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是江西省“南大门”,地处赣粤闽湘四省交界地区,历来是江南政治经济战略要地,也是古代丝绸之路陆海互联主要通道。赣州国土总面积5904.48万亩(3.94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本底优越,整体开发强度较低。近年来,赣州抢抓苏区振兴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向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准确把握赣州市情,科学研判机遇挑战,推动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规划范围和期限
本规划范围涵盖赣州市行政辖区,分为市域、市辖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赣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3个区、2个县级市、13个县,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
市辖区:章贡区、南康区和赣县区行政辖区范围,国土面积
5323.84平方公里,包含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赣州蓉江新区两个功能区。
规划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自然资源现状
区位条件优越。赣州是江西省“南大门”,“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是“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的战略要地,是江西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设区市。
地形地貌多样。赣州东有武夷山脉,西有罗霄山脉,南有九连山脉衔接中东部雩山山脉,以丘陵、低山为主形成周高中低、南高北低地势。
森林覆盖率高。赣州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位居全省设区市之首,森林资源总量仍在持续增长。
生物多样性富集。赣州森林植被繁茂、水热条件充沛、地理环境优越。森林、草地、湿地自然云集形成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汇聚了326种陆生野生动物和3000多种高等植物,是华东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河流水系发达。赣州是长江水系赣江和珠江水系东江、北江的源头,境内河流众多,千余条支流汇成上犹江、章水、梅江、琴江、绵江、湘江、濂江、平江、桃江9条较大支流。
矿产资源丰富。赣州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美誉,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稀土和萤石矿产资源产业基地。
发展机遇
国家政策帮扶,苏区振兴迎来新局面。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继2012年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后,2021年出台了《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迎来新的重大战略机遇。
区域协同升级,融湾发展迈向新格局。“一带一路”“双循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在赣州发挥叠加效应。省委、省政府支持赣州市打造江西省对接融入大湾区桥头堡,融湾发展由产业转移承接迈向融入湾区协同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示范引领全省对接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枢纽地位提升,对外开放注入新动能。赣州作为京津冀—粤港澳(京港)主轴和厦蓉通道交汇点,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正在
加速提升,为赣州加快构建内外并举、全域统筹、量质双高的大开放格局注入新的发展动能。赣州市同时拥有国际陆港、国际机场、公路口岸,正由内陆腹地转变为开放前沿,加快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内外循环先行支点。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把赣州建设成为工业强市、开放高地、创业之州、区域中心、文化名城。
2025年目标: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更加优化,“三区三线”得到严格落实。区域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江西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取得更大实效,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更加凸显,中心城区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实质进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乡村振兴全面推进,重要发展指标保持全国、全省前列。
2035年目标:农业、生态、城镇三类空间相得益彰,生态文明建设达到全国领先水平,高标准建成美丽中国“赣州样板”。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I型大城市,城镇化率达70-72%。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较为协调,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总体格局基本建立。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形成红色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兴旺、居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新局面。
