。”至等相率谢。太宗谓曰:“太子贤明仁孝,国本固矣。卿等可尽心规诲,若动皆由礼,则宜赞助,事有未当,必须力言。”(节选自《宋史·李至传》)

译文

恰逢(朝廷要)建立秘阁,让李至兼任秘书监。李至每当与李昉、王化基等在秘阁中看书,皇上必定派遣使臣赏赐宴席,并且命令三馆学士都来参加。皇上曾到秘阁,拿出草书《千字文》作为赏赐。至道初年,真宗刚被立为太子,(皇上)让李至与李沆一同兼任太子宾客,下诏让太子以师傅的礼节对待他们。真宗每次面见必定首先下拜,李至等人上表,不敢承受这样的礼节。皇上下诏回答说:“我博考古训,创建承华殿,择选端正善良的人来辅佐太子。凭借你们的德行名望,委托你们来***辅佐(护调:***辅佐)他,是想要用谦和虚心的品质来勉励他,因此才在礼节上(和以前)有所不同。你们要当仁不让,这才与我器重你们的心意相符。”李至等人一同谢恩。太宗对他们说:“太子贤明仁孝,国家的根基(才能)稳固。你们应该全心全意规劝教诲他,如果他的举动都符合礼制,就应当好好帮助(赞助:帮助;支持。赞,帮助。不是“赞成”的意思)他,如果他行事有不恰当之处,你们必须尽力进言。”

李衡,字彦平,江都人。

高祖昭素仕至侍御史。衡幼善博诵,为文操笔立就。

登进士第,授吴江主簿。有部使者怙势作威,侵刻下民,衡不忍以敲扑迎合,投劾于府,拂衣而归。

后知溧阳县,专以诚意化民,民莫不敬。夏秋二税,以期日榜县门,乡无府吏迹,而输送先他邑办。

因任历四年,狱户未尝系一重囚。隆兴二年,金犯淮堧,人相惊曰:“寇深矣!”官沿江者多送其孥,衡独自浙右移家入县,民心大安。

盗猬起旁境,而溧阳靖晏自如。帅汪澈、转运使韩元吉等列上治状,诏进一秩,寻召入为监察御史。

历司封郎中、枢密院检详,出知温、婺、台三州,惟婺尝莅其治。加直秘阁,而衡引年乞身,恳恳不休,上累却其奏,除秘阁修撰致仕。

上思其仆忠,旋召落致仕,除侍御史,以老固辞,不获命。差同知贡举。

会外戚张说以节度使掌兵柄,衡力疏其事,谓“不当以母后肺腑为人择官”,廷争移时。改除起居郎,衡曰:“与其进而负于君,孰若退而合于道。”

章五上,请老愈力,上知不可夺,仍以秘撰致仕。时给事中莫济不书敕,翰林周必大不草制,右正言王希吕亦与衡相继论奏,同时去国,士为《四贤诗》以纪之。

衡后定居昆山,结茅别墅,杖屦徜徉,左右惟二苍头,聚书逾万卷,号曰“乐庵”,卒,年七十九。衡自宣和间入辟雍,同舍有赵孝孙者,洛人也,其父实师程颐,家学有源,劝衡读《论语》曰:“学非记诵辞章之谓,所以学圣贤也,不可有丝毫伪实处,方可以言学。”

衡心佩其训,虽博通群书而以《论语》为根本。临没,沐浴冠栉,翛然而逝。

周必大闻之曰:“世谓潜心释氏,乃能达死生,衡非逃儒入释者,而临终超然如此,殆几孔门所谓闻道者欤。”。

《宋史·寇准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宋史·寇准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寇准传》原文及翻译。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宋史?寇准传》

寇准年少的时候就英武豪迈,通晓《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十九岁的时候考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的时候,大多会到亭台处观察提问,年纪小的往往放弃不用,有人教寇准虚增自己的年纪,寇准回答说:“我刚刚被选拔上,怎么能够欺瞒君主呢?”后来考中,被授予大理评事,管理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到征收赋税徭役的时候,寇准从没有下发征收的文件,只是将乡里百姓的姓名写出来贴在县衙的门口,百姓没有敢超出规定期限的。多次提升到殿中丞,担任郓州通判。后被征召至学士院考核,被授予右正言,直史馆,担任三司度支推官,转任为盐铁判官。正赶上下诏召集百官议事,寇准努力陈说厉害,皇帝更加器重他。提拔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曾经在殿中议事,话语不和皇帝的意思,皇帝生气起身,寇准就拉着皇帝的衣服,让皇帝重新坐下,事情解决了才退下,皇上由此嘉奖他,说:“我得到寇准,就犹如唐太宗得到了魏徵啊。”

