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年轻人思维的转变,此前被唤作“老土”、颇遭年轻人排斥的“相亲”逐渐变得可以接受。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重回舞台的开封王婆,被有脱单诉求的年轻人围得水泄不通;与此同时,广东本地的线下相亲交友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有专家认为,“附近”一度让有“网生代”之称的年轻人忽视,甚至是无视,如今,线下相亲备受单身青年们追捧,从“附近的消失”逐渐转为“附近的回归”,体现了现在年轻人择偶方式、婚恋观念甚至是生活方式的变化。
相亲正流行
从线上到线下
越来越多年轻人接受相亲
年轻人真的恐婚吗?真的不愿意相亲了吗?2024年3月15日,民政部网站公布的《2023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在连续8年结婚登记人数下降后,2023年登记结婚人数回升,全国结婚登记数为768万对,同比上涨了约12.4%。
同时,据世纪佳缘发布的《2022-2023中国男女婚恋观报告——70后-00后“三观”洞察》显示,超五成00后接受相亲找对象,而且跟上一代人相比,他们开始相亲的年龄也越来越早。数据显示,70后男性平均从26.4岁开始相亲,女性平均从25.4岁开始相亲;而到了00后这一代,最早从20岁就开始相亲。
此外,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发布的《中国爱情服务行业独立市场研究》显示,2016年中国爱情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约1.2万亿元人民币,到2026年将增长至2.1万亿元人民币。而在三大细分行业中,婚恋交友行业和恋爱社区行业在未来仍将保持较高速的增长,预计2026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10.9%。
新快报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在“剩男”“剩女”并不少数的当今,对相亲从排斥到接受,是时下大部分适婚年龄青年男女的心理。在记者走访的年轻人当中,十个有八个表示“愿意走进婚姻”“可以接受相亲”。从事金融行业的李小姐有车有房收入不菲,然而如今已经33岁的她还是单身。从前李小姐的想法是随缘,“能遇上,早就遇上了”,现在的李小姐很耐心平和地接受亲友团的“帮扶行动”,“我也希望有亲友团为我壮壮胆,跟跟眼,把把关”。
从被动到主动
年轻人相亲正成为刚需
据某拥有3000万月活跃用户、新型兴趣社交社区平台旗下JustSoSoul研究院,于2023年发布的《Z世代婚姻观调研》显示,Z世代年轻人(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爱情,其通过对1618位年轻人用户婚姻观的调查,发现超过八成年轻人渴望结婚,为提高脱单概率,他们会主动通过社交软件、线下活动以及传统的相亲方式来寻找真爱。
广州越秀区民政局结婚登记处一位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也透露,70%的人找到另一半,都需要他人帮助,大家对相亲的态度正发生变化。
广府婚俗非遗传承人、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八姑姐”,20多年来当红娘,撮合了1000多对青年男女成为情侣,其中有很多走进婚姻殿堂。“近来有特别多的人找我帮忙介绍对象,每天各种朋友、亲戚介绍过来的就有五六十人。”八姑姐告诉记者,现在年轻人相亲的需求是很大的,情感和经济一样,均属于刚需。
相亲新常态
相亲更理性
真爱要找,相亲费也要考虑
有意思的是,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现在的年轻人也越来越理性,寻找真爱的同时,也会考虑成本支出,对比不同渠道的“相亲费”,并从中选择“便宜”的相亲渠道。
