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隶属江西省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市东部。东邻瑞金市、会昌县,南连会昌县、安远县。西接赣县区,北毗兴国县、宁都县,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2021年,于都县户籍总人口111.77万人,七普全县常住人口90.54万人。截至2021年底,于都县下辖9个镇、14个乡。
于都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以北有雩山而得名。1957年6月1日起,因字生僻,改“雩都”为“于都”。于都素有"六县之母(宁都、安远、瑞金、石城、会昌、寻乌六县)"和"闽、粤、湘三省往来冲"之称。
于都县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共赣南省委,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中央苏区最后一块根据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起源地、长征精神的发源地、中央苏区全红县之一和苏区精神的形成地之一,诞生了16位共和国将军。
于都县行政区划图
2.目标愿景
发展愿景:人文魅力旅游名城、活力时尚智造之都。
总体目标:国家长征文化传承创新引领区、全国纺织服装智能制造示范区、全国优质富硒产品供应集群区、全国乡村振兴先行先试样板区、全国县级体育融合发展标杆区。
阶段目标:到2035年,区域协调大开放大发展格局基本构建,城乡融合一体化加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赣闽粤边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全国闻名红色旅游名城影响力显著提升,赣州市都市区重要增长极,力争迈入江西省县区第一梯队。
开发保护战略:“筑屏通廊”生态强基战略,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东联南融”区域协同战略,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双轮驱动”城乡统筹战略,构建城乡融合新格局;“集约高效”资源配置战略,构建高质发展新支撑;“多元融合”文化振兴战略,彰显文旅发展新样本。
3.区域协同3.1南融粤港澳大湾区
牢牢把握赣州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战略契机,依托纺织服饰产业集群,建设承接大湾区的服装城;依托富硒品牌农业创建,建设直供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依托长征出发地文化价值,打造吸引大湾区的初心地;依托自然山水生态秀美,打造接轨大湾区的康养地。
区域协同1
3.2东联海西经济区
深挖赣闽合作机遇,依托厦蓉、赣龙等交通大走廊,积极对接海西经济区,加快推进两地经济协作区的建设,提高海西地区纺织服装、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等产业链条整体性、企业组团式转移的承接能力。
区域协同2
3.3助推赣州都市区
以厦蓉、宁定城镇发展轴为依托,联动赣州都市区和瑞金副中心、宁都、安远和定南等地,加强基础设施、重大平台、重点产业等协同,加快融入赣州都市区,共同做强厦蓉、宁定经济走廊。
基础设施:强化交通、水利、能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与都市区快速交通、轨道交通的连接。
重大平台:建立与都市区综合保税区、内陆开放口岸等重大平台的合作。
重点产业:推进产业平台深度合作,实现电子信息、绿色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产业的配套发展。
区域协同3
3.4做强瑞兴于“3+2”经济振兴试验区
产业协同:围绕赣州市“两城两谷两带”及首位产业集群建设的战略布局,重点培育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联动兴国、宁都、石城、瑞金共建千亿级纺织服装产业带。
园区协同:整合瑞金、兴国、于都、宁都、石城工业园区,加快推进“一区五园”协同发展,统一管理,品牌共建、政策同享、产业互联。
区域协同4
旅游协同:依托于都(长征出发地、中央苏区全红县)、瑞金(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兴国(苏区模范县、将军县、烈士县)、宁都(苏区摇篮、宁都起义)、石城(英雄之城,中央苏区全红县)、会昌(红色故地、中央苏区南大门)的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故都旅游经济圈和不忘初心原中央苏区红色培训集聚区,实施品牌共享、平台共建、游线共通等核心工程。
区域协同5
4.空间统筹4.1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总体格局:“三山连两水、一圈领三区”。
“三山连两水”武夷山、雩山、九连山余脉与贡江、梅江山水相依、山环水绕,是全域自然生态保护本底,筑造绿色生态屏障。
“一圈领三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联动罗坳、岭背、梓山、新陂4个乡镇打造的小城镇圈,作为县域发展的引擎,带动中部产城融合区、北部现代农业区、南部休闲旅游区,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现代化、设施均衡化发展。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4.2生态保护格局
生态保护格局:“两水汇廊、三山筑屏、四心镶嵌”。
“两水汇廊”:梅江、贡江自东北流向西南,人文和自然景观相映成趣,汇聚成水绿交融的生态景观廊道。