1.《南齐书·王僧虔列传(有删节)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l0题。

王僧虔,琅邪临沂人也。僧虔弱冠,弘厚,善隶书。

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唯迹逾子敬①,方当器雅过之。”除秘书郎,太子舍人。

退默少交接,与袁淑、谢庄善。转太子洗马。

兄僧绰,为太初所害,亲宾咸劝僧虔逃。僧虔涕泣曰:“吾兄奉国以忠贞,抚我以慈爱,今日之事,苦不见及耳。

若同归九泉,犹羽化也。”孝武初,出为武陵太守。

兄子俭于中途得病,僧虔为废寝食。同行客慰喻之。

僧虔曰:昔马援处儿侄之间一情不异,吾实怀其心,诚未异古。若此儿不救,便当回舟谢职,无复游宦之兴矣。”

徙为会稽太守。中书舍人阮佃夫家在会稽,请假东归。

客劝僧虔以佃夫要幸,宜加礼。接。

僧虔曰:“我立身有素,岂能曲意此辈。彼若见恶,当拂衣去耳。”

佃夫言于宋明帝,使御史中丞孙夐奏:“僧虔前莅吴兴,多有谬命,委州检削。”坐免官。

建元二年,进号左卫将军,固让不拜。改授左光禄大夫。

郡县狱相承有上汤杀囚,僧虔上疏言之曰:“汤本以救疾,而实行冤暴,或以肆忿。若罪必入重,自有正刑;若去恶宜疾,则应先启。

岂有死生大命,而潜制下邑。愚谓治下囚病,必先刺郡,求职司与医对共诊验;远县,家人省视,然后处理。

可使死者不恨,生者无怨。”上纳其言。

僧虔清简无所欲,不营财产,百姓安之。世祖即位,僧虔以风疾欲陈解,会迁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及授,僧虔谓兄子俭曰:“汝任重于朝,行当有八命之礼,我若复此授,则一门有二台司,实可畏惧。”乃固辞不拜,上优而许之。

客问僧虔固让之意,僧虔曰:“君子所忧无德,不忧无宠。吾荣位已过,所惭庸薄无以报国,岂容更受高爵,方贻官谤邪!”永明三年,薨。

《南齐书·王僧虔列传》(有删节)注①子敬:王献之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袁淑、谢庄善善:友好B.同行客慰喻之喻:明白C.若去恶宜疾疾:急速D.不营财产营:谋求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抚我以慈爱B.僧虔为废寝食名之以其能慎勿为妇死C.而实行冤暴D.汝任重于朝惑而不从师。不能容于远近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僧虔青年时,不仅性格宽容忠厚,而且书法很好,宋文帝对他写在素绢扇上的字给予了赞赏,称他的字超过了王献之。

B.王僧虔未听门客的劝告,反而说了阮佃夫不高兴的话,阮佃夫将此话告诉了皇帝,还派人上奏朝廷指责王僧虔,王僧虔因此被免了官。C.王僧虔做左光禄大夫时,针对郡县中监狱里用汤药杀害囚犯的情况,上表陈说,反对这种做法,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D.世祖即位时,王僧虔升迁担任了开府仪同三司等官职,但他认为一家叔侄两人都在朝廷做高官,实在让人担心,于是坚决辞去了官职。11.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我立身有素,岂能曲意此辈。彼若见恶,当拂衣去耳。

(5分)译文:(2)吾荣位已过,所惭庸薄无以报国,岂容更受高爵,方贻官谤邪!(5分)译文:参考答案:8.B(喻:开导)9.D(D项都是介词,分别解作“在”/“被”;A项“以”都是介词,均解作“用”;B项“为”都是介词,均解作“为了”;C项“而”都是转折连词,均解作“但是”)10.D(原文说王僧虔并未正式任职,所以不能说辞去了官职)11.(10分)(1)(5分)我立身处世一向有准则,怎么能违心地逢迎这类人。如果他厌恶我,当会拂袖而去罢了。

(大意正确计3分,落实“素”“见”各计1分)(2)(5分)我得到的荣耀和地位已超过(我的才能),所感到惭愧的是自己平庸浅薄,没有办法报效国家,怎么还能再接受更高的爵位,(这样)不是正好留给官场中的人指责吗?(大意正确计3分,落实“过”“贻”,各计1分)。