2050年目标: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改变,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达到国家一流水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国际知名的红色旅游城市、国家重要的创新研发城市、令人向往的幸福宜居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
能级跃升,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坚定不移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提升中心辐射能级,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科研创新中心、金融和消费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医疗康养中心,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体量、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力。积极推进上犹、信丰、于都、兴国融入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都市圈,促进交通网、产业链、政策链一体衔接、融通发展。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加强与粤港澳、长三角、北部湾城市群联系,加快建设航空、铁路等口岸,构建赣州“米字型”全国性铁路交通枢纽,打造空、铁-海“一站式”国际货运集散平台,高位推动赣粤运河规划建设,推动革命老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
落实县(市、区)级主体功能区划
衔接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三大基本功能分区、三大叠加功能区”主体功能区划体系,实施差异化发展管控措施和考核机制。其中城市化地区包括章贡区、南康区、赣县区,重点加强人口和经济集聚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统筹城镇空间发展与农业和生态空间保护;农产品主产区包括兴国县、宁都县、于都县、会昌县、信丰县,重点提高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生产水平,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保障能力;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石城县、瑞金市、上犹县、崇义县、大余县、龙南市、全南县、定南县、安远县、寻乌县,重点保护生态重要区域,对生态脆弱区域开展生态修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构建全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第二十八条构建“一核引领、两谷育田、三脉筑屏”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核引领”:以赣州中心城区“五区联动一体化”建设为引领,拉开中心城区框架,扩大中心城区规模,提升城市能级,带动城乡发展。
“两谷育田”:以兴国-赣康-信丰盆地连绵区、宁都-于都-瑞金盆地连绵区为主要空间依托,严格保护耕地,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生产。
“三脉筑屏”:以武夷山脉、九连山脉-雩山山脉和罗霄山脉为主体,以主要水系为脉络,构筑南方生态屏障,保障生态安全。
融入国家城市群,打造2小时区域协作圈
依托京港(赣深)和渝长厦国家高铁干线形成的“十字”型枢纽,加快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打通粤港澳大湾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大通道,打造2小时城市交通圈和城镇群,形成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走廊为支撑的网络空间格局。建设1日工作生活通勤圈,密切人流、货流与信息流,充分利用赣州位于三大城市群中间区位优势,发展会议会展、金融商务、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服务产业。
促进市域城镇区域协同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整合信丰、上犹、于都、兴国城市空间,培育赣州都市圈。构建五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协同区,即瑞兴于“3+2”经济振兴试验区、“三南”园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会寻安生态经济区、大上崇幸福产业示范区、信丰高质量发展示范先行区。
构建“四屏、三区、三源、多廊”生态安全格局
“四屏”即罗霄山脉、南岭-九连山脉、武夷山脉和雩山山脉四大山系屏障;“三区”即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森林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三源”即赣江发源地、东江发源地和北江发源地;“多廊”指上犹江、章水、梅江、琴水、绵江、湘江、濂江、平江、桃江等生态廊道。对重要生态空间优先保护、严格保护,稳固全市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一主两副、两轴三带”城镇空间结构
“一主两副”市域空间节点:构建以赣州市中心城区为主中心,瑞金、龙南为副中心,各县城区为节点的多点支撑体系。
“两轴三带”市域空间轴线:依托京港(赣深)、渝长厦交通干线形成市域主要空间发展轴。依托厦蓉、济广、寻全交通干线形成市域次要空间发展带。
推动交通强国建设,构建高效便捷交通圈
统筹推进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设施规划建设,推动革命老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构建赣州“123”出行交通圈(赣州都市区和周边设区市1小时、赣州各县市和周边中心城市2小时、全国性中心城市3小时可达)、“123”快货物流圈(赣州市1天、全国主要港口2天、“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3天送达),将赣州打造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形成以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航空和水运为支撑的全方位、立体化交通大通道。