“三山筑屏”:雩山山脉、武夷山余脉、九连山余脉延伸的群山环抱于都全境,筑牢于都县生态安全屏障。
“四心镶嵌”:屏山森林公园、罗田岩森林公园、长征源湿地公园、祁禄山自然保护区镶嵌在群山碧水之间,是自然保护核心。
生态保护格局
4.3农业空间格局
农业空间格局:“一园引领、一带集群、两区协同”。
“一园引领”:富硒农业科技示范园,主要依托梓山富硒农业园、禾丰兰花小镇,打造富硒蔬菜等地理标志农产品,重点推进蔬菜、粮食、油茶、脐橙等富硒农产品的科技创新研发。
“一带集群”:贡江、梅江河谷形成的现代农业集群带,包括葛坳、银坑、仙下、岭背、贡江、罗坳、罗江、新陂等乡镇,做强做大做优水稻、生猪、肉鸡等基地。
“两区协同”:东部林果种植区、南部农旅融合区协同发展。东部林果种植区重点发展油茶、脐橙等;南部农旅融合区重点推进“农业+旅游”或“旅游+”。
农业空间格局
4.4城镇空间格局
城镇空间格局:“一主两副、一纵两横、一圈三区”。
“一主两副”:中心城区县域主中心、银坑镇和禾丰镇县域副中心。
“一纵两横”:S219省道、宁定高速组成的纵向城镇发展次轴;G323国道、厦蓉高速组成的横向城镇发展主轴;G319瑞兴于快速路横向城镇发展次轴。
“一圈三区”:中心城区联动罗坳、岭背、梓山、新陂4个乡镇打造的小城镇圈,作为县域发展的引擎,带动中部产城融合区、北部现代农业区、南部休闲旅游区。
城镇空间格局
4.5工业产业发展体系
工业产业发展体系:“1+2+3”。
做强1个首位产业:纺织服装;
升级2个传统产业:绿色食品、矿产品精深加工;
壮大3个传统产业:光电电声、绿色装配式建筑、生物医药。
5.支撑体系5.1综合交通体系
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国道、省道为支撑,航空、水运为补充的内联外畅立体综合交通网。
铁路轨交:三横一纵一城际。三横:赣龙铁路、赣龙铁路复线、兴泉铁路;一纵:赣抚高铁;一城际:兴于市域城际铁路。
高速公路:三横一纵。三横:厦蓉高速、兴桂高速、樟兴高速;一纵:宁定高速。
航空水运:1+1+1。机场:于都通用机场;港口:于都港;航道:赣州--于都贡江段Ⅲ级航道。
公路网络:北环南环。北环:G323、G319、S219、X423、X421、瑞兴于快速路共同构成。南环:G323、G238、S453、S217、X811、X815、Y088共同构成。
综合交通体系
5.2公共服务体系
以县域为整体单元,以集中居民点(社区)或自然村组为基点,结合不同需求及出行距离,城市、乡村分类分级统筹,形成多层次、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
公共服务体系
6.城区优化6.1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城市空间拓展策略:“南延、西拓、东控、北优”。
●南延:延的是城市新区,继续推动贡江新区、工业新区向南延伸振兴大道、厦蓉高速。
●西拓:拓的是产业空间,以工业新区建设为重点,推动城区、园区与罗坳产业片区一体化发展,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东控:控的是生态环境,保护贡江、梅江等滨江岸线资源,严格控制贡江、梅江交汇区域的整体开发强度,探索山水城和谐相融,书写公园城市示范区。
●北优:优的是文化底蕴,以盘活存量为主,梳理历史脉络,挖掘人文资源,疏解老城人口,完善设施配套,优化居住环境,彰显老城人文魅力,塑造千年古县特色区。
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6.2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两廊、三心、四区”。
按照“拥江发展、两江三岸”总体思路,采用“多中心、组团式”布局手法,规划形成“两廊、三心、四区”城市空间结构,实现“两廊串联、三心引领、四区联动”一体化发展格局。
●“两廊”:贡江、梅江两条滨水生态景观廊,引导城市空间拓展。
●“三心”:综合服务中心、文化旅游中心、产城展示中心。
●“四区”:贡江新区、工业新区、贡江北区、木梓岭物流片区。
城市空间结构
●“两廊串联”:贡江、梅江,城市蓝绿纽带,是“千年古县”根脉所在,见证了城市的演变,规划以水为脉,重塑城市功能,实现以水兴城、以水靓城、水城共融,建成独特韵味的蓝绿生态廊、红古文化廊、旅游景观廊。
●“三心引领”:综合服务中心,集行政办公、文化会展、商务金融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文化旅游中心,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载体,雩都古城为抓手,打造展示古今文化交融、观览两江汇聚的“城市客厅”;产城展示中心,围绕产业创新高地,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贸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四区联动”:以滨水廊道、交通干道为界,中心城区划分为贡江新区贡江北区、工业新区、木梓岭物流片区。各功能片区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突出特色,形成“四区联动”发展的整体格局。
6.3城市蓝绿空间:“两廊交织、七带渗透、多园点缀”。
以城区周边生态格局为本底,按照“城市公园+水系廊带+生态基底”大公园系统规划思路,通过搭建绿道网络、重构河道景观、完善绿地系统,整体构建“两廊交织、七带渗透、多园点缀”的蓝绿交融空间。
“两廊交织”:贡江、梅江蜿蜒穿城而过,是彰显于都特色的山水城相融的生态景观绿廊。
“七带渗透”:依托楂林河、新地河、马口子河及天祥大道、盘古大道、古田东路、广场西路打造7条带状绿地,连通远山近水,是居民户外休闲运动的生态景观带。
“多园点缀”:以郊野公园、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片区公园及休闲广场为主,构建城市绿地系统,形成城市活动开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