出处:《梁书·列传》

原文:王僧辩,字君才,右卫将军神念之子也。以天监中随父来奔。起家为湘东王国左常侍。王为丹阳尹,转府行参军。王出守会稽,兼中兵参军事。王为荆州,仍除

中兵,在限内。时武宁郡反,王命僧辩讨平之。迁贞威将军、武宁太守。寻迁振远将军、广平太守。秩满,还为王府中录事,参军如故。王被征为护军,僧辩兼府司

马。王为江州,仍除云骑将军司马,守湓城。俄监安陆郡,无几而还。寻为新蔡太守,犹带司马,将军如故。王除荆州,为贞毅将军府谘议参军事,赐食千人,代柳

仲礼为竟陵太守,改号雄信将军。属侯景反,王命僧辩假节,总督舟师一万,兼粮馈赴援。才至京都。

翻译:王僧辩字君才,是右卫将军王神念的儿子。天监年间王僧辩随同父亲一起来归附。从家中征召出来任湘东王国左常侍。湘束王任丹阳尹,王僧辩转任府行参军。湘束王出任会稽太守,王僧辩兼中兵参军事。湘束王任荆州刺史,王僧辩仍然任中兵参军事,在机要职位上。当时武宁郡反叛,湘东王命王僧辩讨伐平定叛乱。王僧辩迁任贞威将军、武宁太守。不久又迁任振远将军、广平太守。任职期满,王僧辩回到湘束王府任王府中录事,参军之职不变。湘东王被征召进京任护军,王僧辩兼任府司马。湘东王任江州刺史,王僧辩接着就被授任云骑将军司马,湓城太守。不久他迁任监安陆郡,没有多久就回王府。不久他又任新蔡太守,仍然兼任司马之职,将军之号不变。湘束王被授任荆州太守,王僧辩为贞毅将军府谘议参军事,赐食千人,代柳仲礼为竟陵太守,改称号为雄信将军。正遇上侯景反叛,湘东王命王僧辩假节,总督一万水军,带着粮食给养赴援京城。王僧辩到都城。

译文萧德言是雍州长安人,是(已故)齐朝尚书、左仆射萧思话的玄孙。

原本是兰陵县人,陈朝灭亡后,(全家)迁到关中。他的祖父萧介,是梁朝的侍中、都官尚书。

他的父亲萧引,是陈朝的吏部侍郎。都在当时很有名望。

萧德言晚年尤其专心于学问,从白天到夜里,毫无休息倦怠的意思。每当想打开《五经》(阅读学习,一定要整饬衣服,沐浴更衣,端坐于前才可对书而读。

妻子和子女趁空闲时问他:“(您)整天像这样,不感到辛苦吗?”萧德言说:“尊敬先圣的言论学说,难道能怕这样(麻烦)吗!”当时高宗做晋王,下诏命萧德言讲授经业。等到(高宗)升任太子,(萧德言)仍然兼任侍读。

不久因为年老,请求退职,太宗不答应。又给他写信说:朕遍观前代之事,详览儒林之士,达到颜渊、闵子骞的才能的人,不能长寿;(达到)子游(言偃)、子夏(卜商)的德行的人,学问又有所不及。

只有您幼年及修成高尚的人品,很早就获得美誉。闭门苦读,囊括了《六经》典籍;勤苦攻读,包罗了百家学说。

自从隋朝末年社会动乱以来,学校不再闻名,儒道学说跌至低谷,《诗》《书》典籍被扔弃。回顾古代的典籍,常常因此而伤怀。

每用伤怀。近年以来,天下无事,朕正想建立礼乐制度,偃武修文。

您年龄已老,文教工作要靠谁(来做呢)!朕希望您还才德正盛,高卧即能使高尚的风气振兴,使济南的伏生,重生在今日;使“关西的孔子”杨震,依然能在当今显扬盛名。(如此)美好的声名和威望,多么美好啊!想到您已经疲惫衰老,如何还能有什么话可说呢!有什么可说的呢!不久赐爵封为阳县侯。