打造区域性航空枢纽,建设航空口岸
构建以赣州黄金机场为中心、瑞金机场及其他通用机场为补充的多层次航空体系,形成“一干一支十通用”的航空布局,建成航空综合立体枢纽。
加快赣州黄金机场三期改扩建建设,至2035年旅客吞吐
量达到1350万人次(其中国际81万人次),飞行区等级提升至4E。推进赣州黄金机场国际航空口岸建设,加快设立与航空口岸配套的赣州空港综合保税区,逐步开通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和国际航线,打造区域枢纽机场。推进赣州黄金机场通用机坪建设,促进赣州黄金机场通用航空发展。
加快建成瑞金机场,远期按4D等级预留机场发展空间。加快建设宁都、石城、崇义、大余、信丰、安远、龙南、全南、定南、会昌等10处通用机场,加强应急航空、商务飞行、工农林业等低空运输功能。
构建铁路大通道,建设铁路枢纽中心
以京港(赣深)、厦蓉两个国家级综合交通走廊为核心,构建“两纵三横六联”铁路通道布局,建设区域性铁路枢纽,实现县县通铁路,远景实现县县通高铁。加快建成厦蓉通道,提升赣州与成渝城市群通道联系,推进赣州至厦门通道扩容提质。打通赣州与长三角、北部湾的通道,建成赣州“米字型”铁路枢纽中心。规划至2035年,铁路路网密度由168公里/万平方公里提高至377公里/万平方公里。
加快建设长赣高铁,沟通长株潭都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接海西经济区。推动赣广高铁、赣韶高铁前期规划研究,深度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控制预留并积极争取至重点城市高铁通道。实现高铁到达赣州都市区和周边设区市(吉安、龙岩、韶关、郴州等)1小时互达、与周边省会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南昌、厦门、广州、深圳和长沙等)2小时互达。
完善铁路网,建设以赣州国际陆港为中心的放射性货运通道,大力发展中欧、中亚国际铁路班列。加快建设瑞梅铁路,研究建设赣郴永兴、兴井、景鹰瑞铁路和赣韶铁路扩能,提升铁路货运能力。规划研究兴国—于都、安远—全南和崇义—大余市域铁路,适时启动建设,开通瑞兴于、三南、大上崇铁路班列。建设货运铁路及联络线联通赣州国际陆港、赣州水港,支撑中心城区北部产业园区发展,并积极发展多式联运。
完善城镇群高速网络,融入区域交通网络
加强对外通道连接,打通中心城区与各县(市)直达交通,加密县(市)之间的高速公路通道,进一步完善城镇群高速网络,形成“四纵五横一环十二联”高速公路网络,实现赣州与各个方向之间至少4条以上高速公路直接联通,1小时到达赣州都市区、2小时到达赣州各县(市)。规划至2035年,高速公路路网密度由3.96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至6.9公里/百平方公里。
加快建成遂大高速、大广高速吉安至南康段扩建工程,推进赣安寻高速、龙河高速扩容工程、寻全高速西延、樟兴高速、兴国—桂东高速等项目建设,预留中心城区高速公路绕城通道。
完善航运网络布局,优化水运港口布局
建设南北水运大通道,推进航道升级改造,赣江航道实现二级通航,连接长江水运大动脉。规划形成“一港五区”港口布局体系,赣州水运港口由赣县港区、章贡港区、于都港区、南康港区和信丰港区五个港区构成。完善码头、港口物流园等水运基础设施,建成赣州水港五云作业区综合枢纽码头二期工程。
开辟黄金水道,建设赣粤运河
按三级航道标准推进赣粤运河建设,往南融入珠江航运通道,往北融入长江航运通道,形成长江以南地区南部交通大动脉,打通水运出海通道,开辟内河水运发展新格局。
完善多元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保护赣州市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多元文化传承,促进
历史文化资源活化有效利用,构建“两核两廊,两带三区”的文化遗产保护空间框架。
两核:宋城文化遗产保护核心、瑞金红色文化保护核心;
两廊:上犹江-贡江遗产富集廊道、桃江-梅江遗产富集廊道;
两带:长征文化线路保护带、古道文化遗产保护带;
三区:客家文化片区(以龙南为核心)、阳明文化片区(以崇义为核心)、红色文化片区(以瑞金为核心)。
全域旅游发展目标
加快提升赣州文化和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海内外知名旅游景区、度假区,建设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将赣州打造成为全国红色旅游一线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康养旅游后花园、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打造“红色故都、客家摇篮、江南宋城、阳明圣地”四张名片。加强与周边地市联动开发,强化湘粤赣“红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
组团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
蓉江新区组团:定位为“城市核心,都会客厅”,至2035年规划人口规模50-55万人。I型大城市建设的主战场,商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投放主要区域,集中发展区域和市级总部经济、金融商务、数字经济、医疗健康、教育培训等新型服务业。
南康组团:定位为“赣粤产业合作区,内陆开放示范区”,至2035年规划人口规模60-65万人。赣粤产业合作区、内陆开放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章贡组团:定位为“现代服务高地,高新产业基地”,至2035年规划人口规模60-65万人。以公共服务和产业提升为主,建设区域性公共服务中心,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级,培育医药健康、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推进章贡高新区做大做强。
唐江组团:定位为“智能制造基地,双创活力新城”,至2035年规划人口规模20-25万人。建设新能源科技产业基地,依托格力小镇重点发展智能家居产业,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
业教育、创业孵化功能。