1996年出生的王思路(化名)从事媒体行业,早年在湖北一家电视台工作,目前在北京一家演出公司担任企划。按理说,长得颇为标致的她,接触的人又多,应该不愁婚嫁。然而,大学毕业与初恋分手后,她一直单身至今。为了脱单,她积极接受身边亲朋好友安排的各种相亲局,也尝试通过婚恋平台寻找另一半。“当时是在某相亲网站免费注册的,注册之后,一堆红娘不断联系我。最终选择了一个红娘牵线,选定8000元套餐,三个月内相看7个优质男,不包结果。”忙碌3个月之后,结果是没有结果。“也不是说这些男的有多差,但是没成事,8000元说没就没了,还是有些心疼。”在王思路看来,自己更信任熟人介绍的相亲,“熟人介绍的,成不了恋人,很多时候也会成为朋友,就当拓宽交友圈”。
33岁的陈舒(化名)是今年才踏上了相亲之路,因为不好意思麻烦身边人介绍,朋友圈又比较窄,一心想脱单的她开始接触一些相亲平台。“交费成为会员,权限比较多;不交费的话,需要通过使用积分才可以看到别人的资料。这些信息真真假假,需要自己去分辨。”陈舒告诉新快报记者,她其实也没太期望能快速找到对象,因为她身边有个好友,在相亲平台注册了几年,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我们都比较谨慎,不想交费太多,担心被骗,都是抱着试试的心态。”
这个“五一”假期,潮汕女孩阿青(化名)和相亲对象修成正果,在双方家人见证下举办了订婚仪式。今年35岁的阿青告诉新快报记者,五年来,她相亲了不下50次,如今的男朋友是通过朋友介绍的。“自从30岁开始,家里人就不停地催婚。我在深圳工作,爸爸妈妈在潮汕老家就帮我张罗,我基本每个月要回一两次老家,跟各种相亲对象见面。”阿青说,家人和自己都不大相信网恋之类的线上相亲,家里是通过当地的媒婆帮忙介绍,每见一个相亲对象,不管成还是不成,都要给媒婆200元介绍费。这些年相亲也花了一笔费用,但是家人觉得还是值得的。阿青认为,相比线上婚恋平台的花费,线下相亲的费用还是可控和合理的。
万物皆为“媒”
“软性相亲”成为年轻人新宠
随着时代进步和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万物皆可为“媒”——“云相亲”“视频直播群面式相亲”“剧本杀相亲”也相继出现。此外,民间相亲近年来也打开更多“脱单盲盒”,传统的相亲角也与时俱进。在杭州,有人在夜市摆个摊位,花一元钱就可获得一名异性的联系方式,也可以将自己的联系方式放入盒内;在苏州,有人主理一家“脱单便利店”,4年间成功牵线千余对男女……活跃在城市的“相亲摊”打开了新的空间。
自称“新媒人”的贺雪岚(化名)告诉记者,身为保险讲师的她,机缘巧合下兼职当起了“红娘”,半年里已促成10对年轻人走进婚姻。贺雪岚透露,自己之所以能促成相亲成功,采用的是“软性相亲”方式,即安排相亲当事人熟悉的三五好友相聚,进行小规模的联谊活动或者社交局:一起去看画展,一起烧烤,或者相约一场短距离的郊游。“相亲嘛,最紧要的是大家相处的时候轻松舒服,这样的‘软性相亲’成功概率很大。”
相亲在广州
线下相亲活动为何火起来了?
门槛低、选择多、效率高、氛围好
今年“五一”假期,“相亲+文旅”竟成了新的流量密码。一度在全网走红的开封“王婆”告假一个月后,于5月2日重回舞台,当天《王婆说媒》持续了近80分钟,众多年轻人带着明确的“脱单”诉求,源源不断涌入景区。据悉,因游客量较大,景区启动限流措施。
此外,全国许多景区也纷纷效仿,于“五一”期间推出以交友为主题的活动,广东多地也举行了各种“相亲+”跨界融合活动。其中,佛山创意产业园“25H说媒大赛”自启动以来,成为了年轻人社交的新风尚。据悉,该相亲活动带动整个园区客流,五天假期累计吸引客流量超过65万人次,日均超过13万人次,同比去年增加18%。
记者于“五一”假期结束前夕前往“25H说媒大赛”现场,晚上八点多,现场人气甚旺,两小时的说媒大赛,一共9对嘉宾上场,有货车司机,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最终赛事共促成3对嘉宾成功送花(牵手)。园区方面表示,佛山创意产业园自4月8日以来已连续举办25期说媒大赛,来自佛山乃至大湾区的青年男女纷纷奔赴而来,撮合近100对单身青年成功牵手。
来自广州的崔先生告诉记者,网上看到说媒大赛有佛山版《王婆说媒》之称,于是动了过来看看的心思。“开封太远了,于是就近来到佛山。”他笑言,自己今年32岁,经营一家杂货铺,不过到了现场有点胆怯不敢上舞台相亲,“下次想拉上兄弟一起壮壮胆”。
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各地线下相亲活动的火爆,侧面印证了年轻人在择偶渠道和择偶形式上的变化。不少网友表示,线下相亲活动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它们既具有“媒人”的传统特点,又具有互联网的社交属性,更重要的是门槛低、选择多、效率高、氛围好。
线上婚恋网站被王婆们干翻了?
