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泽市镇及其四乡在三个时段中的成长

摘要:盛泽市镇聚落的成长经历了先秦至明初长时段的缓慢演变、明中叶至清中叶中时段的急速推进以及清末民国短时段的冲击与变迁,整个过程既不同于传统时代中国内陆地区绝大部分城镇基于行政与军事中心的主要起源,又与近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口岸都市化驱动下的城镇骤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整个过程遵循了江南市镇所特有的发展道路,即由乡村聚落到工商业市镇,进而成为兼具初级行政职能的区域性经济社会中心。可以说,蛊泽的兴起与繁荣具有明清时期依附于自然经济体制之内的商品经济的特质;而19世纪中叶以后,它在经济社会的近代突变中得以保全、存续与变迁,则承载了其传统特质的递进与转型。

一、长时段的缓慢演变:从青草滩到小村集再到成市升镇

南宋初年,盛章举家从临安(今杭州)迁入吴江,首先在此地落脚,并逐步在吴江县境内各地拓殖安居。这也是“盛泽”所以得名的缘由之一。从此,该地由于交通便利,湖荡水泊,风景迤逦,而渐次成为礼佛、观光、移居乃至修筑墓园的去处,如南宋时建的古龙庵、善庆庵、奇云庵、报慈禅院以及元至元年间(1264一1294)在西肠圩滨湖处建成的目澜洲。此外,宋代增建了登春桥,元至元三年(1266)又加筑了东秀桥。元泰定(1324一l328)进士王熊翁辟有石门别墅,其子孙遂多居于此;吴江知州达鲁花赤阿撒都刺亦将自己的墓园设于此地。随着往来人员的日益频繁,盛泽一带形成了村级草市一一寅亥市[2]。

明洪武年间(1368一l398),江南富豪沈万三在盛泽兴建了庞大的私人产业,其中,南胜坊、北胜坊,“以兴市廛”;南书房、北书房,“以处女闾”;又植红梨万树于湖滨,以点缀风景,盛湖因而又名为红梨荡。然而,沈氏因得罪了洪武皇帝,而遭灭门厄运,盛泽亦未能在明初繁荣起来。当时,这里仍是一片乡村聚落,人烟稀少,除耕作与渔业以外,无甚以维生计,甚至“标枝野鹿熙如矣”[3]。

直至明弘治年间(1488-1505),盛泽仍是吴江县澄源上乡辖境内二十都的一个村庄,“居民仅五、六十家”[4]。明初时,“分乡置都所以颁田里伍编也,县以辖乡,乡以辖都,都以辖里,而一里之中有村居焉,有野市焉。聚庐托处,鸡犬相闻,于戯庶矣哉”[5]。可见,当时即使在江南地区,因商品流通尚不十分发展,“市”与“村”的差别并不大。盛泽寅亥市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定期开市的小村集而已,其聚落的乡村属性仍然较为显著。

随着丝织业的引入,明嘉靖年间(1522一1566),盛泽“居民百家,以绵绫为市”[6]。由此而“日繁民齿声”,盛泽原来的“民俗淳朴,浸浸变矣。屠沽盈市,博讼日兴,下人衣纨袴,游子挟娼饮”[7]。在市井风气渐起的同时,以往质朴、宁静的田园乡村氛围则开始逐步消退。之后,盛泽的市镇属性便在丝织工商业发展的带动下持续滋长。明末天启年间(1621一1627),苏郡长洲县人士冯梦龙,更是以盛泽镇为背景,虚构了一个发生在嘉靖年间(1522一l566)的机户发家的故事,以下是其小说中对盛泽市镇社会的一段描述:

说这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抒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8]。

二、中时段的急速推进:归人国家行政建置体系

明中叶到清中叶的200余年正值中国古代经济社会结构内部震荡最为剧烈的时期,商品经济在东南沿海一带欣欣向荣,带动了江南市镇的蓬勃发展,盛泽市镇聚落的成长亦在这一浪潮之中急速推进。

从清初首次以“镇”的建置出现在地方志中,到清中叶吴江县丞正式移驻盛泽。这一时期,不仅其市镇经济与社会的互动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而且,由于人口骤增,社会迅速成长,盛泽开始兼附一些地方性行政职能,镇市的形制也逐渐复杂起来,在此基础上,镇区与乡村的界线及辐射范围的基本格局初步确定。