贞观十七年,被授予秘书少监之职。两宫的礼遇和赏赐非常丰厚。

贞观二十三年,多次上书请求辞职归养,得到批准。唐高宗继位,因为老师的恩情,加封银青光禄大夫。

永徽五年,逝世于家中,享年97岁。高宗为此停止上朝,追赠太常卿。

著有文集三十卷。原文萧德言,雍州长安人,齐尚书左仆射思话玄孙也。

本兰陵人,陈亡,徙关中。祖介,梁侍中、都官尚书。

父引,陈吏部侍郎。并有名于时。

德言博涉经史,尤精《春秋左氏传》,好属文。贞观中,除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

德言晚年尤笃志于学,自昼达夜,略无休倦。每欲开《五经》,必束带盥濯,危坐对之。

妻子候间请曰:“终日如是,无乃劳乎?”德言曰:“敬先圣之言,岂惮如此!”时高宗为晋王,诏德言授经讲业。及升春宫,仍兼侍读。

寻以年老,请致仕,太宗不许。又遗之书曰:朕历观前代,详览儒林,至于颜、闵之才,不终其寿;游、夏之德,不逮其学。

惟卿幼挺珪璋,早标美誉。下帷闭户,包括《六经》;映雪聚萤,牢笼百氏。

自隋季版荡,阇序无闻,儒道坠泥涂,《诗》《书》填坑穽。眷言坟典,每用伤怀。

顷年已来,天下无事,方欲建礼作乐,偃武修文。卿年齿已衰,教将何恃!所冀才德犹茂,卧振高风,使济南伏生,重在于兹日;关西孔子,故显于当今。

令问令望,何其美也!念卿疲朽,何以可言!寻赐爵封阳县侯。十七年,拜秘书少监。

两宫礼赐甚厚。二十三年,累表请致仕,许之。

高宗嗣位,以师傅恩,加银青光禄大夫。永徽五年,卒于家,年九十七。

高宗为之辍朝,赠太常卿。文集三十卷。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本文选自后晋·刘昫等人编著的《旧唐书·萧德言传》,讲述了文学家萧德言的经历。《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明宗即位时,加兵部侍郎,迁端明殿学士。

长兴三年,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唐废帝入立,迁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唐书》(南宋之后称为《旧唐书》)。

刘昫风度仪容优美,和他的哥哥刘暄、弟弟刘皞,都以好学闻名于燕、蓟一带。后来,刘昫的哥哥刘暄被仇家杀死,刘昫于是避难到沧州。

唐庄宗即位,拜任刘昫为太常博士,任命为翰林学士。唐明宗时,多次升迁至兵部侍郎任职。

唐明宗素来看重刘昫而喜爱他的风韵,升任端明殿学士。长兴三年,拜为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以获得这些为荣耀。

唐庄宗即位,拜昫太常博士,以为翰林学士,明宗时,累迁兵部侍郎居职。明宗素重昫而爱其风韵,迁端明殿学士。

长兴三年,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昫诣中兴殿门谢,是日大祠不坐,句入谢端明殿。昫自端明殿学士拜相,当时以此为荣。

废帝入立,迁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

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

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旁边盘子里盛着药丸,那铜佛伸手像是要拿东西的样子。来买药的,先要向铜佛祈祷,然手双手捧着药盘靠近铜佛。如果病可治,盘中药丸就会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治好,盘中药丸就不动。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

后有人在和尚住宿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白和尚盘千里的药丸一定有一半混有铁屑,有一半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一层金(以掩人耳目)。经过检验,确实是这样,那和尚骗人的花招也就败露了。

扩展资料

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驻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河间游僧

《河间游僧》是清代学者纪昀所创作的一篇散文,散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河间的游僧在市集中用骗人的手段卖药的故事。

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河北沧县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他资质聪慧,博闻强记,贯通群籍,旁征百家,有出口成对之才。并常以利齿伶牙和贪官斗智斗勇,固有“铁齿铜牙”之美称。

梁书王志传

王志家族世代居住在建康禁中里马蕃巷,从他父亲僧虔以来,家风崇尚宽仁厚道,王志尤其淳厚。他担任官职期间,没有因过错而追究弹劾过人。门客曾经偷了他的车卖掉了,王志知道却不追问,像当初那样对待盗车人。与他交往的客人,他专门掩饰他们的过错而称颂他们的优点。他的兄弟儿子侄子都淳厚诚实谦和,因此,当时的人称誉马蕃巷诸王为德行高尚的人。

原文: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

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

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

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

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

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武帝受命,以佐命功,改封永修县公,位丹阳尹、护军将军。

武帝不豫,给班剑二十人。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

徐羡之等谋废立,讽道济入朝,告以将废庐陵王义真,道济屡陈不可,竟不纳。将废帝夜,道济入领军府就谢晦宿,晦悚息不得眠。

道济寝便睡熟,晦以此服之。文帝即位,给鼓吹一部,进封武陵郡公。

固辞进封。道济素与王弘善,时被遇方深,道济弥相结附,每构羡之等,弘亦雅仗之。

上将诛徐羡之等,召道济欲使西讨。王华曰:“不可。”