天河公园相亲角依旧火热
相亲角被很多人吐槽“老土”,然而,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广州最大的相亲角——天河公园很是热闹。假期第一天下午三点,记者前往天河公园。只见现场人来人往,众多中老年人为自家孩子相亲,张贴“寻缘”相亲信息,相互咨询交流。
住在员村附近的罗伯坦言,为了帮27岁的女儿物色对象,自己来天河公园相亲角十多次了。“刚才跟几个家长聊了,哎,都是帮女儿找对象的,要想找到合适的男生难啊。”罗伯说,自家女儿不愿意来现场,但倒也不反感父亲张罗相亲。
另一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阿姨告诉记者,“五一”假期自己特意从武汉赶来帮儿子寻找另一半。她说,她的儿子是1986年出生的博士海归,如今在广州工作,因为一直忙于学习和工作,至今未恋爱过。记者现场所见,前来相亲的年轻人寥寥无几,不过代为相亲的家长们接受采访时纷纷表示,自家孩子对相亲是接受的,只是没空或者不大好意思前来。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线下相亲活动红红火火,线上婚恋网站却日渐式微,有网友更调侃道:“线上婚恋网站被王婆们干翻了!”易观千帆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世纪佳缘、珍爱、百合网和对缘婚恋平台四大巨头App月活用户1309.5万人,不足巅峰时期的十分之一。
专家看法
线下相亲火热,这是年轻人“理性的回归”
就现代年轻人的婚恋观和相亲现状,新快报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人类学者周如南。在周如南看来,从社会历史维度来看,人们结婚的意愿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将之放置于最近五年甚至十年,却有所回升。“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婚恋态度也在变化之中。如今年轻人的婚恋意愿,可谓是‘大范围下降,小范围回归’”。另一方面,如今的适婚人群多是独生子女,两个人结伴过日子,在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经济压力会相对小些,“譬如从养老来说,2个人赡养4个老人比1个人赡养2个老人,压力相对小一些”。
周如南说,现阶段正进行着“传统的发明”——人们开始再度重视传统,重视家庭生活,但又有所不同。“从前,结婚是年轻人的必选项,到了适婚年龄就一定要成家立业。现在年轻人选择结婚,则是因为‘我需要’,为了让自己生活质量更高。可以说,对于年轻人来说,从前结婚是压力,现在则是一种主动选择。从前是没有选项的选择,现在是有多个选项的选择。”
从火了的“王婆经济”到各式“脱单派对”,如今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线下相亲。周如南表示,人们相亲方式以及情感链接的变化,从地缘关系到业缘关系再到趣缘关系,背后折射的是时代变化。他认为,前些年,互联网高密度嵌入年轻人的生活,由此催生出一个社会学现象——“附近的消失”。线上社交的便利性,让人容易忽略周边的世界。现在,线下相亲的火热,尤其是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接纳传统相亲,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附近的回归”,重拾附近也是重拾生活本身,“这同时也是年轻人‘理性的回归’,相亲的时候知根知底,也是解决风险的方式之一”。