盛泽成市升镇基于日益繁荣的丝织业生产与交易活动,但其镇区范围的划定却是基于非经济的因素——巡检司、水栅与绿营汛防。巡检司是宋元明清以来一直延续的基层建置,隶属于兵部的九品官衔,主要负责各州县的地方治安,巡逻、缉捕盗寇。明清以来,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巡检司的日常事务日益繁重,其所属吏役的编制相较宋元有极大的增加。明代,在原下属司吏1名的基础上增派了30名弓兵;清时,则在进一步分割巡检司辖区的基础上,其下属仍保持了攒典1名、皂隶2名,弓兵18名的编制[10]。在水网交错的江南地区,水道是巡检司在其辖区内藉以四处巡查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其重点监控的对象。各个村镇聚落则在其四周水道上“甃石筑土为坝,列木通水为栅”,与水利无关,“端为监盗防故,皆属之巡司”,“及县每年差属官点查”。从某种意义上看,水栅在地理范围上圈定了明末清初江南最为基层的社会单元,同时,在它的设立与维护过程中也体现了市镇社会自治机能的加强[11]。

盛泽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已经隶属于平望巡检司[12]。清初康熙年间(1662一l722),平望巡检司所辖水域中共有九条水道与盛泽荡相连通,其东面的八角荡、洪里荡(又称红梨荡)与东南面的浮田港、谢天港、赛神港,分别通过黄家溪接通运河;北面的遐字港、路东港,则汇入莺脰湖;西面的五度港、东泾港则出自烂溪;此外,正南方面源于天目山的麻溪也注入盛泽荡。盛泽的镇区也相应地设立了东、西、南、北、东南、西北共六个水栅,一方面利于控制出入船只,协助巡检司加强防卫,另一方面也初步划定了镇区的范围。此外,顺治二年(1645),清兵进入盛泽镇。两年后,绿营在此设立盛泽汛,盛泽建镇制,镇区主要由西肠、充字两圩组成[13]。

乾隆《盛湖志》的记载向后人展示了一幅清中叶江南首屈一指的万户巨镇——盛泽的市镇聚落图。如图1所示,乾隆时期盛泽的镇区主要包括西肠圩⑥、充字圩,以及东肠圩、大适圩、小适圩、饭字圩的一部分。其中,西肠、充字两圩之间的水道即为市河,其它各圩则“皆居货致积,工贾艺术所杂处者”。由于商行、店铺与民宅皆建于各个圩岸之上,整个镇区呈长形,“纵横不过一二里,绵亘直数十圩”。镇区共有3条街、5个坊、8条巷。大街为东西走向,在市河两岸,西肠圩、充字圩各有一条。充字圩的北大街继续延伸成为新增的后街。新街则在西肠圩上,南起姚家坝,北至市河上的嘉善桥。大街、新街两旁应是丝绸牙行与商铺的密集区。太平街,又名观音衖,位于充字圩的西边。

图1清乾隆年问(1736-1795)盛泽的镇区与四乡[14]

坊巷则属于生活区。秀圆坊因建有仲氏花园而得名,在西肠圩南大街以南。北胜坊在充字圩东北岸的斜桥附近,南胜坊则位于西肠圩东南端的南浜,皆为明洪武年间(1368一l398)沈万三所建。武曲巷在充字圩东面,又名卜家衖,为卜氏家族世居之处。凌巷也在充字圩,为卜梦熊题之盛川八景中“凌巷寻芳处”所在。马家衖分列市河两岸。一部分位于充字圩西老太庙东首,另一部分则在西肠圩钵头衖东南面。钵头衖在西肠圩西端,紧邻马家衖。仲家卫同样横跨市河且分成三块,两块位于充字圩,一为善嘉桥东北,一为登春桥东北,另一块在西肠圩,龄加桥西南。以上坊巷皆位于充字、西肠两圩,属镇区繁华地带。唯独尚义圩在东肠圩,属镇区外围,因三义士墓葬于此而得名[15]。

乾隆年间,横跨盛泽镇区内几个圩的桥梁已达33座之多,其中横跨市河两岸的就有6座,连接镇区各圩的有10座,另7座则是镇区与近郊各圩之间往来的要道[16]。这是镇区形制初成的标志之一。

另一标志是镇区内日常生活设施的设立,主要包括庄面、官衙、义学、及其它公用设施与公共活动场所等。庄面是盛泽丝绸交易的重要场所,也是这个市镇赖以生存发展的心脏地带。旧庄面在市河南北大街,以中段善嘉桥一带最为密集,“四乡业绸,俱赴庄售买”。然而,乾隆十七年(1752)3月,不幸被大火烧毁,损失惨重。而绸市日益扩大,市河一带商铺与居宅杂处,已无甚扩展空间,绸业界遂于西肠圩南端“择地面空阔处”,新建了百余间店铺专门用于丝绸交易,称为新庄。