上曰:“道济从人者也,曩非创谋,抚而使之,必将无虑。”道济至之明日,上诛羡之、亮。

既而使道济与中领军到彦之前驱西伐,上问策于道济。对曰:“臣昔与谢晦同从北征,入关十策,晦有其九。

才略明练,殆难与敌;然未尝孤军决胜,戎事恐非其长。臣悉晦智,晦悉臣勇。

今奉王命外讨,必未阵而禽。”时晦本谓道济与羡之同诛,忽闻来上,遂不战自溃。

事平,迁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元嘉八年,到彦之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

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

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

及旦,魏军谓资粮有馀,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

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周边。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

还进位司空,镇寻阳。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

时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马仲达也。”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

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

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鹪鸟集船悲鸣。

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太子舍人混、征北主簿承伯、秘书郎中尊等八人并诛。时人歌曰:“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

道济死日,建邺地震白毛生。又诛司空参军薛肜、高进之,并道济心腹也。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

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文帝问殷景仁曰:“谁可继道济?”答曰:“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帝曰:“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

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韶字令孙,以平桓玄功封巴丘县侯。从征广固,率所领先登,位琅邪内史。

从讨卢循,以功更封宜阳县侯,拜江州刺史,以罪免。韶嗜酒贪横,所莅无政绩,上嘉其合门从义,道济又有大功,故特见宠授。

卒。子臻字系宗,位员外郎,臻子珪。

珪字伯玉,位沅南令。元徽中,王僧虔为吏部尚书,以珪为征北板行参军。

珪诉僧虔求禄不得,与僧虔书曰:“仆一门虽谢文通,乃忝武达。群从姑叔,三媾帝姻,而令子侄饿死,遂不荷润。

蝉腹龟肠,为日已久。饥彪能吓,人遽与肉,饿驎不噬,谁为落毛。

虽复孤微,百世国士,姻媾位宦,亦不后物。尚书同堂姊为江夏王妃,檀珪同堂姑为南谯王妃;尚书伯为江州,檀珪祖亦为江州。

仆于尚书人地本悬,至于婚宦皆不殊绝。今通塞虽异,犹忝气类,尚书何事为尔见苦。”

僧虔报书曰:“吾与足下素无怨憾,何以相苦?直是意有左右耳。”乃用为安成郡丞。

祗字恭叔,与兄韶弟道济俱参义举,封西昌县侯,历位广陵相。义熙十年,亡命司马国璠兄弟自北徐州界潜得过淮,因天阴暗,夜率百许人缘广陵城入,叫唤直上听事。

祗被射伤股,语左右曰:“贼乘暗得入,欲掩我不备,但打五鼓惧之,晓必走矣。”贼闻鼓鸣,直谓为晓,乃奔散,追杀百馀人。

宋国初建,为领军。祗性矜豪,乐在外放恣,不愿内职,不得志,发疾不自疗,其年卒于广陵。

諡曰威侯。传嗣至齐受禅,国除。

论曰:自晋网不纲,主威莫树,乱基王室,毒被江左。宋武一朝创业,事属横流,改易紊章,归于平道。

以建武、永平之风,变太元、隆安之俗,此盖文宣公之为乎。其配飨清庙,岂徒然也?若夫怙才骄物,公旦其犹病诸,而以刘祥居之,斯亡亦为幸焉。

秀之行己有道,可谓位无虚授。当徐、傅二公跪承顾托,若使死而可再,固当赴蹈为期。

及至处权定机,当震主之地,甫欲攘抑后祸,御蔽身灾,使桐宫有卒迫之痛,淮王非中雾之疾,若。

THE END
1.吉安府志:卷1至卷8铁溪又一百一十里至罗坑达泰和兴国交界北一十里为黄冈桥又一百四十单为北坑岭达吉水新淦之区而南四十里至永喙坑达泰和西北八十里至平山达安福跻陵连花厅乡二袭西乡二十都上西乡十山都东西广九十里南北裹一百零酬里东至永新县城一百里分界工五里东南至永新县界二十里东北至安福县城体百四十五里分界八十里西至湖南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09414&remap=gb
2.赣南日报数字报例如,从时空跨度来说,《人文赣县》将赣县管辖时期平固县(今兴国)、赣州城(今章贡区河套老城区)的重要历史文化事象纳入采写范围,更好地照顾到赣县历史文化的连续性和统一性。而把诸多历史文化事件按11个时(朝)代分段编目的方法,不仅使赣县人文历史内涵显得格外丰满,也使赣县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 https://szb.gnrbs.cn/html/2024-10/21/content_95768_179087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