西城区组团:定位为“高端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至2035年规划人口规模45-50万人。先进制造业的主平台、科技创新发展的引领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突出工业主体定位,用足用好工业空间。完善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区级文化、体育、医疗设施。
空铁新区组团:定位为“区域交通枢纽,生产服务核心”,至2035年规划人口规模15-20万人。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工业服务中心和会展商务中心。
三江口组团: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城,稀金科学新城”,至2035年规划人口规模30-35万人。保护历史城区的城池格局,对河套老城实施城市更新再赋能。依托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建设全球创新示范区、面向未来的企业总部。
赣县组团:定位为“产业创新区,生态客家城”,至2035年规划人口规模25-30万人。梅林单元引领赣州高新区新发展,服务科学创新,重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补充完善和城市重点界面品质提升。稀金谷单元为中国稀金谷产业核心平台,强化与赣江科创单元联系。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提高机场运能。加快赣州黄金机场三期改扩建及国际航空口岸建设。
优化客货运铁路枢纽。新建赣州北站,预留赣州南站客运功能,形成以赣州西站、赣州站为主,赣州北站、赣州南站、赣县北站为辅的“二主三辅”的铁路客运枢纽体系。建设货运铁路,设置唐江站、赣州经开区站、五云站,形成以赣州国际陆港站为主,赣州东站、赣州南站、赣县站、唐江站、赣州经开区站、五云站为辅的“一主六辅”铁路货运枢纽体系。
优化公路客运枢纽。市级客运枢纽为凤岗汽车客运站、赣州汽车客运站;区级客运枢纽为赣州北汽车客运站、梅林汽车客运站、潭口汽车客运站、南康汽车客运站。
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
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建立“市级—组团级—街道级”三级商业中心配置体系,形成“两主、九副、多中心”的商业网点空间结构。规划设置章江城市商业中心和蓉江城市商业中心2个市级商业中心;设置9个组团级商业中心,分别为南门口-文清路
商业副中心、水西商业副中心、赣州经开区商业副中心、高铁西站商业副中心、蓉江之星商业副中心、潭口商业副中心、南康区商业副中心、科技城-唐江商业副中心、赣县区商业副中心。每个街道(镇)设置不少于1个街道级商业中心。
完善住房供应体系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健全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安居型商品房)等多层次、多样化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实现“住有宜居”“住有优居”。鼓励商品住房供应产品多样化发展,支持住房改善和品质提升,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丰富城镇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促进保障对象覆盖城镇常住人口。至2035年,规划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5平方米。
公交优先,倡导低碳绿色出行
规划以轨道交通为公交主要模式。规划4-5条地铁制式轨道线路,总里程153公里,实现组团间高效率客流运转,轨道交通站点800米覆盖率达到30%。轨道交通走廊按60米控制,规划轨道交通场段(含车辆段、停车场)6处。
大力发展地面常规公交,加快公交“五区一体化”发展。至2035年,常规公交线路密度不小于3.0公里/平方公里,常规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0%。
逐步完善顺畅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结合轨道交通站点或公交站点,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形成便捷的交通衔接和换乘。加大城市慢行通道建设,提升慢行通道便捷与安全。至2035年,步行出行比例达到25%,自行车交通出行比例达到15%。
构建高效城市道路网络
规划建设“四横六纵”快速路网,加快城市快速路建设,提升五区直达交通联系,并与高速公路及对外交通枢纽衔接。完善主干路系统,加快跨区主干路通道建设,实现相邻组团多通道联系。落实“小街区、密路网”理念,打通断头路、构建城市微循环系统。
教育设施
发挥赣州教育职能的优势基础,持续优化教育设施体系,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保障教育设施用地在规划中的特殊地位,各类建设不得侵占教育用地。
推进高等院校建设。将中心城区打造为区域高教高地,充分保障现有高校办学空间,预留拓展空间。争取再创设综合类大学、理工科大学,促进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在赣州联合办学。加强学校教学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完善和提升高校区配套设施,激发区域活力。
大力发展职业(技工)教育。增设家居、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纺织服装等高职、中职学校和技工院校,构建适应产业发展的现代职业(技工)教育体系。高标准推进职教园区建设,在唐江、空铁新区、南康、蓉江新区、赣县等组团规划职教用地。鼓励存量土地挖潜,利用闲置的厂房、医院、学校、商业设施等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后发展职业教育。
完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改善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进赣州特教学校迁建工程建设。加强各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各区建设不少于1所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