盛泽镇的官衙包括清初入驻镇的巡检司、汛防以及乾隆年间增设的县丞的驻地。其中,县丞官署设于吴中丞书院中,在镇区东部边缘地带的大饱圩昇明桥畔。而巡检司在盛泽只是一个派驻机构,曾长期借寓白衣庵为署;直至县丞入驻镇区后,才搬入其官署中。绿营防汛公署曾驻入充字圩的三官堂。康熙十九年(1681)在镇上士绅乡老的资助下,购置了充字圩西端的观音堂作为公署。此后,又在西栅口后添设了一名汛官驻防。乾隆九年(1744),苏州知府雅尔哈善在盛泽捐公费设立松陵学舍,建于充字圩西栅。

其它公用设施分布如下:施棺局,设在白漾北大适圩的火神庙内,由镇上居民募资公建,“凡孤贫者到局领棺分文不旨,并给楮锭立有碑碣”;乾隆年间(1736-1795)又添置了水龙以备救火之用。社仓则建在大饱圩,以备灾荒时期开仓赈济。义冢设有四处,分布于镇区边缘或近郊,一在地藏庵普同塔,一在洞真宫侧,一在海角湾种福庵前,一在饭字圩东南近向家荡处[17]。镇区的日常生活用水除了自家私井之外,则主要依靠公用的井泉。西肠圩仲季甫宅中有井不便公汲,“其孙湥源因南隙地开之,以便居民”,称为义井。还有三眼清泉,一为镇区西郊大氐圩绿葭潭中的潭泉,“冬夏清澈,镇人利焉”;另一是白马寺桥下的白马泉,“为盛泽二泉中之第一”;再一处在名为东泾泉,在饭字圩东港坝内,“停泓莹澈,人争挹之”[18]。

祠庙与寺观是村镇各阶层集会,并开展各种公共活动的场所。乾隆《盛湖志》中载入55处,除4处已废外,镇区及近郊共26处[19]。其中,西肠圩是镇区的祠庙密集地,共有12处,占总数近一半,仅其西南隅的盛泽荡畔就有三义殿(关帝庙)、西爽轩、大悲庵、宸州殿、玉皇阁(又名报慈禅寺)、刘猛将庙、金龙四大王庙、骨化庵(又名目澜洲)共8处,且不仅有道观、佛寺,还有猛将这样的地方信仰,以及关帝、金龙四大王等外地商人捐建的外来神祠,各方神仙会聚一处,香火缭绕,蔚为壮观。足见当时盛泽镇区社会阶层日渐繁复的趋势。镇区远郊的乡间也有几处较为著名的祠庙,是镇上及附近乡村居民常常光顾的去处:洞真宫,在二十一都麈字圩,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元、明两代皆有重修,四面环水,且居于盛泽、新杭与王江泾之间的交通咽喉处,往来香客颇多。盛泽镇上的山东商人还在附近设立了义冢。东岳庙,在饭字圩东北面的老字圩,祭祀东岳神,每年三月甘八日得客云集,庙会甚盛。明澄大王庙,即澄源乡土谷祠,在无字圩南对溪口,是吴江县境东南部一带最重要的农业神祠。

此时,随着盛泽镇区形制的初步确定,受辐射影响的“乡脚”也渐次形成。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一,清代吴江县境的绿营汛防制度。乾隆年间(1736一1795),吴江、震泽两县共设有6个大汛,盛泽列于其中,其最高指挥官为把总(后升为千总),管辖着5个小汛[23]。其中东口汛与西口汛分别位于的东肠圩与充字圩,它们负责对进出市镇的船只进行盘查,实质上是盛泽镇区社会公共安全的根本保障。烂溪汛驻防柏字圩,位于盛泽镇西南去往乌镇以及湖州府一带生丝产区的交通干道之上;坐落于耳字圩的茅塔汛与坐落于虑字圩上的斜巷汛③则分别从正南、东南方向,监控盛泽与浙江王江泾之间的“丝绸水道”。这些汛口所管辖的各圩均受制于设在盛泽镇区内的把总官署,而主要的防卫任务又围绕着盛泽的丝织工商业而展开。久而久之,汛防体系与盛泽镇辐射的市场圈重合,而被当地居民逐渐认定为市镇的领域[24]。

其二,历代延续的乡都区划。早在三国孙吴时期,当盛泽一带还是一片青草滩时,它就已经隶属于浙北澄源乡地界。明初仍以村名的盛泽,与郑塔村同被列入二十都,而邻近的程林村、前姚村、新杭市,李墩村、下姚村则在其南边二十一都,仅隔约五里水程,均属于澄源上乡[25]。嘉靖年间(1522一1566),盛泽成市,与其同列于二十都的还有茅塔、前庄、郑塔,而吕塔、前姚、下姚、程林、李墩等村仍在二十一都[26]。这些村落之间,长期以来保持了紧密的交往关系,盛泽由寅亥村集上升为市,自然离不开它们的拱托,其后数百年间盛泽市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少不了它们的“滋养”。同时,随着兼附的经济、行政与社会职能日益增多,盛泽对其“乡脚”的“反哺”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而且受到它辐射影响的四乡范围仍有不断拓展的趋势。

三、短时段的冲击与变迁:由平稳安定到动荡剧变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传统社会经历外力冲击引发的近代化变迁,这一由平稳安定到动荡纷扰的剧变过程,在已经逐步沟通世界市场的丝织业巨镇一一盛泽身上亦烙下深刻的印迹。

清嘉道年间,盛泽镇处于相对平稳发展的状态;自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战争扫荡江南以后,整个镇区形制经历了重整与变迁,而随着盛泽在整个苏嘉湖区域内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市镇的辐射范围也展开了剧烈的变动与扩张。

嘉道年间,盛泽镇区形制格局基本无甚大的变化,仅因市镇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增添了一些会馆公所的建置。位于西肠圩东南端璇葭浜畔,建于嘉庆十四年(1809)的徽宁会馆,为当地镇上规模最大的商业会馆。新建的济东会馆则在充字圩的斜桥河畔。十年后,绸业公所成立,定址于充字圩北大街中部。道光二十年(1840),丝业公所在大适圩建先蚕祠,内祀黄帝神农氏及其妃嫘祖,为苏嘉湖生丝产区的蚕神[27]。

图2清中叶至民国盛泽镇区变化示意图

同治末年,镇区中心市河的南大街从原来的西肠圩往东南延至东肠圩,而北大街则由充字圩迤东北直通大适圩,且皆为民廛所众。西肠、东肠、充字、大适、大饱五圩的全部形成扩展后的镇区。此时的镇区形制虽然仍未摆脱江南村镇沿圩岸临水而建的传统模式,以至“地势纵横不过二、三里”,但整体的面积已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大致范围内如图2同心圆中的第2层)。

盛泽镇的“乡脚”范围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伸展,镇南的海角湾,镇北的谢天港(又称谢溪)、俞家屋,镇东的戚家坝,东南的西浜、杨扇,东北的苏家埭、北潢(又称北王)、莲子兜,镇西北的楼下(又称留下)、山家坝、绿葭潭以及镇西南的长田路、朱家都[28],在光绪时已列为镇属村,属其四乡的最内层地带。由此向外延伸,则盛泽大汛之下的五个汛口所辖区域已经完全进入其辐射范围。具体包括:“前庄、茅塔为南域;东王、西王、中王、南王(一作潢),在西南隅;三家、程林、新杭在东南隅(与浙江界);五牛、车溪为西域;前姚、下姚则东土也,苏家埭、谢天港则北土也”[29]。吴江县境内澄源上乡辖十八都、二十都、二十一都、二十二都以及范隅上乡辖二十三都皆涵盖其间[30]。明初一度繁盛居盛泽之上的新杭市经过19世纪中叶的浩劫之后,已经彻底由市镇降为村落,成为盛泽镇的四乡之一[31]。而原属于黄溪市“乡脚”之南半部的二十三都地界[32],这时也被纳入盛泽镇的辐射范围。

同治时的盛泽镇区发展至11条街,其中原有的街道除南、北两大街分别向东南和东北方向延伸之外,新街也继续往南至茶亭,并折西直抵姚家坝。它的中部往东开辟了东西向的花园街,直抵北浜的磨铜湾。西肠圩上还另外辟了三条街,一为西起烟场,往东至路头堂止,沿河而东抵里安桥头,再直东到花船汇的十字街;另一为起于潇湘里南口,过东转而南至大瑾止,再过东落北抵塔场的庄前街;再一为自十字衖南口,往南过桥再过东经染坊衖,而至永清桥的虹桥街。大适圩上开辟了自百嘉桥至小庙港,经摆渡可抵天平桥的后街;自东城隍至带福桥的葡萄街。东肠圩新添的山塘街,自庄基湾至永桥。充字圩增设的酱园街,起于王家庄直北再转西至永兴桥止。

由于市镇丝织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加上战争中苏嘉湖区域各处前来避祸的机户、绸商及乡民,造成了镇区人口迅速膨胀,住宅区的面积大大扩充。同治时,盛泽镇区形制中变化最大的便是里、坊、巷的迅速增加,总数已达7里[33],14坊,65巷,远远超过乾隆年间(1736一1795)的5坊8巷。以市河为界,市北充字圩有敦仁里,太平、登春、龄泰、长庆、北胜5坊,归家、北观音、日晖等12巷;大适圩有栖孝坊及梭子、蚕皇、东杨家等10巷。市南西肠圩有咸宁、潇湘、新安、同仁、源远5里,新建、仁寿、南胜、东秀、长庆、龄泰、登舂等7坊,竹行、同心、南观音等37巷;东肠圩有平安里、尚义坊及南、中、北淘沙等6巷②[34]。桥梁方面,变化不大。镇区内的仅增建了8座。而由于镇区范围的拓展,沟通镇区与近郊的桥梁也增加了3座[35]。

清末盛泽丝织业的勃兴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行业公所亦成为镇区的重要公共建置。除设在大适圩先蚕祠的丝业公所之外,米业公所位于大饱圩昇明桥北,培元公所(绸业)设在充字圩北大街中市,药业公所在饭字圩昇明桥南,茶业公所在大适圩白漾西岸,薙发公所在西肠圩姚家南,鲜肉公所在大饱圩延玉桥堍[38]。随着镇区范围的扩大,更多的祠庙与寺观成为镇上居民活动的公共场所,由镇区及近郊共计新增25处[39]。其中,属于商人、行会的神祀占据了绝大多数,如路头堂、贤圣堂、鲁班堂、静安公祠、先蚕祠、裕国侯祠、华大仙师祠等,这表明盛泽镇上以工商业者为主导的社会结构已经形成。华阳真逸祠、东岳行宫、史忠献公等客籍神祠则继续显示出盛泽市镇社会的移民特性。值得一提的是,史忠献公祠本为其原籍黄溪宗祠的一支,因同治战祸黄溪市彻底被毁,盛泽的分支里是比坊、巷大,类似街区的住宅区。成了仅存的正统祠庙。

自同治、光绪以后,盛泽的镇区范围几无大的变动,但在不断地增添新式建置与持续地扩建、改造之下,镇区建置逐渐从传统的密集于圩岸之上,转变为向腹地深入,在形制上呈现为块状,而日益趋向于近代城镇的模式(详见图3)。

图3民国初年盛泽镇区简图[40]

乾隆时期设立于西肠圩的庄面,由于清末盛泽绸市的兴旺,已经显得拥挤不堪。镇上徽商遂集资在其东南再建徽州庄,格局与庄面相似,从而极大地便利了丝绸交易的进行。

镇区的新式学校则在清末就已开始兴办。最早的是由郑慈谷创立于1901年的郑氏小学,以郑氏宅院的大厅世泽堂为教室。两年后因规模不适应镇上居民的要求而停办。1903年,在太平桥东书院(即原肆业公所)创办了盛湖公学。19l3年,更名为“吴江县第三高等小学校”,简称“三高”。至1917年时,镇区新式学校已达9所,除“三高”外,还有位于观音衖松陵学舍原址上的第三区立第一国民学校(又称明德小学),仲家衖的第三区立第四国民学校(又称仲家衖小学),里安桥畔的第三区立第五国民学校,旧公所原址上的第三区立第六国民学校,西浜岸的第三区立第七国民学校,柏家桥畔的第三区立女子高等小学校和第三区立女子国民学校以及淘沙衖的私立培蒙国民学校。柏家桥还设有第三区立蒙养院[44]。1926年,沈新街上创办了红木桥小学。1943年,私立盛湖中学在北大街培元公所内初创。

民国初年,吴江县境的区划基本沿袭清代旧制。盛泽的镇区仍为充字、西肠、东肠、大适、大饱五圩,行政辖区则“东与南接嘉兴县之王江泾,西接严墓、梅堰,北接平溪(乡)、黎里”[46]。特别要注意的是,同治初年,黄溪市毁于太平天国战争之后,其“乡脚”中的一部分由于分属盛泽汛下辖之东口汛和西口汛的管区,而逐渐归并入盛泽的辐射范围。至民国时期,盛泽“乡脚”东部与北部边界已经超越了同治时的“前姚、下姚则东土也,苏家埭、谢天港则北土也”[47],而迸一步扩展至以京杭运河岸边,从而直接与王江泾、黎里、平溪乡接壤。原黄溪市的地界至此完全纳入盛泽。由此,盛泽获得以依傍运河,从而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

1929年,镇区划分为盛东、盛南、盛西、盛北、盛中等5镇(其镇区范围又有扩展,详见图2中同心圆的最外层),其下属村庄则划分为桃源、澄溪、茅塔、溪南、溪北、大谢、北王、大钟、长甸、莺南、娄下、耽字、谢溪、南昆、黄溪、五牛、北角等17乡[48]。盛泽镇区与村庄总57564人。1934年,盛泽区属村庄重新划分(详见图4)。新村庄并入后,盛泽区面积增至395方里,共有14l02户,58728人[49]。1946年,原盛中镇、盛西镇合并为盛南镇,盛南、盛东、盛北镇合并为盛北镇,并将桃源乡大饱圩仍划人镇区。村庄则再次拆并为大谢、长安、溪南、溪塔、红豆、楼莺、南澄、镜源8乡。此次区划之后,盛泽镇乡总面面积达380方里,辖l371l户,积缩至378平方里,辖13626户,人口60569人[50]。一年后,盛南、盛北二镇合为盛泽镇。村庄也进一步扩并,红豆、楼莺合为洪福乡、南澄、镜源合为新杭乡,长安、溪南合为忠介乡,大谢、溪南合为谢圣乡[51]。

图41934年盛泽区辖境全图[52]

尽管区划更迭较为频繁,但民国时期盛泽镇的镇区界线与“乡脚”范围已通过行政建制的形式得以明确。至此,盛泽彻底完成了从村落到兼具初级行政职能的区域性经济社会中心的转变。在长、中、短三个时段中,盛泽从青草滩,缓慢发展为小村集成市升镇;再迅速扩展,以至于归入国家行政建置体系;直至在中国被动地纳入世界体系过程中经历动荡剧变与重新整合,而传统丝织业商品化的兴起、繁荣乃至近代转型一直是盛泽镇区形制和辐射范围形成与扩展的根本推动力。换句话说,盛泽市镇聚落的成长既有“土生”特质,又深受近代化因素的影响。(责任编辑:梁新华)

注释:

[1]乾隆《盛湖志》卷上《沿革》,1925年周庆云复刻吴江仲氏本。

[2]乾隆《盛湖志》卷上《古迹》。

[3]乾隆《盛湖志》卷上《盛川题景记》。

[4]同治《盛湖志》卷l《沿革》,1925年周庆云复刻吴江仲氏本。

[5]弘治《吴江志》卷2《乡都》。1922年薛氏邃汉斋传抄本。

[6]嘉靖《吴江县志》卷l《街市乡村》,1922年薛氏邃汉斋传抄本。

[7]乾隆《盛湖志》卷上《盛川题景记》。

[8](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8《施润泽滩阙遇友》(明)冯梦龙编刊、魏同贤校点:《冯梦龙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9]沈云:《盛湖竹枝词》,民国七年(19l8)铅印本。

[10]嘉靖《吴江县志》卷11《典礼志官制》,光绪《平望续志》卷6《官制》,光绪三十年(1887)吴江黄兆撩重刊本。

[11]【日】胜守:《明清江南市镇社会史研究--空间邑社会形成。历史学》,汲古书院,1999年版第570-571页。

[12]嘉靖《吴江县志》卷5《建置志·公署》。

[13]同治《盛湖志》卷4《营汛·附水栅》。

[14]“圩”即圩田,是太湖平原上特有的四周环水的耕地。南宋时就有通过造圩、造围以使湿地农田化的拓殖活动,从而基本奠定了明清时期太湖流域东南部地区的耕地圩田化的农业格局。分布在相邻几片圩田上的农户集结成一个乡村聚落,其宅地往往集中在圩岸上。详见[日]滨岛敦俊《关于江南“圩”的若干考察(《历史地理》第7辑)第188-200页。

[15]乾隆《盛湖志》卷上《疆域》。为便于阅读,在原图基础上略作修饰。

[16]乾隆《盛湖志》卷上《坊巷》。

[17]乾隆《盛湖志》卷上《桥梁》。

[18]乾隆《盛湖志》卷下《建置》。

[19]乾隆《盛湖志》卷上《井泉》。

[20]乾隆《盛湖志》卷上《祠庙》。

[21]乾隆《盛湖志》卷下《建置》。

[22]原话为“当地人把这一片滋养着震泽镇同时又受到震泽镇反哺的农村称之为'乡脚”,参见《费孝通社会学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页。

[23]乾隆《盛湖志》卷上《疆域》。

[24]乾隆《吴江县志》卷9《营建四·营汛》。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25]同治《盛湖志》卷4《营汛》。

[26][日]太田出:《清代绿营的管辖区域与区域社会--以江南三角洲为中心》。《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

[27]弘治《吴江志》卷2《乡都》。

[28]嘉靖《吴江县志》卷l《街市乡村》。

[29]同治《盛湖志》卷4《会馆》。

[30]光绪《盛湖志补》卷l《村庄》。

[31]同治《盛湖志》卷l《界域》。

[32]同治《盛湖志》卷l《乡都图圩》。

[33]同治《盛湖志》卷2《村庄》。

[34]道光《黄溪志》卷1《乡都图圩》。

[35]同治《盛湖志》卷4《街里》。

[36]同治《盛湖志》卷4《桥梁》。

[37]同治《盛湖志》卷4《公署》。

[38]同治《盛湖志》卷5《厉坛》。

[39]光绪《盛湖志补》卷l《公署》。

[40]同治《盛湖志》卷6《祠庙》、《寺观》。

[42]同治《盛湖志》卷首《图》。图中描绘的显然是民国初年的情况,应是复刻者新附上去的。

[44][41]周德华主笔:《吴江丝绸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1、125页。

[43]盛泽镇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盛泽镇志》,江苏吉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54页。

[45]范烟桥:《吴江乡土志》第九课《盛泽》,1919年再版铅印本,第8页。

[46]《盛泽街道一览表》,1933年,吴江档案馆藏,民国档案8一l一26l一54。

[47]范烟桥:《吴江乡土志》第九课《盛泽》,第8页。

[48]同治《盛湖志》卷l《界域》。

[49]《第三区乡镇名称单》,1929年,吴江档案馆藏,民国档案8一l一26—54。

[50]江苏省吴江县政府编印:《吴江县政》第2卷第2期,1936年,第14页。

[51]《吴江县盛泽区改划乡镇区域调查表》,1946年8月,吴江档案馆藏,民国档案8-1一1135-74。

[52]《吴江县盛泽区扩并乡镇计划书》,1947年10月27日,吴江档案馆藏,民国档案8一I一487一ll。

THE END
1.这些易错难读火车站站名,你能读对吗?前段时间 主持人康辉 “读完全国易错地名”的话题 登上了热搜 不少网友再次被 “行走的活字典”折服 直呼“涨知识” 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 全国这些火车站站名 你读对了吗? ↓↓↓ 藁(gǎo)城南站 郫(pí)县站 邛崃(qióng lái)站 仪陇(yí lǒng)站 https://iapp.dztv.tv/share/YS0xNzktMzYyNjc2MDQ.html
2.这些易错难读火车站站名,你能读对吗?前段时间 主持人康辉 “读完全国易错地名”的话题 登上了热搜 不少网友再次被 “行走的活字典”折服 直呼“涨知识” 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 全国这些火车站站名 你读对了吗? ↓↓↓ 藁(gǎo)城南站 郫(pí)县站 邛崃(qióng lái)站 仪陇(yí lǒng)站 http://news.cnwest.com/tianxia/a/2024/12/05/22897043.html
3.这些易错难读火车站站名,你能读对吗?前段时间 主持人康辉 “读完全国易错地名”的话题 登上了热搜 不少网友再次被 “行走的活字典”折服 直呼“涨知识” 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 全国这些火车站站名 你读对了吗? ↓↓↓ 藁(gǎo)城南站 郫(pí)县站 邛崃(qióng lái)站 仪陇(yí lǒng)站 http://www.sjzntv.cn/news/bl/2024/12/1725350.html
4.福建省下温洋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政和县澄源乡下温洋水库管理房福建省下温洋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地址为政和县澄源乡下温洋水库管理房,位于福建南平政和县,福建省南平政和县牛背山社区居委会,福建南平政和县黄坦村委会,注册于2012年7月19日,法人是黄吕争,主要业务范围为淡水养殖、网箱养殖、畜牧养殖;禽畜、鱼类饲料批发零售;茶叶https://gongshang.mingluji.com/fujian/name/%E7%A6%8F%E5%BB%BA%E7%9C%81%E6%94%BF%E5%92%8C%E4%B8%8B%E6%B8%A9%E6%B4%8B%E7%94%9F%E6%80%81%E5%85%BB%E6%AE%96%E6%9C%89%E9%99%90%E5%85%AC%E5%8F%B8?mip
5.澄源乡天气预报15天澄源乡天气预报15天查询澄源乡天气网提供澄源乡未来15天天气,便捷查询澄源乡各地区天气预报15天状况,温度,降水量,空气质量,风力、生活指数等,还及时发布气象预警、各类气象资讯。助您放心出行旅游。https://www.tianqi.com/fujian-chengyuanxiang/24245/15/
6.政和县澄源乡下榅洋村村民委员会澄 开业 法定代表人:吕杨贵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4350725ME10292606 电话:- 邮箱:- 官网:- 地址:澄源乡下榅洋村 简介: 1、基本情况政和县澄源乡下榅洋村村民委员会成立于1900年01月01日,位于澄源乡下榅洋村,目前处于开业状态。 2、人员情况政和县澄源乡下榅洋村村民委员会法定代表人为吕杨贵。 上述文章是根https://aiqicha.baidu.com/company_detail_92572425375964
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调查推荐工作的通知》(建办村〔2017〕52号)要求,在各地推荐上报基础上,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审查,并向社会公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决定将北京市房山区佛子庄乡黑龙关村等2666个村落列入中国https://www.mayortraining.org/show-123-2745-1.html
8.背乡离井是什么意思,背乡离井的意思,背乡离井造句和成语接龙背乡离井的成语接龙 井臼亲操操身行世世代书香香消玉碎碎骨粉身身远心近近火先焦焦眉愁眼眼高手低低头耷脑脑满肠肥肥头大耳耳食之谈谈笑风生生杀予夺夺其谈经经纬万端端本澄源源源而来来者不善 近期查询 背乡离井高官显爵刁钻促搯洞房花烛东撙西节 热门词语 你好怎么读作者怎么读电表怎么读轮毂怎么读https://fanyi.kkabc.com/hanyu/%E8%83%8C%E4%B9%A1%E7%A6%BB%E4%BA%95
9.岭腰乡天气预报岭腰乡天气预报查询岭腰乡天气预报查询一周澄源乡 > 东平镇 > 岭腰乡 > 石屯镇 > 铁山镇 > 外屯乡 > 星溪乡 > 熊山镇 > 杨源乡 > 镇前镇 > 展开 收起 天气生活推荐 教育 美食 健康 数码 家居 娱乐 生活 时尚 旅游 社会 情感 汽车 健身 育儿 科技 游戏 自然 历史 2025高考不知道选什么专业好怎么办 最新报考专业指南 http://10tqw.com/weather/zhenghe_lingyaoxiang/
10.精华区文章阅读元文宗的圣旨对为什么追封孟子为“亚圣”有段说法:“孟子百世之师也。方战国之纵横、异端之充塞,不有君子,孰任斯文?观夫七篇之书,倦倦乎致君泽民之心,凛凛乎拨本澄源之论。黜霸功而行王道,距坡行而放淫辞,可谓有功圣门..可加封为邹国亚圣公。” 以孟轲与也曾被历代统治者尊崇为“亚圣”的颜回相比,他们https://www.newsmth.net/bbsanc.php?path=/groups/literal.faq/GuoXue/ctwh/lishi/gxzgwhs/M.1133567142.U0&sa=U&ei=Z_ddT7i1IoueiQfD9YSZBw&ved=0CDYQFjAI
11.福建省政和县美丽乡村澄源乡。福建省政和县美丽乡村澄源乡。 邵奕禄 千年古村落澄源乡旧貌换新颜。 古村新貌 小桥流水 古巷子里 独木老桥 老巷新房 老屋新貌 古镇之宝 镇龟塔 镇龟塔四周刻画着…… 莲花座 古典新貌 别样风景 别样风彩 独特之处 古廊桥 古廊桥旧貌换新颜 独特的视角 别样的美景 换个角度看廊桥 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https://www.meipian.cn/cli243k
12.八百米山乡的脱贫路八月下旬,八闽大地似烤炉。然而在闽北,却有一块清凉之地——政和县澄源乡。“18摄氏度的夏天”,是这个平均海拔超过800米的山乡的一句宣传语。 政和是福建的贫困县,而澄源又是政和县最偏远的山乡。“受限于地理位置等,澄源的第二、三产业占比都较小,农业扶贫成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澄源乡乡长李重晶告诉https://www.xdkb.net/p1/114539.html
13.朱子缘:用诗歌与书画的旗帜,掀起一场闽江流域探源闽江源哺育八闽儿女的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一条河流,素有“母亲河”之爱称。她的涓涓之水发源于闽西北各水系,经千里汇流又从福州入海,干支流流经38个县市(包括浙江两个县),流域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达60992平方公里(包括浙江境内的1070平方公里)。 http://lywh.hk.trst.cn/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5&id=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